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利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平台技术,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低氮(14 mg/L)和常氮(28 mg/L)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Oryza sativa L.)N、P、K、Ca、Mg、Cu、Zn、Fe、Mn的吸收和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并着重分析了CO2浓度升高对稻米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按照当前CO2浓度条件下营养元素的正常供应水平,而且各元素都以有效态供给时,CO2浓度升高对多数被测元素吸收总量影响不大,只增加了K、Ca、Fe的吸收总量; N、P、Mg、Mn向穗部分配增加,K、Ca、Cu、Zn、Fe向穗部的分配比例不变;水稻籽粒中P、Ca、Mg、Cu、Zn、Fe和Mn含量无显著影响,N、K含量显著下降。还初步探讨了CO2浓度升高对稻米中人类必需营养元素的不足(或“隐性饥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粳稻品种间杂交组合“龙锦1号/香软米1578”的196份F3家系,对糙米中Fe、Se、Zn、Cu、Mn、Ca、Mg、K、Na和P等10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10种矿质元素在F3家系间均有较大的变异,其中Na含量变异最大,Zn含量变异最小,变异系数分别为77.69%和12.04%。各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Na>Se>Cu>Fe>Mg>Mn>Ca>P>K>Zn。不同矿质元素含量也有较大的差异,F3家系群各矿质元素含量平均值高低排序为P>K>Mg>Ca>Fe>Mn>Zn>Na>Cu>Se。糙米中10种矿质元素含量在F3家系群中均表现为正态分布,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Zn与Fe、Cu,Mn与Mg、Ca、K、P,Ca与Mg、K、Na、P,Mg与K、P,P与K、N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Fe与Se、Mn与Na、Mg与N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Mn、Ca、Mg、K、P含量与其他矿质元素含量间的相关关系较Fe、Se、Cu、Zn含量与其他矿质元素含量间的相关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云南稻核心种质矿质元素含量及其变种类型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在云南省新平县同时繁殖的653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糙米中的P、K、Ca、Mg、Fe、Zn、Cu和Mn共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比较了云南稻种核心种质8种矿质元素含量与变种分类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多抗育种、多样性降低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高产和多抗水稻品种的K、Ca、Mg、Mn含量明显增加,P、Fe、Zn、Cu含量则明显降低,这与水稻矿质营养的遗传和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云南稻种核心矿质元素含量存在地带性分布, P、Fe、Zn、Cu含量高低可能与多样性中心有一定联系。核心种质矿质元素高低及其多样性与籼粳关系不大,但在水陆、粘糯、光壳与否、米色、米味、软米与否之间差异明显。这些结果间接支持了“亚洲栽培稻种—籼粳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五级分类系统的生态变种群。  相似文献   

4.
对17个黑米品种、16个红米品种和30个白米品种进行了8种矿质元素、多酚以及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结果发现,大量元素磷(P)的含量在有色稻米中的含量明显高于白米,其中在黑米中的含量最高;微量元素铁(Fe)、锰(Mn)、锌(Zn)、铜(Cu)的含量在有色大米中也明显高于白米。元素间的积累具有一定相关性,如钙(Ca)与钾(K),镁(Mg)与P,Fe与Mg、Ca、Cu、P,Mg与Mn、Ca,Mn与P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色米的多酚含量显著高于白米,且在红米中的含量最高。供试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都处于中低等水平,且白米和红米品种的平均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黑米。直链淀粉含量与多酚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铝胁迫处理下营养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分布是铝毒害的基础。采用水培法研究狗牙根种质资源在铝胁迫处理下对铝的吸收和运输,以及铝胁迫对氮、磷、钾、钙等元素的吸收和运输的影响。结果表明:铝胁迫处理显著增加了狗牙根植株体内的铝含量,且铝主要集中在根系;铝胁迫处理抑制了狗牙根对N、P、K、Ca的吸收,地上部分N、P、K、Ca的含量平均减少了25.00%、33.67%、29.29%、25.82%,根系N、P、K、Ca的含量平均减少了28.69%、14.58%、26.28%、27.07%。这说明铝胁迫后,P、K主要分布在根系,向地上部分的运输减少;铝胁迫后可以转运更多的Ca到地上部。  相似文献   

6.
 采用同步辐射(SRXRF)结合ICP MS研究了足Zn条件下不同锌效率水稻籽粒中Zn及其他矿质元素的微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SRXRF技术可高效分析水稻籽粒锌等矿质元素的微区分布特征。水稻籽粒中K和Ca元素的分布特征与其余4种元素相关不显著,而Zn、Fe、Cu、Mn元素的含量分布相互间则显著相关;水稻籽粒中K含量最高,移动性也最强,精米中K含量可达颖壳的52.6%~90.6%,而Ca在颖壳中含量最高。其余矿质元素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糊粉层;Zn、Fe等元素主要集中在水稻籽粒的胚及糊粉层等外层功能组织,在胚乳中由外向里呈递减趋势。此外,锌高效基因型IR8192在水稻籽粒各部位的Zn含量均低于锌低效基因型二九丰。可见,与锌低效品种相比,锌高效品种仅在低Zn水平下表现出更高的锌吸能力及利用效率,在足Zn条件下并无籽粒富锌特征。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中主要矿质元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ICP-OES法测定了普洱茶和晒青毛茶中16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分析了不同产地和不同等级普洱茶样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普洱茶中16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分别为16.68(B)、3306.64(Ca)、272.18(Fe)、806.05(Al)、14522.80(K)、2054.96(Mg)、682.09(Mn)、0.25(Mo)、487.71(Na)、3628.98(P)、2350.90(S)、173.78(Si)、61.77(Zn)、2.48(Ni)、0.15 mg/kg(Co),Hg 在全部样品中均未检出;10种矿质元素(Mn、Na、Zn、Ca、Fe、Al、K、Mg、Ni和Co)在普洱茶中的含量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晒青毛茶(P<0.05);8种矿质元素(Ca、Fe、Al、K、Mg、S、Ni 和 Co)的含量水平在4个不同产地的普洱茶样品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除Ni、Hg外,不同级别普洱茶矿质元素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采用ICP-OES法测定了普洱茶和晒青毛茶中16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分析了不同产地和不同等级普洱茶样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普洱茶中16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分别为16.68(B)、3306.64(Ca)、272.18(Fe)、806.05(Al)、14522.80(K)、2054.96(Mg)、682.09(Mn)、0.25(Mo)、487.71(Na)、3628.98(P)、2350.90(S)、173.78(Si)、61.77(Zn)、2.48(Ni)、0.15 mg/kg(Co),Hg在全部样品中均未检出;10种矿质元素(Mn、Na、Zn、Ca、Fe、Al、K、Mg、Ni和Co)在普洱茶中的含量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晒青毛茶(P<0.05);8种矿质元素(Ca、Fe、Al、K、Mg、S、Ni和Co)的含量水平在4个不同产地的普洱茶样品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除Ni、Hg外,不同级别普洱茶矿质元素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两个水稻品种汕优63和扬粳9538对不同土壤Pb浓度的吸收分配差异及Pb对水稻3种矿质元素(Fe、Cu、Zn)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Pb浓度处理条件下,两个水稻品种根系对Pb吸收差异不显著(P>0.05),而地上部差异显著(P<0.05),汕优63地上部Pb浓度显著高于扬粳9538;根系活力与根系吸收Pb的能力没有必然联系.Pb对水稻分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分蘖早期,对水稻成穗数无影响.低浓度Pb处理对水稻矿质元素的吸收无显著影响;高浓度Pb(3 115 mg/kg)处理均增加两个水稻品种根系Fe含量,降低汕优63地上部Fe含量及降低汕优63根系Cu、Zn含量.  相似文献   

10.
陈丽璇  陈淳  陈菲  蔡晓东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0):1809-1814
研究西施柚果实发育过程K、Ca、Mg、Zn、Cu、Mn、Fe共7种金属营养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吸收规律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6月、6~8月和8~10月分别是果皮迅速生长期、果肉迅速生长期和果实转色成熟期.(2)果皮和果肉中K、Mg、Zn、Cu、Mn、Fe的含量均随果实的发育总体呈递减规律(果皮中Ca的含量相反),但7种元素的吸收总量则不断增加.K含量位居7种元素之首.K、Zn、Fe以果肉居多,Ca、Mg、Mn主要分布在果皮,Cu在果皮果肉中的含量相当.(3)7种元素的累积主要集中在6~8月果肉迅速增长期,K、Ca和Fe在10月果实成熟期也有较大的吸收.K的吸收率与单果重增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Ca和Fe与单果重、Mg和Cu与果肉直径呈显著正相关.(4)7种元素中K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显著率较高,Ca和Cu以负相关为主.(5)Mn和K与活性氧代谢指标相关性较显著,其次是Zn、Fe和Mg,Ca和Cu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木薯种质资源矿物质元素含量,优选含量丰富的品种,为木薯的综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本文采用马弗炉法、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法分别对113份木薯种质资源灰分与矿物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矿物质元素Cr、Cu、Se含量均低于1 mg/kg(干重),Ca、Fe、K、Mg、Mn、Na、Zn含量分别为66.39~1609.81 mg/kg、4.35~ 38.93 mg/kg、1954.56~8762.78 mg/kg、149.04~1143.73 mg/kg、4.48~37.40 mg/kg、36.80~530.40 mg/kg、6.35~24.83 mg/kg。利用概率分级法将113份木薯种质资源灰分及矿物质元素含量分为5级,即极高、高、中、低和极低,并推荐极高品系作为基础亲本材料。在相关性分析中,灰分与Fe、Mg、Na、Zn含量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Ca含量与K、M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Ca含量与Mg、N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Fe含量与Mg、Na、Zn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K含量与M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Mg含量与Na、Z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Zn含量与Mn、N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Zn与各矿物质元素的吸收有较强的相互促进作用,Fe含量与Mg、Na含量有较强的相互促进作用,Ca含量与K、Mn的吸收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Ca、K、Mn与Fe、Mg、Na的吸收可能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不同木薯种质资源矿物质元素含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2个,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1.707%。聚类分析可将113个木薯种质资源分为3类,根据矿物质元素含量差异可将不同木薯品种分为Na、Mg、Zn、Fe含量较高和Mn、Ca、K、Zn含量较高两大类,主成分综合评价中‘274'‘50'‘571'‘521'‘417'等木薯种质资源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锌强化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40个不同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扬花期叶面喷施0.5%的Zn肥,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Zn处理与不处理(对照)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6种矿质元素(Zn、Fe、Ca、Mg、Cu、Mn)的含量,并分析这些元素对Zn强化的响应。结果表明,Zn处理后各品种籽粒中Zn含量均比对照有极显著上升,但上升幅度因品种而异。籽粒中Fe、Ca、Mg、Cu、Mn含量对Zn强化的响应因元素种类和品种而异,就品种平均值而言,Mn含量在Zn处理和对照间有极显著差异,Fe、Mg和Cu含量在处理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大部分品种Zn处理后籽粒Ca含量有所下降,Mn则有所增加。对施Zn和对照间被测矿质元素的变幅进行主成分分析,前三个主成分(PC1、PC2、PC3)累积贡献率为0.76,基于前三个主成分对40个品种(系)进行类平均法的聚类分析,将40个品种分为3类:第1类包含有8个品种,Zn处理后籽粒中Ca、Mg、Cu、Fe含量总体呈现降低趋势,而Mn、Zn含量呈增高趋势;第2类包含23个品种,Zn处理后籽粒Ca、Cu含量总体有一定的降低,其余4种元素含量则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第3类共有9个品种,施Zn后Fe含量总体有一定幅度的降低,其余5种元素含量则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来自第2类和第3类中的12个品种在Zn处理后所测定的全部6种元素或者其中大部分元素的含量提高,适宜进行Zn强化,而其余品种Zn强化后部分或全部元素(Zn除外)与对照相比有所下降,不宜作为Zn营养强化的载体品种。  相似文献   

13.
铝、镉、铜互作对大麦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Al、Cd、Cu等毒害元素处理对大麦生长发育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以及这些毒害元素间的互作关系,设置低pH、单独Al及Al与Cd或Cu二元素和三元素复合胁迫,以耐酸土性差异较大的两个大麦品种为材料进行营养液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胁迫处理导致大麦植株生长和根系活力下降,K等养分元素含量下降,而S、Fe含量上升,Al、Cd和Cu等毒害元素在各器官的积累量增加,各指标的变幅均以敏感型品种显著;(2)二元素复合处理中,Al与Cd和Cu间均呈正协同效应,尤以敏感型品种更为显著;(3)与二元素复合处理相比,三元素复合胁迫导致耐性品种各器官Al含量下降,Cu、Cd含量上升,总体表现为植株生长发育受抑制小于二元素复合处理;但三元素复合胁迫导致敏感型品种植株生长发育和根系活力水平进一步下降,各器官Al与Cd、Cu含量和养分含量与对照的差异加大.如在Al Cd和Al Cu Cd处理下耐性品种株高分别比对照下降15.6%和20.3%,敏感型品种分别比对照下降10.9%和23.8%.各胁迫处理均导致两个大麦品种根系P含量上升,而茎、叶P含量下降,且耐性品种根系P含量显著高于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14.
火龙果果实发育期间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郑伟  蔡永强 《热带作物学报》2015,36(7):1242-1246
以红肉火龙果新品种‘紫红龙’为试验材料,研究果实发育期间鳞片、果皮、果肉中N(氮)、P(磷)、K(钾)、Ca(钙)、Mg(镁)、Fe(铁)、Zn(锌)、Mn(锰)、Cu(铜)、B(硼)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火龙果花后3 d鳞片和果肉K含量维持较高水平,之后呈下降趋势,果皮K含量在果实成熟时最高。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K含量比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高。火龙果花后3 d果肉的Ca含量最高,在果实发育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0种营养元素在鳞片、果皮和果肉生长发育中的变化规律来看,在幼果期,果实中多种元素的含量均处于最高水平,此后,随着幼果的快速增大,矿质元素含量逐渐下降。直至果实成熟期,各种矿质元素含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Al、Cd、Cu等毒害元素处理对大麦生长发育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以及这些毒害元素问的互作关系,设置低pH、单独Al及Al与Cd或Cu二元素和三元素复合胁迫,以耐酸土性差异较大的两个大麦品种为材料进行营养液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胁迫处理导致大麦植株生长和根系活力下降,K等养分元素含量下降,而S、Fe含量上升,Al、Cd和Cu等毒害元素在各器官的积累量增加,各指标的变幅均以敏感型品种显著;(2)二元素复合处理中,Al与Cd和Cu间均呈正协同效应,尤以敏感型品种更为显著;(3)与二元素复合处理相比,三元素复合胁迫导致耐性品种各器官Al含量下降,Cu、Cd含量上升,总体表现为植株生长发育受抑制小于二元素复合处理;但三元素复合胁迫导致敏感型品种植株生长发育和根系活力水平进一步下降,各器官Al与Cd、Cu含量和养分含量与对照的差异加大。如在Al+Cd和Al+Cu+Cd处理下耐性品种株高分别比对照下降15.6%和20.3%,敏感型品种分别比对照下降10.9%和23.8%。各胁迫处理均导致两个大麦品种根系P含量上升,而茎、叶P含量下降,且耐性品种根系P含量显著高于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16.
铝胁迫对山茶花吸收矿质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山茶花花苗为研究对象,采取Al~(3+)溶液处理进行砂培,试验设5个铝处理水平:0、250、500、1000、2000 mg/L,铝胁迫30天后采收植株,研究铝胁迫对山茶花的生长形态、铝的吸收、累积和在植株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旨在为植物的耐铝毒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山茶花在酸性土壤上的培养和种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Al~(3+)250~2000 mg/L处理水平下,植株的株高、根长、根鲜重、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等与对照相比差异并不显著,说明短期的铝胁迫对山茶花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随着Al~(3+)培养浓度的增加,铝主要累积于山茶花根部;铝胁迫对N、P、K、Ca、Mg、Fe、Mn、Zn和Mo等矿质元素的吸收为无显著影响或是促进作用。但是,铝胁迫对山茶花叶部吸收Cu和B起到了显著抑制作用,另外根部的Ca/Al比也随着Al~(3+)处理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所以,本试验说明了山茶花苗虽然具有较强的铝耐性,但是高铝胁迫对其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阻碍叶部对Cu和B的吸收。因此,为缓解铝毒,在酸性土壤中种植山茶花苗时,应及时喷施铜肥和硼肥。  相似文献   

17.
以橄榄‘长营’和‘清榄1号’为试验材料,测定橄榄果实中N、P、K、B、Ca、Mg、Zn、Mn元素的含量,探讨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和品种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橄榄果实中矿质元素含量存在差异。随着橄榄果实的发育,‘长营’和‘清榄1号’的K元素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长营’果实中的N、P、B、Ca、Mg、Zn、Mn元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清榄1号’果实中N元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B元素含量逐渐降低,P、Mg元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Ca、Zn、Mn元素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整体上,‘长营’果实中N、P、K、B、Mg、Zn、Mn元素含量均高于‘清榄1号’,而Ca元素含量低于‘清榄1号’。综上,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长营’和‘清榄1号’果实的N、P、B、Mg元素含量变化趋势不同;K、Ca、Zn、Mn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一致,但在同期时,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大。较高的Ca元素含量证实橄榄为高钙水果。  相似文献   

18.
果蔗含有丰富的糖分、纤维分、水分、矿质元素、氨基酸等,这些成分指标受环境条件与品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主栽的2个果蔗品种的矿质养分含量及品质指标在不同蔗区之间的差异。于果蔗成熟期,分别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4个甘蔗主产区,选取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2个果蔗品种(‘Badila’和‘粤糖54-474’)为材料,对其主要矿质元素含量(N、P、K、Ca、Fe、Mn、Zn、Cu)和品质(糖度、纤维分、简纯度、还原糖、水分)的差异性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蔗区改变时,甘蔗对N、P、K吸收转化的稳定性为:K>P>N;对中微量元素吸收转化的稳定性为:Mg>Ca、Cu、Fe>Mn、Zn;品质指标的稳定性为:糖度>水分含量、出汁率>还原糖分、纤维分、简纯度。N与K、蔗汁糖度、简纯度之间,Mn与Cu、Zn,Fe与Zn,蔗汁糖度与简纯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N、K与还原糖分,Ca与Mn,Mn与糖度,纤维分与水分含量,蔗汁糖度、简纯度与水分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与出汁率,Ca与蔗汁糖度,Mg与水分含量,Zn与Cu,Mn与Cu,纤维分与出汁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与Mg、Cu之间,Ca与Cu,Mg、Fe与纤维分,Zn与出汁率,Mn与简纯度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同类型数量性状指标之间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差异,K、Mg含量,蔗汁糖度指标在环境变化时表现最为稳定,品种、基因型能表现出其相应性状指标的种性优势;其次是P、Ca、Cu、Fe含量,水分含量、出汁率;而受环境影响最大的是N、Mn、Zn含量,还原糖分、纤维分、简纯度。相似数量性状指标可按环境效应和基因效应对其影响程度分为“环境效应优势型数量性状”“环境效应和基因效应对等型数量性状”和“基因效应优势型数量性状”3类。  相似文献   

19.
氮肥用量对苏中冬小麦地上部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施氮量对苏中地区冬小麦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扬麦11和扬麦13为材料,在江苏丹阳设置3个氮素水平(0、150、300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茎鞘和叶片中Fe、Zn、Mn、Cu、Ca、Mg和P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茎鞘、叶片、面粉和麸皮中的Fe、Zn、Mn、Cu和Ca含量,但P含量明显下降。与对照(N0)相比,施氮量达300kg.hm-2时,扬麦11籽粒中的Fe、Zn、Mn、Cu和Ca含量分别增加了11.74%、32.20%、31.78%、66.87%和53.75%,P含量降低23.06%,茎鞘中Zn、Cu和Ca含量增加106.34%、136.97%和51.15%,P含量降低46.46%;扬麦13籽粒中Zn、Cu和Ca含量分别比对照(N0)增加33.03%、59.67%和56.63%,Mg和P含量分别降低14.10%和25.41%,叶片中Mn、Cu、Ca和Mg分别增加174.54%、27.15%、41.66%和29.95%。随着氮肥用量增加,籽粒中Mg含量呈下降趋势,但茎鞘和叶片中Mg含量呈递增趋势。籽粒、茎鞘和叶片中不同矿质元素含量对氮肥的响应存在品种间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适量施氮可以提高冬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但是,氮肥用量过高可能降低籽粒中P和Mg的含量,不利于籽粒矿质营养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修剪物与茶多酚对茶树矿质吸收及根系有机酸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茶树修剪物水溶性成分及茶多酚对茶树生长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水培茶苗,于15、35、55、75、95 d收集根系分泌物,通过阴、阳离子树脂纯化、减压浓缩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分泌物中有机酸主要组成与含量。同时测定茶苗干物质量、茶多酚及矿质元素含量等指标。研究表明,茶多酚会抑制茶树对Ca、Mg、Fe、Mn、Zn的吸收,抑制生长,同时诱导茶树根系分泌苹果酸、柠檬酸;适量修剪物水溶物能够补充矿质营养,提高茶树K、Ca、Fe、Mn、Zn、Al的吸收,促进生长,但同时也会诱导草酸、苹果酸、柠檬酸和琥珀酸的分泌,降低收集液pH值,而收集液pH值变化与有机酸分泌量变化显著相关,结果提示茶树修剪物水溶性成分可能是导致土壤酸化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