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陇燕3号为试验材料,喷施低、中和高3个剂量(450, 750和1050 mL·hm-2)的2,4-D丁酯,在药后1,7,14,21,28 d以及开花期、灌浆期植株和收获后籽粒中测定2,4-D丁酯残留量,探讨不同剂量2,4-D丁酯处理对杂草防效、燕麦的安全性、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4-D丁酯对燕麦安全性、产量及田间杂草防效影响显著。高剂量下燕麦出现顶端下垂、叶尖发红和药斑等药害现象。杂草防效随2,4-D丁酯施用剂量的增加而提高。高剂量除草剂喷施后45 d,株防效较药后30 d仍有小幅上升,鲜重防效达到90%以上。3个剂量均使株高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高剂量下燕麦株高较对照降低了10.49%。低剂量下干草产量有所降低,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籽粒增产22.64%;中剂量下燕麦干草产量呈增加趋势,籽粒增产40.57%;高剂量下,燕麦干草产量下降了8.85%(P<0.05)。2,4-D丁酯及2,4-D在皮燕麦中的残留量随除草剂施用剂量的增加而上升。施药28 d后,高浓度下燕麦中2,4-D丁酯和2,4-D残留量最高,达0.168 和0.011 mg·kg-1,显著(P<0.05)高于低浓度处理。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750 mL·hm-2为皮燕麦田2,4-D丁酯的最佳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载锌蒙脱石(zinc-montmorillonite,Zn-MMT)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择1日龄健康科宝公雏288只,按体重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每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仔鸡。对照组(CK)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正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添加40 mg·kg-1 ZnSO4,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40、60和80 mg·kg-1 Zn-MMT(均以Zn含量计算),自由采食饮水,试验42 d,采集肠道和脾组织,并测定脾IL-2、TNF-αIgGIgA基因表达及肠道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结果表明:1)与CK和ZnSO4组相比,Zn-MMT对肉鸡平均日采食量(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ADFI)无显著影响(P>0.05),但80 mg·kg-1 Zn-MMT显著降低了1~21、22~42及1~42日龄的仔鸡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P<0.05),且40 mg·kg-1的Zn-MMT显著降低1~42日龄的料重比(feed to gain ratio,F/G)(P<0.05)。2)相比CK组,添加ZnSO4和60 mg·kg-1的Zn-MMT显著提高21日龄法氏囊指数(P<0.05),且60 mg·kg-1的Zn-MMT提高42日龄法氏囊指数(P<0.05)。同时,ZnSO4、20和40 mg·kg-1的Zn-MMT显著提高42日龄脾IgG的表达(P<0.05)。同时,ZnSO4组显著提高脾IgA的表达(P<0.05)。相比CK和ZnSO4组,20 mg·kg-1的Zn-MMT显著提高脾TNF-α表达,添加40、60和80 mg·kg-1的Zn-MMT显著提高脾IL-2的表达(P<0.05)。3)与CK相比,Zn-MMT对肉鸡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4)相比CK与ZnSO4组,添加40 mg·kg-1的Zn-MMT可以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空肠的绒毛高度(villus height,VH)和绒毛高/隐窝深(villi height to crypt depth ratio,V/C)(P<0.05),且显著降低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crypt depth,CD)(P<0.05),但对回肠的CD无显著影响(P>0.05)。同时,相比CK组,40 mg·kg-1的Zn-MMT显著提高回肠的VH和V/C(P<0.05),但与ZnSO4组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ZnSO4对肉仔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的VH、CD、V/C及回肠的VH、CD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回肠的V/C(P<0.05)。结果显示,日粮添加Zn-MMT显著提高饲料转化率、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肠道绒毛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确定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碳酸钴对奶牛泌乳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液生化参数的影响。试验选用30头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和试验日粮(4个试验组),试验日粮为在基础日粮中以碳酸钴(CoCO3)的形式,分别添加钴0.15、0.30、0.75和1.50 mg·kg-1 DM。试验期56 d,其中适应期14 d,正试期42 d。测定每日采食量和产奶量,并采集奶样测定乳成分含量,采集饲料和粪样测定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采集血样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碳酸钴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和乳成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添加钴0.30和0.75 mg·kg-1 DM提高了产奶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钴0.75 mg·kg-1 DM组显著提高了酸性洗涤剂纤维(ADF)和粗蛋白(CP)的消化率(P<0.05)。此外,添加钴1.50 mg·kg-1 DM组的血浆葡萄糖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降低(P<0.05),日粮添加钴0.75 mg·kg-1 DM降低了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P<0.05);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含量和红细胞压积(HCT)随日粮碳酸钴水平升高而升高且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综上,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日粮Co水平推荐在0.30~0.75 mg·kg-1 DM,最适添加水平是0.73 mg·kg-1 DM。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有机砷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萌发、砷积累的影响及膨润土的钝化修复作用,试验以洁净土样为对照,设置两个砷暴露水平,并在砷暴露组添加不同水平的钠基膨润土和钙基膨润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50 mg·kg-1阿散酸暴露显著降低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P<0.05),75 mg·kg-1和150 mg·kg-1阿散酸暴露显著降低紫花苜蓿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P<0.05),同时,显著促进了砷在根部和地上部的积累(P<0.05)。添加膨润土能够显著促进紫花苜蓿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P<0.05),降低根部和地上部砷积累量(P<0.05),以添加量1.0%时紫花苜蓿砷积累量趋于稳定;钠基膨润土对砷污染的修复效果好于钙基膨润土。总之,有机砷暴露水平75mg·kg-1以上时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膨润土能够减少土壤砷向紫花苜蓿的迁移,降低其生物毒性。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探讨日粮添加不同水平芦丁对缓解热应激小鼠睾丸组织损伤的影响。将30只5周龄体重相近(20~22 g)的ICR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各组小鼠分别饲喂基础日粮添加0(CON组)、0(HS组)、250(HS+R250)、500(HS+R500)和1 000(HS+R1000) mg·kg-1芦丁的日粮,饲养10 d后,除对照组(CON)外,所有小鼠在每天10:00至14:00之间置于42℃恒温箱中连续处理8 d后屠宰取样分析。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HS组小鼠睾丸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而日粮添加250 mg·kg-1芦丁显著提高热应激小鼠睾丸指数(P<0.05);小鼠睾丸组织切片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HS组小鼠生精小管直径和横截面积显著降低(P<0.05),生精细胞脱落比率显著增加(P<0.05);与HS组相比,HS+R250组小鼠生精小管横截面积显著增加(P<0.05),生精细胞脱落比率显著降低(P<0.05),HS+R500组生精细胞脱落比率也显著降低(P<0.05),HS+R1000组小鼠生精小管直径显著增加(P<0.05);小鼠睾丸指数、生精小管直径及生精小管脱落比率在芦丁处理组与CON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HS+R250组小鼠睾丸生精小管横截面积显著高于CON组(P<0.05)。2)与CON组相比,HS组小鼠睾丸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血红素酶-1(HO-1)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日粮添加250 mg·kg-1芦丁显著降低热应激小鼠睾丸组织中MDA含量(P<0.05),提高T-AOC与GSH含量(P<0.05),并增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HO-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mRNA的表达量(P<0.05),而添加500和1 000 mg·kg-1芦丁也显著提高了GSH含量(P<0.05);与CON组相比,除HS+R250组Nrf2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外,芦丁组热应激小鼠睾丸组织抗氧化相应基因与酶活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3)热应激小鼠睾丸中核因子-κB (NF-κB)、TOLL样受体4(TLR-4)和Bax的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而Bcl-2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日粮添加250 mg·kg-1芦丁显著降低NF-κB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白细胞介素-Iβ(IL-1β)和Bax mRNA表达量(P<0.05),增强Bcl-2的表达水平(P<0.05);添加500 mg·kg-1芦丁显著降低NF-κBTLR-4表达量(P<0.05),而1 000 mg·kg-1芦丁能够显著增加Bcl-2的表达(P<0.05);小鼠睾丸组织中免疫和增值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在添加芦丁组及CON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日粮添加适宜剂量芦丁具有改善热应激小鼠睾丸组织形态及功能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芦丁通过Nrf2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及调控Bax/Bcl-2 mRNA的表达密切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日粮添加250 mg·kg-1芦丁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山楂叶黄酮(HF)是山楂叶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降血脂的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HF对产蛋后期种母鸡蛋壳品质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60周龄健康种母鸡(栖岭草鸡)27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CON)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BD),低剂量组(LHF)饲喂BD+30 mg·kg-1 HF日粮,高剂量组(HHF)饲喂BD+60 mg·kg-1 HF日粮。试验预饲2周,正式饲喂8周,最后,采集种蛋测定蛋壳品质,采集血样测定钙和磷含量,采集壳腺组织观察组织形态学、细胞凋亡和抗氧化蛋白的变化。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HF处理显著提高了蛋壳厚度和蛋壳强度(P<0.05),对蛋黄颜色、蛋白高度、哈氏单位和壳腺的器官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与CON组相比,HF处理显著提高了血清钙的含量(P<0.05),显著上调了壳腺部CaBP-D28K、OPNOC-116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P<0.05),HHF组壳腺部Ca2+ATP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3)组织学切片分析表明,HF处理显著降低了壳腺细胞的凋亡率(P<0.05),并显著提高了壳腺部绒毛的长度和腺体的密度(P<0.05)。4)与CON组相比,HF处理组壳腺部MD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HHF处理显著提高了GSH-Px酶的活性(P<0.05)。5)HHF组壳腺部KEAP1、p-NFκB/NFκB和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CON组显著降低(P<0.05);Nrf2、HO-1和PCNA蛋白的表达量则显著提高(P<0.05)。综上,日粮中添加60 mg·kg-1的HF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增强壳腺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细胞凋亡进程和钙离子转运能力,从而提高产蛋后期种鸡的蛋壳品质。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代谢能(metabolic energy,ME)和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水平对雄性水貂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指数的影响。选取180只(145±5)日龄、体重相近[(1 765±26)g]的健康雄性水貂,随机分为6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试验采用2×3双因素设计,CP水平为30.45%和34.58%,ME水平为13.11、14.94、16.76 MJ·kg-1,饲养试验于2018年9月29日至2018年12月10日完成。结果表明:1)175~213日龄阶段,34.58% CP组水貂体重极显著高于30.45% CP组(P<0.01),且低ME水平13.11 MJ·kg-1组水貂体重极显著低于其它ME组(P<0.01);175~190及213日龄阶段,A组(CP 30.08%、ME 13.03 MJ·kg-1)水貂体重极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1),205日龄时,E组(CP 34.86%、ME 15.08 MJ·kg-1)水貂体重较高;2)34.58% CP组水貂鲜皮长和鲜皮重极显著大于30.45% CP组(P<0.01),14.94 MJ·kg-1 ME组水貂的鲜皮长显著大于其他ME组(P<0.05);但16.76 MJ·kg-1 ME组的鲜皮重极显著大于13.11 MJ·kg-1组(P<0.01);E组(CP 34.86%、ME 15.08 MJ·kg-1)水貂的鲜皮长、鲜皮重极显著大于A组(CP 30.08%、ME 13.03 MJ·kg-1)、B组(CP 30.46%、ME 14.80 MJ·kg-1)两组(P<0.01)。3)34.58% CP组水貂脂肪消化率极显著大于30.45% CP组(P<0.01);且饲粮ME水平为13.11 MJ·kg-1时,水貂的脂肪消化率极显著低于其它ME组(P<0.01);A组(CP 30.08%、ME 13.03 MJ·kg-1)、D组(CP 34.17%、ME 13.19 MJ·kg-1)水貂的脂肪消化率极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1)。4)30.45% CP组水貂血清LDL极显著高于34.58% CP组(P<0.01),但血清HDL极显著低于34.58% CP组(P<0.01);13.11 MJ·kg-1 ME组水貂血清Alb、GLU、CHO、TG和HDL均极显著低于16.76 MJ·kg-1 ME组(P<0.01);C组(CP 30.80%、ME 16.99 MJ·kg-1)、E组(CP 34.86%、ME 15.08 MJ·kg-1)、F组(CP 34.72%、ME 16.53 MJ·kg-1)水貂血清Alb、GLU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E组(CP 34.86%、ME 15.08 MJ·kg-1)、F组(CP 34.72%、ME 16.53 MJ·kg-1)水貂血清HDL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5)30.45% CP组水貂心脏、肝脏指数显著高于34.58% CP组(P<0.05);13.11 MJ·kg-1 ME组水貂心脏指数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A组(CP 30.08%、ME 13.03 MJ·kg-1)水貂的心脏、肝脏指数显著高于E组(CP 34.86%、ME 15.08 MJ·kg-1)(P<0.05)。综上所述,当饲粮CP水平为34.86%,ME水平为15.08 MJ·kg-1时,水貂可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毛皮品质和较高的营养物质消化率。  相似文献   

8.
不同氨气浓度对肉牛生产性能、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氨气浓度对肉牛生产性能、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16头初始体重为(220±5)kg的健康秦川母牛,随机分为4组饲养于4个环控舱内,每组4个重复,每头牛为1个重复。将氨气浓度分别设置为<5(对照组)、(15±3)、(30±3)和(45±3)mg·m-3。预试期为10 d,试验期为30 d。试验期间记录生产性能(日增重、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并于试验第1、15和30天颈静脉采集血清样本,检测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氨气浓度为30 mg·m-3时显著降低了肉牛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在所有氨气处理组均显著下降(P<0.05),而料重比(F/G)在氨气浓度为15和30 mg·m-3时显著上升(P<0.05)。2)氨气浓度达到45 mg·m-3时显著增加了血清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血氨含量在所有处理组均显著增加,表明氨气暴露对肉牛的肝、肾功能造成了损伤。3)各氨气处理组均显著降低了免疫球蛋白A含量(P<0.05),而免疫球蛋白M含量在氨气浓度为30和45 mg·m-3时显著下降(P<0.05),但免疫球蛋白G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白细胞介素6含量在氨气浓度为30和45 mg·m-3时显著上升,而白细胞介素4含量在45 mg·m-3时显著上升(P<0.05),γ-干扰素含量在氨气浓度为30和45 mg·m-3时显著降低(P<0.05),表明氨气暴露引发了肉牛的炎症反应。4)氨气浓度在30和45 mg·m-3时显著降低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在45 mg· m-3时显著降低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丙二醛含量在30 mg·m-3时显著增加(P<0.05);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各处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过量氨气暴露降低了肉牛的生长性能,并对肉牛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硅对镉胁迫下不同狼尾草属牧草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将  陈瑶  刘大林  陈鸣晖  吴亚  黄玉婷 《草地学报》2018,26(5):1223-1228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外源硅添加(1.0,2.0,4.0 mmol·L-1)对镉(20,40,80 mg·L-1)胁迫下2种狼尾草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添加4.0 mmol·L-1的硅能显著降低高镉(80 mg·L-1)胁迫下美洲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和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美洲狼尾草在所有镉处理下叶片的相对电导率(P<0.05),能显著降低杂交狼尾草在镉浓度40、80 mg·L-1下叶片的相对电导率(P<0.05);加外源硅2.0 mmol·L-1处理组显著降低高镉(80 mg·L-1)胁迫下美洲狼尾草丙二醛(MDA)含量以及2种狼尾草脯氨酸含量;2种狼尾草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其SOD、POD活性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外源硅4.0 mmol·L-1处理组提高了美洲狼尾草和杂家狼尾草在镉浓度80 mg·L-1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杂交狼尾草在镉浓度40 mg·L-1下POD活性(P<0.05)。表明硅可以增强2种狼尾草属牧草适应镉胁迫的能力,对2种狼尾草的生理代谢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究纳米硒对氟化钠诱导肝细胞凋亡的影响,40只28日龄昆明小鼠(25 g±2 g)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生理盐水)、氟化钠组(NaF,24 mg·kg-1)、纳米硒组(Nano-Se,1 mg·kg-1)、纳米硒治疗组(NaF+Nano-Se,24 mg·kg-1 NaF+1 mg·kg-1Nano-Se),每组10只,灌胃给药,试验周期为28 d。通过HE染色评价小鼠肝细胞的病理损伤,Tunel染色评估肝细胞凋亡水平,免疫荧光,Western blot,RT-q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纳米硒有效缓解了氟化钠处理引起的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以及核碎裂等现象,下调Bax、Caspase3/9及蛋白P53、Caspase3等凋亡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了Bcl-2/Bax的表达水平(P<0.05);2)Tunel染色结果显示,氟化钠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胞的凋亡率(P<0.01),纳米硒可有效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P<0.05);3)Cyt-C在氟化钠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在纳米硒治疗组的表达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纳米硒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能有效缓解氟化钠诱导的小鼠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通过营养液砂培模拟试验,对紫花苜蓿‖玉米间作在不同氮素水平、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氮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地上部和地下部的NR、NiR、GS和GOGAT活性、干物质重和氮积累量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而不断增加。玉米氮代谢酶活性和氮代谢产物的各指标在N210下均高于N21,并且不同种植方式下其均表现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分隔>玉米单作。NR、NiR、GS和GOGAT活性以及氮含量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不分隔时显著大于塑料分隔与玉米单作(P<0.05)。干物质重及氮积累量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表现为不分隔显著大于塑料分隔和玉米单作(P<0.05)。紫花苜蓿‖玉米间作可以提高玉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氮代谢产物的积累。紫花苜蓿‖玉米中根系互作越紧密、氮素浓度越高,越有利于玉米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提高以及氮代谢产物的积累;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可以直接反应其氮代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牧区牧草资源短缺、草畜平衡矛盾突出及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本文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度量的家庭牧场草地-家畜优化配置模型。以青海省玛沁县夏季牧场不足、冬春牧场剩余的1牧户为例,在分析现有家庭牧场草畜供需平衡的基础上,设置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家畜优化配置方案集并求解,进而分析草地-家畜优化配置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及其综合效益。优化配置中,将载畜量由原来的520个羊单位减为418个羊单位,划分冬春季牧场草地面积5.4 hm2为夏季放牧,秋季牧场不作调整,冬春季牧场营养超载,结合补充精料和人工草地补饲休牧40 d,放牧212 d。优化配置方案下综合效益可分别提高11.8%,27.8%和27.8%。返青期休牧补饲可以使经济效益平均提高5%,生态效益平均提高22.5%,综合效益平均提高27.5%。延长夏季放牧时间为97 d可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分别降低24.7%,16.5%和41.2%。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施用玉米专业菌肥对绿洲区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调理作用,寻求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有效途径。在甘肃武威黄羊镇设7个处理,不施肥(A),全量化肥(B),菌肥(不施化肥,C);85%化肥(85%B),85%化肥+菌肥(85%B+C),70%化肥(70%B),70%化肥+菌肥(70%B+C)。成熟期测定土壤养分、3大微生物计数和微生物量碳氮;并在苗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玉米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呼吸。研究表明:85%B+C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在玉米的开花期达到最大值,碱性磷酸酶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均表现出处理85%B+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过氧化氢酶处理B(全量化肥)高于其他处理,且A处理均表现为最低;施肥处理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最大,是未施肥处理的1.97~5.01倍,此外,土壤真菌数量均表现出处理A(不施肥)显著高于其他各个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85%B+C处理最优且显著优于其余处理;减量化肥并配施菌肥可以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减量化肥并配施菌肥能够有效的提高绿洲区玉米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力,是减少绿洲区玉米化肥施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土地生产可持续性,选择垄沟集雨覆盖种植红豆草较佳覆盖耕作措施。通过完全随机设计大田试验,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3种覆盖材料(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和土壤结皮)和3种沟垄比[(60∶30,60∶45和60∶60(cm∶cm))对土壤水分、红豆草越冬率、株高、分枝数、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集雨种植红豆草各处理40~140cm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在红豆草返青前无明显差异,而在红豆草收获后差异较大。红豆草全生育期,与传统平作相比,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和土壤结皮种植的土壤贮水量(0~200cm)分别提高10.64,9.36和2.09mm,红豆草越冬率分别提高23.6%,18.1%和8.2%,株高分别提高56.6%,47.7%和21.9%;分枝数分别提高30.6%,25.8%和7.8%,净干草产量分别提高184.9%,161.5%和109.3%,作物耗水量分别提高40.5%,30.1%和16.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3.4,22.7和17.8kg/(hm^2·mm)。同一覆盖材料,垄沟集雨种植红豆草的土壤水分、越冬率、株高、分枝数、产量和耗水量均随垄宽增加而增加。由于生物可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覆盖具有更好的环保效应,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垄沟集雨种植可作为半干旱区种植红豆草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施氮肥和磷肥水平对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肥当年和第2年植物群落和各功能群的平均高度、总盖度和生物量都显著高于不施肥,相比不施肥,各施肥处理下的植物群落平均高度、总盖度和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3.46%,13.10%和50.73%。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草地植被群落的生物量也增加,但不同处理增加的幅度不一致。施肥第1年施用尿素132.3kg/hm^2、磷酸二铵217.4kg/hm^2时草地生物量最高,为566.3g/m^2;施肥第2年施尿素174.9kg/hm^2、磷酸二铵108.7kg/hm^2时草地生物量最大,为581.3g/m^2。通过对施肥处理下两年的经济效益的计算,发现施尿素174.9kg/hm^2、磷酸二铵108.7kg/hm^2处理产出投入比最高,为1.78%。较符合生产实际,为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16.
对采自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镇、并在甘肃农业大学牧草实训基地种子室分别贮藏了0年(收获当年)、1年、2年、4年和8年。供试白燕2号、坝莜14号、坝莜9号3个燕麦品种进行了发芽试验,研究了其萌发特性、膜透性以及幼苗生长状况,以明确燕麦种子活力随贮藏年限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燕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芽长和根长均随贮藏年限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种子浸提液电导率则明显上升,膜透性增大。试验当年收获的燕麦种子含水量普遍高于贮藏后的,但均显著低于安全含水量。不同燕麦品种随贮藏年限的延长其种子活力变化不尽相同。白燕2号和坝莜14号种子在贮藏4年仍有90%发芽率,活力指数在66;而坝莜9号发芽率只有60%,活力指数降为48.45。贮藏8年后燕麦种子发芽率低于40%,丧失种用价值。3个品种中,坝莜9号耐贮性最差,安全贮藏期只有2年。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紫花苜蓿氮代谢差异及氮代谢差异的生理机制,采用盆栽砂培法,通过对2个具有典型特征的紫花苜蓿品种(LW6010和陇东苜蓿)在2个氮素水平及3个生育时期下其氮代谢产物及氮代谢酶活性差异进行研究,探讨氮代谢产物与氮代谢酶活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LW6010和陇东苜蓿在N210水平下其干物质重、氮含量、氮积累量及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均高于N21。在2个氮水平下,LW6010的干物质重、NR和GS活性均显著大于陇东苜蓿,而LW6010的氮含量显著低于陇东苜蓿。其中,LW6010的NR活性比陇东苜蓿在N210和N21下分别高24%和15%(苗期)、31%和40%(现蕾期)、20%和11%(盛花期);GS活性分别高30%和29%(苗期)、33%和20%(现蕾期)、7%和14%(盛花期)。在苗期和盛花期时,LW6010的氮积累量显著大于陇东苜蓿,而在现蕾期差异不显著。LW6010的氮积累量在N210下各生育期分别比陇东苜蓿高25%,3%和16%,而在N21下LW6010的氮积累量在苗期和盛花期下比陇东苜蓿高45%和12%。同时,紫花苜蓿干物质重、氮积累量、NR活性与GS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分析,紫花苜蓿的不同品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其氮代谢能力不同,不同紫花苜蓿品种间氮代谢具有差异;LW6010较陇东苜蓿具有较好的氮代谢能力;NR和GS活性可为不同紫花苜蓿氮代谢差异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国外引进的燕麦种质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榆中县地区的适应性,筛选出适宜在该地区种植的优异种质。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榆中县对引自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和俄罗斯的6份裸燕麦种质和8份皮燕麦种质从生育期、生长性状和抗病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4份参试种质除VAO-7和伽利略外都属于早熟型,且均能在当地正常成熟;主成分分析和抗病性评价表明,从加拿大引进的裸燕麦DA92-1和皮燕麦Rigdon的综合得分较高,种子产量分别高达2 243.15、3 652.78 kg/hm^2,在株高和叶长方面表现较好,抗病性较强,为引进燕麦种质中适合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榆中县地区种植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小黑麦不同材料的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农2号小黑麦和小黑麦新品系P4为试验材料,石大1号小黑麦(CK1)和中饲1048小黑麦(CK2)为对照,测定低温胁迫(0℃、-10℃、-20℃、-30℃)供试材料的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评价甘农2号小黑麦抗寒性强弱。结果表明:小黑麦材料间除P4的MDA含量(0.29μmol/g)显著高于其他3个材料外,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随着低温胁迫加剧,小黑麦叶片的可溶性糖在-20℃时最高,脯氨酸含量在-10℃时最高,MDA含量和SOD,POD和CAT活性均在-30℃时最高;从小黑麦材料×低温胁迫交互作用分析,抗寒性相关生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0℃和-10℃时,CK2的各项抗寒性生理指标显著高于甘农2号小黑麦和小黑麦品系P4,但随着低温胁迫程度加剧,甘农2号小黑麦和小黑麦P4的脯氨酸含量,SOD,POD,CAT活性迅速上升,甘农2号小黑麦和小黑麦品系P4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总体的变化趋势为CK1的各项生理指标均低于CK2,说明CK1的抗寒性低于CK2。基于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也同样表明,甘农2号小黑麦的抗寒性最强,其次为P4,CK1和CK2的抗寒性较弱。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高原鼢鼠干扰对高寒草甸无脊椎动物类群组成及其数量的影响,选取青藏高原祁连山东段天祝县高原鼢鼠栖息地,用鼠丘数量代表干扰强度,设置高,中和低3个干扰区并调查各区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和无脊椎动物类群及其数量。采用多元排序分析无脊椎动物类群对栖息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因子。各区共捕获无脊椎动物累计9目317只,其中,高、中和低强度干扰区无脊椎动物类群分别是9目,8目和8目;不同干扰区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不同。鞘翅目成虫,柄眼目和鳞翅目幼虫是共有优势类群,鞘翅目幼虫是高强度和中强度干扰区优势类群,而双翅目幼虫是中低干扰区优势类群;伴随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加,无脊椎动物总密度和植食动物密度明显增加,高干扰区无脊椎动物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干扰区(P<0.05),植食性无脊椎动物密度也显著高于低干扰区(P<0.05);冗余分析和偏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紧实度和含水量是影响高寒草甸无脊椎动物类群组成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高原鼢鼠通过改变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影响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及其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