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花红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棉花红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为 PSA培养基,最适温度范围 20~25℃, 最适pH值7.0~9.0,光照对该菌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而紫外线对该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病菌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的利用以硫酸铵和氯化铵最佳。产孢量在温度25℃、pH 7.0、紫外线照射80 min、查彼培养基上达到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 9.0、湿度86%以上。总之,该菌属于中高温、高湿、中性偏碱性菌。  相似文献   

2.
毛叶枣黑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毛叶枣黑斑病菌是半知菌类链格孢属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ria。病菌生长和产孢温度范围10~35℃,适宜温度25~30℃;PDA培养基最适宜病菌生长和产孢;病菌在pH3~11时均能生长和产孢,pH6~7最适生长,pH5最适产孢;孢子萌发率在20~30℃和pH5~9时较高,25℃和pH为7时萌发最好;在饱和湿度再加水滴的条件下孢子才能很好萌发;1%葡萄糖液和毛叶枣汁液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选自福建省建瓯、沙县和福州地区的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病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6;产孢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25℃和6~7;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25~28℃和6。光照能显著抑制病菌产孢,在相对湿度为85%、95%条件下或在水琼脂培养基表面上,孢子萌发率分别达50%、88%和90%。葡萄糖、乳糖、甘露醇、可溶性淀粉适宜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而尿素、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能显著抑制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5℃、10 min或60℃、3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10 min或55℃、30 min。[结论]3个菌株的产孢特性、菌丝致死温度和致病力均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从除虫菊叶中分离到1株内生镰孢菌。该菌发酵液的10倍稀释液对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rerea)、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等6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在80.4%~93.3%之间,其5倍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苹果炭疽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在65.6~81.3%之间。环境和营养因子对该菌的生长繁殖和抑菌活性影响较大: 1.在4~40 ℃时,菌丝能生长并形成孢子,最适生长繁殖温度为30℃,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2.在pH 4.0~9.5 时,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均良好,最适pH 值为5.5 ;3.氮源以有机态氮为佳;4.分别以D-木糖,山梨糖,甘露醇为碳源,以硝酸钠,甘氨酸,硫酸铵,牛肉膏,蛋白胨为氮源培养时,该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杨梅叶枯病菌(Phomopsis myricina)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梅叶枯病菌(Phomopsis myricin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与分生孢子器形成最佳培养基为PSA+1‰酵母膏和PDA+1‰酵母膏。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但谷氨酸和精氨酸对病菌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器形成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值分别为6~8和7~9。紫外光处理有利于产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值7~9;在相对湿度98%以上和水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营养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金银花根腐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金银花上一种新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系统描述了其症状表现。并对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该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温范围为25~30℃。病菌在pH值2~12范围内均能生长,其中以pH6~9生长较好;孢子萌发的pH值为5~10,以pH9为最适。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产孢影响较大。而紫外线对孢子有明显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魔芋灰霉病致病菌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明魔芋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对其发病症状、致病菌及其生理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魔芋灰霉病菌为葡萄孢菌属(Botryotinia);其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0~25℃;在pH 4~9条件下均能萌发,最适pH为5;在各种营养液中均能萌发,在2%的蔗糖液中萌发最好,其次为2%的葡萄糖和魔芋甘露低聚糖;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7℃、5 min。魔芋灰霉病菌菌丝在4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PD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最适的产孢培养基为PDA+魔芋甘露低聚糖;菌丝在5~30℃均能生长和产孢,适宜温度为20~25℃;在pH 4~9均能生长及产孢,最适pH为5。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少花蒺藜草种子为研究材料,通过设定不同的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基质和光照等条件研究环境因子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萌发最低温度为20℃,萌发最高温度为30℃;光照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有一定影响,光照促进种子萌发;土壤湿度对其萌发有影响,最适萌发湿度为20%,最低萌发湿度为6%;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对土壤基质要求不严格,于沙土及草炭土中均可萌发.  相似文献   

9.
蒜薹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引起蒜薹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从河南新乡发病蒜薹上分离到一株炭疽病菌,依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等进行鉴定,并进行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蒜薹炭疽病菌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菌丝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3~7,最适pH 7。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pH范围为4~7,最适pH 6。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萌发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90%时不能萌发。光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黑暗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本研究是首次报道了引起蒜薹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10.
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是导致采后橄榄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原菌,本文研究了pH、温度、光照、碳源、氮源等条件对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生长最适pH为6,最适温度24~26℃;产孢最适pH为7,最适温度24~26℃,光暗交替条件下产孢量最多;以D-果糖、甘露醇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丝的生长,以葡萄糖、蔗糖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该菌产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为6,最适温度26~28℃,全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该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4℃(3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6℃(2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