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基因植物中标记基因的研究成果,并讨论了今后标记基因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植物无融合生殖在选育无融合生殖品种及育种材料方面的成果;概述了植物无融合生殖在胚胎学、遗传学及生殖特性,杂种优势固定途径及无融合生殖材料选育途径等方面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世界转基因作物栽培概况,阐述了日本转基因植物利用以及日本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审查及标示现状。并以柳杉花粉过敏症缓和米以及多抗性转基因水稻的开发为例,重点介绍了日本转基因水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最后简要讨论了新型植物育种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香料植物名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海南岛香料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哈钦松系统编制“海南岛香料植物名录”。该名录共包括香料植物329种,隶属64科,其中海南野生种191种,栽培种138种,基本囊括了分布于海南的香料植物。   相似文献   

5.
多酚氧化酶是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铜结合酶,催化一元酚或多元酚氧化生成“黑色素”,是引起果蔬等农产品褐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已克隆的植物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分析,设计了一对简并引物,PCR扩增了甘薯多酚氧化酶保守区的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含有591个核苷酸,编码197个氨基酸,与已发表的其它植物的多酚氧化酶保守区的cDNA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6.
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珊 《福建稻麦科技》2012,30(1):84-86,83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研究植物基因功能及对植物各种农艺性状进行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几十年来,植物转基因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并取得显著进展。文章综述了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迄今为止在植物中常见的转基因技术的方法,概括了植物转基因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转基因作物以及转基因作物带来的基因流及其基因污染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转基因作物基因流和基因污染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涝渍对植物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植物的生长形态、生理生化、激素等方面概述了涝渍胁迫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介绍了涝渍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主要影响,阐述了植物对涝渍反应的生产适应性,提出了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涝性植物材料是植物抗涝渍在栽培育种上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应该借鉴国外转基因大豆发展经验,立足已有的技术、人才和材料储备,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相关法律、政策下,完善和健全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及其产业化体系。大力发展我国转基因大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该文概述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目的基因性状的类型、转化方法两方面综述了转基因植物的研究现状,并简述了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发展历程及在全球和中国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11.
转抗除草剂基因小麦植株的筛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降低小麦转bar基因时产生较高比例的假阳性植株,采用测定T0代转基因植株叶片释放NH4 浓度和对T1代植株喷施Basta除草剂等辅助筛选方法,建立了简便有效的转bar基因小麦筛选体系。研究结果表明,2叶期和5叶期叶片释放的NH4 浓度与bar基因PCR检测结果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和0.75。对391株T0代再生植株进行叶片释放NH4 浓度测定,筛选到34株转基因植株,其中27株为bar基因的PCR检测所证实。用100 mg/L Basta除草剂对381株T0代植株的后代(3 800余株)进行喷施筛选,根据后代抗性分离筛选到13株T0代阳性植株,与PCR检测结果吻合度达到100%。这两种方法可用于以bar基因为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水稻经花药培养获得纯系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利用基于苯乙酸的一步成苗法,获得了来源于多个品种转基因水稻当代植株的花培苗上百株。对其中两个含bar基因插入的转基因粳稻当代植株京引119-B3和京引119-B4的花培植株及其后代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bar基因在所获得的单倍体和二倍体花培植株中均可正常表达出对除草剂Basta的抗性。PCR、Southern分析进一步证明导入的bar基因在绝大多数花培植株中没有发生变化。即使对粳稻京引119-B4这一有多位点插入的转基因植株,花药培养也可达到使外源基因一次纯合、后代不再分离的目的。结果表明对转基因植株进行花药培养可用于快速纯合外源基因以获得纯系。并就这一技术体系的技术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玉米C_4型光合酶基因对C3植物拟南芥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分别以过表达Zm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ZmPPDK(丙酮酸磷酸二激酶)和ZmNADP-ME(依赖于NADP的苹果酸酶)单个酶基因的拟南芥株系(分别简写为PC、PK、ME),以及过表达PEPC+PPDK和PPDK+NADP-ME两个酶基因的拟南芥株系(分别简写为PCK、PKM)为供试材料,在开花期停止浇水,并分别于干旱胁迫处理前1天、第5天、第10天和结束干旱胁迫复水处理5d时测定转基因拟南芥中目标基因的表达量、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酶活性。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条件下,PCK类型株系的PEPC酶活性、PPDK酶活性、净光合速率(Pn)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野生型拟南芥分别高52%、20%、24%和55%,除PPDK酶活性外,PCK类型株系各指标测定值的增幅均高于其他转基因类型株系,综合表现最优。不同类型株系的上述测定指标总体表现为PCKPCPK、PKMME。干旱胁迫处理5d时,各类型株系中目标基因的表达量、光合酶活性、Pn和WUE均有所上升。干旱胁迫处理10d时,拟南芥受到严重损伤,上述指标的测定值均下降。复水5d时上述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不同类型转基因株系的各项测定指标在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中总体仍表现为PCK最优,PC次之。各转基因株系均优于受体非转基因拟南芥。  相似文献   

14.
1-磷酸甘露醇脱氢酶基因转化水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摘要:PCR和Southern blotting检测表明,来自大肠杆菌的[i]mtlD[/i]基因已通过农杆菌介导整合进水稻基因组。[i]mtlD[/i]基因在T1代出现分离, T2代出现纯系。在0.75% NaCl胁迫下,7个转基因T3代株系都能检测到mtlD酶活性,与对照相比细胞膜的相对电导率和大分子渗漏值明显降低。部分转基因株系能在 1.0% NaCl浓度下正常生长,而对照在0.5% NaCl浓度下已不能存活。通过有性杂交途径实现了[i]mtlD[/i]和[i]gutD[/i]两个基因的聚合,部分杂交后代株系能在1.25%NaCl胁迫下正常生长结实。  相似文献   

15.
小麦转TPS基因植株的获得及其初步功能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抗旱性和耐盐性的途径,通过基因枪法将具有抗旱和耐盐碱功能的海藻糖合酶(TPS)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品种CB9945,获得了转TPS基因的小麦植株,对T0代植株进行了PCR检测,对T2代植株进行了叶片涂抹除草剂检测并进一步进行了验证,鉴定出15个转基因株系.采用模拟抗旱、耐盐环境,对15个转基因株系进行了初步功能鉴定,发现转TPS基因小麦植株的抗旱、耐盐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转TaNHX2基因大豆T3代株系,研究其在干旱胁迫情况下表型、生理特性、生物量与光合作用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的不断延长,对照表现出明显的萎蔫,且转基因植株能够持续地保持绿色状态。转基因植株叶片中含水量高于对照,但株系间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大,转基因植株中的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对照,SOD的活性高于对照。综合评价表明转TaNHX2基因大豆T3代株系比对照具有更强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脱水素基因BDN1转入玉米自交系合344中,并对转化后代进行PCR和RT-PCR分子检测以及耐盐性功能鉴定,筛选耐盐性较高的转基因玉米新种质.结果表明,实验共获得88株T0代除草剂抗性植株,其中31株PCR检测呈阳性,14株RT-PCR检测呈阳性,对T4代转基因株系苗期进行300 mmol/L NaCl溶液的盐胁迫处理, 2个转基因株系耐盐性比对照提高两个级别.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含有Cry1Ac基因的质粒转入玉米愈伤组织,获得转Bt基因玉米植株,对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PCR分析和金标免疫试纸鉴定。结果表明,部分转化植株呈阳性,说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将转基因植株自交获得T1代种子,对T1代植株进行田间抗虫鉴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转基因玉米植株的抗虫活性明显强于非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与常规杂交相结合改良水稻耐盐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将CMO、BADH、mtlD、gutD和SAMDC基因以单价或双价的形式导入水稻常规品种中,再结合常规杂交育种,选育5价强耐盐性的转基因水稻植株。1~5价9类组合的水稻品系,经PCR分子检测,在转基因后代中多价目的基因聚合,遗传稳定,且分子检测与田间耐盐性的表现一致。转基因植株在盐碱地中能正常生长,拓展了水稻常规品种耐盐性。并已获得耐0.5%~1.0%NaCl的T秀水11——品3、品6和品7等9份优良株系或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20.
外源基因拷贝数是影响转基因植物遗传稳定性及其自身表达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探析TaNAC14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获得了14个T0代TaNAC14转基因小麦植株,采用BASTA溶液涂抹和目标序列PCR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从14个转基因小麦植株中鉴定出9个阳性植株。通过TaqMan实时定量PCR方法,以小麦内源单拷贝基因Pinb为内参基因,对9个T0代转基因小麦阳性植株中外源目标基因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T0代转基因小麦再生植株中有5株为单拷贝,4株为双拷贝,其中单拷贝插入整合的比率接近55.6%。选取单拷贝转基因植株收获的种子进行种植,根据BASTA溶液涂抹鉴定对T0:1代小麦株系遗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标基因TaNAC14是可遗传的。此外,还对T1代转基因小麦目标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JW1相比,各转基因小麦植株目的基因TaNAC14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该研究结果为后续TaNAC14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