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茎基腐病近年来在陕西省咸阳市表现加重趋势,给当地小麦安全生产带来威胁,为筛选有效防控小麦茎基腐病的种衣剂,进行了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6%戊唑醇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和30%戊唑·吡虫啉4个药剂拌种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6%戊唑醇悬浮剂拌种后小麦的病茎率防效均在85%以上,白穗率防效在90%以上,防效显著;25%氰烯菌酯悬浮剂、30%戊唑·吡虫啉拌种后小麦的病茎率防效也在80%以上,白穗率防效在85%以上,防效较好。4种药剂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出苗没有不良影响,均能有效控制小麦茎基腐病的危害,达到保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是丹阳市夏熟作物上主要病害之一,流行频率高,为害程度重,为探索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做了本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100 mL/667 m2防效最佳,病指防效达66.98%。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化学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效果,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6种化学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5%氰烯菌酯SC和125 g/L氟环唑SC均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理想药剂,建议交替轮换使用,应以125 g/L氟环唑SC为主。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危害日益严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不仅造成小麦产量严重下降,而且籽粒带毒危及人畜健康。随着单一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药性日益增强,选用新型药剂是提高药效、延缓抗药性的有效策略之一。试验结果表明:戊唑·咪鲜胺与氰烯·戊唑醇病指防效没有显著差异,防效均在80%以上,该结果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治推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25%氰烯菌酯与常用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常用药剂主要是多菌灵及其复配剂,但是由于多年来单一药剂的使用,防效已有所下降,在大流行年份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为此,引进了25%氰烯菌酯悬浮剂与几种常用药剂相比较做了此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 g和150 g,对赤霉病的病株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更多适于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对22%氰氟虫腙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剂等9种农药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2%氰氟虫腙悬浮剂、30%虱脲·毒死蜱乳油、60 g/L乙基多杀霉素的防效好,且持效期长,25%甲维·茚虫威水分散粒剂、20%甲维·吡丙醚悬浮剂防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雷琼 《农业工程》2022,12(8):131-134
为明确20%氯虫苯甲酰胺SC、15%茚虫威SC、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4%甲维·氟铃脲ME、10%甲维·甲虫肼SC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共6种药剂对陕西省关中地区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在陕西省乾县玉米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的防治效果最好,施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0天防效分别为82.66%、87.09%和94.95%;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和15%茚虫威SC的防治效果次之;4%甲维·氟铃脲ME、10%甲维·甲虫肼SC防治草地贪夜蛾速效性较好,迟效性较差;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防治效果最差。生产实践中预防草地贪夜蛾,建议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或15%茚虫威SC。   相似文献   

8.
通过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等4种不同施药机械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喷施吡蚜酮、烯啶虫胺、阿维·氟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药剂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时具有较好的防效,喷施噻呋酰胺、戊唑·嘧菌酯等能够有效控制纹枯病扩展危害。同时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具有喷雾压力均匀稳定、雾滴细密、作业效率高、防治效益高等优点,是一种方便、高效、安全的施药作业方式,特别适合病虫防治适期较短的情况下开展大面积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设计田间试验,考察露娜森(500 g/L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露娜森对番茄叶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两个处理浓度的防效分别达到86.18%和76.77%,均高于对照药剂的59.90%,且对植株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药剂浸种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关键措施。为了解浸种药剂在当前生产上对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特选择4种药剂开展水稻恶苗病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效最好,苗期与大田期防效分别为93.44%、91.74%;4种药剂均具有较好防效,苗期防效在90%以上,大田期防效在85%以上,药剂之间差异不显著;按推荐剂量使用对水稻发芽及生长均安全。因此,生产上该4种药剂作浸种剂可推广应用,并可相互交替使用,从而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产生抗性影响防效。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防治稻曲病较好的药剂,选用生产上常用3种药剂与18%噻呋·嘧苷素悬浮剂进行比较,以不施药做空白对照。结果表明,18%噻呋·嘧苷素悬浮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10%井冈·丙环唑微乳剂和24%井冈霉素水剂对水稻稻曲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18%噻呋·嘧苷素悬浮剂35 m L/667m2防治效果最好,病穗率防效达到93.79%,病粒率防效为88%,在水稻生产中4种药剂可以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2.
选取不同药剂,选用不同种子处理方法进行水稻恶苗病防治试验,调查并比较不同处理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防效最好的为福美双·多菌灵包衣+甲霜·种菌唑浸种处理,防效为97.94%;其次为种衣剂福美双·多菌灵+精甲·咯·嘧菌混配处理,防效为95.88%;单独使用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较差,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3.
25%吡蚜·噻虫嗪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避免频繁单一使用吡蚜酮产生抗药性,对25%吡蚜·噻虫嗪WP复配剂进行了稻飞虱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噻虫嗪WP复配剂对稻飞虱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 hm2用药量为135 g,药后3 d防效为82.64%,速效性优于50%吡蚜酮225 g/hm2的处理,达极显著差异,药后15 d防效为92.25%,与50%吡蚜酮225 g/hm2处理的持效性相当。  相似文献   

14.
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化学药剂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40%烯酰吗啉·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按照3 000 g/hm2的浓度进行浸种处理后,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病几率为2.00%,综合防效为83.47%,晚疫病的发病几率为2.00%,综合防效为87.71%,可以在庄浪县的马铃薯主要种植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25%吡蚜酮对麦田灰飞虱防效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5%吡蚜酮防治麦田灰飞虱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对麦田灰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效,每667 m2用25%吡蚜酮WP 20~40 g,药后15 d对成虫防效达92%以上;每667 m2用25%吡蚜酮20 g以上,药后31 d对1代若虫防效达78.50%以上,药后41 d防效仍保持在76.90%以上.因此可作为麦田灰飞虱防治的首选药剂,并将20 g/667 m2作为生产上防治麦田灰飞虱推荐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板栗蚧虫盲目用药问题,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噻嗪酮SC、高效氯氟氰菊酯EW、噻虫嗪WG的施用技术及田间防效,为科学合理防治蚧虫提供借鉴。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与噻嗪酮的防治效果最理想,高效氯氟氰菊酯次之。  相似文献   

17.
采取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对22%双唑·氯氟吡油悬浮剂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在小麦5叶期使用进行22%双唑·氯氟吡油悬浮剂茎叶喷雾,药后40 d各处理对杂草的总体株防治效果达80.89%,鲜重防效95.81%;该药剂可有效防除小麦田猪殃殃、牛繁缕、蓼、小藜阔叶杂草,且对小麦安全,田间推荐每667 m2使用50 m L。  相似文献   

18.
张淑明  韩琳 《农业工程》2018,8(11):127-129
为试验35%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冬小麦出苗、农艺性状和防治小麦根腐病、金针虫的防效、产量等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石新828为试验品种,在2016—2017年进行田间试验。设置每100 kg种子35%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58.3、87.5和175 g/100 kg种子)进行研究,以确定使用药量。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小麦均不产生药害,出苗安全,增强了小麦植株素质,成熟安全。各药剂处理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与空白对照(CK)相比,58.3、87.5和175 g/100 kg包衣处理小麦增产率分别为5.55%、6.45%和7.77%,对照药剂处理的增产率分别为5.41%、5.13%和5.27%,均与CK差异显著。生产中推荐35%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应用于小麦生产的最佳用药量为87.5 g/100 kg包衣。   相似文献   

19.
为测试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开展田间综合防效和室内保护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黄瓜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防效略低于25%吡唑醚菌酯乳油。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四氯虫酰胺等6种药剂在大发生年份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进行本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在大发生年份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有明显下降趋势,持效期缩短。药后14d10%四氯虫酰胺SC 600 m L/hm~2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 150 m 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为80.85%和74.94%,10%甲维盐·甲氧虫酰肼SC 225 m L/hm~2、26%茚虫威·甲氧虫酰肼SC 150m L/hm~2的杀虫防效在61%~66%,25%甲维·茚虫威WDG 150 g/hm~2、10%阿维·甲虫肼SC 900m L/hm~2的防效仅有51%~53%。建议:在水稻田稻纵卷叶螟外部虫源持续迁入、虫卵量大、发生期长、田间世代重叠严重的情况下,在卵孵高峰施用四氯虫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1次,在药后10 d左右再施用茚虫威或甲氧虫酰肼等单剂或复配剂,对多峰次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