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栽培、半野生和野生3种进化类型的小豆为材料,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营养器官茎和叶的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小豆茎的基本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其中栽培小豆茎秆粗壮,维管束最发达;小豆是典型的异面叶,野生小豆、半野生小豆、栽培小豆叶面积依次增大,栽培小豆表现出很强的光合作用,代表了较高的演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唐山红小豆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法对小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小豆的结荚率、生育期、主茎分枝、单株结荚数及单株生产力的影响较大,对百粒重的影响较低。在始花期和盛花期喷施1%尿素溶液能有效提高小豆的结荚率;底施硼肥和锌肥能促进小豆提前开花和分枝;叶面喷施1%的尿素溶液能有效延长生殖生长期、提高小豆单株结荚数及单株生产力,产量比对照增产39.1%。在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小豆最佳的施肥方式是在小豆始花期和盛花期喷施1%尿素溶液。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小豆种质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性状关联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野生、半野生、栽培型小豆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阐明小豆的起源进化与传播,提高小豆种质的利用效率。【方法】从69对小豆和黑吉豆SSR引物中,筛选出11对多态性好的SSR标记,并结合植株形态性状特征鉴定,对558份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缅甸的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小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性状关联分析。【结果】共检测到8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7.82个,变幅6—10个。野生、半野生、栽培型小豆都有其特征带,栽培小豆的特征带绝大多数来源于中国;野生小豆的特征带仅出现在中国西南、不丹和日本南部地区的种质中。遗传离散度是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半野生型小豆更接近野生型小豆。聚类分析把558个小豆种质分为5大类,归类有较明显的地理相关性和遗传类型的趋同性。日本栽培小豆与韩国和日本野生及半野生小豆亲缘关系近,中国西南野生小豆与东南亚野生材料遗传关系近,与江苏地方品种遗传关系较近。关联分析表明,位于小豆第7连锁群的黑吉豆BG111标记分别解释野生和半野生小豆的主茎节数、茎粗、顶蔓、主茎分枝数性状的49%、44%、31%和18%;栽培小豆中,第1连锁群的黑吉豆BG48、第5连锁群的BG20和第9连锁群的小豆AZ24标记分别解释生育期、株高和单荚粒数、主茎分枝数性状的9%、7%、5%和6%。【结论】野生小豆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背景广泛;中国栽培小豆起源于中国,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黑吉豆BG111标记与野生和半野生小豆的茎粗、顶蔓、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性状相关联;黑吉豆BG48和BG20、小豆AZ24标记分别与栽培小豆的生育期、株高和单荚粒数、主茎分枝数相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野生小豆是栽培小豆的祖先种,比较分析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的农艺性状,以了解小豆在驯化过程中性状的变异,为小豆农艺性状驯化选择变异的分子解析提供精准的表型数据。【方法】连续2年调查56份野生小豆、64份半野生小豆、196份地方品种、85份育成品种,共401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比较分析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的相关性状及其变异。【结果】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品种的演化过程中,植株由匍匐蔓生变成直立,株高降低,始花期缩短,百粒重和最大叶面显著增加。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株高降低了37.5cm;始花期缩短了37.93d、百粒重增加了8.03g、最大叶面积增加了27cm2。遗传参数分析表明始花天数的遗传力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提高了0.58,百粒重的遗传力增加了0.24。人工选择促使始花期和百粒重的遗传稳定性增加。相关分析显示增加叶面积、株高、单株荚数、单荚粒数是提高单株产量的有效途径。【结论】在小豆驯化过程中,农艺性状变异明显且具有方向性。  相似文献   

5.
玉米、啼不同间作方式对小豆、玉米的产量、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单位面积产值有不同的影响,在设计的各处理中,任何一种间作方式均比单种玉米和单种小豆经济效益高;玉米单种和小豆单种经济效益相当;以1.5m玉米行间间种2行小豆,有利于小豆、玉米生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 故城县三豆(红小豆、绿豆、青仁乌豆)集团1997~1999年累计推广玉米小豆间作2455亩,平均亩产玉米351.36公斤。小豆118.5公斤,扣除投资费用,亩纯收入622.48元,累计获纯收入152.8万元。 实践证明,玉米小豆间作,可使玉米接受阳光,发挥边际效应,而小豆属耐荫植物,能利用较弱的光照。同时玉米与小豆所需的各种矿质养料在数量上也有不同,玉米需氮肥较多,小豆通过根瘤菌固氮作用,除供本身需要外,还能增加土壤中的含氮物质,对玉米生长极有利。其主要栽培技术措施是:1 合理的间作形式 种植形式关系着玉米小豆的时空分布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适宜的种植形式为2:4,即2行玉米4行小豆,行距为50×50厘米。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我国北方小豆地方品种资源、国外引入品种资源中抽取的 40 8份栽培型材料和5份野生型小豆系统材料的叶片茸毛性状进行了调查 .小豆叶片茸毛形状可分为钝毛和尖毛 2种 ,野生型小豆叶片茸毛均为尖形 ,而绝大多数栽培型小豆品种叶片茸毛为钝形 .野生型小豆比栽培型小豆茸毛数量多 ;尖形茸毛的植株比钝形茸毛植株的茸毛数量多 .栽培型小豆初生叶8mm2 视野中茸毛数量平均为 11 75± 4 35 ,开花期植株上部倒三叶叶片茸毛数量平均为 5 5±0 87,品种间差异显著 .小豆叶片茸毛数量与材料来源地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探索除草剂对小豆田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防效以及对小豆产量的影响,可为小豆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小豆品种唐红0809-1为试材,以不除草和人工除草为对照,研究了2类5种除草剂对小豆田杂草的防效,以及对小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均对小豆出苗产生一定程度的药害,表现为出苗晚且不整齐、叶片卷曲等,其中,75%噻吩磺隆WG+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土壤处理苗期药害较轻,叶片卷曲症状随着小豆的生长而逐渐得到缓解;3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小豆苗期生长产生的影响不同,其中,15%精稳杀得EC处理未观察到对小豆产生药害,15%乙羧氟草醚EC+15%精稳杀得EC处理药害较轻。除草剂对小豆产量影响最大;对不同农艺性状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其中,对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和株高影响较大,对其他性状影响不明显。综合分析不同除草剂的防效、药害和小豆产量情况,认为小豆田理想的除草措施是用15%乙羧氟草醚EC+15%精稳杀得EC在小豆出苗后进行茎叶喷施,该处理下,小豆药害较轻,施药5 d后药害症状基本缓解,生长恢复正常;可兼防除两类杂草,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为85.8%、鲜重防效为90.3%,对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为90.8%、鲜重防效为92.6%;小豆产量最高,达到了1 291.8 kg/hm~2,较人工除草对照增产32.9%。  相似文献   

9.
<正>中外科学家10月12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称,他们已经绘制出小豆的基因组草图。这将有助于从基因水平上分析小豆性状,培育更多小豆新品种。北京农学院和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完成了小豆全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出了高质量的小豆基因组框架图,结果显示小豆有3.4万多个基因。研究人员还分  相似文献   

10.
小豆是我国古老作物之一,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图经本草》、《救荒本草》记载,江淮流域是小豆的原产地。 按种皮颜色,小豆有红小豆、红豆、赤豆、白小豆、青小豆、黑小豆、花小豆、杂豆等等。小豆种子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20~25%)、碳水化合物(51~65%)、多种维生素(V_A、V_(B1)、V_(B2)、V_(PP)、V_C等)和十几种氨基酸及其他微量元素,营养价值比一般谷类作物商1~2倍以上,如黑小豆的苯丙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含量均高于大豆,它是城乡人民喜爱的优良副食和搭配粮食。我国人民爱用小豆做粥、做馅和加工成罐头、小豆羊(?)等。此外,小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国内外对小豆的需求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1.
正小豆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黑龙江省是我国红小豆主要产区,年产量约占全国小豆总产量的70%。黑龙江小豆不但种植面积较大、产量高且商品性较好,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小豆出口基地。为了选育适宜黑龙江及东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出口型小豆优良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通过杂交,系统选育出小豆  相似文献   

12.
小豆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骆晚侠  张李  杨凯  李奕松  赵波  李明  万平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7):3534-3544
【目的】以小豆SSR为锚定标记,将公开发表的豇豆SSR、普通菜豆SSR和EST-SSR标记定位整合到小豆遗传连锁群中,构建中国小豆遗传图谱,为小豆基因定位、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更多可用的分子标记。【方法】用1 473对SSR和EST-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包括906对豇豆SSR、123对普通菜豆和196对小豆SSR引物及248对普通菜豆EST-SSR引物,筛选亲本间多态性标记,验证栽培小豆HB801×AG109及GM892×AG110的F2分离群体。【结果】整合和构建了含有145个SSR和EST-SSR标记小豆遗传连锁图谱,包括59个小豆SSR标记,新增63个豇豆SSR、9个普通菜豆SSR、14个普通菜豆EST-SSR标记和1个茎色标记。紫茎色性状被定位在第9连锁群,离CEDG022和cbess058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0.1 cM。图谱全长823 cM,覆盖11个连锁群,每个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64 cM。每个连锁群长度为49.1—125.6 cM,平均长度74.82 cM;每条染色体上的标记数7—26个,平均13.27个。【结论】率先把小豆近缘物种分子标记引入小豆,加密了小豆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小豆面临国内产业和商品升级及增强国际竞争力双重要求。由于我国多年来对小豆科研重视不够,造成小豆商品在生产上优良品种少、品种退化混杂严重、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差;在经营上,我国小豆基本处于分散状况,销售必然采取竞相  相似文献   

14.
多效唑在小豆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冒宇翔  汪凯华  陈惠  王学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463-10464
[目的]研究多效唑在小豆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方法]测定多效唑不同施用剂量、同一施药剂量下不同品种小豆、不同时期施药各处理小豆的性状及产量,并对小豆的性状及产量进行分析,得出多效唑对小豆的综合应用效果。[结果]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效唑能有效地抑制植株株高,促进分枝,增加节间,提高结英数;其最佳使用量为1350g/hm2,最佳使用期为始蔓期;对早熟直立型品种效果明显优予晚熟蔓生型品种。[结论]多效唑应用在小豆上,能明显改变小豆生长性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以中熟小豆品种冀红15号和晚熟小豆品种冀红16号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均设高(21万株/hm~2)、中(15万株/hm~2)和低(9万株/hm~2)3个水平,观察了小豆的开花、结荚全过程,并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参试小豆品种的开花结荚规律,以期为小豆的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小豆开花过程可分为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3个阶段,开花数量呈现少—多—少的变化规律;随种植密度的增大,2个小豆品种均表现出盛花期延长、开花总量减少的趋势。小豆的开花顺序均表现为中下部花先开,之后向上、向下、向外围逐步扩展。小豆的结荚规律为主茎结荚多、分枝结荚少,单株荚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少;2个小豆品种的成荚率在28.00%~36.24%之间,低密度处理的成荚率均其他2个密度处理。小豆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百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冀红15号和冀红16号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15万~21万株/hm~2和9万~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糖对红小豆豆馅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小豆馅主要添加剂糖,从色泽、体外总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消除能力和含糖量感官评价4个方面研究小豆馅适宜白砂糖含糖量,并研究了木糖醇和麦芽糖醇对白砂糖不同替代程度,小豆馅色泽和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加糖小豆馅要保持较好的色泽,其含糖量应低于35%;35%~55%含糖量可同时增加小豆馅体外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消除能力;80%以上的品尝参评人员对小豆馅含糖量偏好介于25%~35%。综合4个方面结果叠加分析,小豆馅适宜白砂糖含量应为35%左右,对应的糖度为47%。木糖醇和麦芽糖醇部分替代白砂糖,对小豆馅色泽总体无明显的影响,但会明显降低其总抗氧化能力。该结论为提高小豆馅或豆沙品质及今后相关标准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小豆(Vight angularis Ohwi and Ohashi或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起源于中国,主要栽培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东南亚国家。中国主产区为东北、华北、黄河中游、江淮下游,最佳生产区是华北及江淮流域;日本小豆主产区在北海道;印度的主产区在东北部。近些年,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巴西、刚果、新西兰及美国小豆的生产正迅速崛起,世界上已有30余个国家种植小  相似文献   

18.
吉红8号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选育的小豆新品种。该品种以适应性强、株型紧凑的自选材料小豆178为母本,以丰产性、稳产性优良的小豆5076为父本,经人工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2~2014年参加国家小豆品种(春播)区域试验,2015年经全国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鉴定编号:国品鉴杂2015028。该研究介绍了吉红8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选用126份黑龙江小豆种质资源,观察记载供试小豆资源农艺性状,并结合通径与聚类分析研究每种表型性状。结果表明,126份小豆品种资源表现一定变异性,供试小豆资源变异系数9.31%~58.18%,平均变异系数28.85%;多样性指数2.05~1.72,平均多样性指数1.94,供试资源具有较大变异性及多样性。由相关性及通径分析可知,直接调控单株产量的性状有主茎粗、株高、荚长、粒长、单荚粒数,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小豆资源分为6个类群,分析不同类群特点,为小豆品种筛选及群体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小豆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杂粮作物,在农产品出口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的变化,中国小豆的出口地位正面临严峻挑战。通过对河北省小豆生产、科研及市场状况的分析,从如何提高小豆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中国农业精品战略入手,初步探寻小豆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