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选用吉林省推广的优质水稻品种12个,4个熟期,每个熟期3个品种,分别为优质米1、2、3级品种.研究了吉林省不同类型优质米水稻品种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优质米水稻品种间产量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从各熟期品种平均产量表现值看,中晚熟品种产量最高,晚熟品种产量最低,早熟、中熟品种产量居于中间。从优质米级别来看,品种的品质随着产量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时期对晚稻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早中熟品种(110~120d),影响不大,中迟熟品种(120~125d)随播期推迟,结实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产量看,早熟品种随播种推迟呈上升趋势;中熟品种在6月26日播种时产量最高;迟熟品种在6月18日播种产量最好,播期越迟,产量越低,且减幅较大。6月18日~7月3日播种的晚熟品种产量要比早熟品种好,且晚熟品种越早播与早熟品种产量相差越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玉米品种间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及产量均有所不同。中等株高和穗位高的品种理论产量最高。产量较高品种的相关穗部性状可以作为本地区玉米高产潜力挖掘中的参考依据。其中,主推品种比苗头品种的平均产量增产147%。单产最高的为丰田13,其次为赤单218,最低为巡天19。  相似文献   

4.
大田试验种植早中熟玉米品种和饲用玉米品种,在104天生长期收刈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全株生物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籽实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生物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有明显差异(p<0.05),种植条件和生长期一致情况下,早中熟玉米品种可以获得与饲用玉米品种相当的可消化有机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5.
2007~2010年,以简比法和完全随机区组法相结合,在广西南宁对113个中国玉米新品种、77个东盟国家玉米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玉米品种春播平均产量比东盟品种高,但秋播比东盟玉米品种低;中国玉米品种春秋播产量间差异较大,而东盟品种春秋播产量间差异较小。大多数试验季节,产量表现最高的品种为中国品种。所有试验季节,中国玉米品种产量表现最低品种的产量均低于东盟玉米产量表现最低品种的产量。中国玉米品种果穗平均长度略长于东盟品种,但秃尖明显长于东盟品种,行粒数少于东盟品种。中国玉米品种春播的穗粗比东盟品种略粗,但秋播略细于东盟品种。多数试验季节中,中国玉米品种的穗行数比东盟品种的穗行数多,而东盟品种的穗行数在14行/穗的平稳线上略有变化。中国玉米品种出籽率变化较大,而东盟品种稳定在85%~86%。中国玉米品种和东盟玉米品种的容重均在800 g/L上下波动;多数试验季节,中国玉米品种的千粒重略高于东盟品种。中国玉米在今后育种过程中除关注品种的产量潜力外,还要侧重秃尖长度及行粒数、出籽率、穗行数等综合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不同品种、播期对晚稻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早中熟品种受播期影响不大,中迟熟品种随播期推迟,结实率明显下降,每穗实粒数减少。从产量上看,早熟品种随播期推迟呈上升趋势;中熟品种在6月25日播种时产量最高;迟熟品种在6月18日播种时产量最好,播期越迟产量越低,且减幅较大;在6月18日至7月3日播种的晚熟品种产量比早熟品种好,且晚熟品种播期越早与早熟品种产量相差越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不同品种辣木的地径与产量。结果表明,品种间地径的差异不显著,但产量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昆明的2个品种产量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8.
甜高粱品种的引种及品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引进的甜高粱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甜高粱品种特性不同,杂9、杂6品种生物产量、茎秆产量较高,含糖率分别为16.4%和13.2%,可作为高糖型和丰产型品种推广应用。杂5品种籽粒产量最高,生物产量适中,生育期114d,可作为早熟粒用型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一个品种的好坏,可用这个品种获得高产的可能性的大小来衡量。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在数学上可用品种产量分布曲线中超过某一产量标准(如对照品种的平均产量)的积分面积来表示。在区域试验中,由于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水平和稳定性能的不同,各个品种均有其特定的产量分布曲线。因此,对于各个品种均可求出相应的高产积分面积或累积概率。本文提出用品种超过对照平均产量的产量累积概率值作为品种高产稳产综合性能好坏的一个指标,并提出在各品种参试地点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用一个相应的参数即品种丰产势评价品种。  相似文献   

10.
油菜抗旱性产量指标及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出油菜品种抗旱性产量指标和抗旱性较强的油菜品种,为选育抗旱油菜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在旱棚鉴定条件下,比较25个油菜品种(系)的各农艺性状,分析各材料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分析供试材料的抗旱鉴定产量指标(抗旱系数、干旱敏感指数、抗旱指数、抗旱指数修订式);选取适宜的抗旱鉴定产量指标,在供试材料中筛选抗旱性较强的油菜品种。【结果】25份供试材料油菜品种在干旱胁迫下,其株高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各材料间差异较大,具有代表性。抗旱性鉴定产量指标中,抗旱系数和干旱敏感指数可用于评价品种稳产性,但不能反映品种旱地的产量;抗旱指数在考察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同时,兼顾了品种旱地产量,并与同组旱地平均产量相比较,更适合用于油菜品种抗旱性鉴定产量指标;抗旱指数修订式利用了对照品种的产量,与抗旱指数所反映的供试油菜品种的抗旱能力大小趋势相同,兼顾供试品种在旱地和水地的绝对产量和抗旱系数,评价供试品种的丰产性和抗旱性。抗旱指数和抗旱指数修订式适合于油菜品种的综合抗旱性鉴定。【结论】3类供试材料中根据各品种抗旱指数、抗旱指数修订式及2种生境(旱区和水区)于对照品种比较共筛选出青杂12号、青杂11号、大辣芥、姚328-331和大黄油菜5个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辽宁省2000~2001年区域试验,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立穗、半直立穗型品种(系)产量显著高于弯穗型品种。增加直立穗型品种的成粒率、半直立穗型品种的每穗颖花数和弯穗型品种的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拔节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立穗型品种产量与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弯穗型品种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LAI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根据穗型进行栽培上的调控,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在高肥水条件下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品种(豫玉25号)的产量和主要生理指标随密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紧凑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极显著地高于平展型玉米品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和品种与密度互作均达极显著水平。郑单958在9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豫玉25号在45000株/hm2时产量最高。在最高产量时,紧凑型玉米品种与平展型玉米品种相比具有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数量大,经济系数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大豆品种及播期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品种与播期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最高,达2553.15 kg/hm2,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最低;与早中熟大豆品种比较,晚熟品种与早熟马铃薯的生殖共生期较短,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较多,适合套作。播期间产量也有差异,播期为4月30日时产量最高。中晚熟大豆品种的适宜播期为4月30日,播期为5月10日的早熟品种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高蛋白大豆产量、蛋白产量与品种及栽培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不同施肥量、不同播期对大豆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大豆蛋白质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品种,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播期;蛋白质产量最高的品种是郑92116,大豆产量最高的品种是郑9007;在高肥力土地的情况下,施肥对大豆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不大;蛋白质产量最高的配置为品种郑92116、施肥量为750kg/hm2、播期为6月5日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在品种跨区试验中,通过对4个品种性状、产量进行分析得出,质量性状不变化或变化较小,数量性状变化较大。夏谷品种参加春谷区试验,单穗重、穗粒重增加,安04-4783产量高于对照,冀优1号稍微小于对照产量;春谷品种参加夏谷区试验,单穗重、穗粒重减少,产量明显低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夏玉米生产力和主要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在高肥水条件下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松散型玉米品种(豫玉25号)的产量和主要生理指标随密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紧凑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极显著地高于松散型玉米品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和品种与密度互作均达极显著水平。郑单958在9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豫玉25号在4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在最高产量时,紧凑型玉米品种与松散型玉米品种相比具有叶面积系数大,干物质积累数量大,经济系数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江苏沿海地区大麦品种(系)在产量与产量构成三要素间的关系,在2007—2014年,每年利用12~15个不同大麦品种(系),进行了大麦产量与产量构成三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麦品种(系)产量水平较高,最高达到8 562.0 kg·hm-2。不同年份、不同品种(系)的有效穗数和实粒数与产量间相关性有正有负,千粒重与产量间相关性均为正。结合多年数据,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9,0.29和0.43。不同年份,对照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三要素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有效穗数与产量相关性在不同品种中均为正值。不同品种(系)中,千粒重与产量相关性最大;不同年份,同一品种的有效穗数与产量相关性最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开展氮高效型优质常规稻品种筛选,为生产上氮高效型优质常规稻品种选用及改良提供亲本材料。【方法】以58个广西和46个广东历年通过审定的优质常规稻品种为材料,依据不同供试品种在不施氮(N0)和施氮(N1)下的产量,将供试品种分为4种氮效率类型,进一步分析其中双高效型品种的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相对产量,筛选出氮高效型水稻品种。【结果】104个供试品种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相对产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变异(P< 0.01,下同)。在N0处理下供试品种产量间的变异系数为18.83%,在N1处理下供试品种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01%、34.96%和11.01%,供试品种相对产量间的变异系数为17.16%。分别以供试品种在N0和N1处理下的产量平均值为横、纵坐标,将供试品种分双高效型品种27个、高氮高效型品种34个、双低效型品种30个和低氮高效型品种13个。27个双高效型品种中,有11个品种在N0或N1处理下的产量与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 0.05,下同),其余16个品种在2种氮处理下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P< 0.05,下同)或极显著高于供试品种平均值,其中除茉丰占1号、南桂占和华航38号外,其余13个品种的相对产量均超过0.70。【结论】桂育9号、桂育8号、桂育11号和黄华占等16个品种为氮高效型品种,可在推进水稻生产化肥减施增效和遗传改良培育氮高效品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品种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等方面对10个粳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筛选适合汉中市种植的产量高、抗性好的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新稻20号、新稻18号、宁粳4号3个品种在所有参试粳稻品种中产量位于前三位,综合性状优良,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来源硬粒小麦单株产量及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源干意大利、加拿大和墨西哥的12个硬粒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硬粒小麦的单株产量构成因素变化以及对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源于墨西哥品系的单株产量极显著高于意大利品种,加拿大品种与墨西哥品系和意大利品种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单株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不同来源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穗粒数墨西哥品种极显著高于加拿大和意大利品种,千粒重墨西哥品系则显著低于意大利和加拿大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来源品种的有效穗数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大多存在着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与单株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千粒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单株产量均为正相关;千粒重与单株产量间多为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不同来源品种产量三因素对单株产量都有正向效应,产量构成因素对单株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既有负值也有正值,说明产量构成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关系;有效穗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在不同来源品种中均较大,说明有效穗数是硬粒小麦品种获得较高产量的基础;墨西哥品系的单株产量构成三因素比较协调.认为墨西哥品系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引种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