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园林 ,草坪及农田中广泛分布着两种剌吸式害虫 ,危害较为突出 ,它们均属半翅目 (Hemiptera)盲蝽科 (Miridae)。其若虫和成虫均吸食植物的汁液 ,使寄主植物失去营养和水份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严重时可导致生长停滞枯黄而死亡。同时还可能传播病毒病害。1 赤须盲蝽Trigonotylusruficornis的生物学特性1 1 卵 卵口袋状 ,长约 1 0mm ,卵盖上有不规则的突起。初产时透明 ,临孵化时呈黄褐色。若虫 :赤须盲蝽若虫有 5个龄期 ,低龄若虫体长约1 0— 3 0mm ,体为绿色 ,足黄绿色 ,高龄若虫体长约4 0— …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诱虫板对紫花苜蓿田(Medicago sativa L.)中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innaeus)的诱集作用,本研究分别于2021和2022年,在生长期苜蓿田设置8种不同颜色诱虫板、20 cm和50 cm两个不同悬挂高度、田间边缘和中央两个不同挂板地段和每日早上(7:00—11:00)、中午(11:00—15:00)、下午(15:00—19:00)及晚上(19:00—次日7:00)4个不同挂板时段,调查不同诱虫板及悬挂方式对牧草盲蝽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两年中牧草盲蝽均对绿色诱虫板趋性最强,试验期间每5 d的平均诱集量分别为9.41头·板-1和10.79头·板-1,显著高于其他7种色板(P<0.05);绿色诱虫板悬挂高度在50 cm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20 cm处(P<0.05);在田间边缘地段较中央地段诱虫板的诱集效果好(P<0.05);在每日监测的4个时段内,下午时段诱集到的虫量最多;5月下旬和6月下旬牧草盲蝽为害达到高峰,第二茬苜蓿及前两茬苜蓿现蕾期诱集到的牧草盲蝽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3.
两年来对新疆主要栽培牧草之一苜蓿(Medicago spp)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和归纳.得出结论:危害较重的病害主要有苜蓿夜蛾(Heliothis dipsacea L.)、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eoze)、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霜霉病(Peronspora aestivalis P.romanica)、白粉病(Erysiphe pisi Levillulla leguminosarum).对以上虫害及病害在新疆的分布、危害症状及其防治措施等进行了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4.
高杰 《青海草业》2001,10(1):53-53
园林,草坪及农田中广泛分布着两种剌吸式害虫,危害较为突出,它们均属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其若虫和成虫均吸食植物的汁液,使寄主植物失去营养和水份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可导致生长停滞枯黄而死亡.同时还可能传播病毒病害.……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下苜蓿叶象甲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娜  赵莉  柴颜军 《草地学报》2010,18(5):726-730
为了研究温度对苜蓿叶象甲(Hypera postica Gyllenhal)种群动态的影响,组建了其在18℃,22℃,26℃,30℃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18~30℃范围内,苜蓿叶象甲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苜蓿叶象甲的卵、幼虫、前蛹、蛹及产卵前期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82,10.47,8.60,11.91和9.53℃,有效积温分别为99.38,143.80,48.63,55.71和140.15℃·d,完成整个世代需要的有效积温为480.96℃·d。实验温度条件下其生存曲线呈A型,26℃时世代存活率及单雌产卵量最高,分别为47.6%,847.7粒。苜蓿叶象甲世代存活率(S)、种群趋势指数(I)与温度(t)间均呈抛物线关系,其生长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区为25~27℃。  相似文献   

6.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种植区发现为害澳洲坚果的新害虫——脊胸露尾甲,为准确掌握其生物学习性,在室内以澳洲坚果果仁为食对其进行了饲养,并对各虫态的形态、成虫交配习性、产卵习性、卵的孵化率、各虫态的存活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脊胸露尾甲的发育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其中幼虫分为3个龄期,随着龄期的增长,幼虫体长、体宽和头壳宽度逐渐增加。成虫羽化后不会立即交配,交配前期为(4.65±0.04)d,交配时长不等,初次交配时长为(13.78±0.29)min,雄成虫存在争夺交配权的行为。雌成虫产卵前期为(8.65±0.03)d,初次产卵量为(1.94±0.06)粒,在15:00-18:00时间段的产卵量/小时最高;雌成虫对产卵位置具有选择性,背光面的着卵率极显著高于向光面。卵的孵化率随着湿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常规饲养条件下,卵、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蛹的存活率分别为(86.50±0.69)%、(83.31±2.99)%、(94.85±0.71)%、(97.09±1.46)%、(98.77±1.23)%。本研究为脊胸露尾甲的生物学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苜蓿田主要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甘肃省定西市九华沟苜蓿(Medicago sativa)田节肢动物主要种类的数量动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田主要害虫是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豌豆蚜(Acyrthosip hon pisum)、蓟马(Thripidae)和盲蝽(Miridae)等,主要天敌是瓢虫(Coccinellidae)、草蛉(Chrysopidae)、食蚜蝇(Syrphidae)、寄生蜂、小花蝽(Orius minutes)和蜘蛛等;苜蓿斑蚜、豌豆蚜和蓟马在苜蓿上的消长动态呈单峰型,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月下旬、7月上旬和7月上旬;建立了苜蓿斑蚜、豌豆蚜、蓟马和盲蝽的时序动态模型;蚜虫与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蜘蛛、蓟马与小花蝽,盲蝽与蜘蛛的相互作用表明主要天敌与害虫自然种群数量之间呈极显著的互作关系,天敌的发生出现明显的时间跟随现象,比害虫推迟10-20 d。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1994~1997年在广西全州县国营咸水林场的哈姆林甜橙园对柑桔褐圆蚧进行了连续观测和防治试验。结果如下。 1 发生规律 褐圆蚧活动型虫态出现在5月下旬至10月下旬,有4次若虫孵化高峰期。各次若虫初见期与始盛期相距6~10天,初见期到上果(叶)固定取食为10~12天。褐圆蚧以受精雌成虫和二龄若蚧在被害枝、叶上越冬。雌成蚧产卵前固定不动,卵产于母体下。产卵结束,待大部或全部幼蚧孵化后,成虫身体便干缩死亡。产卵量与虫体大小及寄生部位不同有明显关系,虫体较大或寄生于果上的雌成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期补充营养对黄粉虫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黄粉虫在不同发育时期补充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蔗糖、蜂蜜对成虫繁殖力的影响,试验采用多因素对比饲养的方法,测定黄粉虫成虫繁殖力相关指标(寿命、孵化率、产卵量)。结果表明:幼虫和成虫期补充营养组黄粉虫繁殖力大于成虫期补充营养组,但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成虫期补充营养组黄粉虫繁殖力显著大于幼虫期补充营养组(P0.05)。在不同时期补充相同浓度营养对黄粉虫卵的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时期补充不同浓度营养对黄粉虫卵的孵化率差异显著(P0.05)。成虫期补充10%葡萄糖组黄粉虫产卵量与其他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雌成虫的寿命最长约为132 d,雄成虫的寿命最长约为139 d;最佳产卵期是羽化后10~55 d,孵化率可达94.29%。  相似文献   

10.
桑树绿盲蝽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iir)属半翅目盲蝽科,原是棉花害虫之一,但在浙江桑麻区曾见严重为害红麻.当红麻生长后期麻株衰老时,即转迁到桑树夏伐枝条的"剪口"髓部或桑拳霉桩上产卵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孵化若虫为害桑树幼芽嫩叶,严重影响春叶的产量和品质.鉴于国内以往对此虫在桑树上的发生规律、危害性及防治方法等均未见过详细报道,故将1979~1982年调查研究小结于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长春地区苜蓿田害虫和天敌种类及其田间消长规律,试验通过定期田间调查,初步鉴定了苜蓿害虫22种,主要包括半翅目、鞘翅目和直翅目昆虫;天敌7种,主要包括鞘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等昆虫;分析了主要害虫(蚜虫、叶蝉、蝽)以及优势天敌(瓢虫类)的田间种群消长规律,即豆无网长管蚜的消长动态呈单峰型,牧草盲蝽、三点盲蝽和大青叶蝉的消长动态呈双峰型,而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消长动态亦呈双峰型。  相似文献   

12.
植物源蒸馏油是一种新型植物油,本文探讨了植物源蒸馏油在害虫控制中的应用潜力。以矿物油乳剂为参照,以柑橘木虱为试虫,分析比较植物油蒸馏油的触杀和拒避作用。植物油和矿物油对柑橘木虱的卵、若虫和成虫均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其中对若虫尤其低龄若虫的触杀作用最强,可达90%以上。两种油剂对雌虫产卵均有一定的拒避作用,拒避雌虫产卵维持约2 d。两种油剂对成虫寄主选择没有明显的拒避作用。总体上,植物源蒸馏油对柑橘木虱的触杀作用以及对成虫的拒避作用与矿物油相当。如果进一步改进该植物油的乳化效果,可替代矿物油乳剂应用于害虫防治中。  相似文献   

13.
双毛鲁丝蚧(Luzulaspis bisetosa)为中国新记录种,其寄主植物青绿苔草(Carex leucochlora)为我国推广的重要草坪草。本文重新描述了雌成虫的形态特征,首次记述了一龄若虫的形态特征,并绘制了形态特征图。最后讨论了该种的经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麻点璃眼蜱的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9-2000年3-9月份从甘肃省永靖县的绵羊、山羊体表采集蜱842只(雄虫453只,雌虫389只),经鉴定为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该种蜱对山羊的侵害大于绵羊,,一般寄生于羊后肢内侧,肛门周围和母亲外生殖器周围等无毛或毛稀少、毛毛短的部位。经实验室人工饲养,证明该种蜱为二宿主蜱,饱和血雌虫产卵前的生殖滞育期平均39.5d,产卵期平均22.5d,卵孵化平均27d,幼虫从开始吸血到变为饱血若虫19.5d,饱和血若虫蜕皮约37d;成虫活动季节为3-10月份,5-6月份为高峰期,羊在高峰期的感染率达100%。  相似文献   

15.
乳浆大戟天敌——大戟天蛾成虫产卵特性及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浆大戟成虫产卵选择性试验表明,在乳浆大戟、京大戟、狼毒大戟和乳、京、狼3种混合的4组植物中,乳浆大戟天蛾成虫喜欢在乳浆大戟的枝叶上产卵,很少在其它植物上产卵,乳浆大戟成虫产卵对寄主有很强的选择性,不同寄主选择性有很大差异(P<0 05),对乳浆大戟产卵选择性显著(P=0 05)高于其它大载属植物,乳浆大戟天蛾成虫产卵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在一定空间,单对饲养的成虫产卵量明显大于群体饲养的成虫产卵量,成虫的寿命长,卵的孵化率高。  相似文献   

16.
桑白蚧又名桑盾蚧、黄点介壳虫。为害多种果树和林木,以成虫及若虫寄生树枝,以口针刺入皮层吸食汁液。据调查,在西安市灞桥区猕猴桃园,受害轻的果园有虫株率在20%-30%,受害重的有虫株率达70%-80%。受害轻的树植株长势减弱,发芽率降低,受害重的整株枯死。1发生规律在陕西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寄生在树枝上越冬。早春树液流动后开始取食,虫体迅速膨大,介壳逐渐鼓起。越冬雌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产卵,4月底第1代若虫孵化。初孵若虫比较活跃,在树枝上快速爬行,经过几小时后开始固定下来,不再移动。雌若虫第1…  相似文献   

17.
余虹  吴叙英 《蚕业科学》1997,23(1):10-13
室内饲养桑粉虱,感温20℃,卵期平均7.6d;在18.38~19.59℃,幼虫期1龄平均6.2d,2龄3.1d,3龄4.0d,4龄及蛹期8.5d。室内饲养结合田间实验,桑粉虱成虫的单雌产卵量平均为21粒。成虫寿命室内为2~6d,室外有长于8d的。以蛹在落叶、土表和杂草中越冬。  相似文献   

18.
红缘蝽是龙眼幼果期的重要害虫 ,以成虫及若虫为害龙眼枝梢和果穗 ,引起落花落果 ,是一种不同于荔枝蝽的害虫。1 形态特征。成虫淡黄绿色 ,足细长 ,淡黄褐稍带绿色 ,卵椭圆形 ,初产时淡黄褐色 ,后为紫褐色。若虫共 5龄 ,1龄体淡红色 ,触角第 3节膨大 ;2龄米黄色 ,触角第 2节结节呈黄色小圆形 ,第 3节结节呈黑色大圆形 ;3龄体红色 ,翅芽微显 ,触角结节变小 ;4龄若虫体米黄色 ,翅芽明显 ,触角结节消失 ;5龄翅部分形成。2 生活习性。一年只发生 1代 ,以成虫在龙眼及果园杂草下越冬 ,翌年 4月开始在枝梢或花穗上活动取食 ,7月中下旬交配产卵 ,…  相似文献   

19.
桑天牛成虫取食北京杨后血淋巴羧酸酯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天牛成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以后,其寿命和产卵量明显不同。对羧酸酯酶活性测定表明,以桑树作为补充营养寄主的桑天牛成虫的血淋巴羧酸酯酶活力明显高于取食北京杨的天牛;而羧酸酯酶动力学研究表明,桑天牛取食北京杨后对其羧酸酯酶活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饲喂时间的不同,羧酸酯酶活性差异不同,5 d以内,酶分子的活力降低,至第7天时,除了活力降低外,酶分子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导了实验室内,在相对湿度基本相同(90—94%)、温度不同(14.8—17.4℃、25℃、30℃)的条件下,对采自自然草场上的青海血蜱饥饿成虫,在羊体上吸饱血后,进行了:产卵前期及产卵期、卵期、幼虫吸血期、幼虫蜕变期、若虫吸血期、若虫蜕变期、雌虫吸血期等的试验观察。结果得出其生活史较长,一个世代平均需要525.9—265.9—211.8天。并对性别比例、各期饥饿虫体的寿命和量度,做了观察记载。青海血蜱除邓国藩描述的与日本血蜱在形态上不同外,在生物学特性上也有差异,前者较后者产卵数少而各期虫体的吸血和蜕变时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