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大蚕阶段,用工最多,食桑量最大,龄期经过最长,养好大蚕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的关键.近几年来,东台市富东镇不断总结和推广科学饲养大蚕的五项关键性技术,蚕茧产量和质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全镇桑园面积1 400hm2,投放蚕种5.5万张,产茧2 230t,平均张产40.6kg,上茧率达94.2%,解舒率74.3%,茧丝净度95.2分,列全市前茅.  相似文献   

2.
朱云平 《江苏蚕业》2009,31(4):33-34
影响蚕茧出丝率的有诸多因素,与蚕品种、饲养水平、还与烘茧、储存、运输、煮茧、缫丝等各个工序有关。除了蚕品种是内在因素以外,其余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或改变工艺来人为控制。目前由于各地气候条件的不一致,使用的蚕品种以及管理、技术不一致,我国出丝率水平地域差异比较大,江、浙、鲁等地区的蚕茧出丝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养好大蚕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的关键。近几年来,江苏东台地区不断总结和推广适合蚕农省力养蚕的实用技术,蚕茧产量和质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桑园面积10万亩,年发蚕种29万张,产茧24万担,平均张产40公斤,上茧率达93%,解舒率73%,茧丝净度93.7分,现将其大蚕饲养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区蚕茧质量经过几次蚕品种更新换代,夏蚕品种茧层率由13%提高到19.5%,茧丝长由300米增加到750米,出丝率由6%提高到12%,生丝品位由G级提高到2A级。春秋蚕品种茧层率由19.5%提高到21.75%,茧丝长由750米增加到950米,出丝率由12%提高到14.5%,生品位由A级提高到2—3A级。存在问题是蚕品种比较单一,大多数地区全年均养夏蚕品种“桂夏二号”,春蚕茧质量低,养蚕技术粗放,消毒防病差,养蚕批次密,蚕病多、产量低,喂桑不足,簇具不良,蚕茧收烘处理不合理,影响到蚕茧质量低、烘折大,解舒率和出丝率低。提高我区茧丝质量和出丝率,必须改变蚕品种单一,全年饲养“桂夏二号”的状态,加强选育和推广春、夏、秋不同季节的优良蚕品种,提高蚕种生产技术和蚕种质量。狠抓消毒防病,改革养蚕批次,推广小蚕共育,全面采用花簇,逐步扩大推广方格簇,改进原料茧收烘处理。通过以上努力,就能把我区蚕茧质量和出丝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养好大蚕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的关键。蚕的实用技术,蚕茧质量名列江苏省前茅,总结几年来的成绩,归纳五点技术措施。多年来,东台地区不断总结,摸索出适合省力化养蚕茧上车茧率93%,解舒率70%以上,净度94分。  相似文献   

6.
<正> 养蚕的目的是获得优质、高产的蚕茧。衡量蚕茧茧丝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鲜茧的出丝率。要提高蚕茧的出丝率。就要提高蚕的食下率、消化率,进而提高茧层率、上茧率、解舒率等经济指标。因而推广饲养多丝  相似文献   

7.
<正> 蚕茧茧质是影响出丝率的主要因素。而茧质的提高,除了茧层率主要受蚕的品种和蚕的饲养条件决定外,上茧率、解舒率的高低则主要受蔟具结构的优良程度、上蔟方法的好坏、蔟中营茧期的小气候等条件制约。  相似文献   

8.
雄蚕好养、桑叶利用率高.专养雄蚕比普通养蚕可省桑节本约10%。雄蚕的叶丝转化率高,雄蚕茧的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一般要比雌蚕茧高约20%,可使蚕农受益。雄茧鲜茧出丝率高,每50kg鲜茧可多缫生丝1000g以上。从而使丝厂受益。雄蚕茧的纤度细、偏差小、丝质优.一般可缫5A级高位生丝,又可使丝厂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专养雄蚕与现行品种的差异性,在实验室开展饲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这两个雄蚕品系的强健性比两广二号略好,虫蛹生命率、结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50kg桑产茧量分别高9.78%、6.11%;50kg桑产茧层量分别高19.64%、12.99%;万蚕用叶量少14.00%、5.47%;生产1kg茧所用叶量少8.96%、5.77%;一茧丝长、干茧出丝率、净度均优于两广二号。饲养雄蚕品种将有效地提高饲料转化率、亩桑生产效率和茧丝质量,实现蚕农与缫丝企业双赢和产业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0.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优质、高产春用家蚕新品种春&#183;兰&#215;玉&#183;帛。经四川省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表明:该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体质强健好养,蚕体粗壮,茧形大且匀整;产量高,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万蚕产丝量分别比对照种菁松&#215;皓月提高1.02%、3.65%、4.00%,分别比对照种871&#215;872提高2.65%、6.32%、2.45%;茧丝长、解舒率、洁净、鲜毛茧出丝率分别为1256m、90.77%、97.60分、19.90%。该品种综合经济性状优良,适宜在四川、重庆等西部蚕区推广饲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