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构建基于WOFOST作物模型主要输出要素地上部生物量(TAGP)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华北平原冬小麦长势评估指标,利用华北平原冬小麦主产区农业气象站冬小麦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土壤湿度等观测资料以及河北固城站、河南郑州站和山东泰安站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冬小麦生物量观测资料,完成WOFOST模型参数本地化和适应性分析。利用华北平原354个气象站200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驱动模型,根据不同时段15年地上总生物量(TAGP)和叶面积指数(LAI)要素及其与15年平均值的距平百分率的概率统计分布,确定冬小麦长势动态评估指标;利用冬小麦田间观测资料,检验指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1)试验站观测值与模拟值对比显示,冬小麦生育期模拟误差绝对值平均为3.7d,地上部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的误差为3.8%~11.7%,WOFOST模型可较为准确地模拟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其生物量的动态累积过程,在华北平原适用性良好;(2)基于指标的动态长势评估等级与观测数据对比,2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点的指标评估结果与观测资料一致性较好,1个站点的结果则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呈波动状态,总体上基于LAI的长势评价指标与观测资料对比相关系数高于基于TAGP的评价指标;(3)基于WOFOST模型的冬小麦长势评估指标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冬小麦长势状况,可用于业务中进行实时、动态和定量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棉花烂铃的环境因素浅析傅双喜(江西省应用气候研究所南昌330046)1烂铃的主要环境因素据我省主要棉区中的湖口、瑞昌两个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的棉花平行观测(一方面进行棉花的生育状况观测,另一方面又同时进行其生育期间的气象状况观测而称之)资料表明,198...  相似文献   

3.
以漳州市热带作物气象试验站(以下简称漳州热作站)为例,探讨漳州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如何依托自身农业气象科研优势和业务特点,探索出一些富有特色的科普经验和方法,不断增强基地科普开放能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气候安全和生态安全及全民素质教育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4.
两系法杂交水稻株高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系法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和65396 为材料,对用分期播种方法获得的株高动态观测资料结合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了株高的变化规律及其气象原因,以期为超高产水稻的高光效生态栽培提供理想株型和株高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努力提高种植业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5月12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庭旭研究员带领南平综合试验站刘端华站长等一行6人到南平市建阳区崇雒乡开展"水稻+"模式生产调研。崇雒乡龚继平乡长、建阳区农业农村局机关党支部董练飞书记等陪同调研。在崇雒乡洛田里专业合作社"稻+鱼+螺"立体生态养殖基地,黄庭旭研究员仔细  相似文献   

6.
利用兴安盟科右前旗农业气象观测站2010年~2022年逐日气象资料和水稻生育期观测资料,以温度、日照时数为影响因子,构建了以日为尺度的兴安盟水稻综合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首先结合兴安盟实际情况,对水稻温度和日照气候适宜度函数的参数进行修订,然后采用熵权法确定了二者的权重系数。最后使用该模型对科右前旗历年水稻从移栽至成熟期间的逐日气候适宜度进行了计算,同时计算出历年全生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并将水稻历年气象产量与全生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显著正相关,且在0.05置信水平上等级相关,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兴安盟气象条件对水稻生长状况的影响,可以用来评价兴安盟水稻生长的气候适宜度情况。  相似文献   

7.
利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农业气象试验站产量资料和发育期资料,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根据历史相邻两年关键气象因子变化引起大豆产量的丰欠指数,建立动态产量预报模型,并在已建立预报模型的基础上,以Visual Basic 6.0为计算机语言开发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动态预报系统。结果表明:经2011-2013年大豆产量动态预报检验,5个代表站81%的大豆预报结果丰欠趋势与实际趋势表现一致,单产预报准确率总体较好,越接近大豆成熟,预报准确率越高;经2016年业务运行,预报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对黑龙江省主产区大豆产量的动态预报。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漳浦县官浔镇康庄区域自动站2014-2017年气象资料,以及2014-2017年3年间冬季马铃薯不同生育阶段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象因子对冬种马铃薯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度间3个气象因子与产量呈正相关。从而在栽培管理技术上提出有针对性地利用气象因子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辽河综合试验站暨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辽河生态育种试验站,依托于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试验站现有研究人员20人,有品种资源与转基因技术研究、抗虫棉育种、抗病棉育种、杂交棉育种、生理生态栽培技术研究、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研究7个课题组。其中副研究员以上职称10人。多年来,试验站一直从事特早熟棉花育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承担着国家、农业部和省级下达的科技攻关和重点农业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0.
稻田干湿交替过程生理生态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干湿交替通过调节水稻生理活性特别是根系活性提高水稻产量,同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水分利用率,改善土壤通气状况,调节田间小气候有重要作用,是实现节水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综述了稻田干湿交替灌溉的生理生态基础及其对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碳、氮矿化等的影响,并对稻田干湿交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中应当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生产上大量应用的杂交组合均具有明显的热带(低纬度)海洋性气候生态遗传特性,因此有必要对杂交水稻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进行探讨。作者曾研究了杂交水稻生育中后期的有关弱光效应,但对苗期的优势潜力在弱光逆境下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亦须进行探讨。为此进行了试验,现将有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本试验于1984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试验站进行。供试材料为威优64及其父本测64-7。6月20日播种,采用半旱式育秧,播种量12.5公斤/亩。遮光在80%秧苗达3.5叶时开始,采用两层白纱布减光,纱帐内光强约为自然光强的 1/ 3— 1…  相似文献   

12.
湘阴水稻集中育秧模式主要解决因倒春寒等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制约,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应用前途十分广阔.但从避开倒春寒到选择冷尾暖头,从合理盖膜揭膜到整个全生育期,都与气象息息相关.从气象服务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气象服务的四个重点: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的水稻浸播期、清明前后的回暖期、全生育期的天气分析预报与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分析评估防御.  相似文献   

13.
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系是植物与土壤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桥梁,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稻根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形成,是制约着高产水稻产量潜力进一步发挥的关键因素。本文从根系形态建成、活力功能、分子遗传几个角度对水稻根系的形态分布、营养元素吸收、物质合成和分泌等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试图为促进根系研究,通过调控根系的生长发育来提高水稻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豆科学》2006,25(3):I0002-I0003
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始建于1978年2月,当时的名称是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海伦试验站,主要任务是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经济问题,提出了“飞乌型经济模式”,为当时的农业结构性调整发挥了重大作用。1988年,海伦站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创始基本单元之一,为农田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长期试验平台,为中国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黑土生态系统数据支撑。于2005年12月14日科学技术部颁发了国科发基字[2005]494号文件,将海伦站晋升为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韩晓增。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通过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秸秆还田提高水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了水稻每1 m2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但秸秆还田对早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大于对晚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施用氮、磷、钾肥条件下,秸秆还田使早稻产量增加1288%(2005年)和1003%(2006年),效果显著;而晚稻仅增加133%(2005年)和261%(2006年),增产作用不明显。造成秸秆还田对早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早晚稻生育期的温度等气候条件对还田后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影响的不同及秸秆还田到水稻移栽这段时间的长短会对有机酸和CO2等物质的浓度产生影响。还对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入世后农业面临的全新局面,实现科技兴场、科技兴农的战略目标,采取激活机制、规划生态园区建设、建设农业新技术区、突出农田水利化、机械化等应对策略,对水稻科研站进行改革,促进水稻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德优”系列软米品种“三省”丰产栽培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肥、农药施用过量,稻田灌溉用水过多,给"稻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给"稻米食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增粮与农业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国家水稻德宏综合试验站研发成功了省肥、省药、省水的"三省"水稻栽培新技术。介绍了水稻"三省"栽培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经过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1994年至1998年对8个水稻样本进行苗情跟踪观测,并结合气象因子作用,对影响水稻有效穗数的几个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提出适当增加插秧基本苗,并从栽培上注意温、光调节,以提高有效穗数,增加单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向日葵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新兴油料作物,大面积生产近年来发展很快,吉林省白城地区目前每年播种面积在200万亩以上。为了给向日葵生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气象、气候科学依据,白城地区农业气象试验站从1982年起开始了“向日葵栽培生态与气象”的研究.探索向日葵一生各阶段的生育动态及产量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生育关键时期气象指标的鉴定,为制定向日葵栽培措施、产量予报和向日葵农业气候区划提供依据。为此我们对1978至1982年的吉林省向日葵杂交种区域试验的气象资料,和1982年至1984年进行的分期播种试验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相似文献   

20.
水稻氧营养的生理、生态机制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氧是水稻生命活动过程中重要的营养因子。水稻利用通气组织将大气中的氧从地上部分转运到根部,同时也能通过根系从生长介质中吸收一部分氧。良好的氧营养状况下水稻才能正常生长,不仅如此,氧营养还参与了水稻 土壤环境系统的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从氧营养的水稻生物学响应和根际生态效应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稻田氧营养相关研究状况,重点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有关水稻需氧性,氧营养对水稻形态学、解剖学特征的影响,相应的生理、生态机制以及环境效应的研究成果,同时比较了水稻生产上所采用的氧营养调控途径,并对水稻氧营养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