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资源是耕地开发利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评判水资源状况对保障耕地尤其是水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防止耕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过度消耗水资源,利用2000-2014年水文气象数据及区域耕地利用数据,根据青龙山农场实际用水情况,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区域的适宜耕地规模。结果表明:2000-2014年,水旱地之间的转化较为剧烈,耕地利用类型由旱地逐步转化为以水田为主;在区域现有水利设施条件下,区域适宜耕地规模约为221.15~276.43 km^2,适宜水田规模约为177.58 km^2,实际耕地及水田规模均已超限,超出幅度为192.41~247.69 km^2,245.63 km^2,耕地超限主要来自水田。区域耕地规模的扩充应充分利用地表径流用水,区域周边过境水提高地表径流利用率。本研究可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及耕地规模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且末绿洲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水量平衡法和适当的水热平衡绿洲规模数学模型,分析了且末绿洲适宜的发展规模,得出以下结论:①且末绿洲总面积为992.16 km~2,现耕地总面积为150.88 km~2;②通过水量平衡法计算的且末适宜绿洲规模为1 062.67 km~2,且末绿洲适宜耕地面积为336.59 km~2。绿洲的现有规模及现有耕地面积比适宜规模小,需增加70.51 km~2的绿洲面积和185.71 km~2的耕地面积。可知,可以扩大绿洲面积,然而不能确定稳定性。③通过水热平衡法计算且末绿洲适宜规模为609.22~812.29 km~2,适宜耕地面积为92.66~123.55 km~2。即绿洲的现规模和现耕地面积远超适宜规模,同样超出适宜规模及适宜耕地面积的0.2~0.6倍。绿洲面积不宜再扩大。④结合且末绿洲的实际情况,且末绿洲稳定性指数约为0.5358,且末绿洲处于亚稳定状态,生态系统退化,绿洲需要较高的投入才能保持稳定。因此,水热平衡的适宜绿洲规模数学模型符合且末适宜绿洲规模计算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受经济和气候驱动,长江经济带水田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区域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本研究基于1990-2015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究长江经济带水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特征,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了水田变化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水田规模持续缩减,共减少了17390km2,减幅呈增长态势具有显著地域差异,长江中上游与下游的水田减幅相差约为9.56%。其中下游减幅较大,水田占区域比例随之降低,中上游恰好相反。2)由于经济建设及水产养殖的发展,水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水系,水田主要由水系、旱地和湿地等转化而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的水田变化最为剧烈,建设用地侵占水田扩张的现象分布广泛,水田转为水系主要在两湖平原局部地区。3)水田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转化对ESV是正影响,水田转为水系对此贡献最大,其转化规模决定了不同时期ESV净增量的大小,水系转化为水田损失的价值最多,建设用地侵占水田次之。不同市域的水田变化情况不一致,因此ESV增减情况具有明显差异。4)生态系统服务中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增强的同时,食物生产、气体调节受到严重损害,与水资源规模扩大和水田资源大量流失有直接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长江流域水田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对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农业政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石羊河流域地下水恢复的农业节水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羊河流域自然概况和水资源转化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建立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模型,用以反映全流域的供水、耗水状况及水资源转化利用过程;从不同方面设计农业节水方案,运用模型模拟出方案实施后地下水位的变化过程,进而分析节水措施对地下水恢复的效果。其研究结论为:按照当前农业发展速度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中下游灌区的地下水位还将进一步下降;必须采取相应的农业节水措施,以减少中下游地区对地下水的过度开发利用;若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复种面积减少50%及退耕4万hm2,则能较好地起到压缩农业用水规模和恢复地下水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2000—2016年叶尔羌河中下游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获取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变化信息,探讨和揭示内陆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空间演变规律。【方法】以叶尔羌河流域2000—2016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水文和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基于RS、GIS及GPS等技术,采用空间数据处理、信息提取解译、海量数据建库、图属一体化、数据仓库管理技术等方法,研究分析2000—2016年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①从时间方面看,2000—2016年研究区植被覆盖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即由2000年的6 025.9 km~2减少至2016年的5 620.4 km~2,减少了405.5 km~2,年减少率为0.42%,其中,主要为低盖度植被向劣盖度植被转移,研究区植被覆盖趋于退化;②从空间方面看,研究区天然植被主要分布于B段(叶尔羌河与提孜那甫河汇合处至三河汇口处),以劣植被覆盖为主,2000—2016年植被覆盖度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A段(卡群以下至叶尔羌河与提孜那甫河汇合处),且减少的植被覆盖多为劣盖度。【结论】研究区生态水平退化主要因素可归结为平原区气温升高造成的蒸散发损失加大及绿洲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挤占生态用水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  相似文献   

6.
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将渗漏的难利用蓝水转化为可供植被生长利用的生态绿水是提高水资源利用量的重要途径。采用遥感分析、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基于贵阳市非城镇地区的现实条件,设计三大蓝-绿水转化措施:①针对大气降水环节,在研究区约713 km~2的农村旱地上,总共设计了17 788个用于截蓄灌溉的小水池;②针对植被用水环节,设计了封山育林措施,分布于植被盖度低于50%的937.75 km~2渗漏区林草地;③针对绿水储存环节,设计了坡改梯措施,主要分布于713 km~2的农村旱地、植被盖度高于50%的1 255.5 km~2渗漏区林草地,以及植被盖度低于50%且在2003-2013年间植被未增长的约123 km~2典型渗漏区。以上转化措施的研究与设计,对类似地区提高水资源利用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田灌溉用水是农业用水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灌溉水量数据是国家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用水调度管理的基础。灌区是农田灌溉的基础单元,因此需以灌区来开展区域农田灌溉用水统计。针对区域灌区数量多、受益范围大、水源众多等特点,对不同规模灌区分别提出了用水量计算方法及典型灌区选取要求,并根据灌区特点提出渠首计量点的设置思路。以浙江省为例,采用点面转化方法,基于不同规模的典型灌区测算全省灌溉用水量,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公报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耕地边际化是耕地利用净收益从多到少的过程,而撂荒则是耕地边际化的极端表现。以河南省孟津县为例,从耕地利用的自然适宜、耕作条件与机会成本等方面,对耕地边际化的风险进行多维度评价,并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识别出现阶段影响耕地边际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就耕地的自然适宜评价结果而言,处于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的面积分别为189. 00、141. 64、88. 81 km~2,自然适宜性是影响耕地边际化利用的基础条件,将自然适宜性差的耕地调整恢复成林地,有助于区域脆弱生态的修复;就耕地的耕作便利度来说,处于高度便利、中度便利、低度便利的面积分别为:103. 69、214. 05、101. 71 km~2,对自然适宜度高而耕作不便利的耕地进行综合整治是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延缓耕地边际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根据机会成本的耕地边际化风险评价结果,处于高机会成本、中机会成本、低机会成本的面积分别为119. 32、164. 57、135. 56 km~2。由于孟津县高机会成本区的耕地利用能够维持较高的利润,因此耕地弃耕的情况较少发生。通过对土地变更数据库内耕地和遥感影像的叠置分析,发现现阶段孟津县耕地边际化受自然适宜与耕作条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金江镇是香格里拉市的粮食主产区之一,通过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利用、水利工程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结合区域水资源、人口、耕地等分布实际初步提出区域农村水利综合规划思路,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实现区内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农村农业及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0.
耕地利用下挠力河流域水分平衡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我国核心粮食产区的气候湿润状况,以商品粮生产基地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MODIS遥感数据和常规气象数据,利用区域遥感蒸散模型反演自2000年以来该流域典型时间段的气候水分盈亏状况,揭示该流域耕地利用下的水分平衡效应。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挠力河流域耕地内部结构变化剧烈,水田急剧扩张,旱地面积持续下降;该流域逐日潜在蒸散量累加值呈现显著的S形曲线特征,且在空间上表现出南部和干流北端偏高的特点;该流域常年处于"负"的气候水分盈亏态势,整体呈现由西向南递减的特点;该流域旱地和水田的气候水分盈亏绝对值逐年下降,水田的气候水分盈亏态势愈加严峻。水分亏缺是挠力河流域气候水分平衡的普遍特征,水田用水问题仍将是挠力河流域乃至三江平原地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焦点。本研究可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田灌溉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沟壑区雨水资源化途径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匮乏问题,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研究以国产GF-2(1 m)遥感影像、DEM(5 m×5 m)和土壤类型图为基础数据,综合应用3S技术、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CS)水文模型和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方法,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坡度、地表径流潜力等信息;根据雨水集蓄工程技术规范及研究区特点,确定集雨工程位置和类型,计算研究区可收集雨水资源量与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高建堡小流域适宜修建水窖的位置为52处,蓄水池为15处,适宜修建塘坝的面积为8.29 hm2,适宜布置庭院集雨区的面积为22.27 hm2,年均水土保持措施生态用水量约为204.76万m3,年均可收集雨水资源量约为158.95万m3。研究方法适合研究区,结果可为集雨工程建设及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青岛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用水的共享性原则提出了青岛市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模型,利用水文学方法计算了以植被生态需水量、河流环境需水量、地下水回灌需水量之和代表的青岛市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供需平衡,认为区域水资源供给与适宜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之间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降水、径流等水资源季节分配的不均衡和工业、城市大量用水使生态环境需水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得不到满足.应采取加强水资源利用管理、污水资源化、用好入境客水、保护地下水、开展海水综合利用等节水措施充分满足生态环境需水.  相似文献   

13.
从保护湖泊生态、控制水资源过度开发的角度出发,以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博斯腾湖合理水位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控制上限,通过分析新疆开孔河灌区现状和2015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并将各业用水户与地表水、地下水供水水源一一对应,按照优先考虑高保证率、后考虑低保证率的供水次序,在满足了生活、工业等行业的用水需求后反推农业的可供水量,最后结合当地的灌溉水平,采用供需分析计算手段,针对每个分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出灌溉面积发展的适宜规模。  相似文献   

14.
从保护湖泊生态、控制水资源过度开发的角度出发,以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博斯腾湖合理水位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控制上限,通过分析新疆开孔河灌区现状和2015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并将各业用水户与地表水、地下水供水水源一一对应,按照优先考虑高保证率、后考虑低保证率的供水次序,在满足了生活、工业等行业的用水需求后反推农业的可供水量,最后结合当地的灌溉水平,采用供需分析计算手段,针对每个分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出灌溉面积发展的适宜规模。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区域用水差异和影响因素。基于中国2019年31个省级行政区数据,计算各地区的用水效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分析中国用水效率的区域差异。进一步,采用典型相关方法研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工业用水、城镇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与耕地用水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和东南沿海地区在以下四项用水效率指标的均值上存在显著差异: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人均城镇居民家庭生活用水、人均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用水效率总得分。对于用水效率总得分,华北地区显著高于其他区域,且仅有华北与东南沿海、华中、西南和西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地区之间均无显著差异。(2)八项用水效率指标在6个区域上的排序,以及6个区域在八项用水效率指标上的排序都存在显著差异。(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主要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行业资本投入和人文素质影响;工业用水和城镇用水主要受自然条件、水资源禀赋、可持续利用水平、劳动投入与水资源需求水平影响;农村生活用水主要受产业结构、水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影响;农田耕地与灌溉用水主要受产业结构、水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可持续利用水平和水行业要素投入影响。区域...  相似文献   

16.
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简述枣庄市水资源量及水环境状况的基础上,结合2010—2018年供用水数据,分别从横向的供用水结构及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枣庄市9年间供用水现状,得出枣庄市存在水资源短缺、供水及用水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从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制定再生水回用相关政策及加强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  相似文献   

17.
优质水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马龙产业园区现状供用水情况、用水效率、可用水源分布、水源功能以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园区不同水平年总体需水与城镇用水2个层面的预测,结果显示园区未来需水为2.4~3.8亿m3。基于园区未来需水预测结果提出保障园区未来经济发展的供水水源保障方案,并计算所能支撑的经济规模,同时提出节水型园区建设策略:提高用水效率水平,加强非常规水源的利用,以需定供,分质供水,协调多种水资源,实现园区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  相似文献   

18.
土地结构改变对水土资源平衡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FH69蓝图模型思想和基于微观理论的格子波尔兹曼法(LBM)改进了TOPMODEL,进而构建了基于LBM的栅格型(Grid)TOPMODEL(LBMGTOPMODEL)。在利用LBMGTOPMODEL描述流域水循环的基础上,采用GIS等技术,以栅格为单元,定量计算了挠力河流域1990年不考虑水田的土地分布和2013年考虑水田的土地分布等两类土地利用背景下的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评价了土地结构变化对水土资源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1990—2013年期间挠力河流域草地、林地与建筑用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未利用地和旱田转化为水田,耕地类型主要是旱地;水稻生育期内的5—8月上旬期间,旱改水田和水田下游坡面处其蒸散发量增加,补水量减小,失水量增加,适宜降雨量增加,使得挠力河流域蒸散常数增大,补水常数减小,径流常数增大,失水常数增大,气候特征常数增大;种植水田处和坡面上水田水流影响处适宜降雨量增加明显,使挠力河流域由轻微湿润地区变为不干不湿地区;在水田生育期的5—7月间随着时间延续,两种情况计算的干旱指数差值在变大;而8—10月间种植水田对干旱指数的影响在逐渐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水田开发对区域水土资源平衡的影响和区域干旱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SWAT模型的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维护南部山区水源补给区良好的水循环条件和功能并建设济南水生态文明城市。【方法】应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选择Re、Ens和R2三项指标进行模型率定分析,再以20 km~2为步长模拟土地利用变化与径流和泥沙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水文、水保和经济为目标的多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结果】SWAT模型3项率定指标均满足要求,模型对研究区的径流和泥沙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年径流变化量和年泥沙变化量与土地利用转化面积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式表示,单位面积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径流和泥沙流失量增加最大,草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耕地对径流影响最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对泥沙流失影响最小;现状年和规划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还应该进一步优化,林地、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370.70、158.35、375.92和45.21 km~2,为最优土地利用结构。【结论】模型在济南南部山区适用性良好,能为南部山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济南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定量测度是对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用水结构与合理配置重要的认知定位途径。基于水足迹理论与方法,将用水情况分为实体水资源消费、产品水资源消费和生态水资源需求三种类型,通过水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缺乏度和万元GDP用水量等指标来定量分析水资源利用特性。将水足迹应用于郑州市区域水资源利用的定量测度与演变特性分析中,结果表明:郑州市水足迹呈上升趋势,水足迹利用效益高,但水足迹供需缺口较大,承载力属于重度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