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运用非参数的HMB指数方法,利用1991~2005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率的增长过程比较明显,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技术进步和混合效率的增长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规模效率的变化对玉米生产率的增长起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
提高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是贯彻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粮食安全观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长江流域612户水稻家庭农场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实证研究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农地细碎化程度等环境因素对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水稻家庭农场的耕种面积和规模报酬呈现倒U型关系,且适度经营规模区间为8.0~9.3 hm2;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未达到有效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相对较低。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规范农地流转市场、完善家庭农场市场竞争机制、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家庭农场主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有效提升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3.
姜天龙  李美佳 《玉米科学》2015,23(6):154-158
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2001~2013年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投入和产出面板数据(Paneldata),对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进步的贡献,技术效率在研究阶段变化不大,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弱。黑龙江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东北三省中最快,其次是吉林省。  相似文献   

4.
郑旭媛  林庆林  邓鸣 《玉米科学》2023,31(2):158-165
基于索洛余值法和随机前沿法测算2003~2019年间玉米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单产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贡献分解,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玉米单产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3~2019年间,中国玉米单产累计增长28%,其中劳动投入量、机械费用、种子用量、化肥施用量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8%、22.5%、-3.8%、6.1%和75.9%。2003~2019年间,中国玉米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性增长,余值法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计算累计涨幅达13.7%和18.7%,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在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起到决定性的贡献作用,贡献率分别为68.8%和32.3%。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强有力拉动作用下,我国玉米单产增长已从投入型转向效率型增长,要素投入趋于饱和,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仍有空间,分别表现在种子创新力提高、机械转型升级以及通过服务规模化提升规模效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DEA-Mal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我国2002-2007年红茶、绿茶、乌龙茶和紧压茶这四类茶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标。研究发现:我国茶产业的TFP指数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影响我国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因是技术进步,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我国茶产业存在着空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因此,我国茶产业要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提升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机制,同时关注空间发展不平衡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  何玉成  闫桂权 《大豆科学》2019,38(3):460-468
本文将碳排放纳入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为实现大豆低碳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测算并分析2006-2016年中国大豆主产区碳排放量和密度的时空特征,然后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碳排放约束下2006-2016年中国大豆主产区11个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2016年中国大豆碳排放量较2006年降低11.70%,年均负增长1.24%,而碳排放密度较2006年增长14.02%,年均增长1.32%,皆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按省份比较,黑龙江和内蒙古碳排放量最多,吉林和山西碳排放密度最大。2006-2016年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2%,其中技术效率年均提升0.6%,前沿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66%,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前沿技术进步拉动,技术效率提升作用不明显。从地区分布看,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地区不平衡现象,西部地区增长最快,东部地区增长最慢,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式存在差异。中国大豆主产区缺少"环境技术创新者"。根据结果本研究提出提高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核心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效率增长及其分解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参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利用2001~2008年的玉米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中国核心产区的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期间核心产区玉米生产率增长比较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核心产区玉米单产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源泉,为单产增长贡献了69.3%的份额,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贡献了60.7%。东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效率提高的作用,黄淮海优势区和西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新常态和茶叶消费回归理性的背景下,提高茶叶生产率对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17年微观跟踪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分析茶叶种植户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增长及源泉,并进一步利用2013—2016年微观混合数据,基于“一步法”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分析茶叶种植户的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特别关注不同技术扩散路径和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期间茶叶种植户TFP年均增长2.71%,且呈增长趋势,但具有较为明显的西高东低的区域特征;(2)茶叶种植户的规模报酬率及技术进步率年均下降0.25%和1.50%,技术效率年均增长4.46%,表明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技术效率的改进,而规模报酬率和技术进步却有阻碍作用,而且东中西部均表现出相同的特征;(3)进一步分析技术效率的决定因素,发现茶叶种植户参加合作社、参加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和政府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的技术推广和扩散途径能够显著提高技术效率,而且采用生物防治和放置粘虫色板的技术采纳行为同样显著提高技术效率,而是否为种植大户、是否与其他种植户交流病虫害防治经验以及是否安置杀虫灯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对于识别茶叶TFP增长及动力源泉、深刻理解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扩散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玉米种植业技术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园  李波  郝艳睿 《玉米科学》2019,27(4):181-188
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利用我国15个玉米主产区的2007~2016年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分类测算玉米种植技术效率、时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玉米主产区省份的生产种植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且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在玉米种植业中,增加劳动力的投入与直接物资与服务投入、提高种植规模达到适度规模水平对玉米产量的增加具有正向效应,传统玉米种植大省技术效率优势并不显著,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玉米生产种植技术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但差距逐渐缩小,具有趋同的趋势。技术进步在玉米种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现有投入要素增加以及对现有技术的推广扩散来提高生产效率的空间已经不大,玉米生产必须要转换新的增长动能,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生产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应加强农业灾害的监测预警等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1978-2005年中国三种主要油料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估计和分解,试图寻找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并重点比较了三大油料作物在1978-2005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表现。结果认为,实现油料生产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关键在于扩大全要素生产率对整个产出增长的贡献,具体实现路径在于同时实现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进,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此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希冀能够对促进中国油菜作物的可持续增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1978-2005年中国三种主要油料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估计和分解,试图寻找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并重点比较了三大油料作物在1978-2005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表现。结果认为,实现油料生产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关键在于扩大全要素生产率对整个产出增长的贡献,具体实现路径在于同时实现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进,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此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希冀能够对促进中国油菜作物的可持续增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厘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状况,是提高油菜综合生产能力的逻辑起点。本文基于1979-2020年间11个油菜主产省份的投入产出相关数据,在使用Global Malmquist指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基础上,分别使用Kernel密度估计、δ收敛和β收敛,分析其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特征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在剧烈波动中实现一定增长,表现为技术诱导型增长模式,而技术效率对其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从动态演进来看,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不断缩小。从收敛性来看,油菜全要素生产率的δ值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自2012年始基本稳定在0.01以下,出现明显收敛趋势,说明存在δ收敛。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将空间效应引入收敛模型后,其收敛性依旧显著,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为进一步提高油菜全要素生产率,本文提出推进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洋参作为特色农业经济作物,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显著作用,然而由于西洋参自身特性,其规模扩张极大地受到了土地资源的约束,因此研究西洋参生产效率的提高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作者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发现要素投入、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并总结了科技投入、技术进步、种植规模与市场导向、人力资本等因素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而专门针对西洋参及人参生产效率的文献较少,尚有研究空间。本文也为其他学者研究特色农业生产效率和影响因素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管曦 《福建茶叶》2010,32(6):42-45
文章在分析闽台茶业现状的基础上,采用DEA分析2002年-2007年闽台茶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的变动。认为在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方面福建都优于台湾,资源禀赋的差异对闽台茶业的生产效率影响较大,表现为福建茶业存在劳动力和间接费用的投入过多,而台湾茶业存在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投入过多。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快双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闽台茶业区域内双向合作,建立深层次的茶业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5.
姜宇博  李爽 《大豆科学》2016,(6):1018-1024
基于"大农机、大规模"视角,以位于我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的15个现代农机合作社为样本,通过调研获取大豆生产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模型分析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大豆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的15个样本中,2个样本是DEA有效的,样本有效率为13.3%;与种植多种作物的农机合作社相比,专业从事大豆种植的农机合作社生产效率更高;人力投入冗余与单位面积产出不足是影响非DEA有效样本纯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合作社种植规模、管理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是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应通过理论和经验的学习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适度扩大大豆种植规模,吸引更多农户参与规模化生产,通过提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促进大豆生产的节本与增效。  相似文献   

16.
以黑龙江省干旱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具有代表性的13个市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10~2019年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面板数据及2019年实地调研数据,选择DEA方法的投入导向BCC模型,测算黑龙江省近10年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业生产主体效率。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半湿润区粮食生产综合效率最高、干旱半干旱区最差。2010~2019年黑龙江粮食生产整体实现了1%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玉米生产者综合效率以规模66.7~667 hm2最高;组织形式以合作社为种植主体的综合效率均值最高,其次为农户。  相似文献   

17.
梳理了1986—2018年我国茶产业政策变迁趋势,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我国茶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使用Tobit模型检验了茶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业政策数量能够显著提升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促进作用在解决了内生性后依然存在;(2)鼓励型政策数量和直接政策数量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持久性,限制型政策数量和间接政策数量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3)直接政策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间接政策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小。为提升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应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产业政策时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人口不断增加,土地可耕种面积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保证粮食生产的根本措施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解放以来,保山市水稻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来源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品种的不断更新,促进了水稻单产的大幅度提高;二是籼改粳的成功应用,提高水稻安全生产水平;三是育秧方式的改进,从本质上提高了秧苗素质;四是栽插方式的改变,改善了植株间的生态环境;五是优化栽培密度,合理协调各产量构成因素;六是不断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七是化学除草剂的应用,减轻劳动力强度;八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九是化学控制技术的应用,促进水稻协调生长;十是科学管水,满足水稻正常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19.
<正> 三十多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发疑水稻生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水稻生产主要环节,如耕整地、排灌、运输、脱谷等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插秧也有较大进展,但是水稻收割仍是人工作业。随着农村经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空间格局不合理的问题,研究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通过建立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空间自相关模型,以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空间相关性为依据,分布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空间格局。分析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得出结论为: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农业劳动力比重、非农收入比重、耕地细碎化程度为不利影响因素;家庭人均收入和耕地质量为有利影响因素;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其影响不大;耕地经营规模以及地形地貌的影响结果需要具体分析。以此为依据,能够解决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空间格局不合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