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柳蛎盾蚧危害与丁香防御蛋白活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柳蛎盾蚧的未危害期(5月末)、危害盛期(6月末)、危害弱期(7月末)、危害末期(8月末),测定高抗类[什锦丁香等7种(品种)]、中抗类[西南丁香等3种(品种)]、易感类[紫丁香等2种]、高感类(红丁香)13种(品种)丁香叶中的POD,SOD,CAT,PPO,PAL,TI和CI 7种防御蛋白的活性.结果表明:危害时期,丁香种(品种)对丁香防御蛋白活力有极显著影响(P<0.01).POD活性,在危害盛期,在高抗、中抗类丁香中均显著升高(P<0.05),而在易感、高感类中应激滞后,即分别在危害弱期和危害末期升高.CAT在易感类和高感类丁香防御上起主导作用,其活性在危害盛期显著升高,而中抗和高抗类未见明显变化.SOD活性,在危害盛期高抗类丁香中无显著变化,而其余3类则显著降低.PPO活性在未危害期的高低与抗性相关,在虫害盛期诱导表达的强弱也与抗性相关;PAL活性未能反映抗性品种间的差异.TI和CI活性,在未危害期的高低与其抗虫性无明显相关性,在危害盛期的升高幅度与抗虫性呈正相关.综上所述,PPO在未危害期的活力可作为筛选丁香抗虫种(品种)的指标,危害盛期POD,PPO,TI和CI活性升高的幅度与丁香抗虫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广西红树林内蚧虫的种类及寄生位置,测定不同红树植物叶片内单宁、可溶解性糖和水分的含量,发现红树林中有8种蚧虫,分别为蛎盾蚧Lepidosaphes sp.、椰圆盾蚧Aspidiotus destructor、考氏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cockerelli、黑褐圆盾蚧Chrysomphalus aonidum、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as、吹绵蚧Icerya purchasi和卫矛矢尖蚧Unaspis euonymi,其中蛎盾蚧最为常见,危害最严重。红树植物发生危害严重程度依次是秋茄Kandelia candel、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蚧虫在红树林中主要发生在高潮位。秋茄老叶与秋茄嫩叶含水量差异不大,二者显著高于桐花嫩叶和白骨壤叶片的含水量;秋茄老叶和嫩叶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叶片;秋茄嫩叶的单宁含量最低。蚧虫的扩散主要依靠水流传播,造林初期低矮且密的人工林较易发生蚧虫危害;蚧虫对不同红树植物的偏好性与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正相关,与单宁含量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杨圆蚧、柳蛎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圆蚧Quadraspididiotus gigas (Thiem et Gerneck)、柳蛎蚧Lepidosaphes salicina Borchsenius.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 盾蚧科Diaspididae,是杨树的重要害虫.两蚧在东北三省、内蒙古、山西、宁夏等省大量成灾,严重威胁杨树人工林速生丰产.20世纪60~90年代,北方各省份及大专院校相继立题研究,现将两蚧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分布、寄主及危害 1.1 分布 国外:杨圆蚧广泛分布于前苏联、意大利、西班牙、南斯拉夫、荷兰、瑞士、东德、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土尔其、阿尔及利亚等地.柳蛎蚧主要分布在前苏联、日本和朝鲜.国内:两蚧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河北均有分布,柳蛎蚧在山东、云南亦有分布[1~7].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不同家系营养物质含量与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马尾松家系中未受松突圆蚧危害植株与受害植株针叶中可溶性糖、总糖、可溶性蛋白、全N、游离氨基酸、粗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探讨营养物质含量与马尾松对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抗家系全N含量低于中抗和低抗家系;2)受松突圆蚧危害的诱导,针叶可溶性糖和总糖含量降低,此诱导反应与家系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无关;3)可溶性蛋白、全N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也因松突圆蚧的危害而降低,但这一诱导反应与家系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有关,高抗家系降低量大于低抗家系,导致高抗家系受害植株中这几类营养物质的含量低于低抗家系;4)高抗家系受害植株针叶中除精氨酸外的16种氨基酸含量低于低抗家系;5)粗脂肪含量和总糖/全N与马尾松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吉林省主要林木刺吸类害虫柳蛎盾蚧(Lepidosaphes salicina Borchs.),水木坚蚧Parthenolecanium corni(Bouche),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 matsumurae(Kuwana),落叶松球蚜指名亚种Adelges laricis laricis Vallott,红松球蚜Pineuscembrae pinikoreanus Zhang et Fang和柳尖胸沫蝉Aphrophora costalis Matsumura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危害规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对各类害虫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柳蛎蚧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长涛 《林业科技》1993,18(5):26-29
柳蛎蚧Lepidosaphes salicina Berchsenius属同翅目,盾蚧科,是危害杨树人工林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国外在原苏联、日本亦有分布。它是我国主要害虫检疫对象。  相似文献   

7.
柳蛎蚧Lepidosaphe ulmi[L]同翅目,盾蚧科,是杨树的毁灭性害虫,检疫对象之一。若虫在树皮外吻吸树木汁液,集聚成片,危害严重。被害树木,表皮由绿变黄,逐变橙红色,先是树皮干裂,以后逐渐干枯,严重地抑制着树木的生长发育,多则五、六年,少则二、三年,就能使树木整株枯死,导致连片毁灭。 1、分布柳蛎蚧在台安分布很广,据一九七八年普查结果,桑林、新台、桓洞、西佛、大张、黄沙、高力、城郊等公社以及县苗圃、西平林场等地都有发生。 2、寄生柳蛎蚧是一种枝干害虫,它主要寄生在小青杨、小叶杨、北京杨、中东杨以及各种杂交系的杨树干上。  相似文献   

8.
1989~1990年在大安市烈士陵园柳大苗圃地,采用不同浓度的9种农药对固定期柳蛎盾蚧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油剂>油乳剂>水剂。其中以自制渗透剂1号和2号5倍液、10倍液最好,其次为50%杀虫净和50%杀虫灵油剂加二线油的5倍、10倍液。这几种药剂对固定期柳蛎盾蚧的卵、若虫和成虫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9.
柳蛎质蚧,同翅目质蚧科,危害各种杨柳、核桃、美国白腊树、丁香及家榆等绿化树木和果树。若虫和雌成虫在枝干上固定生活,吸吮树木汁液,造成枝干枯萎,特别是幼树被害后,3~5年内可全株死亡,不少地区的林木被害成片死亡,故列为国内林木检疫对象。  相似文献   

10.
对1984年以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发生分布的7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定性、定量的风险分析与评估,并提出其风险管理及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圆柏大痣小蜂、杨干透翅蛾为高度危险,落叶松枯梢病、青杨天牛、柳蛎盾蚧、云杉大小蠹为中度危险,泰加大树蜂为低度危险。它们的危险性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圆柏大痣小蜂杨干透翅蛾落叶松枯梢病青杨天牛柳蛎盾蚧云杉大小蠹泰加大树蜂。  相似文献   

11.
油松新生叶与老叶光合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油松当年生幼叶、当年生成熟叶、1年生老叶和2年生老叶的生理参数与光合效率进行测定的结果显示,不同叶龄的油松针叶叶绿素含量差异较大,其中1年生针叶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当年生幼叶叶绿素含量最低;随着叶龄的增大,叶绿素a/b逐渐下降。针叶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与叶绿素类似,但变化幅度较小。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探测了不同叶龄针叶的光合能力发现,当年生成熟叶的光合效率最高,1年生老叶光能捕获效率(TRo/CSo)、电子传递效率(ETo/CSo)以及功能指数(PI)略低于当年生成熟叶;2年生老叶的光合效率虽然急剧下降,但仍高于幼叶,说明幼叶还未发育成熟,光合功能还不完善。2年生老叶光合功能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叶片质体醌库(Sm)和反应中心密度(RCs/CSo)减小,同时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下降所引起。这说明对油松生长贡献最大的是当年生成熟叶和1年生针叶,其次是2年生老叶,幼叶贡献最小,油松针叶的光合功能可维持3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甜樱桃[Cerasus avium(L.) Moench.]发生卷叶的原因,以2年生的甜樱桃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卷叶级别的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和矿质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探讨各元素与卷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甜樱桃叶片卷叶程度的增加,叶片含水量逐渐降低,4级卷叶与正常叶片相比,含水量降低了15.6%;叶绿素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卷叶级别的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19、2.36、2.57、2.70、2.04 mg/g;叶片氮元素和磷元素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钾元素、铁元素和锰元素含量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钼元素含量总体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锌元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叶片中钙和镁元素含量的变化无明显规律。钾、铁、锰的降低和钼的增高与卷叶程度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钾、铁、锰和钼元素很可能是导致甜樱桃叶片卷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沙棘叶中甾醇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阮栋梁  杨晓静  李和 《沙棘》2004,17(2):18-21
利用硅胶柱层析和硝酸银-硅胶制备薄层层析,从沙棘叶的乙醚提取物的不皂化物中,分离得到了三种甾醇,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14.
采用GC-MS、ICP-AES、杜马斯燃烧法及离子色谱-积分安培检测法等分别测定了佛奥油橄榄叶中的脂溶性成分、矿质元素、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结果显示,油橄榄叶中酯类占挥发性总成分的26.81%,脂肪酸占18.46%,1-十九碳烯和角鲨烯占1.62%,油酸酰胺占2.00%,维生素E占2.68%,可可碱6.88%,(Z)-9,17-十八碳二烯醛占5.53%;而油橄榄叶中灰分占4.9%,其灰分中Ca质量分数最高,占总灰分的30.5%,其次为K、Mg和P,不含As、Hg和Pb重金属元素。同时研究结果显示油橄榄叶中蛋白质为11.46%,粗脂肪3.0%,粗纤维占15.8%,氨基酸丰富且质量分数较高,氨基酸总量约占干物质的0.991%。尤其富含甘氨酸、组氨酸和缬氨酸,但精氨酸含量甚微。因此,油橄榄叶因其含有诸多动物所需的营养成分可为生物饲料领域提供优质饲料的加工原料。  相似文献   

15.
利用微波法提取银杏叶总黄酮,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经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对银杏叶总黄酮进行了生物利用度分析,并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消化前后的银杏叶总黄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 g银杏叶干粉银杏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是:液料比25∶1(mL∶g),乙醇体积分数70%,微波功率300 W,微波时间60 s,在该条件下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得率为2.698%。在胃肠消化过程中,银杏叶中的总黄酮被释放,并能被胃肠消化分解进而被人体吸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银杏叶样品粉末在胃肠消化过程中总黄酮被消化分解,含量降低;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消化前后两种样品的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说明胃肠消化使样品的细胞壁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化学类型樟树叶精油组成进行分析,对比4种樟树叶精油的成分差异;采用DPPH、ABTS、FRAP法对樟树叶精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使用丁基羟基茴香(BHA)作为阳性对照。研究结果表明:4种类型樟树叶精油共检测出46种主要化学成分,其中,异樟叶精油检测出35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异橙花叔醇为29.48%;芳樟叶精油检测出33种成分,主要成分芳樟醇为71.91%;脑樟叶精油检测出33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樟脑为46.28%;油樟叶精油中共检测出33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1,8-桉叶油素为30.31%。4种樟树叶精油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随着精油浓度增加抗氧化能力增强,但其抗氧化能力均低于BHA。其中,脑樟叶精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Fe 3+还原能力最强,当质量浓度为8 g/L时,脑樟叶精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30.34%±1.25%,FRAP值为(1.44±0.13)mmol/L;而异樟叶精油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当质量浓度为8 g/L时,异樟叶精油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14.93%±2.32%。  相似文献   

17.
杨树叶部常见真菌病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树叶部真菌病害对杨树的生长造成极大的危害,防治方法也很多。本文对杨树叶锈病、黑斑病、灰斑病、叶枯病从病原、症状、寄主范围、发病规律、防治措施几方面进行整理,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找到提取竹叶中叶绿素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竹叶叶绿素的稳定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浸提溶剂种类原料颗粒度、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的合适范围,再利用正交试验法进行工艺优化. 结果表明,用无水乙醇提取竹叶叶绿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原料颗粒度10~20目、料液比1∶5、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7 h,竹叶叶绿素对紫外光、常见氧化剂(如H2O2)、Fe3 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在温度70℃以下以及近中性或偏碱性介质环境中性质基本稳定,遇Cu2 、Zn2 离子分别生成蓝绿色絮状沉淀和灰绿色颗粒状沉淀.  相似文献   

19.
辣木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西双版纳辣木叶粉营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营养丰富,特别是富含钙、钾、铁、镁、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的特点,讨论其特殊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展现辣木食品开发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一片银杏叶     
偶然,在整理旧书时,一片褐色的小叶片,从翻开的书页中滑落。那是20多年以前还在皖北的怀远县,读小学时采撷的一片银杏叶。[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