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褐色橘蚜Toxopter acitricida (Kirkaldy)在健康与感染CTV的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褐色橘蚜在二者上均产生8种取食波形,分别为非刺探波(np波)、路径波(A波、B波、C波)、Pd波、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1波)、韧皮部被动吸食波(E2波)以及木质部主动吸食波(G波).刺探过程中,二者非刺探总时间(np波)存在差异;褐色橘蚜在健康植株上的刺探次数最多且C波的总持续时间最长,与感病植株差异显著.感病植株上,E1波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多于健康植株.褐色橘蚜在感病植株上E2波的总持续时间为(241.33±24.12 min),显著长于在健康植株上(160.30 ±24.63 min)的持续时间.由此可初步推断,感染CTV的植株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褐色橘蚜获毒与传毒的几率.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茎瘤芥3种蚜虫的取食特性及适应性,利用刺吸电位图谱(EPG)技术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innaeus)在茎瘤芥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3种蚜虫的繁殖力.结果显示:1)桃蚜和萝卜蚜均产生9种波形,为np波,A波,B波,C波,pd波,E1波,E2波,G波和F波;甘蓝蚜仅产生其中7种波形,不产生G波和F波. 2)甘蓝蚜和萝卜蚜在韧皮部之前的刺探(C波)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桃蚜,桃蚜和萝卜蚜在韧皮部(E1波,E2波)吸食营养物质的次数显著长于甘蓝蚜.桃蚜在木质部取食水分和无机盐(G波)的次数及总持续时间显著高于萝卜蚜. 3种蚜虫pd波数量及总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从个体取食特征来看,甘蓝蚜和萝卜蚜多半时间耗费在韧皮部前的刺探(C波),桃蚜在韧皮部(E1波,E2波)吸食汁液花费了更多时间. 4)萝卜蚜的产仔量最多(116头),其次为桃蚜(85头),甘蓝蚜繁殖力最弱(65头). EPG分析表明,3种蚜虫对茎瘤芥拥有各自不同的取食策略.综合而言,从取食行为来看,桃蚜对茎瘤芥的适应性最强;繁殖力实验明确了萝卜蚜具有较强的适应潜力.  相似文献   

3.
4种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直流刺吸电位技术(DC-EPG)记录了烟粉虱Bemisia tabaci B生物型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黄瓜Cucumis sativusL.、茄子Solanum melongenaL.和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上的取食行为,并分析了4种植物对B型烟粉虱的抗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B型烟粉虱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其在黄瓜上持续取食的比例最高,且刺探次数显著多于其他寄主,C波总持续时间较短,E波及E2波持续时间较长;在烟草和西葫芦上经历E波前pd波出现次数较多、韧皮部取食时间相对较长的取食过程;在茄子上C波持续时间最长,pd波出现次数最多,取食成功率最低,E波及E2波持续时间最短.根据以上结果可以推测,黄瓜对B型烟粉虱的抗性因子可能存在于叶肉或表皮中,烟草和西葫芦对B型烟粉虱的抗性因子可能存在于从表皮到韧皮部汁液中,茄子对烟粉虱的抗性可能存在于整个刺探过程,且对烟粉虱取食抗性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EPG)研究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成虫对吡虫啉、吡蚜酮、螺虫乙酯和溴氰虫酰胺4种杀虫剂LC25处理24 h番茄苗的取食行为,探明内吸性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烟粉虱成虫取食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无农药暴露史的Q型烟粉虱成虫为供试昆虫,番茄品种‘粉印三号’为供试植株。通过水培生测法确定4种内吸性杀虫剂的亚致死浓度LC25。在此基础上利用EPG监测Q型烟粉虱成虫取食寄主的13个非韧皮部指标和8个韧皮部指标,并对叶片刺吸孔进行显微观察。以无农药处理为对照(CK)。【结果】4种杀虫剂对Q型烟粉虱成虫的LC25值为溴氰虫酰胺>吡蚜酮>吡虫啉>螺虫乙酯。在总记录时间8 h内,Q型烟粉虱成虫的取食在各处理中均产生非刺探波(np)、路径波(C)、电位下降波(pd)、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l)、韧皮部被动吸食波(E2)以及木质部主动吸食波(G)6种波形。在非韧皮部的np波次数上,溴氰虫酰胺处理的次数最多,其次是螺虫乙酯处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CK和吡虫啉处理(P<0.05)。C波和G波总持续时间均为CK处理最长,溴氰虫酰胺处理最短,两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CK处理的pd波总持续时间显著长于4种杀虫剂处理(P<0.05),其中螺虫乙酯处理最短,但4种杀虫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螺虫乙酯处理的F波总持续时间最长,吡虫啉处理最短,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CK处理韧皮部的E1波和E2波总持续时间分别为20.52和50.60 min,显著长于吡虫啉处理和溴氰虫酰胺处理对应波的总持续时间(P<0.05),但E1波总持续时间与吡蚜酮和螺虫乙酯处理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4种杀虫剂LC25均引起Q型烟粉虱成虫的拒食行为,为研究烟粉虱或具刺吸式口器农业害虫对4类杀虫剂亚致死效应的拒食作用机理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就橘蚜传播柑橘衰退病毒 (CTV)的传毒特性、传毒率、影响传毒率因素、与柑橘衰退病流行的关系、对混合株系的虫传分离作用以及带毒橘蚜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橘蚜传播 CTV的方式为非循回型半持久式 ,其从甜橙和墨西哥莱檬植株上传播 CTV的效率高于棉蚜、橘二叉蚜和绣线菊蚜等蚜虫 .橘蚜对 CTV不同株系的传毒率有所差异 ,对重型株系的传毒率较轻型株系高 .影响传毒率的因素有蚜虫发育虫态、毒源植物、接毒植物和环境条件等 .橘蚜与酸橙砧甜橙衰退病的发生与流行 ,特别是衰退型强株系衰退病的发生与流行有密切相关性 ,它是甜橙衰退病发生与流行的最主要传播介体 .橘蚜对 CTV具有分离株系的作用 ,通过单虫传播 ,可以将混合感染状态的 CTV不同株系分离而获得纯化株系 .检测橘蚜携带 CTV的分子生物学反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已建立 ,并已应用于检测橘蚜等蚜虫的单虫带毒情况 .讨论认为 ,不同发育虫态、毒源植物、接毒植物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对橘蚜传播 CTV的影响 ,特别是毒源植物和温度条件对橘蚜传毒率的影响 ,及利用橘蚜单虫传播分离 CTV株系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橘蚜传播柑橘衰退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橘蚜传播柑橘衰退病毒(CTV)的传毒特性,传毒率,影响传毒率因素,与柑橘衰退病流行的关系,对混合株系的虫传分离作用以及带毒橘蚜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橘蚜传播CTV的方式为非循回型半持久式,其从甜橙和墨西哥莱檬植株上传播CTV的效率高于棉蚜,橘二叉蚜和乡线菊蚜等蚜虫,橘蚜对CTV不同株系的传毒率有所差异,对重型株系的传毒率较轻型株系高,影响传毒率的因素有蚜虫发育虫态,毒源植物,接毒植物和环境条件等,对橘蚜与酸橙衰退病的发生与流行,特别是衰退型强株系衰退病的发生与流行有密切相关性,它是甜橙衰退病发生与流行的最主要传播介体,橘蚜对CTV具有分离株系的作用,通过单虫传播,可以将混合感染状态的CTV不同株系分离而获得纯化株系,检测橘蚜携带CTV的分子生物学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已建立,并已应用于检测橘蚜等蚜虫的单虫带毒情况,讲座认为,不同发育虫态,毒源植物,接毒植物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对橘蚜传播CTV的影响,特别是毒源植物和温度条件对橘蚜传毒率的影响,及利用橘蚜单虫传播分离CTV株系等方面的研究有等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麦长管蚜在3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抗性水平的小麦品种苗期对麦长管蚜的抗蚜机制。【方法】用EPG技术对麦长管蚜在3个小麦品种苗期的取食行为进行检测。【结果】麦长管蚜在品种Ww2730上口针开始接触叶面时间显著晚于小偃22和Batis,第1次持续刺探前的刺探次数显著多于小偃22和Batis,开始刺入叶面后第1次刺探的持续时间极显著短于小偃22和Batis;在Ww2730和小偃22上的PdⅡ-1的平均时间显著长于Batis;Ww2730上C波阶段2个Pd波间的间隔平均时间显著大于另外2个品种;在Ww2730木质部取食(G波)的次数和时间显著大于其它2个品种;Batis上的点G波的次数极显著地高于Ww2730,而平均持续时间极显著短于小偃22和Ww2730;在Batis和小偃22上E1波的总时间,E1波的最大值、跟随E2波的E1波的平均时间均显著大于Ww2730;3个品种间第1次E1波持续的时间差异不显著,但Ww2730和小偃22上其它E1波持续的时间极显著少于Batis;3个品种上其它波形参数,包括F波的次数和总时间、E2波的次数和总时间没有差异。【结论】Ww2730抗麦长管蚜机制可能在于表皮有取食抑制因子,叶肉细胞壁较厚,韧皮部存在次生物质和(或)营养不平衡。小偃22苗期的抗蚜机制为叶肉部细胞壁较厚,细胞密度大。麦长管蚜适应Ww2730抗性的策略可能是在第2次取食时采取了减少在有毒次生物中的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8.
基于EPG技术的烟粉虱两个品系取食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Cardinium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体内的一种次生内共生菌。有研究表明Q型烟粉虱Cardinium品系(C+品系)与未感染品系(C-品系)的寄主适合度有很大差异,但其产生差异的行为机制尚不明确。论文旨在研究两个Q型烟粉虱品系的取食行为差异,以期从行为学角度揭示两个品系适合度差异的原因。【方法】应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记录Q型烟粉虱C+品系和C-品系在棉花与番茄上6 h的取食波形,然后对取食波形进行分类统计,共选取19个参数(非韧皮部参数11个,韧皮部参数8个)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这两个品系在非韧皮部和韧皮部的取食行为差异。【结果】共获得118个有效记录,其中在棉花上58个(C-品系28个,C+品系30个),在番茄上60个(C-品系31个,C+品系29个)。在取食棉花的非韧皮部阶段,烟粉虱C+品系刺探的总持续时间和路径波(C波)总持续时间显著高于C-品系(P<0.05),C+品系第一次E波后非刺探时间显著低于C-品系(P<0.05);在韧皮部阶段,两个品系分泌唾液(E1波)和吸食汁液(E2波)的相关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6 h能到达韧皮部阶段的烟粉虱比例也无显著差异(P>0.05)。在取食番茄的非韧皮部阶段,烟粉虱C+品系的刺探总次数和第一次E波前的刺探次数均显著高于C-品系(P<0.05),C+品系从第一次刺探到第一次持续取食的时间显著长于C-品系(P<0.05),但刺探的平均持续时间显著短于C-品系;在韧皮部阶段,两个品系在与分泌唾液和吸食汁液相关的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6 h能到达韧皮部阶段的烟粉虱比例也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上,烟粉虱C+品系和C-品系在韧皮部的取食行为参数无显著差异;在非韧皮部C+品系较C-品系具有更长的刺探时间和更多的刺探总次数。【结论】烟粉虱C+品系和C-品系在寄主植物韧皮部的取食行为没有差异,在非韧皮部存在显著差异。在非韧皮部的取食行为差异可能与其适合度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
有翅型与无翅型棉蚜发育及繁殖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采用网罩盆栽苗研究有翅型与无翅型棉蚜若虫及成虫发育历期、繁殖能力、成虫寿命、产仔能力、体重.有翅型与无翅型棉蚜若虫发育历期之间无显著差异.二者成虫寿命、第一次产仔数量、平均每次产仔数差异不显著,而生殖前期、产仔次数、净增殖率与内禀增长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有翅型棉蚜的产仔次数极显著小于无翅型,而有翅型棉蚜生殖前期显著长于无翅型棉蚜.无翅型棉蚜净增殖率显著大于有翅型棉蚜.无翅型棉蚜可能可以将用于翅发育和飞行的能量转而用于繁殖.  相似文献   

10.
应用EPG技术记录了棉蚜在单价转基因棉保铃棉32 B、双价转基因棉国抗22以及常规棉泗棉3号上连续生活10代前后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棉蚜在3个棉花品种上刺吸的各种特征波型基本相同,但各波型所占比例、重复出现的频次及平均周期表现不尽一致.棉蚜在单价转Bt棉上取食时,反映被动取食行为也即主要取食行为的E波所占比例和平均周期均显著高于在常规棉上,表示未取食状态的np波所占比例和平均周期均显著低于在常规棉上;双价转基因棉上与常规棉上无差异;而反映蚜虫刺探食物行为的C波在转基因棉和常规棉间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1984~1986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为害我省柑桔的蚜虫有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Goot、棉蚜A.gossypli Glorer、豆蚜A.craccivora Koch、枯蚜Toxoptera citricidtt s(Kirkaldy)、枯二叉蚜T.aurantii(Boyer de Fonscolomhe)、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樟修尾蚜Sinomegoura citricola(van der Goot)7个种。其中豆蚜为我国柑桔害虫新记录,绣线菊蚜是本省柑桔蚜虫的优势种,共次为棉蚜和枯蚜。柑桔新梢有蚜率可达80%以上。几种蚜虫常混合发生。夏秋梢受害比春梢重,幼年树,肥水条件好和靠近村庄的果园受害较重。文中还讨论了柑桔蚜虫优势种的演替问题。  相似文献   

12.
The fitness of cotton aphid, Aphis gossypii Glover, on different host plant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tton aphid population in Nanjing formed host preference bio-types on cucumber and cotton. The aphids from cotton and cucumber could not inter-transplant successfully between the two host plants. The apterous and alate offspring of stem mother from hibiscus could not survive, reproduce and form population normally when they were transplanted to cucumber and water melon, but they could form normally when transplanted to cotton and muskmel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ylet length of cotton aphids from cucumber and cotton, so the stylet length was not the cause of the host preference. When the aphids originated on hibiscus were transplanted to cotton, water melon and muskmelon, the stylet could reach host phloem to absorb host plant‘s nutrients, but it couldn‘t when transplanted to cucumber. Cotton aphid can feed on muskmelon without secretion of water-soluble saliva.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two host biotypes of cotton aphid came from different winter host plants.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棉上非靶标害虫棉蚜取食行为的EPG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EPG技术记录了棉蚜在单价转基因棉保铃棉32B、双价转基因棉国抗22以及常规棉泗棉3号上连续生活10代前后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棉蚜在3个棉花品种上刺吸的各种特征波型基本相同,但各波型所占比例、重复出现的频次及平均周期表现不尽一致。棉蚜在单价转Bt棉上取食时,反映被动取食行为也即主要取食行为的E波所占比例和平均周期均显著高于在常规棉上,表示未取食状态的np波所占比例和平均周期均显著低于在常规棉上;双价转基因棉上与常规棉上无差异;而反映蚜虫刺探食物行为的C波在转基因棉和常规棉间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褐色橘蚜(Toxoptera citricida)中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含量。【方法】根据CTV CP25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HD-F/R,通过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建立橘蚜中CTV实时荧光定量RT-PCR,并进行灵敏性、重复性检验,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应用该方法测定单头橘蚜中CTV含量。【结果】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最低检测限为9.0拷贝/μL,其灵敏度是常规RT-PCR的100倍。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性系数为0.998,扩增效率达104.7%。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24%,表明该方法重现性好。获毒24 h单头橘蚜中CTV最低含量为2.5×103拷贝,最高含量为1.24×106拷贝。【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能够准确检测褐色橘蚜中的CTV,可用于研究褐色橘蚜-CTV-寄主互作关系及CTV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棉蚜种内竞争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蚜在每株接种2,4,8,16,32头等不同初始密度情况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实验观察,并对有翅蚜的数量动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棉蚜增殖速度有随初始接种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而且随着繁殖时间的增加而加强趋势。在接种2周后,有翅蚜占总蚜量的比例在接种密度为8头/株时达到最高,之后开始迁飞,但到接种3周后,最高比例出现在接种密度为16头/株,说明有翅蚜的产生与迁飞不但受种群密度的影响,且受其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棉蚜在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青椒上的分布规律,运用聚集度指标和Taylor幂方法,对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2种设施青椒植株上的棉蚜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青椒上,棉蚜的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大。棉蚜种群在青椒上的垂直分布规律为上部叶片分布最多,占整个青椒植株虫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中部次之,下部叶片棉蚜数量最少,但二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