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测定茎枝不同位置上的叶片对花生植株光合作用的贡献以及这种贡献随着株令改变的变化而进行了两项试验。光合强度和同化的~(14)C的运转,是依播种后80、110和140天的“佛州蔓生”花生品种第一对侧枝顶端的第3、5、8叶片作了测定。为了测定~(14)C同化产物的运转,每种叶片在~(14)CO_2中暴露15分钟,植株于24小时后收获,供~(14)C分析之用。运转的计算,是除标记的叶片外,计算植株各部位占总~(14)C的百分数。 观察到,分枝上最幼嫩的完全展开的叶片3具有最高的光合强度,而叶片8则最低,叶片5表现出中等的光合强度。光合强度随之株令的增加而降低了,在两项试验中,从80至110和140天平均分别降低了21%和58%。随着株令的增加光合强度的降低,在两项试验中是相似的。在两项试验中,从标记中叶片所转移的~(14)C平均为64%且株令对其无显著影响。在试验Ⅱ中,叶片3运转了所固定~(14)C的76%,较之叶片5和叶片8的55%的平均值显著较大。在试验Ⅰ中,叶片位置对~(14)C运转量无影响。这些数据指出,在荚果形成期,靠近植株顶端的叶片贡献最大,而在这一期间所有叶片的光合能力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2.
应用^14c示踪技术测定大豆光合速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冯春生  沈银保 《大豆科学》1989,8(4):351-356
应用~(14)C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测定大豆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复叶的3个小叶间和小叶各部位间的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叶正面的光合速率比叶背面的光合速率高24—29%;大豆没有发现午睡现象;盛花期至结荚期的光合速率高,大豆光合速率与根瘤固N之间有密切相关,并对籽实产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引言 茶树在冬季同化的光合产物不仅是形成越冬芽的碳源,而且也为根系在早春合成一些氮化物提供了碳架和能源(杨贤强,1985);在春季同化的光合产物,对茶树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修剪对这两部分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变化,目前尚未报道。本文应用同位素~(14)CO_2分冬春两季饲喂茶树,研究了修剪对它们在体内代谢的影响,旨在探明修剪与冬春季光合产物代谢的关系,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用~(14)CO_2饲喂苎麻顶部1~4叶,自上而下第九叶,第十二叶。经两天后采样,结果表明:以第九叶的光合能力最强,顶部1~4叶次之,第十二叶最弱。第九叶和第十二叶的~(14)C光合产物,九成以上运往麻杆,运往顶部的幼嫩部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顶部1~4叶的~(14)C光合产物几乎没有输出。  相似文献   

5.
在25℃,光合光量子流通量0.35m mlo·m~(-2)·S~(-1)下,香荚兰叶片的需 CO_2的释氧速率为1.59μmol O2·m~(-2)·S~(-1)。间歇暗期1分钟,照光叶片需 CO_2释氧速率能提高32.7%。叶片需CO_2释氧速率以25℃时为最高。温度升高至30和34℃时,叶片需 CO_2释氧速率降低。在4℃下8小时或10小时,香荚兰叶片的需 CO_2释氧速率和呼吸速率均有下降,但幅度较小。表明香荚兰能耐短期零上低温。在较高光强(0.9 m mol·m~(-2)·S~(-1)光量子)下0.5或1小时,叶片表现不同程度的光抑制现象。香荚兰的茎含有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a/b 为1.13,较叶片低。茎组织的丙酮提取液的吸收光谱表现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吸收需 CO_2的释氧速率为2.86μmolO_(2·g) 鲜重~(-1)·h~(-1),相当叶片的92.5%。表明茎是香荚兰光合作用组织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实验,以"云瑞47"为研究材料,Glomus mosseae(Gm)为接种菌剂,研究弱光和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玉米生长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作用下,玉米根系的AMF侵染率明显降低,叶片数、茎粗和总叶面积减少,植株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和总干重下降,株高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上升,叶绿素a/b值降低,净光合速率减弱。弱光胁迫下接种Gm,能够增加玉米的叶片数、茎粗、株高和总叶面积,促进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和总干重的积累,提高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增强净光合速率。接种Gm真菌,能够缓解弱光对玉米生长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7.
1986—1987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早熟7号和早熟14号大豆植株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叶片的最高光合速率和平均光合速率,基部叶片>中部叶片>顶部叶片;叶面积、功能期和光合势,均为中上部叶片>顶部叶片>基部叶片。夏大豆植株叶片的平均光合速率,以苗期及开花期较高,随后呈下降趋势,鼓粒后期下降尤其明显。单株光合速率及叶面积随着生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以结荚期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叶面喷施多效唑对苎麻地上部生长及地下部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湘苎三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浓度(0、50、100、150、200 mg/L)多效唑处理。结果表明:多效唑能够有效抑制苎麻的株高,增加苎麻茎粗、叶片厚度、叶片数量,提高苎麻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多效唑浓度为50~100 mg/L时,苎麻地上部生物产量增加;多效唑能够增加根系生物量,提高根系活力,在浓度为50 mg/L时根系活力最强;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均能够提高苎麻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汉寿肉麻、浏阳鸡骨白和荔波大蔸麻三个苎麻品种不同叶位叶片的田间净光合强度及各叶叶面积进行了测定,并计算出单叶光合量。得出三项光合性状测定值在供试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同一品种内生长正常的植株间三项光合性状值差异亦不显著,其叶位间差异显著,表现为第9~12叶的叶面积和第12~15叶的单叶光合量显著地大于其它叶位叶片。  相似文献   

10.
苎麻品种光合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汉寿肉麻、浏阳鸡骨白荔波大蔸麻三个苎麻品种不同叶位叶片的田间净光合强度及各叶叶面积进行了测定,并计算出单叶光合量。得出三项光合性状测定值在供试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同一品种内生长正常的植株间三项光合性状值差异亦不显著,其叶位间差异显著,表现为第9~12叶的叶面积和第12~15叶的单叶光合量显著地大于其它叶位叶片。  相似文献   

11.
高产杂交籼稻Ⅱ优129光合碳同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光能利用率差异的角度探讨了高产杂交籼稻Ⅱ优129和对照汕优63的光合碳同化特性。结果表明:a)Ⅱ优129的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显著高于汕优63,但其叶面积指数、消光系数及生育期无显著差异,说明光合效率及光合功能期是导致两组合光能利用率差异的主要原因;b)Ⅱ优129剑叶的CO2日同化量、叶源量及单茎CO2同化量均极显著高于汕优63,说明前者的碳同化能力较后者强;c) 提高一个耐光抑制等级即可减少约3%的CO2日同化量的损失,提高品种的耐光抑制等级可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率;d)用光合速率高值指数作为衡量叶片一生中光合机构高效运行状态的一个生理指标,有助于揭示光合功能衰退对产量影响的生理机制,提高光合速率高值指数是提高光合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后冬小麦的增产机理,采用^14C示踪技术研究了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对冬小麦^14C同化物的生产及运转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那氏778诱导剂浸种可显著提高冬小麦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各器官及整株的相对光合强度和光合物质同化量。苗期各叶位叶片和整株的相对光合强度分别提高30.00%~43.00%和30.89%,整株光合物质同化量增加45.02%;拔节期展开叶、未展开叶和整株的相对光合强度分别提高30.41%、26.02%和31.81%,整株光合物质同化量增加47.06%;灌浆期叶片、叶鞘、节间的相对光合强度分别提高18.05%、17.00%、17.51%,整株相对光合强度提高31.37%,光合同化量增加65.08%。那氏778诱导剂浸种的小麦在生育前期以提高展开叶和冠层上部各器官的同化能力为主,生育后期在冠层下部弱光条件下各光合器官同化能力的提高更为明显。那氏778诱导剂浸种还提高了冬小麦的同化物向穗部、根系等输入的比例,生育前期(苗期)主要以向根系和未展开叶输入为主,分配比例分别提高4.06和2.46个百分点;生育后期(灌浆期)主要以向穗部输入为主,分配比例提高10.5个百分点,这有利于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为小麦的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蚕豆一般于秋季至春季栽培。在冬季栽培时,分枝强烈而顶端生长不明显。分枝茎往往达10个以上,当密度增加时易导致郁闭。此外,因同化物不足,分枝茎的结荚率低且不稳定。用品种 Sanuki-nagasaya 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开花后45天(第一阶段)和65天(第二阶段)所同化的~(14)C 光合产物的作用。在冬季,每株除去主茎和其它分枝茎,仅用最早发出的3个分枝茎(1a、1b 和2a)。各分枝茎约20~24个节,留2个荚。在一株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超高产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和需水规律。田间研究了975(W1),1 575(W2),2 175(W3),2 775(W4)m3·hm-2共4种滴水量处理对中熟大豆品系10-4叶面积指数分布、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滴水量的增加,明显提高开花至成熟期间0~100 cm土层的含水量;增大主茎6~15节叶面积、群体中上部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光合势;显著增加总干物质积累量,W4和W3处理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W1增加了44.8%和34.7%;增加植株6~16节位荚数、腔数和粒数,显著增加产量,W4和W3处理产量分别为6 404.7和6 082.6 kg·hm-2,分别较W1增产27.6%和21.2%。新疆伊宁地区大豆获得6 000.0 kg·hm-2产量,其生育期间田间适宜总滴水量为2 175~2 775 m3·hm-2,最大叶面积指数5.15~5.46,总干物质积累量13 500.0~14 514.0 kg·hm-2,经济系数为0.39。  相似文献   

15.
红麻旺长期的冠层光能利用率以叶面积系数3.5最高,超过4则形成大量消费叶。小于2则冠层透光率过大,光能利用不足。旺长期后,由于红麻植株冠层顶部变尖,株型向有利于吸收更多光能的方向改变,叶面积系数在5以上能获得更大的光合产量。红麻的生长速率在旺长初至旺长中期上升最快,旺长中期与开花前都维持较高水平,但旺长后期(7/下—8/上),叶面积系数达最高4左右,个体与群体生长明显不协调,这以后中下部大量叶片转化为消费叶,从而导致8月下旬出现生长速率低谷。净同化率则在苗期、旺长中期及纤维积累盛期均较大,而旺长中期之前,由于新叶发生速度快,叶面积系数迅速上升及旺长后期叶片衰老,叶面积比下降幅度大,相对生长速率降低,这两个时期的净同化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在干旱条件下,对矮秆基因Rht1、Rht2、Rht3和Rht1+Rht2的近等基因系以及高秆系(rht)种植7年以上,并在温室内外进行盆栽。高秆小麦到成熟时,地上部干重及叶面积指数较大;在盆栽实验中,各系相对生长率无差异,由于高秆系出土快,所以,各系间干重积累和叶片冠层发育差异较大。高秆系的同位素辨别测定值较高,而此值与叶片冠层快速生长有关。高秆和矮秆小麦的根系在1m长的试管中和1.9 m深的田间土层中,吸收水分的情况相似。然而,无论在温室还是田间,蒸腾效率(地上部干重/蒸腾水分)均随株高的降低而下降。没有证据表明高秆系的茎对同化产物的贮存和再运输能力高于矮秆系。  相似文献   

17.
氮素运筹对干旱区滴灌甜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Beta356甜菜品种为试验材料,以不施氮素处理(N1)为对照,设置3种氮素运筹模式,即分别在叶丛快速增长期、块根膨大期和糖分积累期施用3种比例的氮素(60∶30∶10、50∶30∶20、40∶40∶20),氮素总量为585 kg/hm~2,各处理施氮量保持一致,测定叶片和块根生长速率、叶面积指数以及甜菜块根产量。以探讨氮素运筹对甜菜生长和产糖量的影响,为干旱区滴灌甜菜高产高糖氮素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可以减缓甜菜叶片的衰老速率。滴灌甜菜块根膨大期叶片生长以老叶为主,氮素运筹不改变老叶的主体地位,但是对叶片生长速率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块根膨大期老叶面积及其叶面积日增长量与甜菜块根产量和含糖率显著正相关,新叶面积与甜菜块根产量显著正相关,与块根含糖率显著负相关。氮素运筹对块根生长无显著影响,根长、根宽和块根维管束环数在块根膨大中期与块根产量显著正相关,在块根膨大后期与块根含糖率显著正相关。块根膨大期的老叶面积和块根体积可用于衡量甜菜产糖量,新叶面积可用于衡量块根含糖率。通过氮素运筹保证块根膨大期老叶叶面积同时适当控制新叶发生速率,促进根系发育,有利于提高滴灌甜菜块根产量和含糖率。  相似文献   

18.
目前,测定麻株叶面积大小的描图法,重量法和求积仪法等方法,都存在着测定手续比较复杂,时间较长,一般不能在田间进行等缺点。我们综合了上述方法的优点,并根据麻株叶片大小与排水量的关系,试验了一种测定麻株叶面积的新方法——切片体积法。用这种方法来测定苎麻,红麻、黄麻植株的叶面积,使用仪器简单,操作方便,能在田间进行,且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水稻叶龄与叶面积指数动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不同类型品种的播期试验和氮肥试验结果,建立了水稻叶龄与叶面积指数(LAI)的模拟模型。叶龄模型采用幂函数描述叶片出生与播后累积热时间(TTS)的关系,TTS的计算定量了温度与出叶速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叶面积指数模拟包括两个阶段:在指数生长阶段,LAI随播后累积生长度日(GDD)呈指数式增长,同时受到氮素营养水平调节;当LAI≥1.6时进入非指数生长阶段,采用比叶面积法模拟,LAI是比叶面积与绿叶干物质量的乘积。绿叶干物质量是绿叶分配指数与地上部干物质量的乘积,比叶面积(SLA)为GDD的函数,同时考虑植株氮素营养因子对SLA的影响。利用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差异较大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条件下叶片的出生动态和LAI变化动态,表现出较强的适用性,具有参数少、易确定、简便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采用盆栽法,在土壤中添加油菜秸秆生物炭可极显著提高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含量,但对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添加生物炭可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水稻的根系活力、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分蘖数、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水稻各部位(根、茎、叶)干物质量。综上,添加生物炭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进而促进水稻苗期根系和地上部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