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大穗型杂交粳稻浙粳优1758和常规粳稻苏香粳100为材料,设置3种施氮水平(105、210、315 kg·hm-2,分别记为N1、N2、N3处理)进行大田生产试验,探讨施氮量处理对水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NSC)积累分配与颖花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影响2个不同穗型品种穗分化期茎鞘、叶片和幼穗NSC浓度和积累量,抽穗期茎鞘中NSC浓度和含量显著高于幼穗和叶片,中等施氮量N2处理有利于增加花前茎鞘NSC积累,促进花后NSC向籽粒转运,为获得高产奠定物质基础。施氮量影响枝梗与颖花的形成,并因稻穗不同部位而异,与N1和N3处理相比,N2处理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和退化率最低;施氮量对一次枝梗和颖花以及上部二次枝梗和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N2处理显著增加中、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数并减少退化数,促进中、下部枝梗与颖花的形成,2个品种趋势一致。抽穗前20、10 d茎鞘中较高的NSC贮藏不利于2个粳稻品种幼穗枝梗和颖花的分化,相反会增加退化,而抽穗前15、5 d幼穗NSC积累量与枝梗和颖花的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播栽方式对杂交籼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分配及对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并探明穗分化期NSC代谢与枝梗及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关系及抽穗后NSC积累与产量构成的关系。【方法】在前2年试验的基础上,于2014年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播栽方式(机直播、机插和手插)下2个杂交籼稻组合(宜香优2115和F优498)抽穗前和抽穗后植株NSC积累与分配、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规律及差异。【结果】(1)穗分化期NSC的竞争茎鞘较幼穗有明显优势;机插在抽穗期茎鞘贮藏了较多NSC,在籽粒灌浆结实期茎鞘向籽粒高效输送较多的NSC,使其成熟期穗部获得较高的NSC积累量。(2)各播栽方式的枝梗分化及退化差异主要是二次枝梗现存数及退化率、三次枝梗分化数;机插的二次枝梗分化数及现存数、二次颖花分化数及现存数较高,从而有较高的总枝梗数和总颖花数;二次枝梗和一次颖花的退化主要分别发生在穗的下部和上部;二次枝梗分化数和二次颖花退化数均为下部>中部>上部;二次颖花分化数为中部>下部>上部;机插的下部、中部、上部二次颖花现存数均高于手插和机直播;(3)抽穗前12 d和抽穗前4 d及抽穗期茎鞘较高的NSC贮藏量不利于幼穗枝梗和颖花的分化与退化,而抽穗前16 d至抽穗前8 d幼穗NSC积累量与大多数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是决定大穗形成的关键时期;抽穗后NSC分配主要是通过影响叶片和穗部NSC分配从而影响产量;枝梗及颖花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千粒重和单位面积有效穗均与枝梗及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每穗粒数、结实率及产量与枝梗及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F优498较宜香优2115有更高的茎鞘NSC转运率及对穗部的贡献率,且其大多数枝梗及颖花性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宜香优2115,F优498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极显著高于宜香优2115,相应产量也较高。【结论】不同播栽方式下NSC积累与分配及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有较大差异,且品种间差异较大,机插配合大穗型品种有更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设置麦秸还田(T0:麦秸不还田;T1:麦秸全量还田)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施纯氮375 kg·hm-2)二因素试验,裂区设计,秸秆处理为主区,研究稻穗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规律。【结果】麦秸还田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籽粒产量,但不显著;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N2>N3>N1。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特性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异。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对枝梗与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与T0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总枝梗与颖花分化数,但同时显著减少了退化数,且退化数的降幅大于分化数,导致现存数比T0显著增加;麦秸还田对一次枝梗的形成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形成。3种氮肥水平下,N2处理的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率最低,且对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T0N2处理下枝梗和颖花的分化数最高,但T1N2处理下的枝梗和颖花的退化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现存数最高;麦秸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上部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中、下部枝梗与颖花形成,特别是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与退化对总颖花数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枝梗及颖花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现存数与产量及每穗总粒数均达极显著正相关; 枝梗与颖花的分化数和现存数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规律有差异;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枝梗和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因稻穗部位不同而异,中下部和二次枝梗受影响较大;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麦秸全量还田和适宜的氮肥水平有利于枝梗和颖花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38和常规粳稻新品种(系)苏12-130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和栽插密度对不同穗型粳稻颖花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8∶2的基蘖肥、穗肥比相比,6∶4的基蘖肥、穗肥比显著提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甬优1538在栽插密度16.5cm×30.0cm、苏12-130在栽插密度13.2cm×30.0cm条件下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施穗肥显著降低每穗颖花退化数,增加每穗颖花现存数;随着栽插密度变小,甬优1538每穗枝梗数和颖花数分化和现存数显著增加,退化数显著降低,苏12-130显著增加每穗颖花现存数。不同处理的2个品种一次颖花分化及退化无显著差异,而二次颖花退化数和现存数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着生在每穗下部的二次颖花分化与退化受氮肥运筹和栽插密度的影响较中部和上部大,增施穗肥和栽插增大密度变小使2个品种每穗总颖花现存数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促进中、下部二次颖花分化,并减少退化数。  相似文献   

5.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的每穗颖花退化数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水稻不同品种每穗颖花退化数差异很大(10~184朵),颖花退化率变化在7.90%~42.04%。依据退化颖花着生的不同枝梗位置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颖花退化主要系伴随2次枝梗退化而发生。随着颖花分化数的增加,颖花退化数有显著的增加。2次枝梗退化数、退化率分别与抽穗期每个分化2次枝梗占有干重,全穗颖花退化数、退化率分别与抽穗期每个分化颖花占有干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品种内与品种间的表现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的每穗颖花退化数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水稻不同品种每穗颖花退化数差异很大(10~184朵),颖花退化率变化在7.90%~42.04%。依据退化颖花着生的不同枝梗位置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颖花退化主要系伴随2次枝梗退化而发生。随着颖花分化数的增加,颖花退化数有显著的增加。2次枝梗退化数、退化率分别与抽穗期每个分化2次枝梗占  相似文献   

7.
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特征及穗部性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旨在探讨大穗型杂交粳稻库容构成特征及其穗部性状,探索其群体生产力增长途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8个大穗型杂交粳稻品种(A18/F7562、A2/F7563、A20/F7501、A5/F9249、A2/F7513、A20/F7503、甬优8号和甬优13号)和2个中等穗型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和武粳15)为材料,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特征、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部性状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次枝梗结实率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低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随着每穗粒数的增加,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先增后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不断增加,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二次枝梗数比值、一、二次枝梗总粒数比值和一次枝梗结实率不断降低,除产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外其它与每穗粒数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每穗粒数的提高由中等穗型到偏大穗型,主要依靠一次枝梗的贡献,而由偏大穗型到大穗型以及特大穗型和超大穗型,则主要依靠二次枝梗的贡献。在满足一定穗数和具备稳定的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是充分利用大穗型杂交粳稻获取超高产的关键;提高群体颖花量是增加产量的基础,而提高库容量是增加产量的重点,在提高群体颖花量的同时还需兼顾千粒重的稳定。【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穗型杂交粳稻每穗粒数250左右时穗粒结构合理,群体颖花量高,库容充实足,产量最理想。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最适值还将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8.
韩勇  邓媛  沈枫  姜秀英  刘军  刘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852-1855,1925
对辽宁省4个冠层形态具有一定差异但又具有较高产量水平的杂交粳稻组合与常规水稻品种辽粳294在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各组合单株产量明显高于常规对照品种,每穴穗数比对照有所降低,每穗颖花数比对照高出很多,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别不大;各杂交组合的上功能叶叶面积和群体LAI都高于对照品种,各组合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平均值在灌浆初期与对照品种差别不明显,在水稻灌浆末期,各杂交组合的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9.
水稻新株型与粳/籼杂种源库特征与物质运转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水稻新株型 ( NPT)和粳 /籼亚种间杂交稻 ( J/ IH)库容量 (总颖花量 )大 ,但籽粒充实不良限制了其产量潜力。与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 63 ( CK )相比 ,NPT和 J/ IH结实期 (抽穗~成熟 )的光合势较大 ,干物质积累量和干重颖花比 (总干重 /总颖花数 )高。但抽穗期 NPT和 J/ IH茎鞘中储存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 NSC)、干重颖花比和糖花比( NSC重 /总颖花数 )较 CK低。抽穗至成熟茎鞘中的 NSC表观输出率、同化物运转率、标记剑叶的 1 4C分配到籽粒的比例、收获指数、以及灌浆初期 (花后 3~ 12 d)籽粒的生理活性 (籽粒中 IAA含量、ATP酶和淀粉合成酶活性 ) ,NPT和J/ IH均显著低于 CK。灌浆初期籽粒的生理活性与 NSC的表观输出率、同化物运转率、结实率和谷粒充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 r=0 .84 64*~ 0 .95 4 2 * * )。抽穗期源库比 (干重颖花比和糖花比 )与灌浆初期籽粒生理活性密切相关( r=0 .95 97* ~ 0 .974 8* * )。表明 NPT和 J/ IH抽穗期源库比低影响灌浆初期籽粒生理活性 ,低的库活性减弱了同化物向籽粒的调运 ,导致籽粒充实不良  相似文献   

10.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的颖花分化形成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每穗颖花分化数差异很大,组成上主要为2次分化颖花。1,2次颖花分化数分别主要取决于第1,2次枝梗分化数。不同品种每穗2次枝梗分化数、每个1次枝梗上2次枝梗分化数均主要决定于每穗1次枝梗分化数,故认为在品种间1次枝梗分化数是决定每穗颖花分化数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干旱缺水是限制水稻产量主要环境因素之一。为探讨孕穗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形成影响,选用耐旱型品种东农425和干旱敏感型品种松粳6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结合人工控水方式于孕穗期控制土壤水势至0、-10、-25和-40 k Pa,处理21 d后恢复正常灌溉。研究孕穗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干旱胁迫导致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均随土壤水势降低而下降。成熟期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表现为籽粒茎鞘叶,茎鞘干物质和源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及源/库随干旱程度上升而增加,而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与其相反。抗旱性强品种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有较强物质积累优势,贮藏物质转运能力明显高于抗旱性较弱品种。干旱胁迫使枝梗性状下降,对枝梗性状影响表现为二次枝梗一次枝梗。干旱胁迫下寒地粳稻由于每穴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显著降低造成产量显著下降,降幅随土壤水势降低而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2.
籼粳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形成的播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播期对不同籼粳杂交稻穗粒数形成规律的影响。【方法】以杂交稻偏粳型中熟中粳甬优8号、偏籼型迟熟中粳甬优15号、中熟晚籼钱优2号和常规品种迟熟中粳浙粳88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类型水稻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特性及其与籼粳性成分的关系。【结果】籼粳杂交稻甬优8号及甬优15号每穗总颖花分化数均显著高于籼稻钱优2号和粳稻浙粳88;甬优品种的一次枝梗及颖花分化数显著高于籼、粳稻,二次枝梗和颖花分化数以偏籼型品种甬优15号和钱优2号较高,而甬优8号二次颖花分化数与钱优2号的基本持平。随播期推迟,每穗总颖花分化数显著降低,尤为二次颖花分化数,而一次颖花分化数以适期播种最高。甬优8号和钱优2号总颖花分化数以早播显著高于适期播种和迟期播种,甬优15号则以适期播种最高,适期播种能显著提高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8号和甬优15号的一次颖花现存数,主要体现在稻穗中上部与穗基部、顶部,这与其较高的一次枝梗分化能力有关。不同播期间,各类型品种稻穗不同部位一次枝梗上的二次枝梗分化数从穗基部到穗顶部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二次枝梗和颖花现存数、二次颖花分化数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甬优8号不同部位一次枝梗上二次枝梗和颖花现存数的早播优势主要体现在穗中上部位,钱优2号早播的优势为稻穗中下部,甬优15号适期播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穗顶部,而浙粳88迟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稻穗基部。相关分析表明,各类型品种粳性成分与稻穗总颖花分化数及一次、二次枝梗和颖花分化数均呈极显著抛物线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72、0.9416、0.9004、0.8718和0.7988。【结论】与籼、粳稻相比,籼粳杂交稻具有较多的枝梗数和颖花数。推迟播期,降低每穗颖花分化数和二次枝梗分化数;早播有利于中熟品种颖花和二次枝梗的形成,而适期播种对迟熟品种的效应较好。不同播期下各类型品种粳性成分与稻穗枝梗和颖花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的颖分化形成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每穗颖花分化数差异很大,组成上主要为2次分化颖花,1,2次颖花分化数分别主要取决于第1,2次枝梗分化数,不同品种每穗2次枝梗分化数,故认为在品种间1次枝梗分化数是决定每穗颖花分化数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方法,对23个杂交水稻亲本不同播期下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及其形成指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播期下,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及其形成的全部12个指标均存在极显著的基因型间差异,且这些指标的差异仅与特定的基因型有关;23个基因型综合平均值不同播期间颖花分化数、一次枝梗退化数、二次枝梗退化数、一次枝梗退化率、二次枝梗退化率、一次枝梗形成数、二次枝梗形成数和单穗颖花总形成数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变幅分别为215.48~235.75、0.57~0.96、10.90~15.33、3.96%~6.47%、19.79%~27.23%、12.32~12.93、41.01~44.94、204.20~225.13;一次枝梗分化数、二次枝梗分化数、颖花退化数、颖花退化率等指标未检测出显著差异;相对于一次枝梗和颖花的退化而言,二次枝梗退化存在更为显著的基因型和播期差异,23个基因型二次枝梗退化数平均值变幅为5.33~23.78,极差为0.33~15.33;根据二次枝梗退化数和单穗颖花总形成数不同播期下的平均值、极差和变异系数,可初步将23个基因型对播期的反应划分为极敏感型、敏感型和钝感型。  相似文献   

15.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每穗颖花现存数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每穗颖花现存数差异很大,其差异主要由2次颖花现存数的变化所致。每穗颖花现存数高的品种,2次颖花现存数的比例大。每穗1,2次颖花现存数分别主要决定于1,2次枝梗现存数。每穗颖花现存数随每穗颖花分化数的增加而提高,但颖花现存率却随之降低。每穗颖花现存数可分解为抽穗期单茎干物重和每克干物质形成现存颖花能力2个因素,只有两者同时提高,每穗颖花现存数才能大幅度地增加。  相似文献   

16.
1988~1989年,在大田和水培条件下,对杂交中籼稻献改优63的颖花分化和退化、单位面积的库容量、结实率、根系活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每穗颖花数多,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产量库容量大,亩适宜颖花量为3336万朵左右;(2) 分化颖花数多、退化率高(52.67%)。减少颖花退化是争取大穗的主要途径;(3) 结实率低而不稳,变异幅度大(64.98%~96.08%),是左右产量的首要因素;(4) 抽穗期茎生叶比叶重,茎鞘率与结实率均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61、0.7145,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与结实率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217,灌浆结实期颖花根活量越大,结实率越高。认为减少颖花退化、主攻大穗、使单位面积总颖花量达到适宜颖花量。通过提高茎生叶比叶重、茎鞘率和颖花根活量的途径提高结实率,这是献改优63高产栽培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籼粳杂交稻赣化7号每穗枝粳、颖花分化、退化、结实等穗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肥料配施条件下,赣化7号每穗颖花分化总数为233.7 ̄281.7朵,退化数和退化率分别为24.0 ̄46.4朵/穗和10.1% ̄18.7%,高低相差近二倍,每穗枝梗、颖花退化数、退化率与抽穗期每朵颖花占有干物重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或不显著性正相关。保花肥的施用,能增加抽穗期叶片含氮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枝梗  相似文献   

18.
对6个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及其所配24个F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恢复系及其F1单穗颖花形成数与枝梗和颖花分化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一次枝梗分化对大穗分化与形成尤为重要;F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形成受恢复系影响大,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高的恢复系及其F1均具有大穗潜力,其中恢复系单株产鼍与其恢复系GCA相关系数为0.913 1.并从稻穗发育角度讨论了杂交水稻恢复系及F1的育种与栽培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选取2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穗粒优质籼型水稻品种八桂香(大粒型)和桂华占(小粒型),通过早、晚稻品种比较试验,研究了优质稻花后叶、茎鞘内干物质流转动态特性及籽粒实时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优质稻花后茎、叶干质量逐渐减少,供籽粒灌浆的绿叶流转量早稻大于晚稻,茎鞘流转量晚稻大于早稻;地上总干质量呈上升趋势,增长关键期为3~12 d;早稻干物质积累和启动时期要早于晚稻,晚稻茎鞘物质储存多,转运率高,后期光合功能丧失较快,积累干物质少;不同穗粒型优质稻籽粒干物质灌浆积累和动态存在较大差异,小粒型灌浆启动时间早于大粒型,延迟时间晚于大粒型,大粒型最大灌浆速率大于小粒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水稻穗部性状及其籽粒灌浆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和高产育种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方法]选用直立穗型水稻品种辽粳326和弯曲穗品种奥羽316,在相同栽培条件下,研究2品种主穗穗部性状及其籽粒的灌浆特性。[结果]结果表明:2品种主穗上1次枝梗粒数均多于2次枝梗粒数,辽粳326每穗颖花数的差异主要是由2次枝梗数和2次枝梗粒数决定,而奥羽316恰相反。辽粳326的实粒数与结实率均高于奥羽316。2品种各级籽粒灌浆趋势为上部1次枝梗(PBt)籽粒>中部1次枝梗(PBm)籽粒>上部2次枝梗(SBt)籽粒>下部1次枝梗(PBb)籽粒>中部2次枝梗(SBm)籽粒>下部2次枝梗(SBb)籽粒。辽粳326的单茎草重和粒草干重明显高于奥羽316。[结论]辽粳326的灌浆能力优于奥羽3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