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根据天津的特点,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在于桥水库周边积极探索小流域治理新思路,探索出了"三个一"的建设模式,即"一条小流域、一道风景线、一排农家院",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并结合治理实践提出了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传统强制性控制方式而言,基于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的生态补偿,可以有效提升水库区域水土保持工程成本效益。以辽宁省大伙房水库库区为研究对象,依据辽宁省输水工程文件及生态保护建设现状,对基于大伙房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提出了几点基于大伙房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3.
汾河水库是省城太原的重要水源地,为改善库区周边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特研究划定总面积96.57 km2的一个项目区域作为试点,在对其面源污染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坡面、沟道、水源入库处三道防线的治理措施布局思路与需要建设的四大工程: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自然修复植被工程、农村排污纳垢处理工程和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4.
针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及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建设符合区域发展模式的库岸带生态屏障是库区及下游地区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结合实地调研,以云阳县盘龙镇示范区为例,探讨了库岸带生态屏障建设的功能分区、建设目标与建设原则,初步提出了包括9类20余种建设模式的技术体系,并就建设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旨在提出可供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参考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桃曲坡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北沮河水系,是依托桃曲坡水库建设的水源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园区总面积6 km~2。园区按照"水保生态、科技示范、治理污染、休闲旅游"的建设思路,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为目标,坚持综合治理与推进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美化相结合,栽植各类风景林、经济林、水保林90多万株,林草覆盖率由不足20%提高到82%以上,建成了苗木引种驯化示范区、台地果园示范区、水土保持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山后水库库区水源涵养林状况和作用的分析,认为水源涵养林是水库水源的生态基础,在水资源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加强对小型水库的库区水源涵养林进行产权界定,并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库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认为要建立必要的补偿机制,治水与治林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也是省城太原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为减少径流中携带的泥沙和污染物质进入库区造成淤积和水体污染,保障供水安全,在库区上游河岔至峡谷之间的两河交汇处和涧河与库区交汇处分别建立湿地,以有效拦截泥沙,控制和降低污染指标。根据库区的地形特点、水土流失规律与河流来水来沙特性,提出了湿地建设的方案布局,并对其实施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可为我省乃至黄土丘陵区水库库区湿地建设提供借鉴模式,为太原市及下游人民群众的安全用水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8.
水库建设所产生的移民安置问题影响着工程进展、库区与移民安置区的稳定发展,在库区移民实物指标调查与多源数据集成应用基础上对水库移民安置中水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移民实物指标进行采集、处理与集成应用,建立面向水库移民安置的移民信息系统,为水库淹没影响范围的确定与移民安置实施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方法,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水土资源与生态进行综合考虑,以此指导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补偿。以陕西省引汉济渭调水工程三河口水库移民安置为应用实例,对采集的三河口水库移民实物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移民信息系统对实物指标进行空间展示,采用问卷调查确定移民安置方式和移民安置区,提出移民安置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措施。在水库移民安置过程中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考虑有助于移民安置的科学有序进行,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后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同类工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库周生态屏障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75m蓄水后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为应对防护林带管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有关库周生态屏障建设的宏观部署提供支持,2010年6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战略咨询项目",组织数十位院士和专家,深入重庆三峡库区、北京怀柔密云水库、浙江千岛湖、云南滇池、洱海等我国重要水库及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在重庆、北京、杭州、昆明等地召开"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座谈会,邀请相关管理和技术专家介绍当地在保护水库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的成功经验,对目前三峡库周生态屏障的现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开展了研讨,形成的对策建议分别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环保部和重庆市政府相关部门征求意见,项目组综合各相关单位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巩固和继续加强三峡库区重点生态专项工程建设;减少库区的人口压力,实现库区人口的合理有序转移;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一定要与农民的增收致富相结合;加大投入,建设库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清洁小流域建设要纳入规划,开展治理试点工作;建立监管目标考核和库区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等6点建议,为各级政府在三峡水库库周生态屏障建设决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青山湖水库位于万盛经开区金桥镇,距万盛城区7 km,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有农业灌溉、农村人畜饮水和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坝控流域面积40.3 km~2,其中万盛境内流域面积22.8 km~2。长期以来青山湖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为了治理库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万盛经开区决定在库区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治理面源污染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把青山湖小流域划分为生态自然修复区、生态综合治理区和库岸生态保  相似文献   

11.
城乡建设用地挂钩中补充耕地质量等别确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补充耕地质量无法保证的现状,该文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构建了“事先(专项规划环节)-事中(实施规划环节)-事后(归还环节)”3个环节的补充耕地等别评定程序;并针对“挂钩”不同环节中补充耕地的“状态”不同,构建补充耕地等别不同评定方法.诸如:在专项规划环节构建运用相邻地域法、最低限值法来“模拟”补充耕地的自然质量属性值,并计算相应自然质量等别,最后利用各等别面积权重值计算出全部拆旧地块补充耕地的自然质量综合等别的评定方法;在实施规划环节构建利用复垦方案中复垦工程标准,采用目标值法给拆旧地块补充耕地自然质量属性赋值,并计算相应的自然质量等别.最后利用构建的“挂钩”中补充耕地评定程序和方法,对沈北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进行实证分析,并取得了较好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藉河示范区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沟道侵蚀明显,淤地坝建设是该地区沟道治理的一项重要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该区淤地坝建设形成了高坝小库容,防洪要求高,工程投资大,筑坝方式单一等区域特点。规划以单坝为主,技术指标适当放宽,合理布设骨干工程,适当提高防洪标准等技术途径,使淤地坝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水土流失已成为大连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等五个单位,从1989年起,在该地区开展了以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的研究工作。他们用生态经济的规点,把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林果和种草的建设与本区的生态环境区划、地貌类型和林业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合理布局,至2000年,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19%提高到22%,森林面积由目前的796.4万亩增加到922.2万亩,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加速贫困山区的经济开发和生态建设而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土壤固化剂用于渠道防渗工程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集雨利用是宁南山区旱地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宁夏南部山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结合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实际,总结提出了5种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小流域集雨综合调配利用模式、坡面集雨与林草建设利用模式、道路集雨补灌农田利用模式、庭院经济集雨利用模式、旱作农田微集雨高效利用模式。并对国家在宁南彭阳县王洼集雨利用技术集成示范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5.
乡村性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热点,是综合反映乡村发展水平、揭示乡村内部差异和识别乡村地域空间的重要指标。研究基于生活质量理论构建乡村性收支指标体系,采用城乡指标对比分析法划分乡村性等级,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青浦区184个评价单元的乡村性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并通过空间叠加产生的组合类型划分2016年青浦区乡村性类型,并提出针对性管理措施。研究得到结果如下:通过选取表征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收支指标构建乡村性评价体系,并采用城乡指标对比以判定区域乡村性,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评判乡村发展程度的有效方法;青浦区乡村性空间分异明显,乡村性由东向西逐渐递增;基于生活质量的青浦区乡村性类型多样且发展方式各异。以乡村性综合指数的局部空间集聚与离散程度划分乡村性类型,可将青浦区184个村域评价单元划分10种乡村性类型区,并针对乡村性类型划分结果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和差异化的管理措施。该研究结果丰富了乡村地理学理论,可为实现乡村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三峡库区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而组成的独特的移民与生态敏感地理单元,库区农村居民点因受自然条件影响及人类活动的双重扰动,具有利用形态特殊性和驱动机制复杂性等特征。该研究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构建分析框架,采用核密度、Tapio脱钩模型和对数平均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分析三峡库区1980-2019年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脱钩及驱动因素,揭示了库区人口变动与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作用关系,为协调库区人地关系,完善库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近40 a来,库区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趋势相反。1980-2019年间,三峡库区农村人口持续减少,近40 a净减少714.75万人,同期库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增加11 992.88 hm2,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占用。2)研究区衰退负脱钩和强负脱钩是农村居民点和农村人口动态变化的主要状态,1990-2000年及2000-2010年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的强负脱钩区县数比2010-2019年和1980-1990年多,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不减反增趋势明显,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规模严重失衡。3)城镇化效应和利用集约度效应为增量效应,正向促进了农村居民点规模的扩张,而城乡人口结构效应是抑制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的主导因素,区域总人口效应在1980-1985年间与2000-2019年间促进了农村居民点扩张,1985-2000年间抑制了农村居民点扩张,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主要受居民点集约利用粗放的影响,区域总人口效应为减量效应的区县主要位于中部及东部区县,明显受库区移民使人口流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志  周生路  陆长林  李达  王晓瑞 《土壤》2010,42(2):314-318
以江宁区为例,在VENSIM软件平台上,构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及预测,以为揭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预防可能的土地利用问题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耕地变化仍处于"土地洛沦兹曲线"的前段,耕地仍将持续减少,在加大农村建设投入情况下,直至2015后耕地面积才开始回升;②2013年后,耕地减少的主要动力将从城市经济发展驱动转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驱动方面,因此农村建设投入及调控、农村土地利用管理应列入今后政府及土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9.
进一步开创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新局面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阐述了我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的显著成效及今后的工作重点,提出搞好西部大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强领导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的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20.
西南山地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是中国农村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以西南山区丘陵区的重庆市丰都县兴义镇为例,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SPSS聚类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影响评价体系。在评价结果基础上对兴义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分区优化。(1)通过单因素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法分析可知,兴义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综合适宜度0~45.52,其中高度适宜性区域面积占兴义镇土地总面积的25.16%,中度适宜区面积占29.49%,低度适宜区面积占29.09%,不适宜区面积占16.26%。(2)利用聚类分析法划分出了4个类型区域:即适度挖潜区、重点发展区、限制扩建区和优先整治区,各区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113.30,188.59,104.01和41.72 hm2。(3)针对各类型区的具体特征,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