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目的]评价去雄不带叶和去雄携带顶叶数量对被去雄及未去雄玉米生长的影响,为提供玉米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郑单958玉米为试验材料,在抽雄期以不去雄为对照,采用隔行去雄,监测去雄不带顶叶、去雄带1顶叶、去雄带2顶叶、去雄带3顶叶对被去雄及未去雄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去雄及去雄携带顶叶降低了被去雄玉米的株高,且去雄携带的顶叶越多,株高越低,但对未去雄玉米的株高无显著影响.被去雄玉米中,以去雄带1顶叶的生物量及茎秆直径最大,其次为去雄不带顶叶、去雄带2顶叶,而去雄带3顶叶则略低于对照;未去雄玉米的生物量及茎秆直径则随去雄携带顶叶的增多而提高,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去雄及去雄携带顶叶对被去雄、未去雄玉米果穗的行数、穗长、穗直径、行粒数、千粒重等无显著影响.被去雄玉米的秃尖长度以去雄带1顶叶最短,其次为去雄不带叶、去雄带2顶叶、去雄带3顶叶;穗粒数、单穗产量以去雄带1顶叶最高,其次为去雄不带顶叶、去雄带2顶叶、去雄带3顶叶.未去雄玉米的穗粒数、单穗产量则随去雄携带顶叶的增多而增加,但未达到显著差异.单位面积的玉米产量及经济系数以去雄带1顶叶最高,其次为去雄不带顶叶、去雄带2顶叶、去雄带3顶叶.[结论]玉米去雄时应携带1片顶叶.  相似文献   

2.
增加种植密度是当前玉米增产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随着密度的提高,群体拥挤,叶片之间郁闭遮阴,导致群体中下部叶片光合速率下降,致使籽粒灌浆受阻,粒质量降低,严重限制高密度条件下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因此,如何提高密植玉米群体对光能的有效利用,增强群体光合能力进而提升产量成为当前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问题。2016年在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的大田试验条件下,以紧凑型玉米‘郑单958’和半紧凑型玉米‘强盛101’为试验材料,于吐丝后7d进行不同程度去叶处理,即分别去除顶部1片叶(S1),2片叶(S2),3片叶(S3),4片叶(S4),以不去叶为对照(CK)。结果表明,去叶可显著改善密植玉米群体冠层透光率(LT),去除顶部2片叶(S2)能延缓密植夏玉米冠层中下部叶片的衰老,延长群体LAI高值持续期,同时还有效提高功能叶SPAD值。此外,去除顶部2片叶(S2)还显著增加灌浆中期籽粒的灌浆速率,使收获期粒质量增加,进而表现增产。其中成熟期,‘郑单958’S2处理较对照增产13.1%,‘强盛101’增产12.7%。可见,去除顶部2片叶(S2)能显著改善籽粒灌浆中后期冠层中下部叶源光照环境,保证籽粒灌浆期间有较高的源叶面积,籽粒灌浆速率得以显著提高,成熟期粒质量得以明显增加,最终收获较高的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3.
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3个不同沼液用量(15 000 kg/hm~2、22 500 kg/hm~2、30 000 kg/hm~2)对夏玉米灌浆速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施氮肥相比,田间浇灌沼液可改善玉米的灌浆过程,从而增加了玉米穗粗、穗行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在3个沼液处理中,以22 500 kg/hm~2处理(拔节期、大口期、抽雄期各追施7 500 kg/hm~2)效果最好,每公顷产量可达14 006.7 kg,比对照增产40.7%。  相似文献   

4.
在95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的玉米制种田,母本挑旗而雄穗未吐苞前带叶去雄,采取不带叶去雄作对照(CK),研究带不同叶片去雄对玉米制种田叶面积系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带1片和2片顶叶去雄,叶面积系数分别下降到6.1和5.2处理的产量均高于CK的产量.以带2片顶叶,叶面积系数为5.2的处理产量最高,为4 465 kg/hm2,比CK增产12.4%.带3片和4片顶叶去雄,叶面积系数降到4.3和3.2处理的产量比CK减产.带4片顶叶去雄,叶面积系数为3.2的处理产量最低,为3 397 kg/hm2,比CK减产6.1%.收获的穗数、果稳重、千粒重随带叶片数的增加先增后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隔行去雄携带顶叶对被去雄及未去雄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不去雄(CK)、去雄携带0片顶叶(S0)、去雄携带1片顶叶(S1)、去雄携带2片顶叶(S2)共4个处理,其中不去雄(CK)处理为对照.结果 表明,去雄携带顶叶提高了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增加了被去雄玉米的单穗籽粒产量和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6.
增加种植密度是实现产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过高的种植密度导致玉米冠层结构不合理,影响籽粒灌浆过程,制约产量提升。本研究在密植条件下,设置不同去叶处理,以期明确改变密植夏玉米冠层透光条件后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规律。本试验在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于夏玉米吐丝后7天做去叶处理,分别减少植株顶部2片叶(L2)、4片叶(L4)和6片叶(L6),并设置不去叶处理为对照(L0),研究不同去叶数量对夏玉米冠层透光率、籽粒灌浆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植株顶部叶片显著改善夏玉米吐丝后30天的群体光照条件,使穗位层透光率显著提高,但是L4和L6处理导致该层内光照损失严重,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降低,而L2处理完熟期LAI显著高于L0处理,郑单958和先玉335的L2分别增加18.65%、28.56%。同时密植条件下去叶影响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L2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籽粒体积,郑单958的L2处理籽粒体积增加5.36%,先玉335的L2处理增加6.29%。较L0而言,两品种L2籽粒灌浆速率增大,郑单958、先玉335的L2最大灌浆速率较L0分别增加6.19%、8.66%,平均速率分别增加8.10%、9.35%。L2处理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_(max))增加,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T_(max))及籽粒灌浆活跃期(P)延长,郑单958、先玉335的W_(max)分别增加8.55%、10.92%,T_(max)分别增加0.45、0.59天,P分别延长0.63、1.81天。同时L2处理籽粒干重显著增加,较对照L0,郑单958和先玉335吐丝后49天籽粒干重分别增加8.10%、9.40%。但是过度减少植株顶部叶的L4、L6处理则显著降低两品种籽粒体积和灌浆速率,W_(max)、T_(max)减少,P缩短,同时显著降低籽粒干重,郑单958的L4、L6处理吐丝后49天籽粒干重分别降低8.34%、19.05%,先玉335的L4、L6分别降低7.46%、14.90%。此外,密植条件下减少顶部叶片对籽粒产量也有显著影响,L2处理较L0显著增加籽粒产量,郑单958、先玉335产量分别增加9.14%、9.92%,但是L4、L6处理造成产量显著降低,郑单958的L4、L6处理分别减产17.22%、34.28%,先玉335的L4、L6分别减产21.13%、38.46%。可见,密植条件下减少夏玉米顶部2片叶显著改善籽粒灌浆阶段穗位层光照条件,延长绿叶面积持续期,籽粒体积、籽粒灌浆速率增加,获得较大粒重,从而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7.
去苞叶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不同去苞叶处理,研究去苞叶后夏玉米产量、籽粒体积、干重、脱水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以及籽粒黑层出现和乳线消失所需时间的变化,以期明确去苞叶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作用。【方法】以先玉335(XY335)、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去苞叶处理:去苞叶1/4(S1)、去苞叶1/2(S2)和苞叶全去(S3)以及对照(CK),研究去苞叶对夏玉米产量、籽粒灌浆特性以及籽粒黑层出现和乳线消失所需时间的影响等。【结果】去苞叶后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XY335的S1、S2和S3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下降9.45%、13.78%和27.89%,ZD958分别下降10.72%、15.07%和24.75%,DH661分别下降9.31%、16.01%和22.35%,去苞叶数越多,产量下降幅度越大。去苞叶后夏玉米的千粒重和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显著下降,S3处理影响最显著,XY335的S3处理千粒重和穗粒数分别下降15.30%和14.87%,ZD958分别下降11.22%和15.24%,DH661分别下降15.10% 和8.55%。此外,去苞叶显著影响夏玉米的籽粒灌浆特性,影响随去苞叶数的增多而显著加剧。去苞叶后籽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Dmax)显著减少,S3处理影响最显著,XY335、ZD958和DH661的S3处理的Dmax较CK分别缩短3 d、4 d和3.5 d。去苞叶后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和籽粒灌浆活跃期(P)等也均显著降低,且去苞叶数目越多,Wmax和P的下降幅度越大,XY335﹑DH661和ZD958的S3处理的Wmax较CK分别下降12.75%、17.78% 和17.12%。XY335﹑DH661和ZD958的S1﹑S2、S3的P较CK分别下降6.22%、9.82%和11.78%,5.39%、8.39%和13.09%,0.17%、2.39%和5.97%。去苞叶后籽粒鲜重和籽粒体积显著下降,籽粒脱水速率显著提高,灌浆时间减少,籽粒乳线消失时间和籽粒黑层出现时间较正常发育的籽粒缩短,S3处理影响最显著,XY335﹑ZD958和 DH661的S3处理的籽粒乳线消失所需时间较CK分别缩短10 d、6 d和4 d,籽粒黑层出现所需时间较CK分别缩短10 d、5 d 和4 d。【结论】去苞叶后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和籽粒灌浆活跃期均显著降低,籽粒脱水速率显著提高,导致籽粒灌浆时间缩短,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籽粒乳线消失和黑层出现的时间较正常发育籽粒缩短,进而严重影响夏玉米籽粒的正常灌浆,最终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且其影响程度随去苞叶数目的增加而加剧。  相似文献   

8.
现在玉米制种过程中普遍采用带苞去雄,通过对现在主要应用的自交系进行去雄处理,分析其带叶去雄对产量的影响,得出带叶去雄时产量影响明显,尤其带2片以上叶,带苞去雄应该控制在3片叶以内.  相似文献   

9.
耿艳华 《云南农业》2002,(11):10-11
摸苞带叶去雄就是在杂交玉米制种过程中,当母本的雄穗已经打苞,但还未见穗时,就摸苞带叶把雄穗提前去掉。这种去雄方法是保证杂交玉米种子质量的关键性措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去雄方法易造成的自交结实,影响种子纯度的弊端,而且去雄既简单快速,又节省……  相似文献   

10.
现在玉米制种过程中普遍采用带苞去雄,通过对现在主要应用的自交系进行去雄处理,分析其带叶去雄对产量的影响,得出带叶去雄对产量影响明显,尤其带2片以上叶,带苞去雄应该控制在3片叶以内。  相似文献   

11.
玉米授粉后去雄与去叶对穗部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玉米授粉后去雄与去除不同叶位的叶片及上部主茎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只去雄穗的产量9 882.47kg/hm2为最高,比对照增产520.13 kg/hm2,增产5.56%;带顶部1叶及主茎去雄,虽仍可增产1.36%,但增产幅度远不如去雄不带叶处理.回归分析表明:对顶叶以外的其他叶片,在去1-8叶范围内,每多去1叶,将会使穗粒数下降5.32粒,千粒重减少6.57g,减产270.3 kg/hm2.不同叶位的叶片,以果穗叶及棒3叶对玉米籽粒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了挖掘高海拔干旱区域玉米增产潜力,天水市秦州区农业局与天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在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镇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先喷矮壮素再抽雄穗(处理4)产量最高,为11 715.75 kg/hm~2,较对照常规种植(处理1)增产10.88%;喷施矮壮素(处理2)产量位居第二,较对照增产6.69%;抽掉雄穗(处理3)较对照增产2.28%。综合性状及产量分析,在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先喷矮壮素后抽取雄穗,可以有效减少蒸腾和营养消耗,并且具有增加通风透光,促进灌浆速度,降低病害发生,解决倒伏而增产的效果,在天水市干旱地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对玉米授粉后去雄与去除不同叶位的叶片及上部主茎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只去雄穗的产量9 882.47kg/hm2为最高,比对照增产520.13 kg/hm2,增产5.56%;带顶部1叶及主茎去雄,虽仍可增产1.36%,但增产幅度远不如去雄不带叶处理.回归分析表明:对顶叶以外的其他叶片,在去1-8叶范围内,每...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增强单位面积的通风透光,提高甜玉米的品质和产量,完善桂北地区甜玉米种植技术,开展甜玉米去雄蕊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隔行去雄和授粉后去雄产量较整个生育期不去除雄穗的对照处理产量分别高1 200、1 350 kg/hm~2,增幅分别为5.59%、6.29%。说明玉米去雄可以降低植株高度,增加田间的通风透光性,促进结实,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5.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475-1479
为了给小麦新品种国麦301在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提供适宜的栽培措施,研究在玉米秸秆100%粉碎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方式对国麦301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0 kg/hm~2的空白对照比其他处理晚1 d进入拔节期,提前2 d成熟;各处理间灌浆速率均在花后20 d达到峰值,且花后各时期灌浆速率均以N4处理(300 kg/hm~2、基追比5∶5)下达最大值;最大灌浆速率与施氮量之间相关系数最大(r=0.951 4~(**));千粒质量和株高在施氮量最高处理下(300 kg/hm~2)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3.31 g,79.70 cm;成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在N3(262.5 kg/hm~2、基追比5∶5)处理下达最大值,分别为675.60万穗/hm~2,37.73粒/穗,8 580.30 kg/hm~2;N3与N4处理间穗粒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成穗数和产量差异不显著。总的来看,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最适宜施氮量为262.5 kg/hm~2。  相似文献   

16.
《山西农业科学》2017,(5):777-781
以多穗型品种山农980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密行稀株模式小麦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下N素对小麦花期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F(有机肥75 t/hm~2+无机肥228.3 kg/hm~2(总N 360 kg))的MDA含量在花后都最少,且在21 d之前上升趋势缓慢,之后才迅速增加,延缓衰老效果最佳;小麦开花期SOD,处理F的活性相对其他处理在各时期都最高,且开花期活性最高,为1 360 U/g,各处理花后小麦旗叶SOD活性下降趋势表现为处理ABCDEF,处理F的小麦在花后14 d前下降平缓,对叶片功能期的延长效果最佳;并且处理F灌浆时间最长,灌浆速率最高;处理F有机无机肥的配施,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千粒质量以及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产量较对照提高约24.5%,可见该处理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7.
普通玉米与青贮玉米干质量积累及各器官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干物质产量及其运转,探讨其产量形成特点和主要光合生理特性,旨在为专用青贮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支持。以普通粒用型玉米‘SC-704’、无分蘖青贮玉米‘新饲玉19号’、多分蘖青贮玉米‘科多4号’3种不同类型玉米为供试材料,测定其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等相关指标,研究不同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干质量积累及其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干质量积累量表现为无分蘖型青贮玉米普通粒用型玉米分蘖型玉米;普通粒用型玉米干质量积累速率峰值出现在灌浆期,鲜质量积累速率峰值则出现在大喇叭口期。无分蘖型青贮玉米干质量与鲜质量的积累量及积累速率峰值均出现在灌浆期。分蘖型青贮玉米干质量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乳熟期;青贮玉米‘科多4号’干质量主要分配在叶片和茎秆中;普通粒用型玉米‘SC-704’干质量则主要分配在雌穗中。结果显示,无分蘖青贮玉米‘新饲玉19号’干质量积累量最高,干质量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表现为雌穗茎秆叶片苞叶叶鞘。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的源库变化对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在开花期对扬麦13进行剪旗叶(L1)、剪倒2叶(L2)、剪顶部1/2穗(L3)3种不同的源库处理,以不做任何处理(CK)作对照,分析了不同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并用Logistic 模型推导不同处理下的籽粒灌浆参数.结果表明,粒重变化是引起产量的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籽粒灌浆过程中,L1和L2处理灌浆持续时间分别较CK缩短了2.75 d和2.13 d,其他灌浆参数变化不显著,千粒重下降了 11.79%和7.22%,灌浆持续时间的缩短是导致粒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且剪旗叶对粒重的影响大于剪倒2叶.L3处理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11.52%、10.89%,千粒重增加了8.76%,灌浆速率的增大是千粒重增加的主要原因,但穗粒数与对照相比显著减少,导致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探讨玉米广适性品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农艺和生理特征,为广适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2015年和2016年,将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与玉米新品种'衡玉321',在干旱和正常灌溉2个水分处理下种植于河北省农科院节水试验站,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测定株高、穗位、抽雄期、吐丝期、籽粒产量和产量要素等农艺学性状,以及抽雄前叶绿素含量(SPADv)、灌浆期叶绿素含量(SPADg)、灌浆后期叶片衰老等级评分(LSS)、抽雄前叶面积指数(LAIv)、灌浆期叶面积指数(LAIg)等生理性状,比较不同品种间的性状差异。玉米品种穗粗、秃尖长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性状品种间存在差异。与干旱处理相比,正常灌溉处理下,'衡玉321'、'郑单958'和'先玉335'的籽粒产量分别增加5 056.5 kg/hm~2、3987.5 kg/hm~2和5 934 kg/hm~2,穗行数增加3.5、2.3、2.3,百粒重增加4.7 g、5.2 g、6.8 g,株高增加46.7 cm、44.1 cm、66.7 cm。'衡玉321'在正常灌溉处理和干旱处理下的LRS、SPADg分别是5.97、3.85和5.81、3.27。广适性品种'衡玉321'株型紧凑,抽穗后叶片衰老速度慢;干旱条件下叶片发生明显卷曲,但叶绿素含量较高,叶功能好;产量、千粒重和株高的水分敏感性低,而穗数和穗粒数的水分敏感性较高,灌浆中期的叶绿素含量和抽穗前叶面积指数对水分不敏感,水旱条件下均表现出高产。  相似文献   

20.
氮肥失衡对玉米灌浆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氮肥失衡对玉米灌浆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量氮肥处理相比,无氮肥处理的干物重受氮肥影响很大,吐丝后15 d,干物重比其低37.8%,后期相差更大;除穗行数外,其他因素及产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比其低68.3%,子粒氮素累积量比其低76.5%,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减小,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前,活跃灌浆期缩短13 d左右;而与常量氮肥处理相比,高量氮肥处理的干物重受氮肥影响较小,可增加的干物重有限,产量仅比其高4.2%,子粒氮素累积量比其高19.5%,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有所提高,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前,活跃灌浆期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