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优73是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和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201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旱优73在福建省宁德市、三明市、南平市等地的引种试种表现,为旱优73在福建省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节水抗旱稻组合旱优73在不同灌溉条件下产量形成特点及其根系形态生理的变化情况。方法 以节水抗旱稻旱优73和高产水稻H优518为材料,通过根管试验设置三种水分处理(常规灌溉、轻度水分胁迫、重度水分胁迫),调查株高、分蘖、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性状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旱优73和H优518产量形成和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 两年的重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在轻度水分胁迫下,旱优73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显著变化,H优518的产量在两年内平均减少了25.6%,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也显著降低;在重度水分胁迫下,两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显著降低,其中,旱优73的产量两年内平均减少了28.8%,H优518产量减少了46.1%。与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节水抗旱稻组合旱优73在不同灌溉条件下产量形成特点及其根系形态生理的变化情况.[方法]以节水抗旱稻旱优73和高产水稻H优518为材料,通过根管试验设置三种水分处理(常规灌溉、轻度水分胁迫、重度水分胁迫),调查株高、分蘖、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性状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旱优7...  相似文献   

4.
对节水抗旱稻旱优73进行"一季+再生"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旱优73表现出生育期短、株叶形态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抗性好、米质优良等特点,栽培上应注重适当早播、合理施肥、适时收割、适宜留桩高度、加强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5.
苏荣理 《杂交水稻》2023,(1):103-105
赣73优明占是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自主选育的恢复系双抗明占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育成的三系不育系赣73A配组育成的优质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201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赣73优明占双亲特征特性及其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6.
2019年将乐县种子站承担省级优质稻新品种展示任务,集中展示20个引种备案优质稻新品种。结果表明,中熟组的泰两优1332、恒优丝占、晶两优510、旱优73和迟熟组的喜两优丝苗等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进一步在将乐县扩大面积示范种植。总结了参试表现较好品种的产量和特征特性表现。  相似文献   

7.
节水抗旱杂交稻新组合旱优73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7,(6):39-41
旱优73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和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沪旱7A与旱恢3号配组育成的节水抗旱杂交稻组合,2014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皖审稻2014024)。该组合在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试种示范表现出根系发达、抗旱性强、生育期短、稳产优质等特点,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旱优73是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沪旱7A与旱恢3号配组育成的节水抗旱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组合,2016—2018年在江汉平原荆州、监利、公安等地作再生稻试种示范,表现出节水抗旱、熟期适中、高产稳产、耐肥抗倒等特点。总结了其近3 a来作再生稻种植的表现及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2020年雨季对14个中国杂交水稻组合在缅甸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星火优981、星火优1354、中浙优8号、高丰优689、旱优73、广星优289、华浙优26等7个杂交水稻组合产量为7.44~8.52 t/hm2,增产显著,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5.83%~29.48%,而且这些组合的综合抗性优良,因此适合在缅甸进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旱直播模式下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光合生理特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杂交稻旱优73和常规稻黄华占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全生育期内旱管和水管两种水分管理模式,综合考查旱直播模式下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水稻旱直播模式下进行旱作栽培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稻产量,降低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与淹水灌溉相比,旱作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SPAD值和齐穗期净光合速率,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增加了茎秆和叶片干物质转运量和对籽粒贡献率,进而提高了水稻有效穗和千粒重。其中,黄华占和旱优73产量分别增加14.0%和11.9%。旱作处理对加工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了蛋白质含量;同时降低籽粒中重金属砷的含量,增加了重金属镉的含量。【结论】水稻旱直播模式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水稻适应性栽培提供了可能,但稻米品质与产量协同提升因品种而异。因此,旱直播模式下高效优质栽培技术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节水抗旱杂交稻新组合旱优7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6,(4):79-81
旱优73是用抗旱不育系沪旱7A与恢复系旱恢3号配组育成的籼型节水抗旱杂交稻新组合,表现适应性广、节水抗旱、有水增产、缺水稳产等特点,201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皖稻2014024)。栽培要点:适时抢播,播后及时化控除草,早施分蘖肥,及时防治病虫害。制种技术要点: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适当调整父母本种植行比,增加母本苗数。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安徽沿淮地区气候特点,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沿淮地区旱种旱管栽培,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的旱稻品种5个,节水耐旱型水稻品种7个;明确了沿淮地区以旱优73为代表的杂交旱稻的丰产节水栽培技术:播种期6月5-12日,播种量2.0 kg/667 m~2左右,氮肥用量10~14 kg/667 m~2;在施肥过程中适当降低基蘖肥用量、增施穗粒肥,基、蘖、穗肥比例以4∶4∶2较好。  相似文献   

13.
赣优7319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三系不育系赣73A与自育优质强优势恢复系东南恢019配组育成的早熟优质三系杂交早稻新组合,202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赣优735是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赣73A×苏恢5号选育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018年南平市建阳区引进赣优735作中稻示范种植,表现茎秆粗壮、株型紧凑、剑叶挺直、穗大粒多、生育期适中、米质优、高产稳产等特点,适宜在建阳区作中稻推广种植。总结赣优735在建阳区作中稻栽培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杂交稻新品种旱优3号的耐旱能力。[方法]分别进行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均设水管栽培(CK)、旱管栽培和耐旱栽培3个处理。[结果]不管是大田栽培还是盆栽,旱优3号的3种水分管理模式均以旱管栽培产量最高,耐旱栽培最低。该品种在大田试验中耐旱栽培比水管栽培减产5.5%,在盆栽试验中耐旱栽培比水管栽培减产达43.1%。[结论]旱优3号在南充当地对水分有一定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16.
沪旱5A是以沪旱1B与川香29B杂交,在F_4代选择优良单株与沪旱1A测交并经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的节水抗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于2013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沪旱5A保持了沪旱1A抗旱性好、米质优良的特点,柱头外露率、异交结实率显著提高,与旱恢49、旱恢840配制的组合沪优549、旱优540于2019年分别通过湖北省和上海市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利用优质保持系1504/中9B的杂交后代稳定株系与大穗型抗稻瘟病保持系赣香B杂交,在F4代选性状基本稳定株系与野败型不育系赣香A进行测交并回交,同时结合稻瘟病抗性鉴定筛选,育成了抗稻瘟病不育系赣73A。该不育系属感温型籼稻,农艺性状和不育性稳定,柱头外露好,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较强,品质较优,所配组合生育期偏母本、适应性广。2015和2017年先后通过了云南省和江西省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2018年通过了江西省品种审定。所配组合赣优735(赣73A/苏恢5号)于201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8.
信旱优26是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用自育的粳稻恢复系99026与优良籼稻不育系培矮64S配组育成的两系亚种间杂交旱稻新组合,介绍了信旱优26的亲本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适宜在江西省婺源县栽培的水稻品种。[方法]在同一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栽培20个水稻新品种,对比各种生理性能和产量构成因素,从中发现优势品种。[结果]排名前3的水稻品种是天优8012、建优381、深两优5183,单产分别是10 852.5、10 800.0、10 665.0 kg/hm2,分别比对照Y优1号增产9.46%、8.93%、7.56%。产量较差的是两优038、盐两优2208与华优2号。[结论]水稻品种天优8012、建优381、深两优5183比较适宜在江西省婺源县栽培。  相似文献   

20.
旱优737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选育的节水抗旱稻杂交组合,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合直播等优点,2018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根据福建省建宁县的气候特点、旱优737亲本的特征特性和大面积制种的经验,总结出该品种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