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省超级早稻高温热害预警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超级早稻抽穗扬花期间的主要气象灾害是高温热害。开展高温热害预警研究,为双季超级早稻及时采取高温热害防御措施,对于减轻高温热害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引入温度异常度概念,构建超级早稻的高温热害预警指数SA(standardized anomaly),利用TS(threat score)评分法确定了超级早稻抽穗扬花—灌浆成熟期的SA指数预报阈值,并结合欧洲中心细网格温度预报资料,进行湖南省超级早稻的高温预警。利用2012和2015年2 a典型的高温年份检验,结果表明,SA指标预警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因此可以使用该方法进行长江中下游地区超级早稻高温热害预警。  相似文献   

2.
化学调控对水稻高温热害的缓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在人工气候室模拟水稻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研究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化学调控处理对水稻高温热害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化学缓解处理仅在抽穗扬花前喷施时能预防高温胁迫的发生,对高温胁迫有一定的缓解效果,而在高温胁迫发生后追喷的效果不显著;选用的化学调控物质中,S诱抗素表现最好,其次为茉莉酸甲酯和磷酸二氢钾;化学调控物质缓解效应主要通过对结实率的改善来缓解高温胁迫的减产效应;化学调控处理仅对花期高温热害起缓解作用,不能完全补偿高温胁迫所产生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3.
穗期喷施叶面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水稻穗期喷施不同种类的叶面肥来研究不同叶面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效果好、性价比高的叶面肥用于水稻生产。结果表明,磷酸二氢钾、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生化素植物多糖等7种叶面肥在水稻穗期喷施,可以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来增加产量,其中,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处理增产22.10 kg/667 m^2,润垦磷酸二氢钾处理增产19.91 kg/667 m^2,生化素植物多糖处理增产16.32 kg/667 m^2;同时,穗期喷施叶面肥可以提高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其中生化素植物多糖、高效腐植酸和微量元素水溶肥处理还可降低垩白粒率。从产量和效益方面综合考虑,水稻穗期喷施叶面肥增产增效最多的是润垦磷酸二氢钾,然后依次为含氨基酸水溶肥、禾丰磷酸二氢钾、14-16-12硫酸钾型水溶性化成肥料、高效腐植酸、生化素植物多糖、微量元素水溶肥。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湖南早稻肥料高效施用技术,保障早稻稳产增产,以株两优819为试验材料,研究减量施肥+3次叶面肥模式、减量施肥+2次叶面肥模式、全量化肥基追肥模式、全量化肥基肥模式(对照)等4个处理对早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量化肥基追肥模式、减量施肥+3次叶面肥模式、减量施肥+2次叶面肥模式的水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均较对照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产量分别达到6 957.9、6 931.2、6 581.1 kg/hm2,增产幅度分别为10.39%、9.97%和4.41%,净增收益17.52~990.78元/hm2,产投比达到1.84~1.99。因此,在减少化肥用量20%的条件下,叶面喷施“沃利旺”能提高早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产量和产值,经济效益高于农户习惯施肥模式(全量化肥基肥模式),在湖南地区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早稻中嘉早17和连作晚稻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了施用叶面肥"喷施宝"和"施尔美"对早、晚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在穗期喷施叶面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早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7.92%~25.90%,晚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5.31%~12.06%;2种叶面肥以喷施"施尔美"的增产效果更好,用量宜控制在25 g/667 m2。  相似文献   

6.
控失磷钾肥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润 《中国稻米》2010,16(6):39-42
在早稻上进行不同量控失磷、钾肥与常量控失肥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随着磷、钾肥用量的减少,早稻产量也随之下降,但磷肥对早稻产量影响较小,减产幅度为2.5%~5.7%,与常量控失肥处理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控失钾肥随着用量的减少,早稻产量也下降,减产幅度为4.46%~7.64%,与常量控失肥处理相比,产量差异显著;但与常规肥料相比,减少磷肥用量对早稻产量影响不大,但减少钾肥用量对早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在比常规钾肥用量减少75%时,早稻减产0.7%。  相似文献   

7.
茶园旱热害及其防治与补救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健  朱全武  骆耀平 《茶叶》2013,39(3):153-155
茶园旱热害发生在高温干旱的季节,会使茶树茎叶枯焦,甚至整丛枯死,影响茶园的产量。本文介绍了旱热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防御旱热害发生的措施以及灾后的补救措施,以期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盱眙县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主要是造成结实率下降,导致减产。结实率高低与温度、大气湿度、品种、抽穗时间、田间水分状况有关。通过合理选用抗(耐)性品种、"籼改粳"、因种调整播期,合理安排抽穗期,在高温来临前,及时采取灌水等措施,可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永州市零陵区早稻杂交品种的施肥规律,以陵两优26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早稻生育进程、产量性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用氮、磷、钾肥使早稻返青期和分蘖期推迟,而成熟期提前,并影响水稻株高和结实率;合理适量的氮磷钾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增产167 kg/hm2,增产率为2.42%,氮、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6.7%、13.3%。  相似文献   

10.
在人工气候室采用盆栽模拟水稻生殖生长阶段的高温胁迫热害,研究不同时期及不同持续时间的高温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水稻Y两优1号与常规优质稻桂育9号,以抽穗扬花期计为0 d,分别在-9 d、-6 d、-3 d、0 d、3 d、6 d、9 d、12 d不同生育时间遭遇高温胁迫时的颖花结实率变化趋势相当,抽穗扬花期当天遭遇高温胁迫处理的颖花结实率最低,且随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损害加重;在持续处理5 d的条件下,-3 d期的高温处理对颖花结实率的降低也很严重,甚至低于抽穗扬花当天高温胁迫处理3 d时的结实率。不同时期的高温胁迫处理的损害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选择耐热性较强的品种有利于应对局部生态点易发生的热害天气。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稻米品质形成。水稻开花期对高温最为敏感,研究花期高温诱导小穗败育机理及其调控措施对减缓水稻高温热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高温下水稻颖花开放、花药开裂及散粉、柱头花粉粒萌发及花粉管伸长的特征及其作用机制,探究水稻花期耐热性调控机制以及减缓水稻花期高温热害的栽培调控措施,不仅为水稻花期高温热害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作物叶面施肥是补充营养元素和改善品质的一种重要手段,对苎麻进行叶面施肥不但可以及时改善缺素症状,还能提高原麻产量、改善纤维品质.苎麻叶面肥料大致可以分为营养型肥料、调节型肥料和益菌型肥料.本文介绍了三类叶面肥料对苎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苎麻叶面施肥的方法,并对今后苎麻叶面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对开花结实期高温热害的反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内2优6号)为材料,于2005-2006年在杭州分期播种,通过不同齐穗期条件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变异研究,分析开花结实期自然高温对灌浆结实的影响,同时在温室条件下设置可控极值高温(40~42℃)测定热害指数。国稻6号对开花结实期自然高温或设计极值高温的反应明显较对照协优46钝感,两者在小穗育性和热害指数上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试验结果还表明国稻6号随花期日平均温度升高小穗不育率增加,尤其与日最高温度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4和0.9850(P<0.05),表明日最高温度对小穗育性伤害更烈。而灌浆结实期日最高温度对国稻6号结实率的影响不如日平均温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2和0.9317(P<0.05)。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外源水杨酸(SA)对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以扬麦18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进行盆栽试验,分别在小麦抽穗期(SAHG)、开花期(SAAG)、花后5 d(SA5G)以及花后10 d(SA10G)对其喷施水杨酸(SA),在灌浆期(花后15~19 d)采用被动式模拟增温方法对其进行高温胁迫,分析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NN)相比,灌浆期高温胁迫(NG)显著降低了小麦的产量和千粒重,不同时期喷施SA显著降低了高温胁迫下产量和千粒重的下降幅度,不同处理缓解效果表现为SAAG>SA5G>SA10G>SAHG。外源SA处理缓解了高温胁迫对小麦不同穗位强、弱势粒粒重的损害,对上部小穗及弱势粒粒重的影响较为显著,从而缓解了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的降低。喷施SA显著降低了灌浆期高温胁迫下籽粒蔗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降低幅度,提高了籽粒中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细胞分裂素(CTK)的含量。推测喷施SA通过调控小麦籽粒内源激素水平提高籽粒糖类物质含量,进而缓解高温胁迫对产量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海南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南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水稻生育期资料和1961~2014年历史气象数据,分析了海南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海南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4 a海南水稻生长季内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早稻气候倾向率为0.21~0.3℃/10 a,以苗期最为明显,晚稻为0.18~0.24℃/10 a,以成熟期最为明显。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早于西部地区,早稻播种时间最大相差55 d,早稻收获和晚稻播种最大间隔42 d,降水和高温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随着气候变暖,海南大部分地区早稻生育期提前,晚稻生育期延迟,苗期和成熟期持续时间缩短,与该阶段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但全生育期持续时间变异较大,部分站点略有延长。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南早稻播期可适当提前,晚稻播期可适当延迟,并选用耐高温和抗干旱品种,以减轻高温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基追肥比例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巨英 《作物研究》2010,24(2):97-98
按照湖南省测土配方试验示范方案的要求,在肥料施用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采用7∶3,6∶4和5∶5三种基追肥比例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以研究不同基、追肥比例对粘土质地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粘性土质不同基、追肥比例之间早稻产量无明显差异,但以基、追肥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达6 537 kg/hm2。  相似文献   

17.
以气候变暖及极端气候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会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威胁全球粮食安全。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对粮食需求的改变,玉米已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高温胁迫对玉米生理生化特征及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降低。本文对高温胁迫对与产量相关的玉米器官的生理生化影响和不同生育期高温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综述。高温胁迫对玉米细胞膜及抗氧化系统、叶片光合作用及相关酶活性、雄穗分支分化及花粉活力、雌穗吐丝及花丝活力、子粒内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均有负面影响;不同生育期高温胁迫对产量及产量构成有不同程度影响,玉米生育期对高温胁迫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开花期灌浆期穗期苗期。同一生育期高温胁迫在不同玉米品种间亦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水稻灌浆期高温下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 EBR)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以优质稻品种浙禾香2号为试验材料,在灌浆期进行15 d高温(HT)和适温(NT)处理,同时喷施浓度为0.15 mg/L的EBR和相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合成抑制剂油菜素唑(Brassinozole, BRZ),以喷施相同量的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灌浆期高温处理显著降低浙禾香2号的结实率,但对粒重的影响较小;高温处理降低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高温下外源喷施EBR能够显著提高浙禾香2号的产量、糙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明确EBR缓解水稻高温热害的效应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2019,(6):68-74
2016年分别在湖北荆州、湖南桃源、安徽庐江3个不同生态区,利用自然发生的热害天气调查了23个杂交稻新品种及对照丰两优4号在不同生态区始穗前后遭遇高温的天数及其结实率,对各品种的耐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3个试点经历了强度大致相同的2段持续高温期,湖南桃源试验点中受高温危害品种比例最高,其次是湖北荆州,而安徽庐江地区由于播种迟,几乎所有品种在抽穗前后都避开了高温期,品种结实率基本正常。始穗前后均遭遇高温会加剧结实率下降,其下降幅度高于仅始穗前或始穗后遭遇高温;热害对杂交稻结实率的危害具有累加效应,热害天数越长,结实率下降幅度越大。对湖北荆州和湖南桃源2地受高温影响的各杂交稻品种进行耐热性筛选,发现其中4个表现为热敏感型,7个为耐热型,13个为疑似感类型。  相似文献   

20.
“金太龙”叶面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干热风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金太龙"叶面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干热风抗性的调节作用,通过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对不同水、肥喷施量下冬小麦产量及干热风抗逆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热风胁迫下,冬小麦的产量、干热风抗性与叶面肥用量和喷施水量均密切相关。孕穗期喷施"金太龙"叶面肥的增产作用主要归因于穗粒数、千粒重增加,尤其是千粒重。喷施水量较低时,提高叶面肥用量不利于增加粒重,低叶面肥用量则可保证冬小麦高产和提高抗干热风的能力;喷施水量较高时,提高叶面肥用量有助于延长旗叶功能期,有利于增加粒重。综合来看,孕穗期"金太龙"叶面肥用量为3kg·hm~(-2)、喷施水量225kg·hm~(-2)时,冬小麦产量最高,对干热风的抗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