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森林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是森林资源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的手工操作方法存在着获取指标困难等问题。随着“数字林业”项目的发展,全国各地建立起了数据丰富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如何从现有的森林资源数据库中获取指标进行自动化的评价计算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本文首先总结了森林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然后描述了森林资源数据库的一般模式,最后实现了一个直接从森林资源数据库中获取量化指标进行可持续性评价的系统。该系统利用ARC/INFO的ODE技术以及VB开发环境直接从森林资源数据库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中获取量化指标,进行用户可控的评价计算,最后由系统对计算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且提供丰富的图形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
森林资源可持续性评价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森林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是森林资源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数字林业”项目的发展,全国各地建立起了数据丰富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如何从现有的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中进行自动化的评价计算还没有相关的研究和产品。在对其系统进行研究时,首先总结了森林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然后描述了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的一般模式,最终实现一个直接从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中获取量化指标而进行可持续性评价的系统。该系统利用ARC/INFO的ODE技术以及由VB开发环境直接从森林资源信息库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中获取量化指标,进行用户可控的评价计算,最后由系统对计算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且提供丰富的图形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研究建立了森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将森林资源评价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相结合,分析并设计了基于G IS的森林资源评价系统.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G IS基本功能、数据管理、森林资源评价等功能服务,实现了直接在数据库中获取评价指标,进行计算机化的森林资源评价.评价结果可以直观地与实际的地理信息相联系,为森林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基于版本机制的辽宁省森林资源信息更新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辽宁省森林资源信息更新系统基于SDE的版本管理机制采用分布式地理数据库等GIS技术成功实现了省级森林资源数据库的图形属性的同步更新。文章简述系统设计原则、系统流程和版本机制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TM图像对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监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利用GIS建立TM图形数据库,利用TM图像的客观性及其对森林资源的反映能力,进行动态监测资源的消长情况,具体说明了TM图像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分析使用的优势及不足,详细介绍图形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3S技术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3S”一体化技术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获取并对其图件进行快速更新的过程进行研究。将“3S”高新技术与森林资源监测相结合,发展直接服务于森林资源管理的“3S”产业化技术与方法体系;形成航天、航空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森林资源动态遥感快速监测技术体系,从而分析评价森林资源,为改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4年广西永福县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依据《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和《中国热带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等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与准则,构建了4个层次36个指标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体系,确定评价体系的权重,利用综合评分法来计算可持续性综合值。结果表明:广西永福县生态系统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均属于可持续阶段,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处于弱可持续阶段;实现率分别为0.821 2,0.887 4,0.641 9和0.729 2;永福县森林经营可持续性综合评分为0.770 0,总体上处于弱可持续阶段。  相似文献   

8.
林火决策系统森林资源数据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火决策系统森林资源数据库的研究宋淑芝,侯锡铭(东北林业大学)1前言在林火管理数据库建立及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简称《林火决策系统》)研究中.属性数据库是林火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决策系统的分析、评价等提供可靠的依据。森林资源数据库作为属性数据库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过程研究出发,以福建省部分国有林场、采育场为调查对象,着重从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三方面提出系统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以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实现度量化评价指标形成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定理评价的科学方法体系,结合电子计算机,开发出一套可以借助人机对话完成的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自动化评价的软件系统。同时通过分析国有林场,采育场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总结出经营方案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充分发挥森林经营方案科学效应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满足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经营管理,反映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信息,各项指标特征、规律及其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笔者以湖北远安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矢量数据图形和森林资源小班因子数据库为基础,利用ArcGIS 9.3地理信息软件平台中的ArcGIS桌面制图软件ArcMap绘制远安县森林资源图,具有精确、规范、快速的优势,便于...  相似文献   

11.
依据山东省森林资源清查的基础信息和资源核算的相关模型,以WEBGIS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以ASP.NET和MapGIS7-IMS技术为手段,以SQL Server为后台数据库,构建一个基于MIS与GIS的无缝集成系统,将遥感分类结果和GIS进行叠加,实现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森林资源生产核算、森林资源核算汇总及报表生成、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动态查询与输出功能,从而为管理者进行资源评估和制定森林政策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森林防火应急处置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贾莉华 《森林工程》2007,23(4):92-93
森林资源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近年来却受到森林火灾的严重威胁,如何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森林防火和应急处置系统,建立和完善监测顸警系统、信息与指挥系统、通信系统和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13.
提出构建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选取具有全面性、主导性、区域性、差异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分别在森林基本因子、防护林资源、原始林资源、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选取24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统计出森林基本因子指数、防护林资源指数、原始林资源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进行加权计算形成综合评价指数。评估结果表明,区域森林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为1.06,达到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基于1999年和2004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数据以及ArcGIS Engine开发平台,研建了具有林业行业特色的森林资源动态分析系统软件。系统除具有一般通用的操作和查询统计功能外,还实现了森林资源统计分析、森林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分析、森林生态效益计算分析等功能,系统操作简便、高效,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实用的手段和工具,为今后研建森林资源综合分析评价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文明确了森林康养资源的概念,分析了森林康养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并构建了森林康养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最终对蔡家川森林康养区进行了森林康养资源评价,本文的评价方法根据10类森林康养产品种类将森林康养基地主导功能汇总为5类,使用的交互式过滤产生法、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等方式最终确定了46个指标,通过对专家意见反馈进行计算,构造判断矩阵,得出蔡家川森林康养区森林康养资源评价各指标的权重。然后通过对森林康养资源主导功能适宜性横向等级评价将蔡家川森林康养区森林康养资源横向适宜性划分为特优、优、良、中、差五个等级;通过对森林康养资源适宜性纵向类别评价将森林康养资源纵向适宜性划分为四个类别:体验型、产出型、附加型以及失衡型。  相似文献   

16.
数据更新是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它能够赋予二类数据动态性和现势性,确保实时动态反应森林资源现状。为保持更新后的二类数据准确一致,文章针对数据更新属性回填计算方法与图形编辑控制细节进行分类叙述,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对我国森林资源质量进行基本评价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客观分析,得出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主要是现行的培育技术;二是外部因素,主要是现行的森林资源管理技术。据此,提出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对策:一是采取合理的措施,科学组织森林分类经营和森林培育;二是合理经营和保护现有次生林资源;三是明晰森林资源产权,同时建立森林经理体系,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四是建立与现有经营体制相适应的森林资源综合评价体系;五是坚持政府扶持,同时转换机制,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8.
温州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水源区森林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温州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水域区的自然环境、水土流失、森林资源、优化水源区森林生态效益的对策、生态效益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对其森林生态效益进行全面评估计算,特别是通过等效益物替代和货币置换法计量森林生态效益,在衡量生态效益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为今后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