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液流—株间微型蒸渗仪法测定人工种植环境下新疆杨蒸发蒸腾量,并对此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5—10月,新疆杨蒸腾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总蒸发蒸腾量为508.26 mm,蒸发量、蒸腾量所占比率分别为37.1%和62.9%;树干液流速率与叶片蒸腾速率变化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热脉冲法能够用于新疆杨蒸腾测定;液流—株间微型蒸渗仪法和水量平衡法测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5%之内,液流—株间微型蒸渗仪法能够适用于新疆杨蒸发蒸腾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油松人工林的能量平衡和蒸发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用Bowen比能量平衡方法和空气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一片油松人工林分的微气象学观测资料。在生长季内,油松林冠的日平均反射率为10~11%,透射率15~21%。林分的植被贮热通量和林地土壤热通量分别为净辐射的2.5%和8%。林冠表面层日平均Bowen比变动于0.2~1.1,生长季平均为0.7。由能量平衡计算,油松林睛天的蒸发散速率为3.6mm/d,日中最大可达0.7mm/h,整个生长季平均为3.1mm/d,其中林地蒸发0.4mm/d,林木蒸腾2.7mm/d。空气动力学方法的结果与能量平衡法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苹果树蒸发蒸腾量的测定和计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热脉冲技术-微型蒸渗仪和水量平衡原理,测定和计算了树体大小不均匀的苹果树蒸发蒸腾及其组成,利用冠层分析仪测定了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定和计算的蒸发蒸腾量之间的偏差很小,最大偏差不超过10%。在夏季,蒸发蒸腾主要由果树蒸腾组成,而在春季和秋季,刚好相反。作物系数(Kc)和叶面积指数成线性关系,依据这一关系可以用普通的气象资料计算苹果树的蒸发蒸腾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热脉冲技术-微型蒸渗仪和水量平衡原理,测定和计算了树体大小不均匀的苹果树蒸发蒸腾及其组成,利用冠层分析仪测定了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定和计算的蒸发蒸腾量之间的偏差很小,最大偏差不超过10%.在夏季,蒸发蒸腾主要由果树蒸腾组成,而在春季和秋季,刚好相反.作物系数(Kc)和叶面积指数成线性关系,依据这一关系可以用普通的气象资料计算苹果树的蒸发蒸腾量.  相似文献   

5.
黄土长武塬区苹果林地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长武塬为研究区,选取苹果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蒸发、植物蒸腾、土壤含水量等水量平衡的各个组分,以月为时间尺度,分析初果园(9龄)和盛果园(19龄)林地系统的水量平衡状况,以期正确认识和评价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苹果经济林的生态水文效应。结果表明:1)苹果林生态系统蒸散贡献量由小到大依次为冠层截留、土壤蒸发和果树蒸腾,初果园的土壤蒸发作用大于盛果园,而盛果园的蒸腾作用却大于初果园;2)土壤蒸发量及果树蒸腾量具有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土壤蒸发较果树蒸腾最大值出现提早一个月,土壤蒸发量6月份出现最大值,果树蒸腾最大值出现在7月;3)2014年盛果园、初果园5-8月总的平衡项分别为19.2 mm和-36.7 mm,占该时段降水量的7.9%和15.1%;2015年盛果园5-9月总平衡项为15.7 mm,占该时段降水量的4.3%,初果园5-9月的平衡项为-0.1 mm。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塬区农田、果园结构调整和土壤有限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涡度相关法观测小麦下垫面的潜热和显热通量与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采用线性回归,能量平衡比率和相对残差频率分布3种统计方法对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的稻田能量平衡闭合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小麦生态系统中存在能量不闭合现象,麦田能量平衡比率为0.91,能量闭合程度较高;在假定常规的有效能量测定正确的前提下,可以认为涡度相关测定的湍流通量可能被低估了.  相似文献   

7.
对花椒林地进行覆膜、覆秸秆和种植三叶草3种方式覆盖,测定不同覆盖条件下冠层的辐射能环境、热量平衡及水分环境.结果表明,地面覆膜、覆秸秆和种植三叶草条件下,地面反射率提高,增加了冠层净辐射,树冠下层接受的反射辐射分别较对照提高69.1%、48.0%和35.7%;树冠中部净辐射能分别较对照提高53.3%、26.3%和0.8%.在热量平衡中,覆膜、覆秸秆和种植三叶草的花椒林潜热通量分别占净辐射能的60.2%、62.4%和65.8%,感热通量分别占净辐射能的36.5%、34.0%和30.6%,土壤热通量分别占3.3%、3.6%和4.2%.  相似文献   

8.
不同沟麦种植方式热量平衡及气象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利用晴天条件下的实测资料,对沟麦和畦麦( 对照) 的热量平衡及气象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热量平衡:(1) 农田净辐射、湍流热通量沟麦和对照相差不大;(2) 土壤热通量比对照增加48 % ~129 % ;(3) 蒸发耗热量减小2 % ~7 % 。气象效应:(1) 沟麦种植的沟温、垄温具有与畦麦不同的温度效应;(2) 田间蒸发量比对照减小3 % ~11 % 。  相似文献   

9.
油松与侧柏人工幼林热量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热量平衡原理,探讨了陕西淳化县油松及侧柏人工幼林的热量平衡规律。结果表明:4~5月份,油松和侧柏人工幼林的净辐射能分别为62.61~667.47W/m^2和78.71~637.23W/m^2,油松林的乱流热交换量、土壤热通量、潜热通量分别为17.07~202.34、5.48~15.13、36.81~457.25W/M^2,侧柏林分别为24.94~248.31、6.08~21.11、40.07~378.44W/m^2。在相同条件下,该区油松林的耗水量大于侧柏林。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定位研究的方法,对2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林木蒸腾、林地蒸发及土壤径流等项目进行了研究和测定。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落叶松人工林对大气降雨的截留损失总量为229.5mm,占同期降雨量的1/3;林木蒸腾是土壤水分输出的主要形式,土壤径流以壤中流和地下径流为主,地表径流很少发生;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量不足5%,土壤水分的输入与输出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关系,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仪器的观测结果,分析了2014年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长季的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并计算了波文比及其能量闭合度.结果表明:生长季净辐射总量为1 810.2MJ·m~(-2),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分别为1 033.0、727.7和53.8 MJ·m~(-2),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57%,显热通量占净辐射的40%,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的3%;生长季能量闭合度为1.002,月平均能量闭合度为0.99.  相似文献   

12.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热量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樟子松林地的气温、湿度、风速、地温等气象因子的测定,采用微气象法求得樟子松林地热收支日变化进程及热量平衡方程。结果表明:净辐射日总量为139.57W/m2,主要用于蒸散耗热,即潜热输送(87.87W/m2)远大于感热输送(36.16W/m2)和土壤热输送(11.54W/m2),潜热通量与土壤热通量日变化规律明显,感热通量日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供试品种为先锋783,总叶数为19片,试验地为砂壤土,在全自动防雨棚下进行。通过调控喷水量,使正常供水的对照区土壤含水量接近田间持水量,干旱处理区于第14片叶伸出时停止供水18d。采用改良热平衡法连续监测玉米植株茎中汁液流速,直接确定整株蒸腾速率和冠层日蒸腾量。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量接近田间持水量时,植株蒸腾速率主要受制于太阳辐射等气象因子,并与蒸散势呈同步平行变化;当土壤含水量减少到正常水分含量的75%时,蒸腾速率迅速下降,不再反映气象因子的影响。与同步测定的叶片气孔传导率、叶卷曲指数及植株生长速率相比较,整株日蒸腾率能更准确地反映植株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黑土区耕作措施对春季耕层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免耕、少耕和旋松三种耕作措施下耕层黑土土壤容积热容量、土壤热通量、净辐射的变化,进而阐明了耕作措施对耕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处理)0cm和5cm处土壤温度变化与净辐射通量变化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5cm处土壤热通量日变化各处理均表现为"S"型波动曲线,日变化相对较大,10cm处相对较小.免耕秸秆覆盖日净辐射平均值为0.58MJ/m2,比少耕和旋松小0.04MJ/m2,受净辐射、容积热容量和5cm处热通量影响,0 cm和5cm处土壤温度日变化较大,且有波动现象;受深层较低地温、容积热容量和10cm处热通量影响,10cm和15cm处土壤温度变化较小,且较平稳.所有耕作措施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出现滞后现象.免耕秸秆覆盖措施各耕层相对于其他处理地温均较低,影响春季地温的升高.  相似文献   

15.
张海宏  李凤霞  周秉荣  肖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414-12416,12434
利用青海黄河源玛多地区2011年7月5~7日土壤温度的观测资料,根据热传导一对流方法计算出该地区的土壤热扩散率和水通量密度的值,代入青藏高原陆面模式TP-LSM(Tibetan Plateau Land Surface Model),模拟了青海黄河源玛多地区夏季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情况,并与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玛多地区夏季的土壤热扩散率的值为8.35×10^-7m^2/s,水通量密度的值为-1.92×10^-7m/s;TP-LSM模式能够有效地模拟出高原上夏季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情况,对青藏高原玛多地区夏季总辐射、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模拟的标准差分别为119、127、109W/m^2。  相似文献   

16.
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对海南儋州橡胶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获取橡胶林生态系统2013年5月-2014年4月有效能、湍流能以及各种气象数据,分析其能量平衡过程以及能量闭合度。结果表明:1)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土壤热通量(G)与净辐射通量(Rn)日变化趋势相似,都为单峰型。雨季LE明显大于旱季,不同季节H差异不明显。雨季白天LE远高于HG在数值上与Rn差1~2个数量级,且变化滞后于Rn变化。2)冠层热储量(S)、显热储量(Sa)和潜热储量(Se)变化趋势均为倒“S”型,但S、Se变化趋势与Sa变化趋势相反。橡胶林冠层热储量,Se贡献更大。3)雨季波文比都远<1,即雨季净辐射主要用于潜热输送。旱季波文比较雨季大,平均值为0.8,说明整个旱季水汽传输与显热输送消耗能量比重相当。4)各能量通量分量均表现为净辐射(Rn)>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土壤热通量(G)>冠层热储量(S)。雨季潜热通量(LE)所占净辐射比例达76.28%,显热通量仅为15.32%;旱季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占净辐射通量比例分别为:43.69%、31.74%。5)橡胶林能量不闭合度雨季低于旱季。半小时尺度上旱季不闭合度为33%,雨季不闭合度为24%,全年不闭合度为27%,与中国通量网(ChinaFLUX)研究结果相比,处于中等水平。日尺度全年能量闭合度为13.82%,全年月尺度能量不闭合度为13.41%。  相似文献   

17.
采用简化的简单生物圈模型(Simplified Simple Biosphere Model,SSiB)与TOPMODEL的耦合模型SSiB/TOPMODEL,进行5种植被类型覆盖下梭磨河流域水量平衡敏感性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流域植被对流域水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增加了冠层蒸腾和截留蒸发而使土壤蒸发减小。蒸发分量中这2个相反变化的净效应决定了植被的水文效应是增加流域的径流还是减小径流。对于模拟的5种植被类型与裸地相比,流域蒸发均有所减小,而流域径流均有所增加。当流域为草地覆盖时,流域总蒸发最大,为1.2205mm/d,而总径流深最小,为0.6587mm/d;当流域为落叶针叶林覆盖时,流域总蒸发最小,为1.0250mm/d,而总径流深最大,为0.8544mm/d:当流域为常绿针叶林覆盖时,蒸腾和冠层截留蒸发最大,分别为0.383和0.489mm/d。而土壤蒸发,草地覆盖时最大为0.799mm/d,常绿针叶林覆盖时最小为0.243mm/d。  相似文献   

18.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防护林热收支特性及蒸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自记综合气象观测塔,对刺槐和油松林进行了以蒸散研究为目的的防护林热收支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994年生长季日平均实际太阳辐射量为7~24MJ·m-2;刺槐林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为15%,油松林的反射率在10%以下,反射率的差异是造成两林分净辐射收支相差1~3MJ·m-2的主要原因.春夏两季林分获取的净辐射均由约70%~80%的太阳辐射转换而来;秋季的转换率约为60%,油松林的转换比刺槐约大1%~5%;防护林地区每天获取的净辐射量中,消耗于蒸散的潜热通量部分,在春夏秋三季分别为65%,82%和85%,油松林比刺槐林偏高1%左右;用于气温变化的显热通量部分在春季约占32%,夏秋为15%左右,其中刺槐林中显热通量部分在春夏两季所占的百分比相对油松要高出4%~5%;刺槐林地用于土壤热流量部分的热量在5~9月约占净辐射的1%~3%,油松林为2%~5%;1994年生长季刺槐林蒸散量为519mm,油松林为597mm.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河北栾城小麦水热、CO2通量特征和能量平衡进行分析。[方法]基于栾城站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的2008年小麦水热、CO2通量数据及常规气象、生物量等数据,分析小麦水热、CO2通量特征和能量平衡闭合状况。[结果]①潜热、感热、CO2通量表现出明显的日、季变化特征,潜热、感热通量日变化呈倒"U"型,CO2通量"U"型,且通量日峰值存在较大差异;②潜热、感热、CO2通量的强度变化与环境因子有较大关系:三者对光强、净辐射的反应较为敏感,相关系数分别达0.92、0.66、0.65及0.90、0.69、0.74,且晴天更好,对气温也较为敏感,潜热通量,特别是在降水后对土壤含水量反应较敏感;③小麦农田能量平衡闭合度为0.91,存在明显的不闭合现象,而且在不同月份、一天不同时段,闭合程度也不同,能量平衡不闭合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误差和忽略热储量等。[结论]该研究得到了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及CO2通量特征、传输机制及其影响因子,可为揭示作物冠层蒸散、光合与水分利用效率关系、能量分配等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