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井茶诗话     
一、在宋代 在龙井茶尚未诞生前,美丽的杭州西湖边的群山中,已出现了多个名茶,如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小龙茶、垂云茶等.《广群芳谱·茶谱》引《杭州府志》:"宝云山产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者名白云茶."宝云茶、白云茶均见于诗. 谢张和仲惠宝云茶 宋代 王令 故人有意真怜我,灵荈封题寄荜门.与疗文园消渴病,还招楚客独醒魂.烹来似带吴云脚,摘处应无谷雨痕.果肯同尝竹林下,寒泉应有惠山存.  相似文献   

2.
一.与统治者阶层清代陈元龙编撰的著名类书《格致镜原》有引录:“《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清代孙壁文《新义录》卷96《饮食类》也有“《本草》则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与茶有关的普洱思茅地名新考释及其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桂枢 《农业考古》2001,(2):271-273
云南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 ,唐南诏时为银生节度辖地 ,唐代樊绰著《蛮书》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记载。(1) 明代万历年间的学者谢肇氵制在其著《滇略》中 ,第一次提到“普茶”这个名词 :“士庶所用 ,皆普茶也 ,蒸而成团。”“普茶”即普洱茶。清代雍正年间以来 ,普洱府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由思茅同知承办 ,普洱茶名扬四海直至今日。作为地名的“普洱”之名 ,是由唐代的“步日睑”衍变而来 ,宋元时期称“步日部” ,均是普洱的古名异写。《普洱县地名志》载 :“普洱 ,……为哈尼语地名。‘普’为寨 ,‘洱’为水湾 ,‘普洱’意为水弯寨。”(2…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人士饮茶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酒、服食、谈玄、博弈之风非常盛行,学术界对此已有广而深的研究。然而,对于这一时期饮茶的风气,目前学术界却还很少研究。由于资料所限,本文对这一时期人士饮茶的风气只能进行粗略的描述,冀能抛砖引玉! 饮茶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但上古却没有“茶”字。在先秦古籍中只能见到“荼”字,即使有“茶”字,那也属后人所改。“茶”字最早出现于中唐以后。据后人考证,先秦古籍中的“荼”即指“茶”,如清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茶在古代有许多名称,据陆羽《茶经》说:“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据说在4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饮茶了,如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  相似文献   

5.
殷玉娴 《农业考古》2007,(5):195-196,199
陆羽为唐代著名的文人及茶人,著有《茶经》二卷,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专著,素有“茶仙”或“茶圣”的美誉。《新唐书》卷一九六有传,另外《文苑英华》卷七九三有陆羽所作的《陆文学自传》。由于他生平的神秘色彩以及在茶道上的知名度,去世不久,便在元和、长庆年间被民间尊奉为神。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江南有驿吏,以干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吏白曰:‘驿中已理,请一阅之’,刺史乃往,初见一室,署云酒库,诸酝毕熟,其外画一神。刺史问:‘何也?’答曰:‘杜康’。又一室,署云茶库,诸茗毕贮,复有一神。问曰何?曰:‘陆鸿渐也’”。可见陆羽的影…  相似文献   

6.
卢茂村 《农业考古》2002,(4):303-303
黄山毛峰 ,是我省名茶之一 ,形如雀舌多白毫 ,汤色清澈带微黄 ,香气持久似白兰 ,滋味醇厚回味甘 ,喝时清香可口 ,余味无穷。黄山及其周围的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徽州府志》载 ,始于宋之嘉 ,兴于明之隆庆。黄山毛峰在三百年前就相当著名了。明代许次纾所著《茶疏》中说 :“若苏之虎丘、钱塘之龙井 ,香美浓郁 ,并可雁行 ,次甫极称黄山。”又据《黄山志》载 :“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 ,多轻香 ,冷韵袭人断腭 ,谓之黄山云雾。”这里说的黄山云雾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山云雾茶 ,也就是现在黄山毛峰茶的前身。《徽州商会资料》载 :清光绪年间 ,…  相似文献   

7.
星海 《农业考古》2003,(2):264-265
大凡爱茶、知茶、懂茶之人 ,一般都知“吃茶去”的来历和典故。据《中国茶经》载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 ,人称“赵州古佛” ,他崇茶、爱茶、不但自己嗜茶成癖 ,而且积极提倡饮茶 :“唯茶是求”。因此 ,他每次说话之前 ,总要说上一句 :“吃茶去”。又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道 :“有僧到赵州 ,从谂禅师问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 ,主应喏 ,师曰 :‘吃茶去’ !”三人都一样 ,…  相似文献   

8.
名人与名泉     
郑薪 《农业考古》2003,(2):153-154
“水是茶之母”。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 :“精茗蕴香 ,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张大复甚至把“水”放在“茶”之上。他认为 :“茶性必薄于水 ,八分之茶 ,遇十分之水 ,茶也十分矣 ;八分的水 ,试十分之茶 ,茶只八分耳。”唐代茶圣陆羽概观前人辨水的主张和经验 ,将水分出优次 ,即“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正因为陆羽“名人效应” ,古往今来 ,许多名人、茶人不辞辛苦地探访名山 ,寻找名泉 ,汲水烹茗 ,留下了许多描绘泉水美的佳话。“名山出名茶” ,但名山往往有“名泉”。用山里的泉水 ,烹当地产的茶 ,茶鲜水灵 ,其味更佳。…  相似文献   

9.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这是女诗人冼玉清对潮州“工夫茶”的赞美。潮州“工夫茶”是对我国古代品茶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对古代“品茶”习俗作了生动的描写:“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妨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爵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以后,再试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潮州志》引《苜蓿集》诗注说:“潮人嗜茶,器具精细,手自烹瀹,名曰功夫茶”。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和今人翁辉东《潮州茶经》均对“工夫茶”作了专门论述。翁氏的论述尤为周详。潮俗中有“茶三酒四游玩二”之说,认为喝茶最好是三个挚友一起喝,所以一套工夫茶具,通常也只配三只茶杯。“工夫茶”的主要特色,在于它非常注重茶品之选择,茶具之精美,水质之品评和烹法之从容有序。  相似文献   

10.
李广德 《农业考古》2020,(2):216-218
茶与舞的关联。“御舞”非“舞”而为茶。“乌程之御舞”出于宋·杨伯嵒《臆乘》一书的《茶名》。迄今首次发现文献上记载“乌程”即今之湖州市吴兴区有名茶“御舞”。其他典籍史料均未记载。《臆乘·茶名》将“丹丘之仙茶”与“乌程之御舞”并列,对比突显名茶之优异。“谢氏论茶”疑为皎然《茶诀》内容。  相似文献   

11.
龚建华 《农业考古》2002,(4):292-294
茶之于人 ,也多矣。于我目 ,是晶莹剔透 ,醉人之色 ;于我鼻 ,是怡人清气 ,醉人之香 ;于我口 ,是沁人心脾 ,醉人之味。茶之于人 ,也久矣。不说那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百毒 ,因为它是那么绵远而近似乎传说 ;不说那古书中俯仰可得的茶之意味 ,因为它是那么缤彩纷陈以至于无法枚举 ;也不说那华夏儿女心中解不开的茶之中国结 ,因为它是那么勾人心弦而让每个炎黄子孙都情不自禁的浸染其中……翻开中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 ,其中关于“荼”的解释是 :“荼 ,苦茶也。”而中华诗歌的源头《诗经》中业已有了茶的最早记载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饮茶之道,最为讲究的恐怕要算闽南、潮汕的功夫茶,它堪称我国最古老的茶道。《清朝野史大观》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泉、漳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功夫茶大都是闲情逸兴烹饮或作为待客的礼节,如果有机会到闽南、粤东来,每到一处,热情好客的主人招待你的必先是色、香、味,艺俱全的功夫茶,似乎无茶不成礼。如果你不习惯,初饮这酱油般的浓茶,就会感觉如喝黄连汤,叫苦不迭,但继之而来的是舌根出香,喉底回甘,齿颊生津。倘若不稍加自控,巡回多家,饮过了头,恐怕要饥肠辘辘,醉倒如泥,此乃“茶醉”是也。  相似文献   

13.
在探讨茶字茶名的茶史学术文章中 ,林鸿荣先生的《茶事探源》(刊《中国农史》1 994年 1 3卷 2期 )堪称一篇佳作 ,值得推荐。在重读论文之后 ,笔者附带提出一点看法以供商榷。1、该文名为《茶事探源》 ,实为茶文献中的茶名茶字探源。取名《茶事探源》 ,未免失之过宽。2、关于《僮约》中“买荼”之荼非“烹荼”之荼。前人也多持此说 ,林文则更从两字所处不同音韵角度发挥论证 ,颇具新意。然而笔者以为也不应忽略郭璞在《尔雅》“木贾 ,苦荼”注释中关于茶叶“可煮作羹饮”的记述。而《僮约》这篇戏文中所设之宴显然是一次上乘宴席 ,有可能用较…  相似文献   

14.
“秋菊盈园”是陶渊明曾经说过的话,《群芳谱》上说:“九华菊乃渊明所赏,今越俗多呼为大笑’,瓣两层者日‘九华’……九月半方开,昔渊明尝言‘秋菊盈园’,其诗集中仅存‘九华’一种.” “九华”是菊花很古老的称呼,北京人现在还把菊花叫“九华”或“九花”.走街串巷的花农挑着担子高声叫卖:“栽——九华哎——”抑扬曼长的叫声中,不是让你买,而是让你栽,真是别具风味. 我的家乡,生长着许多黄色的野菊花,据史料记载,这才是中国最古老的菊花,“花正黄,小如指顶,外尖瓣,内细萼,柄细而长,味甘而辛,气香而烈,叶似小金铃而尖”.《群芳谱》上的话,简直就是对我老家野菊花的最真实描写.  相似文献   

15.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6-146
《茶十德》 (唐 )刘贞亮按 :唐·刘贞亮“茶十德”引自《庄晚芳论文选集》中《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一文。该文为庄晚芳、王家斌合作 ,初发表于 1984年《农史研究》第四辑。文中称 :“唐代我国有位刘贞亮 (据日本《茶与文化》一书 )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   一、以茶散郁 (郁闷 )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茶十德》 (日本 )明惠上人按 :日本明惠上人 (1173- 12 32 )“茶十德”引自陈椽《论茶与文化》一书 (农业出…  相似文献   

16.
(一) 鲁迅先生是一生嗜茶的,只是关于茶论的文章,却不肯轻易形诸笔墨,迄今我们所能读到的,唯有一篇《喝茶》的杂文,收在其《准风月谈》集中,确乎俨若凤毛麟角呢。正如他的许多杂文一样,这篇茶论的文章也以其幽默与讽刺的锋芒,表现出了他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人格,以及他那具有精诣之识的茶道观和审美观。 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他这里所说.的“清福”二字,本是特地都给打上了引号的,惟恐被别人所疏忽,对之产生不…  相似文献   

17.
据考证,“工夫茶”的形成,至迟不晚于清代乾隆年间。如乾隆年间的俞蛟,在其《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中对潮州“工夫茶”已有较详细的记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为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之致”。“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皆制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当,用细火…  相似文献   

18.
安徽霍山县,古属寿州。霍山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清光绪(霍山县志)记载:“霍山黄芽之名已肇启于西汉。《史记》记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霍山曾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司马迁《史记》记载:“寿州南山产黄芽也。”古代说的“寿州南山”,即今安徽霍山县大化坪镇金鸡山。这里山高岭陡、云雾缭绕,细雨霏霏,使茶树聚天地之精华,得自然之独厚,故茶叶风味独特,它细嫩多毫,形似雀舌,汤色碧绿,入口香醇、甜润、清心爽神,回味无穷。唐李肇《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唐时为饼茶…  相似文献   

19.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4,(4):112-112
工夫茶既是茶叶名 ,又是茶艺名。应该是茶叶名在先 ,茶艺名在后。作为茶叶名的工夫茶 ,在庄晚芳先生《茶史散论·乌龙茶史话》中叙之颇详。工夫茶原是武夷乌龙茶的一个花色品名 ,最早见于 1 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 ,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 ,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 ,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 ,又有‘小种’ ,则以树名为名 ,每株不过数两 ,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清香、选芽、漳芽等类”。在1 753年刘靖《…  相似文献   

20.
六安瓜片历史悠久 ,驰名中外。早在唐代 ,《茶经》就记载有“六安茶”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茶叶卷》认定宋朝就出现“片茶”。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记述 :“六安州之片茶 ,为茶之极品”。另外 ,《红楼梦》、《太平天国》等书中也有记载。“浙杭龙井、徽六瓜片” ,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在清代 ,六安瓜片为贡茶。解放后的相当长时间 ,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直到现在 ,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 ,仍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真正的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市的齐云山等地 ,其外形似瓜子 ,单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