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半干旱地区柠条生产力与土壤养分及水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坡向完整坡面成熟柠条林作为研究对象,2012~2015年连续对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进行测定,并开展了其生产力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与土壤养分及土壤水分与生产力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对柠条林的地上生物量影响不显著,水分作为当地柠条生长的瓶颈因子,大大降低了土壤养分对柠条的影响程度;新梢生长量与当年土壤水分含水量显著相关,而作为反应自然水分环境的立地条件是柠条林长期生产力水平主要影响因子;柠条地下生物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与其剖面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关系密切,并且相关性存在根径越细相关性越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热带季雨林、次生林和种植15a(中龄林)的橡胶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功能进行研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同时测定土壤微生物纤维素分解作用、硝化作用、固氮作用、氨化作用和呼吸作用。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145.01-231.81mg/kg之间,橡胶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低于次生林和季雨林,土壤质量存在一定的下降。次生林和季雨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旱季和雨季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橡胶林则无显著性差异。生物量碳含量与6种土壤养分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回归关系均不显著。从旱季进入雨季,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纤维素分解强度逐渐增强,其中中龄橡胶林和次生林下的土壤微生物纤维素分解作用在不同季节有显著性差异;3种林型的硝化作用均先增强后减弱;中龄橡胶林和次生林的土壤微生物固氮作用均逐渐减弱;3种林型的土壤微生物氨化作用均逐渐减弱;呼吸作用强度随季节逐渐增强,中龄橡胶林和次生林差异显著。西双版纳季雨林除硝化和氨化作用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微生物功能无显著差异,说明季雨林比橡胶林和次生林更加稳定。西双版纳地区5种土壤微生物功能的相关性并不高。  相似文献   

3.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喀斯特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有机碳.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3大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且细菌较真菌和放线菌占绝对优势,其在4种植被群落类型中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95.95%、93.49%、92.32%和92.48%;随着植被恢复,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环境因子的变化十分敏感,本文针对土壤微生物及影响因子,林火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等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研究,同时评价了火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土壤养分元素变化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认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作用以及揭示干扰作用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的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着森林的发育过程,林木个体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以及林分水平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细根生物量与林分年龄的联系,目前仍然了解有限。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同一林分在19年和32年生时林分水平(单位面积)和单株水平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动态,分析了影响细根生物量变化的林分与土壤因子,旨在明确林分年龄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和潜在的机制。【方法】在生长季内的5月、7月和9月,采用土钻法获取土壤0~30 cm深度细根并测定生物量,同时测定林分特征和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结果】随林龄增加,落叶松人工林单位面积细根生物量显著下降,而单株细根生物量变化不显著;与19年生林分相比,32年生林分土壤表层(0~10 cm)细根生物量占总细根生物量的比例明显下降,土壤亚表层(10~20 cm)和底层(20~30 cm)细根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加,呈现出细根向深层土壤增生的趋势。土壤表层(0~10cm)单位面积细根生物量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与林分密度和胸高断面积、土壤铵态氮浓度变化有关,但是单株细根生物量受林分和土壤因子的影响均不显著。【结论】林分发育过程中,落叶松细根生物量降低,细根的资源吸收策略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在北路易斯安那州火炬松林分中取样测定了下层阔叶及常规采伐剩余物的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含量。估计在这些林分中大约每公顷有五十二吨的下层阔叶、二十二吨松树采伐剩余物。与此相联,每公顷这些生物量中含有氮元素208公斤、磷元素16公斤、钾元素114公斤、钙元素215公斤、镁元素40公斤。把这些生物量作为薪柴取走,将大量减少中土壤过些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土壤是森林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它们在各自的系统发育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环境,处于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这部份着重讲讲森林与土壤间的相互作用,并指出一些提高森林土壤肥力的途径。一、土壤与森林的相互作用土壤是多生态因子的综合体。能进一步划分为物理性状、土层厚度、养分种类和含量、土壤酸度等次级因子。这些因子虽同时作用于森林,但有主有次。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土壤含水量、氮肥和磷肥作为试验因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尾巨桉苗木生物量的影响,并建立了尾巨桉苗木生物量的水肥耦合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水、氮、磷三因子影响尾巨桉苗木生物量的顺序为:土壤含水量>氮肥>磷肥;单因素边际效应表明,尾巨桉苗木生物量增产效应随着水分供应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氮、磷供应的增加而减少;水氮耦合对尾巨桉生物量有较好的正效应,而土壤含水量与磷肥、氮肥与磷肥耦合效应不明显。水肥耦合效应的最优组合为: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9.90%,氮肥5.04g,磷肥12.60g,此时尾巨桉苗木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为119.81g.株-1。  相似文献   

9.
经过易地栽培、嫁接试验、探索性防治试验及元素分析和施肥诊断等手段,证明了发生在福建省寿宁县黄山松苗针叶“紫色病”是一种由于缺镁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对不同地方土壤、气候等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质地较轻,有机质含量少的酸性土壤容易发病,发病季节的高温、干旱使病害发生更加严重。苗木根冠比测定结果表明较低的根冠比与黄山松苗缺镁症有较密切关系;并提出土壤改良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陈頔 《中国林副特产》2020,(2):22-23,26
杨树对土壤营养条件反应十分敏感,在各种栽培措施中,以施肥的效果较为显著。氮肥是杨树矿质营养的主要限制因子,对植物生长及体内的生理生化有显著影响。可以通过影响昆虫的寄主植物,间接的影响昆虫弄清土壤与杨树之间营养元素供需关系及杨树生长特性和其寄生害虫的直接密切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光照和施肥对杨树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室内控制实验和田间施肥试验,为杨树的广泛扩大培育和配方施肥以及杨树的抗性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杨树人工林生长季的6,8,10月,对3种不同龄(幼龄、中龄、成熟)林开展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每种龄林设置20个样方,设定4个梯度,即N1,N2,N3,N4[N沉降依次分别为5,10,15,30 g/(m2·a)]和对照N0(无N沉降),样地内采集3个深度(0—15,15—25,25—40 cm)的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研究苏北沿海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幼龄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值为607.75 mg/kg;一定量的氮处理可以增加中龄林和成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过高则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幼龄杨树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3个龄级杨树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都具有显著的时间动态,幼龄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10月(607.75 mg/kg),中龄林出现在8月(1 444.43 mg/kg),成熟林则出现在6月(974.33 mg/kg)。研究结果显示,氮沉降对表层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最大;高含量氮的沉降抑制杨树人工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尤其是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直接参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及无机物转化等重要的生化活动,影响着土壤元素循环的速率。所以测定土壤中各种不同生理类群的微生物,对研究土壤肥力以及植物营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的微生物生理类群,进行初步的数量分析。一、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纯林与混交林对比法,在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的15年生的杉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内各建立3块标准地(12×8米)。采集根际(根围1厘米范围内)和林地(林地3-20厘米剖面) 两种类型的土样。土样由随机取样混合而成。10月中旬采样。供试林地土壤均为山地红壤。  相似文献   

13.
以乌拉特荒漠草原区白刺属、锦鸡儿属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测定其生物量,研究其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机理。结果表明:(1)白刺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比锦鸡儿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高,而锦鸡儿属植物群落草本层生物量比白刺属植物群落的草本层生物量高,白刺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呈正相关,锦鸡儿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2)白刺属植物群落中小果白刺群落草本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性相关(P<0.05),唐古特白刺群落和大白刺群落草本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容重是影响锦鸡儿属植物群落草本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其中甘蒙锦鸡儿群落和柠条锦鸡儿群落草本生物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狭叶锦鸡儿群落草本生物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3)土壤的全氮和总磷含量对狭叶锦鸡儿植物群落内草本地下和总生物量具极显著相关性,土壤pH、土壤全氮和土壤总磷含量与唐古特白刺群落内草本地上生物量具显著相关性(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唐古特白刺群落内草本地上生物量具极显著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14.
重庆地区的森林和空气污染对森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重庆地区的森林植被、分布及其土壤的特性,估计了森林的叶生物量和吸收SO_2的容量;简介了重庆地区酸雨、酸雾、HF、SO_2的污染特点,并分析了这些污染因子对马尾松等树木的伤害情形。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在若干污染因子中,超负荷的硫沉降是导致重庆南山马尾松衰亡的重要的污染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5.
研究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19年生米老排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米老排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年均值为2.95μmolCO2·m -2 s -1,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的2.37μmolCO2·m -2 s -1;米老排人工林土壤呼吸的 Q10值为1.83,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的1.99;2种林分土壤呼吸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主要受土壤温度的驱动,土壤温度能分别解释米老排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77.0%和81.6%;回归分析显示,2种林分土壤呼吸速率与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轻组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相关;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凋落物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关系最密切;树种间凋落物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差异是导致米老排人工林土壤碳排放速率高于杉木人工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典范相关分析法研究退化侵蚀地植被恢复区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N与P,土壤微生物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细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土壤酶活性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脲酶、多酚氧化酶、磷酸酶和转化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土壤N,P的转化有关,而N,P的转化与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的累积有关;脲酶、多酚氧化酶及磷酸酶的活性对微生物生物量C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转化酶的活性对微生物生物量N积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脲酶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壤N素含量,降低土壤P素水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N素负相关;不同植被恢复群落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在各对典范变量上的聚集趋势可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健康诊断与立地类型划分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沿海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季节动态、垂直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联,对上海市沿海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积累、季节动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与土壤肥力指标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0~10cm和10—20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季节动态呈明显的“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7月;20~40cm和40—60cm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磷季节变化不明显。进一步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pH值、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的影响均体现在直接作用上,而土壤含盐量则体现在间接作用上。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接种根瘤菌后的马占相思苗木生物量与营养元素的相关关系,采用随机区组盆栽试验方法,测定了苗木的结瘤率、结瘤量、生物量、叶片以及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后,苗木的生物量与结瘤率、结瘤量以及叶片的含氮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叶片的钾、镁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物量与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但接种不同根瘤菌菌株对苗木生长的营养元素循环有明显的影响,即在显著的增加土壤氮素含量的同时,土壤的含磷量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19.
飞播云南松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四川凉山地区飞播云南松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系统的研究.按平均标准本法调查了生物量.据调查数据建立了估测乔木层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方程,方程的相关系数和估测精度都较高,具有实用价值.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平均为94.512吨/公顷,净初级生产力平均为5251公斤/公顷·年.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比例是,树干72.6%枝条11.5%;针叶6.8%;根系9.1%.本文还系统分析了叶面积指数、生态环境因素与林分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并进行了数学模拟,建立了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发现:叶面积指数、坡向和土壤厚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林分净初级生产力呈线性相关,海拔和林分密度与林分净初级生产力呈非线性的二次抛物线相关.文中还考察了叶面积指数、海拔、坡位、坡向、坡度、郁闭度、林分密度和土壤厚度等多个因子与林分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同时测定和分析了飞播云南松林分的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异及其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16400-09土壤呼吸室连接到L1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对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1年在生长季的野外测定,并通过多元回归手段对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3年生长季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动态均为一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2)不同植被类型之间的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都存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变异,且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其变异系数分别为:土壤呼吸速率在21.4%-72.18%之间,温度在12.00%-38.67%之间,土壤水分在32.17%.201.34%之间,地上生物量在72%左右;3)CO2释放速率、气温、土壤含水量和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约有81%的土壤呼吸量变化是由气温、土壤水分和生物量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