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晶  赵燕  张巧明  徐少君 《草地学报》2018,26(5):1097-1103
丛枝菌根多样性是土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之一。本研究对豫西黄土丘陵区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苹果(Malus pumila Mill)园和撂荒地的地表植被、土壤养分及AM真菌多样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共鉴出AM真菌6属31种,球囊霉属(Glomus)为各样地的优势属,地球囊霉(G.geosporum)和摩西球囊霉(G.mosseae)为各样地的优势种。与苹果园地相比,柠条林地、刺槐林地和撂荒地土壤AM真菌的孢子密度分别提高49.49%,39.62%和91.42%(P<0.05);种丰度分别提高54.10%,68.85%和90.98%(P<0.05);多样性指数分别提高36.54%,30.77%和53.85%(P<0.05)。AM真菌物种多样性指数与pH和速效磷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有机碳和速效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养分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顺序为:速效磷 > pH > 速效氮 > 有机碳 > 全氮 > 全钾 > 全磷。土壤AM真菌多样性受宿主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因子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个放牧梯度:对照(围封)、28只羊每月放牧3天(轻度)、6天(中牧)、12天(重牧),采用控制实验分析了不同放牧处理下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和土壤深度均对土壤pH值、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土壤总氮和总有机碳含量受放牧强度极显著影响(P<0.01),轻牧处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磷含量受放牧强度影响显著(P<0.05)。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MBP含量与土壤因子F1(TN,AN,NO3--N,TOC,AP,NH4+-N)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MBN含量与土壤因子F1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MBN和MBP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具有统一性,微生物量氮、磷可以灵敏地反映出放牧强度变化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草原实验区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设置7种氮添加梯度, 分别为CK(0 g N·m-2·a-1)、N1(5 g N·m-2·a-1)、N2(10 g N·m-2·a-1)、N3(15 g N·m-2·a-1)、N4(20 g N·m-2·a-1)、N5(25 g N·m-2·a-1)、N6(30 g N·m-2·a-1),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研究不同浓度梯度氮添加下不同草原类型区植被生物量、土壤碳氮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氮添加并未对3种草原类型地下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P<0.05),且本研究初步判断在N3添加时接近饱和阈值, 整体上氮添加使内蒙古草原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29.66%,较干旱的荒漠草原对氮添加的响应较为明显。施氮肥使草甸草原的根冠比显著降低(P<0.05),典型草原根冠比在N3处理下显著增加(P<0.05),但对荒漠草原影响不显著(P>0.05)。2)选择不同土层(0~10 cm、10~30 cm)分析氮添加对3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氮添加对草甸草原土壤碳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含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且0~10 cm土层对施氮的响应更明显。3)施氮条件下地上生物量与土壤C/N、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均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C/N、年均温、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土壤碳氮含量对施肥的响应存在差异,这意味着草地恢复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养分的添加作用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4.
王锐  李希来  张静  周华坤  胡夏嵩 《草地学报》2019,27(5):1266-1276
通过覆土措施加速人工植被建植是高寒矿区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通过在青海木里煤田江仓矿区排土场建立植被恢复试验小区,比较覆土0 cm(对照)、覆土5 cm、覆土10 cm和覆土15 cm等不同覆土处理对高寒矿区排土场渣山表层土壤基质特征的影响,为高寒矿区土壤重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覆土可调节表层土壤基质容重,有利于形成植被生长的土壤物理结构。覆土增加了土壤基质中的全氮含量和速效养分的供给,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2016-2018年),覆土效果愈来愈明显。不同覆土处理速效氮含量分别由2016年的40.3±5.13 mg·kg-1,85.0±14.9 mg·kg-1,57.3±11.1 mg·kg-1增加至2017年的101.0±8.54 mg·kg-1,192.0±33.6 mg·kg-1,168.7±17.0 mg·kg-1。覆土处理的速效养分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总体变化趋势,第二年达到速效养分最大值,覆土10cm速效磷含量变化幅度相对最大。表层土壤基质全氮含量与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5,r=0.733;P<0.01),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r=-0.753,P<0.01)。覆土10cm可作为高寒矿区土壤重构理想的覆土措施。  相似文献   

5.
杨满元  杨宁 《草地学报》2021,29(10):2303-2308
以衡阳紫色土的天然草地(Natural grassland,NG)、人工草地(Tame grassland,TG)、灌草地(Frutex and grassland,FG)、灌丛地(Frutex,FX)和乔灌地(Arbor and frutex,AF)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HS)组成和性质,并探讨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FG的腐殖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TG,NG最低;土壤腐殖物质总碳(Total carbon,T-C)以胡敏素碳(Humin carbon,Hu-C)含量最高,胡敏酸碳(Humic acid carbon,HA-C)含量最低;TG与FG的胡敏酸碳/富里酸碳[Humic acid carbon/Fulvic acid carbon,(HA-C)/(FA-C)]含量最高,NG最低,TG,FG,FX与AF 0~20 cm土层的(HA-C)/(FA-C)含量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P<0.05);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HS,HA-C,富里酸碳,Hu-C,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碱解氮(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AN)与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两两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土壤pH值与HS,HA-C,FA-C,Hu-C,SOC,AN,A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表明,NG的HS组分含量较低,土质较差,而TG,FG的HS含量较高,土质较好,建议将NG开发成TG与FG土地利用方式,以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6.
以末茬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套种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的牧草种植模式为对象,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测定紫花苜蓿行距为30 cm和40 cm、燕麦播种日期为苜蓿第二茬刈割后7天和11天、燕麦播种品种为早熟品种(领袖)和晚熟品种(贝勒)的生长特性和产量,分析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的常规理化性质和有机碳含量,研究紫花苜蓿套种饲用燕麦的种植模式对植物生长、生产、土壤养分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套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以苜蓿行距40 cm、苜蓿二茬刈割后第7天播种早熟品种燕麦的种植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能够极显著地降低0~10 cm,10~20 cm土层的pH值(P<0.01),极显著地增加各土层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的含量(P<0.01),而株高、生长速率、存活率、返青率与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合理的间套作模式(包括时间和密度),将有利于土壤养分和饲草产量的增加,且有机碳可以作为评价套作系统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曹全恒  胡健 《草地学报》2022,30(3):523-531
本文以川西北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区自然放牧草地(NGG)、围栏封育沙化草地(FEDG)、自然灌丛草地(NS)和人工种植高山柳沙化草地(SCDG)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物群落调查与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探讨川西北自然与人工恢复沙化草地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除土壤全磷储量外,所选草地植被类型在0~60cm土层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储量和比值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全磷含量高低顺序为NS>FEDG>NGG>SCDG,除氮磷比(N∶P)外,其余土壤指标高低顺序为NS>NGG>FEDG>SCDG,土壤全磷储量在NS显著高于其它类型(P<0.05)。4类植被类型的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及NS和NGG的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除N∶P外,NGG和NS的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都随土壤土层深度的加深而显著降低(P<0.05)。自然灌丛草地比自然草地和人工植被恢复沙地具有更高的土壤养分含量,可作为沙地生态恢复模式进一步优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和氯仿熏蒸浸提法,以自由放牧地(zero rest grazing, RG0)为对照,研究了休牧不同年限(RG3a、RG6a和RG9a)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休牧后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显著升高。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呈以下变化趋势:RG6a>RG9a>RG3a>RG0。RG6a和RG9a样地AWCD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RG0样地(P<0.05),RG3a与RG0样地差异不显著(P>0.05)。休牧不同年限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Wiener物种丰富度指数(H)、Shannon-Wiener物种均匀度指数(E)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均为RG9a最高,其中RG9a样地H值与其他样地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E值差异不显著(P>0.05),RG9a样地D值与RG0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RG0,RG3a和RG6a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方式及代谢功能相似,而RG9a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碳源利用方式和代谢功能。对不同碳源的分析结果表明,糖类、氨基酸类、脂类为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随休牧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呈增加趋势。RG9a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N)含量均最高,分别为590.20和72.86 mg/kg。相关分析表明,AWCD值与土壤微生物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H值与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H值、D值均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呈显著正相关(P<0.05);H值与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呈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可知,休牧使草原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增强,土壤微生物繁殖快、数量大,从而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以尕海湿地不同植被退化程度样地(未退化CK、轻度退化SD、中度退化MD及重度退化HD)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尕海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土壤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尕海湿地4种植被退化阶段0~100 cm土层中2种酶活性均值表现为CK > SD > MD > HD。随土层深度增加,同一退化程度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淀粉酶活性呈波动性降低趋势;表层(0~20 cm)土壤中2种酶的活性值占各自总值的60%以上。不同月份蔗糖酶活性均值6月最高(47.07 mg·g-1),8月最低(22.69 mg·g-1);淀粉酶活性均值7月最高(85.18 mg·g-1),其它月份值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2种酶之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土壤含水量仅与蔗糖酶间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说明尕海湿地植被退化显著影响2种酶的活性,降低了酶促反应的效率,导致湿地土壤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伊犁河谷托乎拉苏大草原占据优势的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解析苦豆子蔓延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了解伊犁河谷草原毒害草蔓延机制及提供草原毒害草管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均随海拔、土层的增加而增加。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活性有机碳的3种组分与总有机碳、全氮以及土壤湿度3个指标之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3种组分之间也相互存在显著相关。研究表明海拔、全氮含量以及总有机碳3个指标显著影响苦豆子种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降水对典型草原地区土壤动物的影响,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进行增加降水试验,于2013-2015年5,7和9月,对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不同季节降水变化对土壤动物数量的影响。3年9次调查,共采集土壤动物1969头,分别隶属3门5纲13目。优势类群有:线虫(Nematodes)、鞘翅目(Cole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和蜱螨目(Acarina);常见类群有:蜘蛛目(Arachnids)、半翅目(Hemiptera)和弹尾目(Tails),其余为稀有类群。研究发现:降水处理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种类的密度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季节中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种略有变化,优势类群鞘翅目和膜翅目较为稳定;降水变化对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中小型湿生土壤动物密度的影响显著增加(P<0.05),且在5月增加降水50 mm,最有利于其生长繁殖。结果表明:大型和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对降水变化的耐受性较强,线虫类对降水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宁  杨满元  姜琳  万丽  吴磊  邹冬生 《草地学报》2019,27(2):320-325
本研究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研究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0~10、10~20与20~40 cm土层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结果表明: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矿化碳含量和矿化速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进程而增加;矿化率随恢复进程增加,随土层加深先减后增再分布均匀;累积矿化排放量及其速率随恢复进程增加,其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小;qCO2值随恢复进程和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可矿化碳含量与凋落物现存量、质量损失率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8*和0.915***P<0.05,**P<0.01)。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恢复进行,土壤生境由早期干扰强烈转向中后期日趋稳定,土壤固碳能力由早期差、潜力大转向中后期强、潜力小。  相似文献   

13.
热休克蛋白27(Hsp27)是一种结构上高度保守的小热休克应激蛋白,具有多重生物学功能,在调节蛋白质稳态以维持细胞骨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热休克蛋白(HSPs)在疾病预防和药物开发中取得较大突破,有研究发现在许多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中Hsp27的表达会发生显著变化,表明Hsp27与病毒感染之间有密切关联,但Hsp27在病毒感染中的应用尚不成熟。论文主要介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Hsp27通过抑制细胞的自噬、凋亡、干扰素形成及维持病毒复制等发挥其在病毒感染中作用,此方面研究为以HSPs为靶点研发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葡聚糖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一类生物细胞壁成分,由葡萄糖聚合而成。来源和结构不同的葡聚糖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功能,其中以β-1,3和β-1,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微生物源β-葡聚糖存在有效的免疫调控功能,在畜牧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的研究结果,对此类β-葡聚糖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畜牧行业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β-1,3/1,6-葡聚糖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直链/支链淀粉和淀粉酶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采用4×3双因子设计,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960只,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6羽肉鸡,饲粮直链/支链淀粉分别为0.11、0.23、0.35、0.47,淀粉酶的添加量分别为0、3000、6000U/kg。试验期为21d。试验测定了肉鸡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1)直链/支链淀粉为0.23的饲粮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以直链/支链淀粉为0.47的饲粮组最高(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中添加6000U/kg淀粉酶显著降低肉鸡平均日增重(P<0.05),但对料重比影响不显著(P>0.05);二者的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2)能量、粗蛋白质、干物质、粗脂肪以及钙表观消化率以直链/支链淀粉为0.11的饲粮组最高(P<0.05),直链/支链淀粉为0.47的饲粮组最低(P<0.05);饲粮中添加淀粉酶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二者的互作效应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喂直链/支链淀粉为0.23和淀粉酶添加量为3 000 U/kg的饲粮可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6.
生物炭对土壤的影响及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炭是生物质材料在无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而成的富碳固态物质,具有含碳率高、孔隙结构丰富、比表面积大、理化性质稳定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土壤改良材料。本文总结归纳了近年来生物炭在影响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对生物碳在草地系统中的零星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最后对生物碳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有待深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物炭在草地修复中科学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德氏乳杆菌在维持畜禽肠道健康、促生长和改善肉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肠道微生态、机体免疫、抗氧化及脂代谢等方面综述了德氏乳杆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及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8.
果胶是植物源饲料原料中一种常见的抗营养因子,进入畜禽消化道后会影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果胶酶是指能够分解果胶质的多种酶的总称。动物体细胞由于不存在细胞壁结构,故机体内不能分泌产生果胶酶,一般在畜禽生产中均为外源添加。在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果胶酶可改善动物生产性能,提高畜产品品质。本文就果胶酶的酶学特性、作用机理及其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为果胶酶在饲料生产中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旨在研究细菌脂多糖(LPS)急性暴露对小鼠睾丸及其功能的影响。将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1.25 mg·kg-1 LPS组、2.5 mg·kg-1 LPS组和5.0 mg·kg-1 LPS组,对照组腹腔注射200μL生理盐水,其余3组注射等体积含不同剂量的LPS,作用12 h。收集睾丸组织制作石蜡切片,染色后观察其病理变化,记录体重、睾丸和附睾指数,并测定精子品质相关指标,用RT-qPCR法检测炎症相关基因TNF-α、IL-6、GAS6和TGF-β1的转录,同时用ELISA检测血清中睾酮(T)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急性暴露时,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小鼠体重(P<0.05或P<0.01),同时显著降低睾丸指数(P<0.05或P<0.01)、精子密度(P<0.01)及精子活力(P<0.05或P<0.01),增加精子畸形率(P<0.05或P<0.01);使睾丸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学变化,表现在生精细胞凋亡,曲细精管管腔增大,精子数量减少等;导致血清中睾酮(T)的含量显著下降;另外,LPS还呈剂量依赖方式增加促炎因子TNF-α和IL-6及抑制抗炎因子GAS6和TGF-β1的转录。结果提示,细菌LPS急性暴露可通过破坏机体中炎症因子的平衡,使睾丸组织受到损伤从而导致生精障碍。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营养模式对草鱼特定生长率、肌肉及肝胰脏营养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影响。选取270尾体质量相近的草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采用矮象草(Pennisetum purpereum)、20%矮象草+80%配合饲料混合、配合饲料(均以干重计)3种营养模式进行饲喂。试验期为180d。结果表明:1)矮象草模式下,草鱼特定生长率及腹肌、背肌、肝胰脏中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但饲料系数及3种组织中粗蛋白质含量以及腹肌和背肌中钙(Ca)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且肝细胞内无明显脂肪空泡,肌间和肌内脂肪较少,肌纤维较细且排列紧密。2)混合模式下,草鱼除腹肌无氮浸出物含量最低,腹肌铜(Cu),背肌锌(Zn)、铁(Fe)及肝胰脏Ca、锰(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外,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肌纤维直径及间隙、肌间与肌内脂肪、肝细胞中脂肪空泡数量均介于矮象草模式和配合饲料模式之间。3)配合饲料模式下,草鱼特定生长率、肝胰脏无氮浸出物和3种组织中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但饲料系数,背肌无氮浸出物含量,腹肌Zn、镁(Mg)、Fe含量,肝胰脏Zn、Cu、Mg、Fe含量以及3种组织中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且肝细胞内脂肪空泡数量、肌间和肌内脂肪沉积量、肌纤维直径、肌纤维间隙等均明显增加。综合来看,草鱼的营养模式以20%矮象草+80%配合饲料混合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