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实验室测定等方法,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容重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氮与土壤容重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草地生态系统内部的各养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
在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的野生樱桃李林沟边、林窗、林下3种生境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4种主要土壤酶活性变化和养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土层分布,土层越深,土壤酶活性越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水平(P0.01),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P0.05);磷酸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氮、含水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P0.01);脲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钾、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有机质、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酶活性与pH值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以飞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及飞播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2种林型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种林型同一土层蔗糖酶活性、全氮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脲酶活性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酸性磷酸酶活性在10~20 cm和20~4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全磷、有机质质量分数在0~10 cm、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层加深,2种林型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土壤养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脲酶、蔗糖酶与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酸性磷酸酶与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分析表明,飞播马尾松纯林补植木荷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脲酶、蔗糖酶的活性,改善土壤状况。  相似文献   

4.
研究土壤养分与云当归根干重及阿魏酸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测定了9个土壤因子含量以及云当归根于重和阿魏酸含量,并进行了主成分和相关分析.从土壤因子中提取了3个主成分(总方差贡献率88.2%),其中土壤中全氮、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质、腐殖酸含量等养分因子和第1主成分有较强的相关性;而全钾含量与第2主成分有较强的相关性.云当归根干重与土壤中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575、0.548.云当归阿魏酸含量与土壤中腐殖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72;与土壤中全氮、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51、0.596、0.533、0.555、0.634;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540.结果表明,提高土壤中全氮、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质含量,对于云当归根干重和阿魏酸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而碱性土壤不利于阿魏酸在云当归中积累.  相似文献   

5.
烤烟连作与轮作土壤养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明影响烤烟连作障碍的土壤养分含量因素,对我国湖南、贵州、云南三大烟区烤烟连作与轮作土壤进行了样品采集与分析,并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烟区土壤养分共性特点是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氯、土壤碱解氮含量均比轮作土壤低(P<0.05),而各烟区连作和轮作土壤全磷、Olsen磷、全钾、交换性钾的含量有所不同.相关性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极显著相关(P<0.01),碱解氮与全磷、全钾负相关(P<0.01),Olsen磷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极显著负相关(P<0.01),交换性钾和其它养分不相关,仅与土壤pH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上坪乡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地为试验地,设置9 m带状采伐宽度,采用施肥配比(A)和施肥量(B)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探究带状采伐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影响,以及土壤养分对新生竹林空间和非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处理A1B1(N、P、K元素质量比为4∶2∶3,施肥量为449.7 kg/hm2)是提高土壤水解氮、有机质、全氮及有效磷质量分数的最优处理组合;(2)施肥配比在竹林立竹度和树高的生长中起主导作用,施肥量在竹林胸径的生长中起主导作用;(3)竹林的立竹度与土壤各养分质量分数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但胸径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树高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两者都与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4)经过A1B1处理后,竹林的空间结构综合指数最大,为0.556,且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与空间结构综合指数的关联度最大,为...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状态及变化趋势,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南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经营区的土壤养分和叶片养分与年均降水量以及林分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均降水量的增加,林地土壤氮的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净矿化速率:r=-0.906,P0.001;净硝化速率:r=-0.873,P0.001),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则呈显著上升趋势(r=0.244,P0.05),土壤全氮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林分密度对土壤可溶性无机氮质量分数、净氮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无显著影响,但与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负相关(r=-0.229,P0.05),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极显著负相关(r=-0.481,P0.001)。从变化趋势看,杉木叶片养分与年均降水量无相关性,与林分密度密切相关。其中,林分密度与叶片磷质量分数显著负相关(r=-0.354,P0.05),和叶片氮与磷质量分数比极显著正相关(r=0.486,P0.001)。研究发现,降水是驱动杉木人工林土壤氮动态过程差异的关键因子,林分密度是影响杉木人工林养分来源和输入量的主要指标。年均降水量和林分密度变化会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产生影响,最终影响杉木叶片养分质量分数。研究认为,叶片磷质量分数可以作为反映土壤氮和土壤磷等养分质量分数的指示器,降水可以作为土壤氮动态的预测指标。在高降水(1 500 mm以上)区域,将林分密度控制在2 500株·hm~(-2)以下,有助于提高林地土壤和树木叶片养分质量分数,有利于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维持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土壤环境中微量元素、土壤养分(氮、磷、钾、有机质)、pH等对蒲公英中绿原酸、咖啡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集不同种植区域的蒲公英和土壤样本,分析蒲公英中绿原酸、咖啡酸含量变化以及土壤养分、微量元素、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蒲公英茎叶和根中绿原酸、咖啡酸均与砷含量呈负相关;茎叶中绿原酸、咖啡酸与钙、锌等营养元素呈负相关,与碱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茎叶中绿原酸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咖啡酸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蒲公英根中绿原酸与汞、咖啡酸与铅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根中绿原酸、咖啡酸与各土壤理化性质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0.05)。[结论]砷元素阻碍蒲公英茎叶中绿原酸的积累,钙、锌等营养元素含量低有利于绿原酸和咖啡酸等含量增加;土壤环境的胁迫应激,可能使蒲公英为适应环境而分泌大量绿原酸、咖啡酸;蒲公英种植过程中应合理减少施用氮肥和有机肥。  相似文献   

9.
氮(N)和磷(P)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限制性元素,对植物生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讨了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围封地内,3种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样地中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甘青蒿(Artemisia tangutica)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的叶N变异系数分别为14.9%和24.34%,均高于叶P变异系数的8.12%和20.90%,表明其叶片内N比P活跃;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之相反,变异系数为叶N(12.56%)小于叶P(14.49%).不同样地内,甘青蒿和垂穗披碱草的叶N、P含量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紫花苜蓿的叶P含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植物在不同样地中叶片养分差异显著.甘青蒿和垂穗披碱草的叶N、P含量与土壤N、P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紫花苜蓿叶N与土壤养分均无显著相关性,叶N∶P值与土壤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这表明试验样地内,甘青蒿和垂穗披碱草的生长倾向于土壤N、P元素的影响,紫花苜蓿则更倾向于受到P元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的三种类型土壤(农田、花园、林地)9种植物(小麦、菠菜、葱;牡丹、月季、芍药;槐树、竹林、冬青)根际土壤的含水量、pH、电导率、全氮含量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农田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是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含水量和全氮含量之间是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电导率和全氮含量也呈现显著正相关性(P0.05);林地土壤中放线菌和pH呈现正相关的极显著(P=0.0020.01),含水量与pH呈现显著正相关性(P=0.0380.05),pH与电导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040.01);花园土壤中含水量与pH、电导率、全氮含量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P0.05),其它指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四川省向家坝工程扰动区3种不同坡位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含量进行季节动态监测,对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3种边坡MBC、MBN含量排序为天然林植被混凝土客土;土壤MBC、MBN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异质性;土壤MBC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及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MBN含量与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区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可能与气候条件、植物生理过程、土壤环境因子、养分资源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凤山县为例,研究桂西北地区表层土壤中氮、磷、钾元素含量及有机质含量、pH值的分布情况与地球化学特征,计算单元素养分等级及养分综合等级,综合讨论地质背景、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样品pH值以强酸性—酸性为主;土壤氮元素比较丰富,有机质相对丰富,磷元素比较缺乏,钾元素相对缺乏;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绝大部分为3等(中等),面积占评价总面积的72. 08%。不同地质背景、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养分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氮元素含量与有机碳含量表现为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红壤其他土壤水稻土、林地其他地类水田旱地;磷元素含量与pH值各统计值表现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其他土壤水稻土红壤;钾元素中石炭系的各统计值普遍高于二叠系、三叠系,其他土壤红壤水稻土、林地旱地水田。  相似文献   

13.
稀土尾矿库复合污染对周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尾矿库南侧湿地土壤以及西侧农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相对无污染的小白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等3个地区为对照样地,通过测定土壤中砷(As)、镉(Cd)、铬(Cr)、铜(Cu)、镍(Ni)、铅(Pb)、锌(Zn)元素的含量,以及全磷、水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同时测定碱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等酶活性,评价土壤肥力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从而探讨稀土尾矿库复合污染对周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湿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As、Pb、Cr和Ni均在不同程度上超过国家背景值,As元素超过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土壤养分水解氮含量在湿地土壤中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而在农田土壤中则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土壤总磷含量在尾矿库、黄河湿地土壤中含量差异不大,在农田土壤中总体呈下降趋势。速效钾含量在湿地土壤中普遍偏低,而在农田土壤中较高,且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湿地土壤中显著高于农田土壤,且在农田土壤中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农田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高于尾矿库、黄河湿地土壤,且农田土壤中酶活性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尾矿库湿地、农田土壤中蔗糖酶活性也是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土壤养分整体优劣程度表现为有机质全磷水解氮速效钾,且农田土壤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3类指标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整体而言,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高于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揭示亚热带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 为中国亚热带丘陵地区的珍稀植被和天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龙塘山-顺溪坞的土壤养分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龙塘山-顺溪坞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究了其主要影响因子。  结果  龙塘山-顺溪坞保护区内土壤整体呈酸性,有机质、全磷、全氮、全钾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65.04、0.67、1.63 、18.45 g·kg?1,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表现为强烈空间自相关性,土壤pH、全磷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说明研究区土壤养分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全局Moran’s I指数显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自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其空间分布较为聚集,而土壤pH分布趋于随机性。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多种养分的空间分布较为碎片化,斑块特征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与海拔、容重、坡度呈显著相关(P<0.05),并且有机质和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4种土壤养分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海拔和容重分别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的相关性较强。图6表4参38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温州鳌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情况,分别采集该河流的表层底泥与河岸土壤,合计31组,共62个样品。样品经处理后使用光谱仪X-MET 7000测量重金属质量分数,使用土壤背景值、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潜在生态评价法分析其中的重金属铬、铜、锌、镍和铅质量分数空间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除铅外,河岸土壤与表层底泥中的其他4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温州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P0.05),呈现富集现象;底泥与土壤中铬、铜、锌和铅的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海口涌潮河水回流是主要原因,而底泥中镍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岸边土壤(P0.05)。(2)相关性分析表明,表层底泥与河岸土壤中铬、铜、锌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层底泥中铜和镍存在显著相关(P0.05),污染主要来源于制革印染和电镀业;铅和其他元素无显著性相关(P0.05)。(3)元素质量分数空间分布分析表明,在生活垃圾堆放、工业废水排放等人为干扰严重河段底泥和土壤的重金属富集程度较高;流域的5种重金属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与流域整体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分别低于40与150,均属轻微污染。应加强流域周边的产业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地被植物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被植物具有改土培肥能力,但其效果因品种而异。试验选取海南三亚园林绿化常用的地被植物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蔓花生(Arachis duranensis)、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以自然生草与清耕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了不同地被植物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以蟛蜞菊处理最高;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以自然生草处理最高而蟛蜞菊处理最低;土壤全钾含量以地毯草处理最高而自然生草处理最低。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以蟛蜞菊处理最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则以自然生草处理最高而蟛蜞菊处理最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碱解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土壤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
土壤活性有机碳·养分有效性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德惠市的典型黑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2001~2003年不同耕作施肥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速效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肥力中的地位及与其他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01年起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有效养分和作物产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土壤活性有机碳的不同类型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贡献不同,易氧化有机碳与碱解氮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01=0.403**),而微生物量碳与速效磷间也呈正相关(r0.05=0.312);易氧化有机碳与土壤速效钾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05=-0.537**);而微生物量碳与土壤速效钾间呈正相关(r0.05=0.428);作物产量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番茄大棚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其土壤肥力指标的可行性。[方法]以廊坊市番茄大棚土壤为材料,研究其土壤肥力状况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廊坊市番茄大棚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中等偏下,全磷、缓效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极高,有机质严重缺乏,土壤养分含量极不均衡。磷酸酶活性与全磷、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有机质、全氮、缓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番茄大棚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好。[结论]磷酸酶活性能很好的指示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缓效钾、速效钾的状况,可以作为评价番茄大棚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不同连作年限条件下桑园土壤肥力变化及其与桑叶产量的关系,为桑园土壤养分管理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近15年未植桑的田块为对照(CK),测定连作5、10和15年桑园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等土壤参数,并分析其与桑叶年产量的关系.[结果]与CK相比,连作5和15年的桑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pH和速效钾/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显著提高(P<0.05,下同);连作10年,桑园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显著降低.桑园土壤养分整体以连作15年最高,连作5年次之,连作10年最低;桑叶年产量以连作10年最高,达40050 kg/ha,连作5年次之,连作15年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与其他养分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下同)正相关,pH与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桑叶年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长期植桑的桑园土壤养分含量与桑叶年产量密切相关.增施有机肥可提高桑园土壤有机质,也有助于均衡提高土壤养分及改善土壤pH.  相似文献   

20.
以高寒高山柳(Salix paraqplesia)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退化程度高寒灌丛草甸的植物量、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结果表明:随着高寒灌丛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地下植物量、地上植物量、优良牧草植物量、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磷都显著降低(P0.05),但土壤微生物数量则是轻度退化灌丛草甸最高(P0.05)。植物量、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植物量、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灌丛草甸的退化表现出植被、土壤的协同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