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片杨树林很美,一阵小风刮过,树叶发出哗哗地响声,从远处望去它就像白绿相间的云雾笼罩在黄河边。姑姑家就在那片杨树林旁住着,那片杨树林便是我童年的乐园。儿时每到放暑假时我便到姑姑家旁的小树林里玩耍。那时总要邀几个伙伴一起去杨树林,我们就像快活的小鸟扑啦啦钻  相似文献   

2.
良种小议     
有一个蜂友对我说,他已多次向外地邮购种蜂王,多次换王换种,但到头来蜂群越来越少,分蜂性越来越强,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差。以上言谈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地区一贯是用传统的方法饲养中蜂,直到80年代在外地蜂场到来后人们才开始改养意蜂。认为良种一经购回,育王  相似文献   

3.
我场 (厂 )是一个具有46年养蜂历史和20多年蜂产品加工生产历史的老国有农牧企业。回顾几十年走过的风雨历程 ,六七十年代提到靖江养蜂场 ,在养蜂界小有名气 ,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场在蜂产品加工上曾创造过辉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原有的一些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如何解放思想 ,转换机制 ,以变应变 ,走出困境 ,结合我场这几年的实际 ,我们认为必须走建立养蜂基地 ,扩大、形成加工规模 ,向市场全面挺进的养、产、销一条龙特色的蜂业发展之路。为此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点探讨。1以养蜂大户为依托 ,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养…  相似文献   

4.
毛卓兴 《蜜蜂杂志》2022,42(2):后插19-后插22
我家不养蜜蜂,但从我记事起,我家的院子长期是养蜂场。老家在浙江省江山市北部一个自然村,朝西南方向远眺,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大湖山,往东几百米即是须江,村子的四周全是田畴旷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当春天来了,田野上的油菜花、红花草次第开放,花期长达一个多月。于是,我家相对宽阔的房前屋后,便成了小蜜蜂理想的“远方的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我抱着对养蜂的浓厚兴趣,拉开了我业余养蜂的序幕.头两年和蜂打交道,虽然不怕蜂螯,但在实际饲养中碰到了许多具体问题和难点,自己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发现中蜂特弱蜂群连箱带蜂(除蜂箱巢口的一面和箱盖),将其余部分埋入地下能加快蜜蜂很好的繁殖发展。尤其是在秋末、春繁更显其优越性,即使春天只有1把蜂的群势,只要在无病不缺蜜无盗蜂发生的情况下,不但能快速发展,到六七月份还能分蜂,在不分蜂的情况下能保住6~7脾蜂的群势。这主要因为蜂少但能保温保湿,满足了蜂群的发展需要。这一方法 20世纪80年代我在《蜜蜂杂志》上介  相似文献   

7.
球时代(上)     
凸凹 《草原》2013,(7):4-31
一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事至今记得,但不是全部,记得的总跟球相关。那个年代的事儿都记得,后来的就更不用说了。一年一年掐指算来,记得的咋都是球事呢?我可不是球运动员,更不是球教练,球一个一个飞旋着撞来,一下一下弹跳着打来,这一个,那一个,球影幢幢,本来记得清全部的,后来就只记得部分了;记得的部分,有顶重要的,有顶不重要的;加细一想,若果连这记得的部  相似文献   

8.
阿木兰 《草原》2012,(3):69-71
正我和珠兰大嫂什么时候第一次见的面,我已经记不清楚。那个时候我太小,还记不住事。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五十年代一个暑假,我在上小学,从北京回到呼和浩特。一天家里来了一对年轻的男女,他们和妈妈高兴地说着话,亲切地称呼妈妈"三姑"。妈妈告诉  相似文献   

9.
刘聪 《养猪》1992,(2):23-24
我场地处中原,位于黄泛区腹地,是建于50年代初期的一个老场,以后经过多次改建,到80年代中期已有10幢猪舍,饲养母猪80余头,年出栏肥猪1400头。随着国内外养猪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工厂化养  相似文献   

10.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种的是稻谷,吃的是稻米,稻米伴我成长,相比于城里人,对稻米的情结我更亲、更深、更浓. 我出生于1966年,极其匮乏的物质生活伴随我度过了儿童、少年的美好时光.虽然我未曾经历过饥荒年代,但吃不饱、穿不暖的艰难时日却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时代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