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研究PS04菌株分泌物对化感稻苗生长及其抑草效果的影响,以化感稻3号和化两优78为材料,用6个不同浓度(0、1/100、1/150、1/200、1/250和1/300容积比)的PS04菌株分泌物分别对水稻进行浸种或喷施幼苗叶片处理,分别在28℃和22℃下测定其对化感稻幼苗的影响,并观测各处理的化感稻与稗草混种对稗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8℃下,以1/300浓度PS04菌株分泌物溶液浸种化感稻3号和喷施化两优78叶片效果较好,既可以提高化感稻的生长,又不会影响其对稗草的抑制作用;22℃下,以1/200、1/250和1/300浓度喷施化两优78号叶片效果较好,均能促进其生长,并使与化两优78号混种的稗草存活率降低;1/100和1/250浸种以及1/250浓度PS04菌株分泌物溶液喷施叶片或者浸种+喷施叶片,均能促进化感稻3号的生长,也能够显著抑制各处理下与化感稻3号混种的稗草的生长。可见,PS04菌株分泌物溶液对化感稻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并能增强其对稗草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近年选育的水稻抑草新品种培杂软香、化感稻3号的化感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将水稻抑草新品种与P1312777进行田间条件下的抑草率比较【结果】培杂软香早、晚李25d抑草率均在45%左右,而化感稻3号和P1312777早季25d抑草率仅为培杂软香的50%左右,表现出较高的不稳定性。[结论】化感稻3号与P1312777化感作用相当;培杂软香化感作用较强.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稻田养鳖对水稻产量形成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稻田养鳖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于2018年在湖南省长沙县明月村采用田间试验,比较黄华占稻鳖共作再生季(RHT)、Y两优800稻鳖共作再生季(RYT)、黄华占常规单作再生季(RHN)、Y两优800常规单作再生季(RYN),4种模式的稻米产量和品质(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品质、食用品质).结果显示:稻鳖共作模式有利于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实粒数,显著提升再生稻的产量;提高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提升稻米的外观品质;但对于稻米RVA特性和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两个品种的作用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4.
试验比较了不同麻鸭放养数量(0、75、150、225、300、375只/hm2)对稻鳖田杂草发生、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麻鸭放养数量的增加,稻鳖田各生育时期的杂草数量和总干物质量均逐步减少,以放养数量为375只/hm2处理的除草效果最好;水稻产量随着麻鸭放养数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放养数量为225只/hm2时最高,同时该处理还改善了稻米食味品质。综合杂草防治效果、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表现,“稻-鳖-鸭”立体种养模式中麻鸭放养数量以225只/hm2为宜。  相似文献   

5.
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中稻+再生稻”组合是豫南稻区新的水稻种植模式,但是头季与再生季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变化尚不清楚。明确其产量和米质变化规律可为豫南地区高产优质再生稻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两优6326等12个适于单季种植的杂交籼稻为材料,在当地高产栽培条件下,依据头季和再生季两季产量将其划分为两季产量均高(双高)、头季稻产量高再生季产量低(头高再低)、头季稻产量低再生季产量高(头低再高)和两季产量均低(双低)等四种类型,并分析了米质的差异。【结果】 1)与头季稻相比,12个组合的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显著改善,蛋白质含量降低,稻米食味品质不同程度变优。2)两季不同产量类型之间比较,除双低类型(仅深两优11号一个品种)外,双高类型和头高再低类型加工品质较优,而头高再低类型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较优。蛋白质含量在各产量类型头季稻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再生季双高类型较头高再低类型高10.7 %,比头低再高类型低1.75 %。3)齐穗后日平均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远大于日照时数,再生季齐穗后日平均温度较低是其稻米品质优于头季稻的重要原因。【结论】综合产量及品质,两优6326、天两优616、广两优476和丰两优香1号是适于豫南地区的高产优质再生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6.
灌浆期干旱胁迫对水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灌浆期干旱对不同类型水稻叶片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干旱气候条件下水稻栽培提供参考。方法 以节水抗旱稻旱优113和普通杂交稻扬两优6号(YLY6)为材料,设置传统淹水灌溉、灌浆期干旱胁迫两个处理,分别测定水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稻米品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干物质生产及分配、叶片生理活性(叶片水势、气叶温差和光合速率)等。结果 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灌浆期干旱胁迫下水稻叶片水势、气叶温差均显著下降,最终导致叶片光合速率降低;但是在复水后2~15 d,叶片的各生理指标可以得到恢复,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变化,产量的稳定主要得益于前期充足的干物质积累使籽粒充分灌浆,结实率显著升高;稻米的碾磨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但扬两优6号的外观品质显著降低,却改善了旱优113的外观品质。同时,蛋白质含量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稻米营养品质。结论 水稻灌浆期适度干旱可以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改善稻米品质。因此,适当在生育后期阶段减少水分的投入,不仅可节约农业用水,稳定籽粒产量,还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盐逆境对水稻产量、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江苏沿海滩涂种植水稻是促进盐土脱盐改良和开发利用滩涂的主要技术之一,研究盐逆境对水稻产量、光合特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为发展滩涂种稻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以耐盐性较好的通粳981、盐稻12、盐稻10号和南粳5055等4个粳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非盐逆境(S0,电导率0.207 d S/m)和逆境(S1,电导率1.112 d S/m)2个处理,分别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光合参数、稻米品质和淀粉黏滞特性。【结果】与非盐逆境相比,盐逆境下水稻产量显著下降,仅为非逆境的40.5%,单位面积穗数差异不显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少;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显著下降,而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差异不显著;稻米加工品质显著下降,外观品质变化不大,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均未发生显著的变化,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显著增高。【结论】盐逆境对水稻产量、光合参数、稻米品质等均有不利的影响,可在盐逆境对产量、品质影响的关键时期孕穗期和灌浆结实期采取措施缓解盐逆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江苏沿海滩涂种植水稻是促进盐土脱盐改良和开发利用滩涂的主要技术之一,研究盐逆境对水稻产量、光合特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为发展滩涂种稻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以耐盐性较好的通粳981、盐稻12、盐稻10号和南粳5055等4个粳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非盐逆境(S0, 电导率0.207 dS/m)和逆境(S1,电导率1.112 dS/m)2个处理,分别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光合参数、稻米品质和淀粉黏滞特性。【结果】与非盐逆境相比,盐逆境下水稻产量显著下降,仅为非逆境的40.5%,单位面积穗数差异不显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少;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显著下降,而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差异不显著;稻米加工品质显著下降,外观品质变化不大,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均未发生显著的变化,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显著增高。【结论】盐逆境对水稻产量、光合参数、稻米品质等均有不利的影响,可在盐逆境对产量、品质影响的关键时期孕穗期和灌浆结实期采取措施缓解盐逆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水稻移栽后施用稻糠具有显著的抑草防草效果.施糠量达到100g/m^2时可明显减少稻田杂草发生量,施用量越多杂草发生量越少,即抑草防草效果越大,但当施糠量超过200g/m^2时对水稻有烧苗现象.在移栽后的第4天的杂草干物质重最小,与第16天的相比,秀水11杂草总干物质重减少了18.22 g/m^2、汕优10号减少了11.92 g/m^2.试验分析表明,施用稻糠后水土层氧化还原电位(Eh)减小和水稻群体茎蘖提前够苗封行是稻糠抑草防草效果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阐明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抗旱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抗旱性差异显著的4个水稻品种(籼稻扬稻6号和两优培九,粳稻旱优8号和镇稻88)为材料,以常规水层灌溉(CI)为对照,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对水稻产量、根系、叶片及籽粒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I相比,WMD处理下抗旱性较强品种扬稻6号和旱优8号产量分别提高6.90%和7.45%,抗旱性较弱品种两优培九和镇稻88产量分别降低7.28%和8.10%。WSD处理下,4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显著下降,抗旱性较弱的品种产量降幅远高于抗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WMD处理下,扬稻6号和旱优8号复水后根系氧化力、根系与叶片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活性均较CI有不同程度提高,而两优培九和镇稻88上述指标则与CI持平或有不同程度降低。WSD处理下,4个品种上述指标均较CI不同程度降低。【结论】轻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根系活性强、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高、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强是抗旱性较强水稻品种的基本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中浙优8号、野香优3号、桂育9号、桂禾丰、Y两优1号、昌两优8号等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宽窄行和等行距两种栽植方式,以控释肥作基肥一次性施肥,对适合稻鱼系统的水稻品种进行筛选。结果表明,Y两优1号和中浙优8号的产量高,可分别作为双季稻稻鱼系统早季中偏晚和晚熟品种种植,桂育9号生育期、株高、产量、叶面积指数各方面表现适中,可作为稻鱼系统中熟品种种植。栽植方式对各水稻品种的分蘖、株高、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宽窄行栽植能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适合稻鱼系统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选用感稻曲病品种辽粳401为研究对象,分析单穗上菌球数量以及菌球所在位置对水稻产量、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辽粳401单穗上菌球的数量以1~3个为主,随着单穗菌球数量增加,产量和品质逐渐降低,产量降低2.71%~35.47%,垩白粒率增加7.02%~94.90%,整精米率降低0.81%~13.18%。综合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数据发现,稻曲球对辽粳401的影响以单穗上产生3、6、9个菌球为分界点。产生在辽粳401穗位上部的菌球对稻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大于产生在穗位中部和下部的菌球,穗位上部产生3个稻曲球可以造成辽粳401产量损失18.56%。  相似文献   

13.
水稻移栽后施用稻糠具有显著的抑草防草效果。施糠量达到100 g/m2时可明显减少稻田杂草发生量,施用量越多杂草发生量越少,即抑草防草效果越大,但当施糠量超过200 g/m2时对水稻有烧苗现象。在移栽后的第4天的杂草干物质重最小,与第16天的相比,秀水11杂草总干物质重减少了18.22 g/m2、汕优10号减少了11.92 g/m2。试验分析表明,施用稻糠后水土层氧化还原电位(Eh)减小和水稻群体茎蘖提前够苗封行是稻糠抑草防草效果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稻品种抑制杂草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江苏主栽水稻品种5个,以及具有化感特性的PI312777和华抗草78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比各水稻品种与稗草、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生态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扬稻6号和PI312777对杂草发生株数的抑制率达70%~80%,扬稻6号、徐稻4号和PI312777对杂草干质量抑制率超过80%,具有良好的抑制杂草萌发、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同时,供试水稻品种对稗草地下部的抑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稗草地上部的抑制效果,对稗草整株干质量的抑制率与对稗草地上部干质量抑制率呈相同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淀粉是稻米的主要成分,其构成及理化特性基本决定了稻米食味表现。探讨优良食味稻米的淀粉构成特征,并解析结实期氮素水平的作用效应,对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的调优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稻米食味有明显差异的水稻品种金香玉1号、武育粳3号、武密粳和淮稻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结实期不同氮素水平处理,分析稻米淀粉理化特性与食味品质的关系及其对氮素水平的响应。【结果】稻米的食味值表现为金香玉1号>武育粳3号>武密粳>淮稻5号,不同氮素水平下表现一致。优良食味稻米的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较低;淀粉RVA谱崩解值较高,消减值较低,淀粉易于糊化;溶解度、膨胀势和淀粉颗粒形态较优,淀粉相对结晶度较高;短支链淀粉占比较高。随着结实期氮素水平的提高,稻米的食味值显著下降,直链淀粉含量有所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胶稠度变短,最高黏度和崩解值下降,消减值上升;淀粉的颗粒形态劣化;淀粉的糊化焓、相对结晶度和支链淀粉分支中的B2、B3链含量上升,溶解度、膨胀势、A链和B1链含量下降。稻米理化特性和食味值对氮素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优良食味品种的食味品质较为稳定,对氮素的敏感度小于普通食味稻...  相似文献   

16.
稻鱼(鳅)耦合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田养鱼(鳅)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本实验对水稻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碾磨品质、蒸煮品质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探究稻鱼(鳅)种养耦合模式和常规种植模式下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每一模式都种植两个水稻品种,中早39和H优518.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在稻鱼生态种养模式下的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糙米率都显著提高,碱消值显著提高,并且垩白度、垩白粒率都下降(其中H优518组的下降达到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相比于常规种植模式,稻鳅种养耦合模式下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都显著提升,垩白度、垩白粒率显著降低,碱消值提升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从整体上看稻田生态种养组合的稻米品质相比于常规种植模式有着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7.
水旱稻三交种的应用价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野败不育系ZZA、旱稻野败不育系保持系沪旱1B和旱稻恢复系旱恢3号配制的一个水旱稻三交种(ZZA/沪旱1B//旱恢3号)和两个相应的单交种(ZZA/旱恢3号和沪旱1A/旱恢3号)为材料,进行田间性状调查,测定产量、抗旱性和稻米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三交种株高、叶绿素含量、穗长等性状与单交种的变异系数差异不显著,但群体抽穗历期延长;产量明显高于单交种,2006年比两单交种分别增产17.33%和25.63%,2007年比两单交种分别增产357%和11.71%;抗旱性增强,抗旱系数达51.21%,高于两单交种和亲本;主要稻米品质指标与两单交种差异不大。结果表明,水旱稻三交种可以拓展杂交稻的遗传基础,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2014,(4):56-62
以4个化感稻品系与7个不育系所配的28个化感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以美国强化感稻PI312777为对照,研究了化感杂交稻田间抑制稗草的能力及其杂种优势表现。结果显示,化感杂交稻田间抑制稗草的主要因素是化感作用和竞争作用,其中化感作用对其整体抑草效应的影响较大;2012年早季的抑草效果优于2011年晚季,即环境条件影响了化感杂交稻抑草作用的发挥,其中竞争作用受环境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化感杂交稻的抑草作用对存活稗草地上部分生长量的影响主要是竞争作用的结果。从稗草株高及单株干物重来看,化感稻0210所配组合的抑草能力表现出很强的超父本和竞争优势,且田间表现稳定。基于封行前抑草率和灌浆期抑草率,有14个组合在早、晚季均表现出优于相应父本以及美国强化感稻PI312777的抑草效果,显示化感杂交稻在抗草育种中具有良好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深挖稻蟹种养模式潜力,2019—2021年在辽宁滨海盐碱稻区对水稻单一种植模式(MR)、水稻+成蟹种养模式(RC)、水稻+扣蟹种养模式(RYC)、水稻+成蟹种养生态减施模式(ORC)和水稻+扣蟹种养生态减施模式(ORYC)的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稻蟹投入产出进行了试验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养模式间水稻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及稻米加工品质差异均不显著;稻蟹种养模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减施模式在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生态减施模式下成蟹种养较扣蟹种养具有更高的市场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旱直播模式下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光合生理特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杂交稻旱优73和常规稻黄华占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全生育期内旱管和水管两种水分管理模式,综合考查旱直播模式下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水稻旱直播模式下进行旱作栽培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稻产量,降低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与淹水灌溉相比,旱作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SPAD值和齐穗期净光合速率,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增加了茎秆和叶片干物质转运量和对籽粒贡献率,进而提高了水稻有效穗和千粒重。其中,黄华占和旱优73产量分别增加14.0%和11.9%。旱作处理对加工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了蛋白质含量;同时降低籽粒中重金属砷的含量,增加了重金属镉的含量。【结论】水稻旱直播模式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水稻适应性栽培提供了可能,但稻米品质与产量协同提升因品种而异。因此,旱直播模式下高效优质栽培技术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