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不同播量对机插水稻群体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完善盘锦稻区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探讨机插秧高产适宜播量。以盐丰47为供试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播量处理,测定不同播量对水稻群体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为97.5 g/盘的B3处理秧苗素质最好,本田群体生长量适宜,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产量最大,实际产量最高为10.95 t/hm2,比B2、B4、B1、B5处理分别高3.01%、5.80%、8.96%、12.77%。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量与机插密度配置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机插秧的分蘖发生、利用规律,明确机插水稻适宜的播量和栽插密度(穴距、取秧量),确保机插稻高产、稳产,特进行了不同播量与机插密度配置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播量(芽谷)180g/盘、秧爪取样面积1.26cm2、株距11.7cm的配置较好,是机插水稻高产的最佳配置组合。  相似文献   

3.
以机插水稻秧苗为研究对象,探讨播量(80、100、120 g/盘)、育秧基质(耕层土、耕层土+育秧伴侣、耕层土+壮秧剂、耕层土+有机质)对不同秧龄(20、25、30、35 d)机插水稻郑稻18号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及育秧基质对不同秧龄郑稻18号的秧苗素质和产量有明显影响,在播量为100 g/盘、秧龄为25 d时可获得高素质秧苗并且水稻产量最高,比同一秧龄播量分别为80、120 g/盘处理的产量提高11.7%、12.5%,比同一播量秧龄分别为20、30、35 d处理的产量提高21.3%、12.5%、29.1%;在播量为100 g/盘条件下,当基质为耕层土+有机肥、秧龄为25 d时可获得高素质秧苗并且水稻产量最高,比同一秧龄耕层土、耕层土+育秧伴侣、耕层土+壮秧剂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15.3%、7.7%、5.2%,比同一基质秧龄分别为20、30、35 d处理的产量提高23.7%、16.0%、27.7%。综上,在耕层土+有机肥为育秧基质、播量为100 g/盘、秧龄为25 d时能培育出适合于机插的高素质秧苗,且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水稻机插穴距与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关系,实现机插水稻生产的进一步稳产高产,2 0 1 3年以"太湖糯"品种为试材,进行了机插水稻不同穴距比较试验。结果研究表明,在行距30 cm、穴距11.63 cm的移栽条件下,群体和个体生长的矛盾得到较好的协调优化,产量可达693.4 kg/667 m2。在机械移栽过程中,考虑到不可避免地存在移栽漏插问题和目前插秧机穴距规格的限制,以选择穴距10.5 cm移栽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双季晚稻适宜播种量,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上农粳2号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播种量(50、75、100、125 g/盘干籽),用井关PC8-25型插秧进行行距25 cm和株距11 cm机插,在同一田块条件下,比较其不同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期、产量及产量主要构成指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该研究中,秧盘播种量50 g/盘和75 g/盘的群体产量效果优于100 g/盘和125 g/盘。  相似文献   

6.
播量对滨海稻区机插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2015年连续2年以盐丰47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播量处理,探讨播量对水稻群体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逐渐减弱,秧苗抗逆性偏弱,缓苗期长,有效分蘖节位少,虽栽插苗数多,但高峰苗到达延后,后期茎蘖消亡快,成穗率降低;2年试验以播量为100 g/盘左右的B_2、C_2处理秧苗素质最好,齐穗期、成熟期干物质产量最大,水稻群体生长量适宜,实际产量最高,分别为11.46、10.99 t/hm~2,分别比B_1、B_3,C_1、C_3处理高5.69%、10.05%,2.23%、6.22%。  相似文献   

7.
北方稻区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水稻高产条件下的栽培模式,增加水稻产量,本研究采用规范化设计,以辽优9466为试材,研究了氮、穗肥施用、播量、插秧穴距和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播量>插秧穴距>插秧苗数>穗肥施量.增施氮肥、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是实现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措施的适宜取值为:施氮量172.4~177.6 kg/hm2,穗肥施量14.1~15.9 kg/hm2,播量2.2~2.4粒/钵,插秧穴距484.2~515.8 cm2,苗数2.9~3.1 株/穴,按此栽培方案,可获得9.97 t/hm2以上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武香粳14”为材料,对机插水稻的育秧、移栽、肥料运筹等进行了精确定量栽培调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芽谷播量以150~180 g/盘(1 624 cm2)为最佳;②壮秧剂处理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均好于其他复合肥处理,苗床如用复合肥处理,则其用量以N-P2O5-K2O=10-10-5的复合肥150 g.m-2较好;双膜育秧的秧苗须在播后21 d内机插大田;③小棵密植(取秧面积1.26 cm2、株距11.7 cm、行距30 cm)有利于提高机插水稻的个体质量及群体水平;④大田施N量324 kg.hm-2、基蘖肥∶穗肥=6∶4的处理产量最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的显著提高是机插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江苏里下河生态区机插水稻的最佳株、苗配置.[方法]从穴距、每穴苗(取样面积)的有机组合,观察、分析机插稻不同群体起点的茎蘖动态、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机插水稻高产群体指标.[结果]该生态区机插水稻的最适宜机插密度为行距30 cm、株距10~ 12 cm,与之配套的适宜的单穴苗数为4苗,有利于建立高质量的群体,从而实现高产.[结论]该研究为机插水稻的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稻机插适宜播种量。[方法]早晚稻各设置5个不同播种量处理,并以常规抛秧处理为对照,探讨赣南中低产区双季稻机插的适宜播种量。[结果]该区机插早稻播种量70g/盘(360盘/hm~2)、晚稻播种量60 g/盘(360盘/hm~2)时产量最高。机插早稻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显著正相关,机插晚稻与有效穗数显著正相关,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是提高该区机插稻产量的重要措施。[结论]该区双季稻机插存在适宜播种量,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稻机插的适宜播种量.[方法]早晚稻各设置5个不同播种量处理,并以常规抛秧处理为对照,探讨赣南中低产区双季稻机插的适宜播种量.[结果]该区机插早稻播种量70 g/盘(360盘/hm2)、晚稻播种量60g/盘(360盘/hm2)时产量最高.机插早稻产量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正相关,机插晚稻与有效穗数显著正相关,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是提高该区机插稻产量的重要措施.[结论]该区双季稻机插存在适宜播种量,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周永进  胡润  陈再高  纪根学  冯骏  吴文革  许有尊  陈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056-12058,12090
[目的]为进一步完善机插育秧技术,扩大其应用范围,并加快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高产早稻品种中早2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早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00 g/盘的播种量有利于提高机插早稻的根冠比和茎基粗等秧苗素质指标,秧苗素质符合机插作业要求,同时降低早稻的漏插率和伤秧率;机插后大田缓苗期短,分蘖早发、群体结构合理,茎蘖成穗率高,产量结构优化。[结论]双季稻区机插早稻的适宜播种量为100 g/盘。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发挥"甬优8号"等杂交粳稻穗型大、分蘖强的增产优势,笔者进行了其机插示范与不同播种量对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产上应用以每盘播种量75g较适宜,而在移种密度上可适当提高,建议穴距从18cm降到16cm,每667m2基本苗掌握在3~3.5万之间。  相似文献   

14.
机插水稻不同播量试验是机插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基础。本试验通过机插水稻塑盘育苗不同播量控制,探索不同播量与秧苗素质、群体质量和产量问的关系。以明确机插水稻塑盘育秧的适宜播种量,为机插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取秧量与穴距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研究不同取秧量与穴距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取样量或增大穴距减少移栽基本苗数可促进水稻植株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单穴茎蘖数、收获穗数及每穗成粒数,提高成穗率及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增加个体干物质积累量与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及收获指数,但仍无法弥补因群体生长量与叶面积指数小、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及颖花量不足所造成的减产。行穴距30 cm×18 cm、取秧量4.0株/穴,移栽基本苗93万/hm2的B3处理群个体矛盾协调较好,获得单产10 728.0 kg/hm2。  相似文献   

16.
秧龄和播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秧龄和播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优质粳稻品种南粳46为材料,研究不同秧龄和播量对水稻机插秧苗苗高、叶龄、成苗率、成苗数、素质、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秧龄和播量对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20 d秧龄和80 g/盘播种量时机插秧苗素质最好,实测产量最高,达10 263.45 kg/hm~2。[结论]该试验为进一步完善机插育秧技术,加快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完善盘锦稻区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探讨机插秧高产适宜播期与移栽期,以盐丰47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设置不同播期与移栽期配置,测定其对机插水稻群体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为4月18日、移栽期为5月19日,播期为4月18日、移栽期为5月24日,播期为4月11日、移栽期为5月19日的处理,秧苗个体健壮、叶面积指数适宜、干物质积累量较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每穗粒数适中,进而显著增加了群体总颖花量,且千粒质量也较高,因此理论产量、实际产量都较高,其中播期为4月18日、移栽期为5月19日的处理4产量最高,为11.7 t/hm~2,比处理5、1、2、6、9、8、3、7分别高4.74%、6.95%、9.96%、13.36%、15.26%、17.94%、19.02%、33.87%。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天长市2006年杂交稻机插播期和播量的试验,结果表明:28cm×58cm×2.5cm育秧软盘的适宜播量为100g,杂交稻机插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分别为20d、21万穴/h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品种空育131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挖掘寒地水稻生产潜力,以空育13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行距30cm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穴距为10cm、每穴插4株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0 413.53kg·hm-2,显著高于穴距为16cm、每穴插3株的处理。虽然穴距为10cm处理的着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最小,但是配合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均较高、产量最高的每穴4株处理,密度增加,因此产量也最高,是实现水稻高产的理想密度。  相似文献   

20.
陇西县黄芪地膜育苗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陇西县进行了黄芪地膜育苗适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黄芪地膜育苗穴距为10 cm×10 cm模式下,播量为7~11粒/穴时种苗产量较高,为9 350~9 610 kg/hm~2;穴距为12 cm×12 cm模式下,播量为11~15粒/穴时种苗产量较高,为9 735~9 950 kg/hm~2;穴距为15 cm×15 cm模式下,播量为17~21粒/穴时种苗产量最高,为9 825~9 990 kg/hm~2。优质苗比率与密度成反比,密度越大比率越小,且随着密度增加,优质苗比率下降的幅度随之增加。在陇西自然条件下,黄芪地膜育苗适宜穴距为12 cm×12 cm、15 cm×15 cm,密度为690万~7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