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我国每年产生大量菌糠,而这些营养丰富的菌糠往往被丢弃或燃烧,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导致霉菌和害虫的滋生,造成环境污染。香菇菌糠是一种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食用菌培养料,试验研究了用香菇菌糠栽培榆黄蘑,再用榆黄蘑菌糠栽培鸡腿菇,为延长生物质资源循环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红椎菌是一种非常珍贵稀少的纯天然野生菌,无法人工栽培。广西林科院研究林下菌根型食用菌模式,实现了林下红椎菌人工促繁,为世界首创,迈出了人工栽培技术第一步。日前,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广西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广宇。记者:近年来,林下种灵芝、木耳等腐生菌类型的林菌模式成为全区林下经济发展的亮点。您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林菌间作发展趋势与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栽培食用菌能够优化栽培环境、降低成本、简化生产管理,相互促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文章结合辽宁省林业及食用菌资源现状,论述了辽宁省林菌间作的发展趋势及思路。  相似文献   

4.
昆明食用菌林下栽培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下食用菌栽培是发展林下经济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种植基地样方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以了解昆明食用菌林下栽培现状。结果表明:昆明食用菌林下栽培种类主要有榆黄蘑、香菇、大球盖菇、猪肚菌、长根菇、金耳、羊肚菌、灵芝、竹荪和双孢菇;种植地主要集中在盘龙区、西山区、嵩明县、晋宁县、宜良县、禄劝县和富民县;食用菌总的栽培面积约16hm~2,其年产量约870t;昆明林下食用菌多以鲜品和粗加工的产品销售为主。针对昆明林下食用菌栽培所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科技含量低、产品深加工不足、市场流通不畅等问题,提出政策扶持到位、加强科技支撑、培育市场品牌的发展对策。研究结果将为昆明市林下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和优势进行种植和养殖,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林业产业化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濮阳市清丰、南乐等地积极开展林下食用菌、林下养殖等发展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介绍几种适宜在濮阳发展的林菌、林禽、林畜、林药等林下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6.
林下栽培食用菌能够充分利用林地空间资源,获得优质食用菌农产品产出,是实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林下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意义为切入点,归纳论述了不同林分类型下食用菌的栽培情况和林下食用菌的主要栽培模式,列举了5种典型的林下栽培食用菌案例(黑木耳、大球盖菇、竹荪、灵芝、羊肚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林下食用菌栽培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的对策:(1)建立林下复合经营共同体;(2)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3)加强林下经济产业人才培养,促进林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4)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5)完善林下经济相关标准、导则的制定。综上结果,以期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土绿化》2013,(3):30-31
林下经济主要包括林菌、林药、林粮(油)、林草、林菜、林果、林苗、林花、林禽、林畜、特色养殖、森林景观利用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山东省是平原林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林业产业大省,林业产值截至2012年底达到4578亿元,居全国前列。林下经济代表着山东林业发展的新方向,它将农民想通过林地致富的渴求和社会对生态良好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毛尖蘑是大兴安岭地区珍稀野生食用药用真菌,栽培难度大,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食用菌研究团队经过5年攻关,实现了毛尖蘑人工种植成功,毛尖蘑林下栽培更接近野生,商品性状好,价格高。本文就毛尖蘑林下栽培技术作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9.
曹芹  杨虎翊 《中国林业》2011,(15):49-49
台蘑与河北张家口的"口蘑"齐名,是山西省五台山一带野生食用菌的统称,产于五台山的五座台上,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被视为山珍。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台蘑资源十分丰富,在发展森林食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对发展林区经济,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生态结构、资源利用特点、操作便利性、副效应等方面分析了近年国内几种主要林下经济模式的优劣。林药模式基本上没有种间矛盾,但不适合大规模经营;林菌模式适应种类多且地域广,但对栽培区水源条件、交通条件要求较高;林禽模式宜根据不同禽种生态习性择地饲养和轮养,应特别注意解决污染和疫病问题;林草、畜模式宜将林下种草和动物圈养结合起来,防患面源污染和疫病,防止对林地土壤扰动太大;林虫(蜂)模式中适合发展的经济昆虫较多,应根据各地传统习惯和加工能力,分项发展;林花模式中,适合林下种植的花卉和荫生植物较多,这一模式相对而言,对林地的干扰较少,是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一类群落结构,合理性较好。以上各种经济模式各有特点,各见其长,均可供林权主发展林下经济时甄别选择。林下经济发展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注意群落种问关系的协调。林下经济物种不可生硬拼凑,本木倒置。各模式的推广应充分考虑气候、市场等地域特点。文章还介绍了一种菌根性食用菌模式。菌根性食用菌与多种树木有天然的共生关系,且多是市场俏销的种类。利用已经发展成熟的栽培技术提高林下菌根性食用菌栽培集约化程度,可实现多年持续高产、高效益,且对林地的人为干预最少,能很好地保护林地生物多样性。这是其它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认为菌根性食用菌模式是目前最能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前景良好的林下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1.
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林业政策的调整,退耕还林面积的扩大,林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将是人们研究的新课题,如林药结合、林草结合、林菌结合等。林下的环境条件适于多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因此,林菌结合是林业立体开发新模式。1.栽培场所选择及场地处理。选择6年生以上的杨树人工林,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郁闭度0.4~0.6的林分,行距2~4米或4~3米均可。沿行间作床,床宽1米,长不超过10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在正常林木储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食用菌种植来提高复合经营效益,科学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达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此,在昆明地区进行了林下食用菌种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下栽种的大球盖菇与榆黄蘑、香菇、灵芝、长根菇产量差异显著,林下食用菌每棒出菇率和产量为:大球盖菇榆黄蘑香菇灵芝长根菇;每棒产值为:大球盖菇灵芝榆黄蘑香菇长根菇。由此可知,大球盖菇和灵芝更适宜在滇中地区杉木-华山松、油橄榄及核桃等林下栽种,并能够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林业政策调整,退耕还林面积不断扩大,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林下空间资源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实践证明,林下环境适宜多种食用菌生长发育,林菌结合已成为林业立体开发的新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通州区永乐店镇今年出现了一排排新大棚,这是他们为发展林菌生产而搭建的。据镇有关人员介绍,今年他们投入300多万,年生产菌棒600万棒,带动了600多户农户从事林下食用菌生产,计划年生产木耳9000吨。今年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大动作的原因是通州区林业局干部陈素梅和她同事发明的林菌间作的成功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淅川县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带动下,以发展现代林业为目标,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下经济,实现了兴林与兴县、兴林与富民的良性互动。目前,全县林下间种中药材面积1 066.6 hm2,年产值达到7 500万元;发展林菜间作基地1 400 hm2,实现年产值6 800万元。以间伐出的栎类、阔杂枝桠材为主要原料,年种植以香茹、木耳等食用菌近1 500万袋,带动农户0.5万余户,年产值达到0.9亿元。发展林禽养殖专业户达1200余户,饲养家禽60万只,年产值4 000余万元。目前淅川县林下经济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产业分散、规模较小、效益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针对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关于发展林下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元蘑(亚侧耳),别名黄蘑、冻蘑、晚生北风菌,隶属于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亚侧耳属。是我国东北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分布于河北、黑龙江、吉林、山西、广西、陕北、四川等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只要条件适宜均可栽培。  相似文献   

17.
沂水县林下经济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沂水县实施的林下经济增绿富民工程,发展模式主要有林菌、林禽(畜)、林虫3种,其中林下食用菌主要是种植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4种,禽畜主要包括鸡、猪、兔,林下昆虫养殖主要是金蝉、蚂蚱。调查结果表明,发展林下经济最高增收196元/m2,效益显著,是一条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80年代以前,香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药用菌的主要培养原料来自阔叶树。由于阔叶树资源生态效益巨大、储量不足,世界各国都面临食用菌、药用菌生产与林业生态平衡的“菌林矛盾”。1983年,福建农业大学高级农艺师林占糦率先利用芒萁、类芦、斑芦、芦苇、五节芒、荻、菅等野生菌草代替阔叶树木屑  相似文献   

19.
废弃菌渣二次利用及环保处理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2004年全省代料栽培黑木耳达10几亿袋,滑菇生产近亿袋,平菇、香菇、榆黄蘑等菇类栽培数量也较多,逐年呈递增趋势。每年菇、耳采收后都产生了大量的食用菌废弃菌渣,这些废弃菌渣如果不及时处理,杂菌侵染到处扩散,严重污染环境。由于食用菌栽培是在各个林区、农区,每家每户分散经营,有的是在交通非常不便的山区,治理难度较大。如果将这些废菌渣经过一定的处理,使其重新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原料,这样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治理了环境污染。针对以杂木屑栽培黑木耳、滑菇;以农作物秸秆栽培平菇、榆黄蘑等菇类的废菌渣二次利用进行技术探讨。  相似文献   

20.
普洱市发展林下经济,通过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景观旅游等复合型经营方式,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提升林地综合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林与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普洱市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30.13万hm2,通过发展林药、林菌、林菜、林禽、林畜、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林下采集等模式,2014年实现林下综合产值75.3亿元,占全市林业产值的44.3%,已成为普洱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林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分析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乏总体发展规划,市场流通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