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为满足泥鳅人工养殖需要,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泥鳅亲本培育和规模化泥鳅繁殖技术的探索和研究,现将相关技术与结果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亲本引进与强化培育(1)池塘选择与清整。根据泥鳅生活习性,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环境安静的土池作为亲鱼培育池。塘口设计为狭长形,长×宽×高=120米×25米×1.2米,池塘坡比为2∶3的标准化池塘。池底平坦,底部淤泥控制在15~20厘米,并在坡的基部绕池塘四周设置防逃网。防逃网嵌入土中30厘米,每隔3米用水泥桩固定。放养前2周,每亩  相似文献   

2.
选择二龄以上、体重在25g以上的雌鳅和体重在18g以上的雄鳅作亲本,开展秋季繁殖并进行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催产率为90%,平均受精率为90.3%;共获泥鳅受精卵335万粒,平均孵化率为88.3%,平均出苗率89.3%;下塘鳅苗260.7万尾。经90d左右的精心培育,共获体长5~6cm的泥鳅种201.1万尾,平均培育成活率为78%。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我们在鱼台县滨湖渔业合作社泥鳅养殖基地进行了大鳞副泥鳅繁育试验,现就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亲本培育亲本为我市微山湖水域野生大鳞副泥鳅,所选亲鳅必须进行强化培育,亲本培育池1.0亩左右,淤泥厚度15~20厘米,水深能够维持在1.2米左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水口用40目筛绢过滤,出水口设双层防逃设施,池上  相似文献   

4.
科技     
《海洋与渔业》2013,(9):17-17
广东:巨龙泥鳅繁殖试验成功 最近,记者从广东省淡水名优鱼类种苗繁育中心获悉:该中心通过合作方式从台湾引进巨龙泥鳅亲本500公斤,进行人工繁殖和育苗均取得了成功,已繁殖鱼苗600万尾,可培育成4~5厘米鱼种200多万尾,现已开始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5.
2.罗非鱼亲本管理与苗种培育埃及罗非鱼养殖的亲本管理,通常雄雌配比为1∶3,每立方米水体投放8~12尾亲本,日常投喂亲本的饲料蛋白质水平控制在30%~35%,主要采用自然繁殖的方式进行苗种的生产。繁殖最佳水温通常控制在24~28℃。在苗种培育阶段,每升水体投放3~5尾鱼苗,并投喂人工饲料,蛋白质水平控制在30%~35%,在第一个月每天投喂苗种体重20%~30%的饲料,第二个月降低到体重的10%~15%,每天投喂3~4次。通过以上技术控制能有效提升罗非鱼苗种的质量,以满足埃及日益增长的罗非鱼养殖需要。  相似文献   

6.
正宁夏于2014年引进台湾泥鳅并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的青睐,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为解决本地区台湾泥鳅苗种供应问题,宁夏海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于2015引进台湾泥鳅亲本,开展了设施温棚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取得初步成功。一、材料与方法1.亲本来源及培育3月宁夏海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从广州、海南等地共引进2龄及以上台湾泥鳅亲本2 000千克,经过培育作为本地人工繁殖亲本。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鳄龟在水泥池和土池两种养殖模式下的繁殖性能,将鳄龟亲本以0.5只/m2的密度、3∶[KG-*1/2]1的雌雄比分别放养在水泥池和土池内,进行为期6个月的繁育试验。试验结果:水泥池养殖模式下,鳄龟的平均产卵率为95.34 %,平均受精率为91.12 %,平均孵化率为93.16 %,亲本平均死亡率为8.33 %;土池养殖模式下,鳄龟的平均产卵率为84.90 %,平均受精率为84.68 %,平均孵化率为85.74 %,亲本平均死亡率为1.67 %。结果表明,水泥池养殖模式下,鳄龟的繁殖性能较好;土池养殖模式下,鳄龟的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按照泥鳅亲本标准严格进行挑选,投放在亲本培育池塘中,采取投喂泥鳅亲本专用饲料强化培育,平均放养密度400 kg/667m2,水温20℃时使用DOM、S-GnRH-A等进行人工催产,利用环道大批量生产泥鳅鱼苗,受精率92%以上,孵化率90%以上.70 d时间共繁殖45批次,获苗5.2亿尾.  相似文献   

9.
2017年5~6月依托河南省黄河生态试验基地,分批次连续开展了4期泥鳅的人工孵化技术试验。结果显示,试验中泥鳅亲本共产卵625万粒,总计出苗575万尾,放苗458万尾;平均而言,各批次受精卵平均孵化率为92.0%,幼苗成活率为79.7%。为进一步提高泥鳅规模化人工孵化效率,需要对亲本挑选、人工催产、孵化水质以及水温等各个孵化环节和孵化条件进行严格的把控。  相似文献   

10.
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台湾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 ssp.)的人工繁育技术,为该品种在上海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分别对1龄和2龄的台湾泥鳅亲本进行人工催产,并在圆形流水孵化系统中进行了受精卵孵化和仔鱼培育试验。催产素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_2)和马来酸地欧酮(DOM),剂量为DOM 0.5 mg+LHRH-A_22μg/尾,共催产台湾泥鳅384尾。结果表明:2龄台湾泥鳅在水温22.3℃的效应时间为17 h,催产率为92.7%,受精率为80.8%,获受精卵36.9万粒,孵化率为67%,繁育水花苗约20万尾;1龄台湾泥鳅在水温22.3℃的效应时间为17~21 h,催产率为67.1%,受精率为70.8%,获受精卵34.7万粒,孵化率为57.7%,繁育水花苗约20万尾。仔鱼在容量300 L的循环水孵化桶中培育30 d后,体长约为3 cm。  相似文献   

11.
正本试验记录了大鲵救护中心仿生态基地2013年~2015年三年的繁殖数据,其中未经人工催产亲本(海选)三年平均产卵率为51.9%,受精率为76.9%,孵化率为82.3%,出苗13581尾;而经过人工催产亲本(已选育)三年平均产卵率为88.9%,受精率为81.5%,孵化率为84.5%,出苗25079尾。试验表明,经过人工选育的亲本仿生态繁殖"三率"及出苗数均高于未经人工催产海选的亲本。  相似文献   

12.
以泥鳅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技术提取泥鳅多糖,运用硫酸-苯酚法检测泥鳅多糖的含量,利用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正交试验,探讨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对泥鳅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经工艺优化,获得超声波提取泥鳅多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20、超声时间20 min、超声功率100 W,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泥鳅多糖提取率最高,达到2.79%。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徐州市铜山区潜龙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房村镇闻庄村利用藕塘进行套养泥鳅试验,取得了莲藕平均产量2000千克/亩、泥鳅平均产量130千克/亩、效益平均4200元/亩的好收成,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将原有的200亩藕塘改造成2口,面积均为100亩,池塘编号分别为1号池、2号池。池塘为长方形,东西走向,长宽比例大约为2∶1,地势开阔,向  相似文献   

14.
我场于2010年2-7月进行了斑点叉尾!规模化繁殖试验,取得了良好成效:产卵率最高达92.6%、产卵量453万粒。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亲鱼从北京引进的4龄亲本,体重3~3.5千克,亲鱼雌雄比例1∶1配对,共315组。亲鱼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雌鱼腹部柔软、膨大;雄鱼头宽大于体宽,体色深黑,尿殖孔突起。  相似文献   

15.
泥鳅是一种小型特种经济鱼类.头小,背部一根脊椎骨,刺少,食用口感好.在泥鳅繁殖生产中,注重亲本的选择,尤其应注意区分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原因在于虽然泥鳅与大鳞副泥鳅可杂交,但在规模繁殖中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本文将主要探讨泥鳅与大鳞副泥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区分方法及营养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从浙江大学引进新型水稻品种渔稻,以泥鳅、乌鳢、鲫鱼、南美白对虾和田鲤等养殖池塘为重点,开展多种模式的渔塘种稻技术试验,并在鳅稻共生模式方面取得了突破。在临海市锦兴水产专业合作社基地泥鳅塘内试种渔稻,实现鳅稻双丰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养殖池塘改建(1)池塘选址:实施鳅稻共生养殖池塘面积2~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繁殖生产实践的探索,总结了一种从产前准备到催熟、催产、孵化和出苗五个生产阶段的苗种批量生产的方法。通过受精卵生物学实验、不同雌雄比生产性试验,提出雌雄分离单性催熟、混合催产素集中注射、同步催产、卵与亲鳅快速分离和发塘标志性形态特征判定等多项关键的技术措施,实现了苗种快速批量生产。三组不同雌雄比的生产试验表明:繁殖亲鳅300组,雌雄比为1∶0.85时,孵化率为70.31%,出苗量最高,出苗152.7万尾。该研究为加快大鳞副泥鳅产业发展,规范人工繁殖和苗种批量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采用大鳞副泥鳅规模化繁殖设施开展繁殖,比自然繁殖更好控制,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更高,通过对500组大鳞副泥鳅进行了繁殖试验,结果为产卵率93%,受精率85%,鱼苗培育成活率51%。同时,该设施还有很大的改进、提高空间。  相似文献   

19.
<正>养殖泥鳅苗往往会遇到易繁殖、难培育的尴尬局面,苗种培育成活率总是停滞在20%左右止步不前,目前情形很难形成大规模养殖推广格局,严重制约了泥鳅产业化发展。其一泥鳅孵化池最好是大于20米~2的水泥池,孵化出苗3天后,不急于分塘培育,采取原池培育壮苗下塘,期间投喂适量的蛋黄,培育1周后鳅苗长到1厘米左右,体  相似文献   

20.
2014年5月17日-5月23日,在浙江省湖州对"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初步试验。两次试验累计繁育"台湾泥鳅"水花850万尾,孵化率达到80%。通过"台湾泥鳅"激素配方、注射剂量、效应时间等问题的探索,初步得出浙江省地区"台湾泥鳅"繁殖时间为5月份和适宜水温为24℃。还讨论了"台湾泥鳅"的种质、雌雄鉴别、水温及积温对其人工繁殖时间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