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干旱丘陵山区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格尔旗是丘陵沟壑区 ,丘陵山区和土石山区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 80 %,气候干旱 ,降雨量小 ,土壤瘠薄 ,造林要以增加土壤肥力 ,提高土壤含水率 ,提高苗木抗旱能力为原则。具体介绍了树种选择、细致整地、良种壮苗、合理结构、精细种植、抚育管理等一整套适应丘陵山区造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准格尔旗是丘陵沟壑区,丘陵山区和土石山区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80%。气候干旱,降雨量小,土壤瘠薄,造林要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含水率,提高苗木抗旱能力为原则。具体介绍了树种选择、细致整地、良种壮苗、合理结构、精细种植、抚育管理等一整套适应丘陵山区造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刺槐耐干旱瘠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是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四荒"地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为了提高刺槐造林成活率,详细介绍了育苗技术和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4.
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用杏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瘠薄,是干旱山区造林的优良树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选择优种、培育壮苗、园地选择、整地栽植、园田管理、整形修剪、防霜保果、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提出了丰产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5.
鲁中南山地6个造林树种根系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树种选择是制约这一特殊生境植被修复的关键问题。为明确不同树种对干旱瘠薄生境的生态适应策略,为困难地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依据,采用挖掘法获取树木整体根系,用根系扫描仪测定细根形态参数,对比分析鲁中南干旱瘠薄山地黑松、侧柏、黄连木、麻栎、黄栌、扶芳藤6个造林树种根系构型及细根形态特征,阐明干旱瘠薄生境中不同树种根系形态的差异性及其对特殊生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相同立地条件下6树种根系构型差异较大,黑松、侧柏、扶芳藤根系表现为浅根性,依靠水平空间的拓展获得水分和养分是它们对干旱瘠薄生境的适应策略;而黄栌、黄连木、麻栎根系则为深根性。2)各树种细根形态存在较大差异,扶芳藤各级细根数量最多,且长度、表面积和体积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表明其具有极强的生根能力及水分和养分利用能力。3)麻栎和扶芳藤低级细根(1~2级)的比根长在所有树种中最大,表明它们的细根具有良好的吸收功能。根据各树种的根系形态特征,在干旱瘠薄山地造林实践中,可利用其根系生长策略的不同考虑树种混交,营建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多种林型,充分发挥森林固水保土等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河西走廊东部气象干旱预测预警水平、防御干旱灾害、降低农业经济损失。以河西走廊东部5个自动气象站1960—2019年气温和降水量为基础,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的气温、降水和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河西走廊东部年和农业季气温均为荒漠区和绿洲平原区明显高于浅山区,浅山区明显高于高寒山区; 年和农业季降水均为高寒山区多于浅山区,浅山区多于荒漠区和绿洲平原区。年和农业季气温随年份、年代呈显著升高趋势,年和农业季降水随年份、年代呈增多趋势。河西走廊东部年景干旱年数为北部浅山区多于绿洲平原区和南部浅山区,绿洲平原区和南部浅山区多于高寒山区,高寒山区多于荒漠区; 农业季干旱年数为高寒山区多于荒漠区,荒漠区多于绿洲平原区和南部浅山区,绿洲平原区和南部浅山区多于北部浅山区。年景和农业季干旱年随年数代呈先减少后明显增多趋势。年景和农业季各级别干旱年数变率较大,随着干旱级别的加重,干旱年数总体在减少,特旱年数最少。使用Д·A·ⅡeДb提出的大气干旱指数识别出的气象干旱事件和实际干旱事件基本一致,干旱等级也相对一致,说明该指数能够较好地监测到河西走廊东部干旱年份及干旱等级。  相似文献   

7.
覆膜方式对4种林木直播造林出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较好地解决山东省瘠薄山地春季直播造林中干旱和动物危害等问题,提高出苗率和保存率,以刺槐、紫穗槐、国槐和皂荚4种林木种子为试验材料,提出了一种新的覆膜方式(覆膜2),并通过与常规覆膜(覆膜1)和露地(对照)造林的对比分析得出:1)覆膜1提高了土壤日平均温度,有效地增加了土壤各层温度,为种子的萌发提供了适宜的温度,覆膜2表层温度低于土壤表层温度,适于晚春播种;2)覆膜2能有效利用有限降水,保水蓄水能力高于覆膜1,较好地解决了瘠薄山地造林的干旱问题;3)4种林木种子出苗率和苗高覆膜处理均显著性高于对照,覆膜1对小粒种子较好,覆膜2对大粒种子效果最好;4)对于瘠薄山地的直播造林,应多选取一些大粒种子,对于小粒种子,应加大单穴的播种粒数。  相似文献   

8.
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复杂严酷,土壤瘠薄,气候干旱、少雨,蒸散量远远大于年降水量,在这一地区采取有效的工程与生物技术措施,集中利用有限的水分条件,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对提高苗木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这一地区多年来实用的造林技术和配置模式,以供生态恢复建设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清香木是一种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病虫害少、抗空气污染力强的优良造林树种和城市绿化树种,在药用方面也有较高的价值。基于此,结合昆明市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总结归纳了林场清香木育苗技术和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0.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0%以上,如何加快山区建设的步伐,是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达了鲁政发[1998]28号文件,决定在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山区生态资源保护及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是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之一。  相似文献   

11.
谷子在榆林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及西南部梁状低山丘陵等旱作地区广泛种植。为了给干旱地区谷子生产提供支撑,提高谷子产量和效益。在榆林旱作农业区通过开展平膜穴播谷子高产栽培试验,从选地整地、施肥、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鸟害防治和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提出了榆林旱作区谷子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区人工造林对不同土壤类型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观点认为黄土高原地区除了黄绵土以外,其他两种土壤(红黏土和风化岩沫土)由于营养贫瘠不能维持林木生长发育,不宜进行人工造林。为了拓展黄土丘陵区适宜人工造林的土壤范围,1996-2005年,在陕西省延安市黄土丘陵区开展了土壤类型对人工造林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工植被过度消耗土壤水分,黄绵土土壤地类大面积人工造林可能导致土壤水分短缺以及其它潜在的一系列风险。在红黏土和风化岩沫土土壤地类开展人工造林,单一树种的成活率与黄绵土接近、混交林成活率显著高于黄绵土,这两种土壤类型人工造林对土壤水分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水分条件适中的沟谷两岸,红黏土和风化岩沫土土壤地类具有开展人工造林的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退耕还林工程,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涉及范围较大,形式多样。针对退耕还林项目科学管理和退耕还林的效益评价等内容,初步研究了利用遥感影像采集退耕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开发平台,建立县级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以各项指标的综合管理为依据,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规划,以期推动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滇东南石漠化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定点观测和地力变化及水土流失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地土壤的肥力较佳,其次是耕地土壤,这是由于封山育林地土壤多年来进行封山育林,耕地土壤进行了平衡施肥;3年后人工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肥力有很大提高,这是退耕还林的结果;从水土流失状况来看,耕地是产流产沙、固体和液体养分流失最严重的类型,人工林地水土流失最低,说明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有利于石漠化山地土壤肥力的改善和水土保持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解决干旱荒漠区沙丘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从荷兰Groasis引进Waterboxx保水、节水造林器及技术,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在甘肃省民勤县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用梭梭、花棒、柠条锦鸡儿、柽柳等固沙植物进行造林试验,采用直观统计观测的方法,研究Groasis Waterboxx在沙丘上造林后的风蚀、温度、保水和苗木成活率情况。[结果](1)春季用Groasis Waterboxx沙丘造林技术,流动沙丘风蚀情况比半固定沙丘严重2.0~6.0倍,造林效果差;从沙丘迎风面不同部位的风蚀情况来看,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总体均表现为:顶部中部底部;(2)Groasis Waterboxx沙丘造林技术在高温季节能有效降低苗木根际土壤地温近50%,保护苗木免受高温灼伤,促进苗木生长;低温季节还能有效保持根际表面地温在5℃左右,防止苗木遭受低温冻害;(3)Groasis Waterboxx沙丘造林技术能使苗木周边0—40cm表土层含水量长期保持在6%~12%,保证苗木成活期的水分持续供给;(4)Groasis Waterboxx沙丘造林技术能显著提高苗木成活率30%~60%。[结论]Groasis Waterboxx沙丘造林技术在半固定沙丘造林效果优于流动沙丘,能够显著提高苗木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采用水土富集工程措施,使土壤的容水能力由84.89毫米提高到243.23毫米,土壤含水总量比对照提高3.1倍,<0.1毫米的土壤粘粒比对照增加68.52%,基本解决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干旱阳坡“造林难”的问题,使干旱阳坡的石榴经济林平均亩产达80.4公斤,每亩年获经济效益482.4元。  相似文献   

17.
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总结了作者近 10多年来在水土保持和作物栽培中所做的研究工作 ,在分析研究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既有益于水土保持 ,又能提高作物产量 ,提高农户经济收益的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 ,对今后如何协调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旱地农业增产潜力与技术径途,1986年至1990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宁夏南部彭阳县残塬丘陵,进行了旱地农业种植制度研究。通过研究认为,以草——畜——肥——粮的综合措施为中心,建立以抗旱保墒,选育及引进作物优良品种,优化耕作栽培技术的旱地农业种植制度,是黄土丘陵区旱地农业实现高产稳产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论述我国南方红黄壤地区的自然特征、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开发利用该区饲草进行了探讨,指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实行林草结合、种养结合、粮草轮作和发展种草配套养鱼以及调制人工干草制品,是该区丘陵山地发展饲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对川中丘区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川中丘区主推玉米品种‘正红505’和‘成单30’为材料,15 d为间隔,从3月26日至5月25日设置5个播期,研究播期对川中丘区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本区域玉米的适期播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玉米的生育期尤其是播种到吐丝期缩短,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减少,收获指数降低;早播有利于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晚播的产量形成需要更多地调运花前积累的光合产物;‘正红505’的产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成单30’的产量随播期推迟先略升高后降低,早夏播(5月10日播种)与春播(4月10日)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夏播(5月25日播种)与‘正红505’一样因生育期缩短、干物质积累减少、收获指数降低而较春播显著减产;早春播‘正红505’产量较‘成单30’高,夏播‘成单30’产量高于‘正红505’,表明‘成单30’耐夏播能力较‘正红505’强。播期对‘正红505’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较‘成单30’大,生产上更应注意适期播种。该地区春播适宜的播期相对较宽,生产上应解决耕作制度与机械化生产的矛盾;夏播应注重耐夏播品种的选择,并争取在5月中上旬完成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