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问:我是安徽当涂的。田间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已用多·酮连续防治2次,效果仍不明显,现在有的田块已经到了整株麦枯黄的程度。请问有没有特效药能防治该病?答:可以考虑将嘧菌酯与戊唑醇、丙环唑等药混用。注意加足水量喷雾。提示:多·酮为多菌灵与三唑酮的混配剂。多菌灵对小麦锈病防效不佳。三唑酮足量使用通常对小麦锈病有较好的防效。田间小麦锈病发生重时,不建议使用多·酮防治该病。短信  相似文献   

2.
三唑酮种衣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防病增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含有杀菌剂三唑酮的种衣剂的田间使用效果,为其合理使用提供依据。以含有三唑酮的药肥复合型种衣剂为供试药剂,研究了三唑酮种衣剂小麦种子包衣后对出苗生长的影响和对甘肃省冬、春麦区主要病害防病增产效果。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种衣剂中三唑酮组分的存在,影响了小麦的正常出苗和生长,但在种衣剂其他组分如微肥、生长调节剂、多菌灵的协同作用下,麦苗生长状况得到了改善,可以弥补三唑酮的负面影响,而且叶绿素总含量、根系活力也有了明显提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三唑酮种衣剂能够保证田间基本苗数,对冬麦区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控制效果明显,分别达到76.2%和77.0%,显著降低了病情指数,起到压低菌源量的作用,增产8.95%;对春麦区土传性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83.6%,增产13.09%。还对小麦种衣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小麦新品种西科麦6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邦发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200-205
西科麦6号是西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所,利用E?G?S?C选育技术,以抗病、白皮、大粒大穗的绵阳95-325号为母本,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具有6V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生态远缘材料92R-135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经多年多地培育成功的集优质、丰产、抗病、籽粒商品性好于一体的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四川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9.6%、9.7%。2008年9月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砂壤土强筋小麦应用杀菌剂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豫东平原砂壤土生态类型区麦田,初步探讨了杀菌剂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三唑酮、多菌灵、灭菌丹、烯唑醇及病虫灵等5种杀菌剂,强筋小麦千粒重提高0.8~1.9g,产量增加147.6~471.3kg/hm2,平均增产5.4%。于小麦抽穗后喷洒1次杀菌剂效果较好,增加喷洒次数以后对强筋小麦品质有不良影响。不同生育期应用杀菌剂,基本上不影响强筋小麦的品质,其应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杀菌剂种类及喷洒次数。既使强筋小麦增产,又基本不影响其品质指标的杀菌剂为三唑酮和烯唑醇,其中又以三唑酮的增产效应最为突出,一般增产8%以上,千粒重提高2g左右,生产中可以考虑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5.
宁强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2000年以前主要推广以繁六为抗源的绵阳系列小麦品种,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由于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变化,绵阳系列小麦对条锈病已失去抗性,每年都给小麦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为此我们于2002年从甘肃省清水农校引进了青水系列小麦品种,对其抗病抗逆性及产量进行试验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6.
李邦发 《中国种业》2009,(9):62-62,64
西科麦6号是西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所以抗病、白皮、大粒大穗的绵阳95—325号为母本,以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具有6V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生态远缘材料92R-135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经多年多地培育成功的集优质、丰产、抗病、抗倒伏于一体的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2008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formis f.sp.tritici)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小麦上的最重要病害之一。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及农业耕作制度的变化,小麦条锈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中国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灾害性病害。小麦条锈病不仅对小麦的产量有严重影响而且会导致种子生活力指标的下降。以感病品种‘绵阳11’与抗病品系‘R212’以及‘绵阳11’与抗病品系‘582-584’杂交组合的F2:3家系的种子的生活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绵阳11’与‘R212’杂交子代中小麦条锈病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极为显著;而在‘绵阳11’与‘582-584’的杂交组合中不显著。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会降低种子的生活力,同时它的影响程度可能与遗传背景以及小麦生长发育的阶段有关。由此为小麦条锈病抗病品种的衰退趋势及抗病育种提供相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孙世贤 《种子科技》2003,21(3):179-183
1小麦1.1绵阳30号(原名绵阳96-12)1.1.1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01。1.1.2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1.3特征特性:弱春性,成熟期比对照绵阳20号晚2d。分蘖力强,穗层整齐,长芒,白壳,白粒。株高85cm左右,千粒重45g左右。经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品质分析,容重760g/L,蛋白质含量11.6%,湿面筋含量20.1%,沉降值13.1mL,吸水率60.8%,面团稳定时间1.4min。1.1.4产量表现:1999、2000年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区试长江上游冬麦组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24.5kg,平均比对照增产9.1%。1.1.5栽培技术要点:10月25—30日播…  相似文献   

9.
温光型核不育两系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8年度全国温光型C49S两系杂交小麦联试等资料,对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优势的利用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常规小麦品种都是C49S的恢复系,但恢复度的高低与父本耐冷性的强弱关系密切。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极显著地较对照增产,一般平均增11.10%-21.62%。最好的两系杂交小麦MS1比常规小麦(对照)平均增产21.62%,每667m^2产量可达655公斤,比绵阳26号增产66.4%。初步展示出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
绵阳系列小麦品种是以推广良种繁6作中心亲本分别与70-5858和406杂交育成绵阳11、12号后,再对绵阳11号进行系统选育而成。它不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良好的稳产性和籽粒商品性以及对条锈病等病害的持久抗耐性,而且,在四川省小麦育种史上,第一次将高产、优质、矮秆、大德大粒、早熟、抗病等众多优良综合农艺性状有机协调于一体。该系列品种已在我国连续种植达15余年之久,累计推广面积2180.68余万公顷。  相似文献   

11.
庞启华  李生荣 《种子》1995,(3):12-15
绵阳系列小麦品种是以推广良种繁6作中心亲本分别与70-5858和406杂交育成绵阳11、12号后,再对绵阳11号进行系统选育而成。它不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良好的稳产性和籽粒商品性以及对条锈病等病害的持久抗耐性,而且,在四川省小麦育种史上,第一次将高产、优质、矮秆、大穗大粒、早熟、抗病等众多优良综合农艺性状有机协调于一体。该系列品种已在我国连续种植达15余年之久,累计推广面积2180.68余万公顷。  相似文献   

12.
1.甘草锈病防治方法:适当追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注意排水和田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2.甘草白粉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施0.3波美度石硫合剂,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天气炎热时可改喷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  相似文献   

13.
绵阳30号是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采用复合杂交育成的具有绵阳系列小麦品种特色的最新优良品种,其组合为绵阳01821/83选13028/绵阳05520-14,原代号为绵阳96-12,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丰产性突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1997年参加本所品比试验,折667m2产303kg,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3.48%,1998年品比412.3kg,比对照川麦28号增产10.15%;1998、1999两年参加四川省雅安地区区域试验,平均667m2产252.7kg,比对照绵阳26号、川麦28增产11.2%;1999年参加全国长江上游组区试,20个试点平均667m2产281kg,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7.5%,2000年继续区…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15%三唑酮WPC和25%丙环唑EC添加激健农药减量增效助剂减少用量后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开展了15%三唑酮WPC和25%丙环唑EC添加激健农药减量增效助剂防治小麦条锈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春季天气利于条锈病流行期间,施药2次,15%三唑酮WP 1200g/hm2和25%丙环唑EC 600mL/hm2两种药剂单用,药后7天,防效达93%以上,15%三唑酮WP 840g/hm2+激健225g/hm2,25%丙环唑EC 420mL/hm2+激健225g/hm2,即两种药剂添加激健减少其用量30%,防效分别为89.4%和91.7%,15%三唑酮WP 720~600g/hm2+激健225g/hm2,25%丙环唑EC 360~300mL/hm2+激健225g/hm2,即两种药剂添加激健减少其用量40%~50%,防效在78.0%以上,两种药剂单用和两种药剂添加激健减少其用量30%防效之间差异不显著,均极显著高于两种药剂添加激健减少其用量40%~50%;药后19天,15%三唑酮WP 1200g/hm2和25%丙环唑EC 600mL/hm2两种药剂单用、或15%三唑酮WP 840~600g/hm2+激健225g/hm2,25%丙环唑EC 420~300mL/hm2+激健225g/hm2,即两种药剂添加激健减少其用量30%~50%,防效达97%~100%,两种药剂单用和两种药剂添加激健减少其用量30%~50%防效之间差异均不显著。若发病较轻,可以减少其用量50%,即15%三唑酮WP 600g/hm2+激健225g/hm2,25%丙环唑EC300mL/hm2+激健225g/hm2,更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农残污染,节约防治成本。  相似文献   

15.
1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大区气流传播病害,近几年连年流行,对小麦造成较大损失.一般在冬前¨~12月传入形成初侵染源,在秋苗上侵染为害,形成传病中心.春季气温回升后,在暖湿气流的作用下迅速蔓延扩散,造成大面积流行.为此在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上要采取冬前监测控制发病中心,春季流行期统一药剂防治控制流行的策略.冬前在常发区加强田间普查,一旦发现病株或病叶,立即铲除或在周围施药控制.春季气温回升后,根据品种布局、冬前普查和常年流行地域分布情况,结合天气要素,在病害流行激增期前采取大面积统一药剂防治.常用的药剂有:三唑酮、丙环唑.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激健"农药减量增效助剂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开展了三唑酮和丙环唑添加"激健"防治小麦条锈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条锈病流行期,施用15%三唑酮WP 1200 g/hm~2或25%丙环唑EC 600 mL/hm~2 2次,药后7天防效达93%以上,药后19天防效达100%;添加"激健"减少用量30%,即15%三唑酮WP 840 g/hm~2+"激健"225 g/hm~2或25%丙环唑EC 420 mL/hm~2+"激健"225 g/hm~2,药后7天防效分别为89.4%和91.7%,药后19天,防效达99.8%~100%;添加"激健"减少用量40%~50%,即15%三唑酮WP 720~600 g/hm~2+"激健"225 g/hm~2或25%丙环唑EC 360~300 mL/hm~2+"激健"225 g/hm~2,药后7天防效在78.0%以上,药后19天防效达97.7%~99.8%。2种药剂单用和添加"激健"减少用量30%,药后7天防效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添加"激健"减少用量40%~50%,但药后19天各处理间防效差异均不显著。若发病较轻,使用"激健"可以减少农药用量50%,即15%三唑酮WP 600 g/hm~2+"激健"225 g/hm~2,25%丙环唑EC 300 mL/hm~2+"激健"225 g/hm~2,从而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农残污染,节约防治成本。  相似文献   

17.
孙世贤 《种子科技》2002,20(3):184-186
3 小麦3.1 渝麦 7号 (原名 94 - 7) :国审麦 2 0 0 10 0 1,重庆市作物所选育。春性早中熟品种 ,生育期与对照绵阳 2 0号相当。分蘖力较强 ,抗倒伏 ,长芒 ,白壳 ,白粒 ,角质 ,穗层整齐 ,千粒重 4 6 g左右。慢条锈病 ,中抗白粉病和赤霉病 ,高感叶锈病。容重 76 8g/ L ,吸水率 5 9.5 % ,面团稳定时间 1.1min。 1999、2 0 0 0两年参加国家冬小麦长江上游组区试 ,平均亩产分别为 317.0 kg和 375 .2kg,比对照增产 2 1.0 %和 10 .1%。 11月上旬播种 ,亩播量 6~ 7kg,在叶锈病多发地区注意病害防治。适宜在四川、河南南部、陕西南部、贵州中西部…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开展了4种不同农药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种农药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防治均具有明显效果,其中以"四季秀"的防治效果最好,单产为336.7 kg/667m~2,防效为94%,产量最高,为336.7 kg/667m~2;其次为晴菌挫、爱苗和粉锈宁。生产上推荐使用"四季秀"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9.
孙世贤 《种子科技》2001,19(3):183-185
(上接第 2期第 12 2页 )3 小麦3.1 川麦 10 7(原代号 89- 10 7)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春性 ,株高 90 cm左右 ,分蘖力中等。白粒 ,大穗 ,穗粒数 4 0粒左右 ,千粒重 4 0 g左右。成熟期与对照绵阳 2 0号相当。对秆锈病免疫 ,中抗白粉病 ,慢叶锈病 ,高感条锈病和赤霉病。容重 750 g/ L ,蛋白质含量12 .0 % ,湿面筋含量 16.3% ,沉降值 17ml,吸水率55.6% ,面团稳定时 2 min。 1998、1999两年参加国家冬小麦区试长江上游组试验 ,平均亩产分别为 30 4 .5kg和 2 85.5kg,比对照绵阳 2 0号分别增产 17.8%和9.2 %。霜降至立冬为适宜播期 ,播量随…  相似文献   

20.
小麦的病虫害中条锈病和吸浆虫较为普遍,危害性也较大,须加强防治。小麦条锈病发病症状: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冬前发生的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