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艳 《河南农业》2023,(22):53-54
<正>我国对水稻的需求量很大,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籼稻和粳稻是亚洲栽培稻的两个亚种,其中粳稻种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根据气候特点的不同,河南省水稻种植区域可划分为沿黄稻区和豫南稻区。沿黄稻区为华北粳稻生产区,豫南稻区是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具有南方稻区特征。有研究发现,豫南稻区气候特点导致粳稻籽粒灌浆慢、结实率低、稻米品质差、病虫害高发,严重影响粳稻的生长发育。中国水稻研究所张卫星等研究发现粳稻随着种植地域从北方向南方移动,其株高、生物量及产量等性状均降低,  相似文献   

2.
不同收获期对粳稻的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北方的粳稻引到南方稻区来种植,是提高粮食生产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探索不同收获期对粳稻产量的影响,为生产实践中大面积推广粳稻、提高粮食产量打下坚实基础,特安排了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结实率、千粒重随收割时间的延迟有适当的提高,特别是结实率表现更为明显。因此,适当推迟粳稻的收获时间,有助于其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遵照华主席关于杂交水稻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我国水稻三系研究迅速发展起来,杂交籼稻在我国南方稻区正在迅速推广应用,杂交粳稻也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我省北部稻区,栽培的是粳稻。自1974年开始由省农科院协助我们在市干校农场进行试验,经过每年南繁北育,加速世代和广泛测  相似文献   

4.
1954年在南方稻区开始实施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籼稻改粳稻的"三改"方针,作为增产粮食的重大措施,其中的籼稻改粳稻,在20多年里几经起伏。1957年从日本引进的晚粳良种"农垦58",对提高产量起到了显著作用,在南方稻区作双季晚稻或一季晚稻累计种植面积9466万hm~2,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1.有政策2012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强调积极推进南方稻区"单改双"和稳步推进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区"籼改粳"以及启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发展"早籼晚粳"。2012年3月,农业部发布《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2015年粳稻种植面积力争扩大到1000万公顷,总产量达到7500万吨。2.有经验1950年代末,湖南省科研工作者开始进行籼改粳的探索,先后从省外引进粳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云南省高海拔稻区水稻生产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高海拔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旨在为其他高海拔稻区引种示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常优00-8”(武运粳七号A/R192)系常熟市农科所于1999年配置的三系杂交晚粳新组合,2002~2004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单晚粳组区试、生产试验,并通过中试.该组合表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等特点,适合太湖稻区及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稻区种植,通过几年来制种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制种经验。  相似文献   

8.
“北粳南籼”是我国水稻栽培分布的主要模式.该文以粳稻“甬优8号”为示范材料,探讨了“北粳南移”后甬优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南方稻区种植粳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云南高海拔粳稻是我国乃至世界最特殊的稻区,又是大理州水稻主产区,大面积生产后继品种必须靠自育解决,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长期坚持开展高海拔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为促进高海拔粳稻生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文章介绍了凤稻29号选育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粳稻淮稻13号的育种与推广分析与总结,结合淮稻13号近几年在区试和大面积生产的表现,探讨了今后粳稻优质高产育种与推广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优质杂粳新组合常优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常优 1号 (又名 :常优 99- 1)系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98年用武运粳 7号A与R2 5 4配置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于 1999~ 2 0 0 1年先后参加市、省及全国南方稻区单季晚粳组区试、生产试验 ,连续两年 (2 0 0 0~ 2 0 0 1年 )在江苏省苏南稻区设点进行较大面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对中国粳稻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北方粳稻生产承载着全国人民“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千方百计地发展北方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已势在必行。但从目前北方粳稻生产形势看,靠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来提高总产量的潜力已很有限,惟一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通过育种手段开发推广超级稻,提高品种的生产潜力,以及通过栽培手段改造中低产田,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是近期大幅度增加粳稻总产量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对直接影响中国粳米市场走势的东北稻区水稻生产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两系法杂交稻在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占据重要位置。根据两系杂粳稻的研究现状和生产实际,分析在北方稻区发展两系杂交粳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对策,以期为促进两系杂交粳稻的选育和应用推广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紫云英是豫南稻区主要的绿肥作物,对培肥改土、提高水稻产量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豫南稻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紫云英留种基地,六十年代以来为我国南方稻区和日本国提供了大量种子,对发展绿肥生产,增加经济收入,赚取外汇都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绿肥种植面积正在不断恢复和扩大,绿肥种子供不应求。因此,搞好  相似文献   

15.
田间增温1.5℃对高纬度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东北稻区不仅是我国高纬度优质粳稻的重要产区,约占我国粳稻总产50%以上;也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区域,近半个世纪来该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1℃.[目的]研究气候变暖情境下东北稻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为保障我国优质粳稻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田间开放式远红外增温装置,设置全生育期...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业科学》2015,(7):118-121
为中早粳晚熟稻区改良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提高粳稻单位面积产量,采用杂种优势利用方法,在育成优良BT型三系不育系金粳13A和恢复系津恢2号的基础上,组配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品种金粳优132,经国家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2008—2009年区域试验,金粳优132号平均单产9.81 t·hm-2,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2.94%;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97t·hm-2,比对照增产13.7%。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在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稻区种植。金粳优132是我国北方稻区首个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1级标准的国审杂交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江苏省粳稻生产的现状及面临形势,分析了近年来淮稻系列水稻品种育种的基本方向和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背景,介绍了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水稻育种实践,探讨了江苏省中粳稻区水稻育种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淮稻系列中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综述了江苏省粳稻生产的现状及面临形势,分析了近年来淮稻系列水稻品种育种的基本方向和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背景,介绍了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水稻育种实践,探讨了江苏省中粳稻区水稻育种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南方籼改粳项目历经八年,正顺利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阶段,其超高产优势与当地生产资源条件己经勿庸置疑。但稻曲病防控仍处薄弱环节,因此,就粳稻稻曲病防治选择了相关药品进行专题试验,以其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和规避药害,为粳稻顺利推广提供技术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利用SSR标记揭示中国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中国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阐明各省份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结构及其亲缘关系,为中国粳稻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43对SSR多态性标记,对原产于中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87份粳稻地方品种进行等位基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检测到等位基因351个,每个位点等位基因变幅为2-21,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8.2;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为0.117-0.908,平均为0.550;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为0.114-0.902,平均为0.523。在RM72、RM241、RM219、RM412和RM232等位点所检测到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值较大。西南、华南、华中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华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天津和吉林的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系统聚类把供试材料分为8个小类群,南方粳稻地方品种主要聚类于第ⅰ、ⅱ、ⅲ、ⅳ和ⅴ等5个小类群,北方粳稻地方品种主要聚类于第ⅵ、ⅶ和ⅷ等3个小类群。基于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供试材料被分为11个亚群,有144份材料被分到相应的11个亚群,其余43份材料被分到混合亚群。【结论】南方稻区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北方稻区,其中西南稻区的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而云南是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北方与南方粳稻地方品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粳稻地方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地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北方粳稻地方品种中更为突出。RM72、RM241、RM219、RM412和RM232适合应用于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