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最近有机会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畜牧业进行了2周访问,感到蒙古发展草原畜牧业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它山之石,可以及玉。学习、借鉴他人之长,联系实际,为我所用,必将对我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有所裨益。其一,注意草畜平衡,防止超载过牧破坏草原蒙古草原总面积约1.2亿公顷(1公顷  相似文献   

2.
草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对于维护草地生态平衡和促进畜牧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蒙古人民共和国以传统的草原畜牧业著称于世。天然放牧地,是蒙古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天然放牧地约占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土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四,即13,260万公顷。天然放牧地每年提供的饲草约占蒙古饲草总额的95%,即折合干草约为5,000万吨。据蒙古农牧业部提供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草原文化和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关系及草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的叙述,提出了目前草原文化的传承和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结论: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只有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传承草原文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功 《兽医导刊》2020,(6):50-50
饲草是草原畜牧业的基础,饲草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畜牧业的生存和发展质量。近年来,畜牧业的飞速发展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草地覆盖面积大幅度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为了实现草畜平衡,保护好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必须从源头解决畜牧业饲草问题,大力推进饲草生产机械化,实现增草增畜的,早日实现草原草畜平衡。转变传统畜牧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而向集约型发展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博乐市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必要性和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条件作出了论述,分析了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的模式,对博乐市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与地理位置天然独厚的中东部地区不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游牧民族地区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并使其脱贫致富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在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今天,特色文化对经济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极其悠远的历史,与我中华文化一道同样光彩夺目,我们应当重视并重新审视草原文化对于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将针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与草原文化建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山地草原作为天然的生态系统,与各族人民生活、生产和文化发展均息息相关,对发展畜牧业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恢复草原生态功能,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和完善草原保护措施三方面对山地草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对畜牧业的影响进行简单探析,以期在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同时帮助牧民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草原既为发展畜牧业提供饲草资源,更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因此,探讨草原生态建设的有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对于确保草原生态安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甘孜州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甘孜州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当前全州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优势、机遇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探索适合甘孜州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并提出发展草原畜牧业的保障措施,有力促进全州草原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黎  张茂林 《草业科学》2010,27(3):62-66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草原的利用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是传统的游牧区域。居住在这里的土著民族蒙古族牧民,在千百年的草原利用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草原的传统生态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传统生态文化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制定的各项草原生态政策。通过比较阿拉善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和近年草原生态政策后发现,草原生态政策存在内容涵盖层面少、连续性差、具强制性等缺点。结合比较结果提出了3点建议:1)提高牧民生态保护意识,努力重建生态价值观;2)发挥阿拉善传统法制制度,重新建立相应的赏罚制度;3)制定生态政策时应采取"由下至上"的方法,以期达到保护草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蒙古族牧民在生产中有四季草地的利用标准,有转场中的环保习俗,有畜群结构和家畜数量的控制。生活中有对水体保护、树木资源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的习俗。狩猎活动中有狩猎目的、狩猎时间、狩猎对象和狩猎活动的管理的习俗和禁忌。蒙古族丧葬习俗表现为对草地资源的保护。这一切可概括为蒙古族牧民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以环境为根、生命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总结了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与文体文化。蒙古族牧民乌琦大皮极为适应高原日温差大的自然环境,耐贮藏富营养的肉、奶、面食品和蒙古包最适合游牧生活方式。总之,蒙古族牧民的衣、食、住、行都与环境相适应。蒙古族牧民能歌善舞,创造了称为"草原文化三宝"的长调、马头琴、呼麦。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第1个文化遗产日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格斯尔、乌力格尔、安代舞、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祭敖包、那达慕等17项。蒙古族的竞技体育活动包括骑马、摔跤、射箭、赛跑、游泳、抛套索"等,这些活动也与狩猎、游牧活动密切相关。蒙古族牧民创造的鹿棋、蒙古象棋、嘎拉哈、古尔等游戏丰富了中华牧业文化遗产宝库。  相似文献   

14.
王秀梅  董建军 《草地学报》2020,28(6):1711-1718
本研究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植被指数产品和野外实测的地上生物量数据(aboveground biomass,AGB),分析了2009-2015年主要生长季5-10月内蒙古荒漠草原及典型草原AGB动态变化及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NDVI幂函数模型最佳模拟内蒙荒漠草原AGB,RVI对数函数模型最优模拟内蒙典型草原AGB;七年间荒漠草原平均地上总生物量为6.51 Tg,典型草原平均地上总生物量为36.94 Tg;2009-2015年主要生长季内蒙荒漠草原及典型草原AGB变化趋势呈现单峰曲线,生物量高峰出现在每年7,8月份,低值出现在每年10月份;AGB空间分布5-10月,以8月为节点随着季相变化南北交替推进;最后采用面板分析方法解释2类草原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荒漠草原降水贡献较大,典型草原气温贡献较大,因此水热动态假说对该格局解释最佳。  相似文献   

15.
干旱对内蒙古草原牧草生物量损失的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草原干旱对牧草生物量造成损失的评估方法,以内蒙古扎鲁持旗北部的巴雅尔图草原为例,利用水分亏缺量作为内蒙古草原干旱评估指标,建立不同生长阶段牧草生物量损失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牧草生物损失量与牧草返青期、旺盛生长期的水分亏缺量有着显著的Logistic曲线关系。依此确定了不同干旱等级相对应的牧草生物损失量,以满足草原干旱监测与灾损评估需要。  相似文献   

16.
对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草原有害生物的种类及为害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县近20年来针对草原有害生物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分析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寒草地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及我国的生态安全有着重大意义,而合理采纳地区传统生态知识及公众建议对高寒草地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的实地调查,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收集、整理了该区的传统放牧方式、气候变化感知与本土应对策略,分析了该区草地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的公众参与现状。调查发现,该区牧民能够依据传统知识进行牧业生产生活并有效管护高寒草地资源,他们对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及相应的草地生态问题有较直观感受,并采取了以传统生态知识为基础的应对措施,但目前该区牧民较少有机会参与草原管理决策及相关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建议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可持续管理中应充分吸纳牧民的本土知识,增强牧业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通过对张掖市平山湖蒙古族乡草地、农牧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入户调查,全乡有天然草地8.67万hm^2,可利用草地6.38万hm^2。草地理论载畜量为2.03万羊单位,实际存栏6.843万羊单位,超载4.813万羊单位,达237%。由于草地严重超载过牧,造成温性荒漠草地退化加剧,裸露草地数量增加,水土流失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必须通过调整优化畜群结构,使饲养牲畜公母比例由1∶1.4提高到1∶2.5-3.0,改变传统的全放牧饲养方式,加快畜群周转,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指导乌兰察布市优质育肥羔羊生产体系建设,进一步了解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杜蒙萨”三元杂交羔羊与当地蒙古羊羔羊在养殖效益方面的对比情况,进行了“杜蒙萨”三元杂交羔羊产肉性能试验。试验分为试验组(“杜蒙萨”三元杂交羔羊组)和对照组(蒙古羊羔羊组)2个组,每组采取随机取样方式选择试验用羊。经过体重测定与屠宰试验测定,统计试验数据,通过分析试验数据进行经济效益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经过对生长及产肉性能测定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杜蒙萨”三元杂交组羔羊平均初生重、断乳重、5月龄出栏活重、5月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蒙古羊羔羊。试验充分证明了在牧区推广“杜蒙萨”三元杂交羊生产体系建设,是实现牧区草原生态高效养殖和促进农牧民养殖户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草原是内蒙古地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对维护我国北方生态屏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多年的野外调查,结合地理特征、植被特征、优势种蝗虫种类及多年草原蝗虫分布和发生资料及生产实践经验,将内蒙古草原划分为呼伦贝尔温性干草原、大兴安岭南麓典型草原、大兴安岭北麓典型草原、锡林郭勒典型草原、苏尼特半荒漠草原、蒙古高原南缘典型草原、阴山北麓半荒漠草原、乌拉特荒漠草原、鄂尔多斯沙生草原、阿拉善荒漠草原10个蝗虫发生区。针对不同草原区域的蝗虫为害特点,提出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可持续的草原蝗虫防控技术体系,即协调微生物制剂、植物源农药、天敌防控、生态调控等措施,采用飞机、大型机械等配套施药技术,实现对蝗虫种群的持续控制,对于指导草原地区畜牧生产、实现草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