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期、密度、施氮量对玉米品种新科19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子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新科19产量影响最大;当密度60 000株/hm2、播期6月5日、施氮量450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13 283.53 kg/hm2,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2.
针对西昌地区特殊的生态气候条件,为选择适合在该地区推广种植的玉米杂交种,对17个外引玉米杂交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新引进的品种中,产量与对照品种无显著差异,丰产性较好。参试材料构成的群体中,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是穗行数,其次是出籽率、穗粒重、百粒重、雄穗长和穗重,其余性状如株高、穗位高、穗位叶长和穗位叶宽等,则可能是通过对穗行数等的影响来间接影响产量。所选择的17个新品种,对西昌地区的高海拔生态、气候条件比较适应,其中HL17丰产性最佳,对于提高当地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潜在意义,其他品种与对照也无显著差异,在该地区也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及不同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试验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吸收了最优回归设计的原理,具有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以“郑单958”为试验品种,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试验农场进行氮、磷、钾肥料效应田间试验,通过肥料效应函数法原理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该地区玉米产量与氮、磷、钾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和肥料效应函数,获得玉米的最佳经济产量、施肥量以及其他施肥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玉米品种桥玉8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玉米品种桥玉8号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子的作用规律。[结果]不同因素对桥玉8号产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密度、施氮量、施钾量、施磷量;桥玉8号产量大于11 238.92 kg/hm~2的农艺措施优化方案为密度62 322~63 678株/hm~2、施氮量255~285 kg/hm~2、施磷量85~95 kg/hm~2、施钾量85~95 kg/hm~2。[结论]该研究为加快桥玉8号产业化的进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密度和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采用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以玉米品种东庆1号、本育9号、东农250、东农0304和东农25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它们在密度为37500-67500株·hm^-2,追肥量为75-225 kg·hm^-2范围内的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适合其种植的密度和追肥量不同;东庆1号和东农252密度和追肥量的变化对其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他3个品种密度和追肥量的变化对其产量影响不大。确定了5个品种的密度和追肥量的最佳组合方案,建立了5个品种密度和追肥量变化与产量关系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四川安宁河流域玉米新品种提供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方法]以玉米新品种西试1号为材料,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对西试1号产量的作用效应,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素的作用规律。[结果]磷肥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N与P、N与密度、K与密度及P与K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作效应。[结论]产量≥9 450 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施氮量481.8~937.5 kg/hm2,施磷量551.1~897.9 kg/hm2,施钾量128.4~214.8 kg/hm2,栽培密度54 855~63 945株/hm2。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1999~2006年共6年时间在攀西地区进行的249个品种(材料)的品种比较试验、3个不同类型主推品种的种植密度试验和最优回归试验结果,通过系统分析得出,品种间株高和穗位高与玉米籽粒的产量无显著相关性,穗行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就特定品种而言,旺盛的营养体是籽粒高产的基础,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千粒重,品种间和3个主推品种的穗长和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均较小。本文还讨论了攀西地区玉米的高产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行距和密度对协玉3号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作用效应,以玉米杂交种"协玉3号"为材料,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不同行距与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都有显著效应;随着行距增大,玉米产量增加显著,60cm等行距产量显著高于50cm等行距和60cm+40cm宽窄行,分别高出13.06%和13.10%;同一行距不同密度之间产量表现不同,等行距50cm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降低。宽窄行60cm+40cm随密度增加产量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明显。等行距60cm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不同种植行距与密度之间比较,均以等行距60cm为好,以75 000株·hm-2产量最高,达16 646.70kg·hm-2。说明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我县夏玉米高产栽培的适宜种植品种及种植密度,2015年6月5日至9月30日,在桥陵试验站试验地采用裂区设计的方法,对5个夏玉米品种进行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产量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品种之间及密度与品种互作对产量有显著效应。先玉335随密度增加产量降低,其它品种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不同密度下不同品种的株高、穗行数和百粒重差异不显著,但品种之间差异显著,密度与品种互作对株高效应不显著,但对穗行数和百粒重有显著影响。穗位高不受密度影响。行粒数密度之间、品种之间及密度与品种互作效应差异显著。处理间经济性状的差异主要由品种基因型差异决定,行粒数和百粒重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小麦-绿肥-玉米-大豆配套多熟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与绿肥分带种植,小麦收获绿肥翻埋后,在本地块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玉米密度、播差期、玉米大豆带型配置试验,对贵州省中海拔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的产量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密度和播差期是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综合总产量的主要因子。其中,玉米密度对总产量的影响最大,播差期对总产量的影响随玉米密度的不同有所不同;玉米密度为51 000株/hm2、播差期为20 d,玉米大豆带型配置指数为2∶2的处理,玉米产量及玉米大豆综合总产量均表现为最高,玉米干物质积累较多,叶面积较大,净同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Leaf growth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growing environment critically affect leaf area,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and ultimately affects grain yield of maize(Zea mays L.). To detect the effects of leaf area dynamics, growth periods, and the environment on maize grain yield, 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two maize varieties, medium plant-size variety Zhengdan 958(ZD958) and large plant-size variety Zhongnongda 4(ZND4), and three to five sowing dates. The sowing dat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maize yield as a result of changes in leaf area, growth stage, and growing environment. Prior to the 12 th leaf stag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leaf area dynamics, environment, and yield were seldom detected. The expansion of leaf area from 12 th leaf stage to silking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owing degree days(GDD), solar radiation, and grain yield,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leaf area dynamics during this period. After silking, solar radiation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inducing leaf senescence than GDD, particularly in the 2 nd half of the grain filling stage. Accelerated leaf senescence in late growth period can increase maize yield. The environment affected leaf area dynamics and yield of the large plant-size variety(ZND4) more easily than the medium plant-size variety(ZD958) at the optimum plant density,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 in varietal capacity to adapt to the growing environment.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optimiz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leaf area dynamics, growth periods, and environment is a sound strategy to increase maize yield. Favorable interactions are useful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sowing date of a given variety.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农作物尤其对玉米是一个重要的栽培技术指标,密度对倒伏和产量有重要影响。倒折率与倒伏率是玉米生产最主要的灾害因素,近年风伴雨造成的倒伏现象频发,给玉米生产带来绝产、减产或难以机械化收获的问题。因此研究玉米种植密度对倒伏及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生产上3个主要推广的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密度种植,调查各品种抗倒特性,设计6个密度进行3次重复种植,旨在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抗倒性状的影响规律,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规律,以及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大致数量程度,明确试验品种生产应用种植密度,以期为黄淮海地区玉米种植密度区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耐密玉米(Zea mays L.)新品种HM-1经过化调矮化处理,直接导致其玉米干子粒产量显著下降,对其干子粒产量下降的影响力随着其种植密度的加大表现减弱的趋势,但在一定化调施药浓度范围内施药浓度对其产量影响的差异不大。化调矮化能明显降低株高和穗位高,矮化效率与其种植密度关系不大,但随着施药浓度的加大,对其株高和穗位高的矮化效率越大。化调矮化主要通过影响其玉米果穗穗长、穗粗,导致其穗行数和行粒数稍减以及子粒千粒重降低,累计效应导致其单穗粒重明显降低,从而导致其子粒产量明显下降。因没有发生倒伏倒折现象,化调矮化防倒增产的效能没有显现出来,该耐密品种在防灾安全生产上是否适用化调矮化防倒增产这项安全生产技术有待讨论,总之,对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化调矮化这项技术要慎重。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豫单998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给玉米新品种豫单998在生产上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种植密度下豫单998群体指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单株叶面积,叶、茎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处理叶片光合速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呈显著差异;5 000株/667m2产量最高(786.6 kg/667m2),豫单998群体调控能力强,是耐密型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区群体效应对夏玉米性状指标·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书强  许海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900-15901,15910
[目的]明确黄淮海区玉米品种的合理群体密度。[方法]以郑单958夏玉米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群体密度4.5万、6.0万、7.5万和9.0万株/hm24个处理,研究不同群体密度对夏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在4.5万~9.0万株/hm2群体密度范围内,6.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表明适宜群体密度为6.0万株/hm2。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地上干物重呈现降低趋势,株高、产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结论]玉米品种群体密度为6.0万株/hm2,可构建较合理的群体结构,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浚单2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发挥浚单28的产量潜力,探求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浚单28叶面积指数、干物重、叶绿素、植株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浚单28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重增加,叶绿素含量和植株抗倒伏能力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为6.0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1662.5 kg/hm2,在实际生产中,推荐浚单2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运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对遵义地区玉米主推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玉米生产上推广的密度,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而且密度对穗粗、穗长、秃尖的影响较为明显,在较高密度下穗粗、穗长明显低于低密度的处理,而高密度的处理秃尖明显大于低密度的处理。综合考虑:适当地增加密度是提高遵义地区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不同模式下春玉米物质生产与群体光合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高产春玉米良好的群体结构,提高春玉米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春玉米的增产潜力。[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从玉米品种、密度和肥料管理方面研究了3种模式(农户模式、优化模式、高产模式)对春玉米物质生产与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优化模式和高产模式较农户模式分别增产10.79%、27.62%,秃尖长度显著减少。3种模式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干物质累积(DMA)以及生长率(CGR)规律依次为高产模式>优化模式>传统模式。[结论]优化品种、合理增密以及加强养分资源管理是春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大方县玉米(Zea mays L.)不同群体结构的主要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从中找出与该品种类型相适应的超高产的合理群体结构.[方法]采用二裂式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植紧凑型玉米品种临奥9号、披散型玉米品种宣黄单2号、平展型玉米品种荷玉1号)、不同密度群体结构(种植密度分别为4.20万、4.95万、5.70万、6.45万、7.20万株/hm2)主要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耐密植紧凑型玉米临奥9号种植密度6.30万~6.75万株/hm2,披散型玉米宣黄单2号种植密度5.70万~6.00万株/hm2,平展型玉米荷玉1号种植密度4.95万~ 5.25万株/hm2的群体结构较为合理,其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每穗粒数、千粒重等重要质量指标比较理想,产量也高.[结论]该研究可为指导大方县玉米高产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玉米品种改良及其种质基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改良是实现我国玉米总产量持续提高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前提下,通过品种改良 提高单产水平,对我国玉米生产至关重要。就品种改良对我国玉米单产水平增加的贡献,我国玉米品种改良 进程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以及我国玉米应用性基础种质的主要来源、现状和生产需求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最后,对我国玉米品种改良中的耐密性育种与营养高效育种、继续种质扩充的主要方式、建立高效玉米种 质评价和扩充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为玉米遗传育种提供一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