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先生对学生说,这首诗太肥,要减肥,第一句,下雨并非在清明;第二句,行人不在路上在哪里 ?第三句,后五个字都是问的口气;第四句,山下野外,雨中只有牧童,不说也知道;因此,他改为:“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此诗被喻为人生四大快事。但有人认为此诗太瘦。第一句“久旱”,究竟旱多久呢 ?一个月,一年……加“十年”则世之罕见;第二句,“他乡”究竟有多远,…  相似文献   

2.
奇山秀水妙交球, 酒寨歇乡美尽收。 吊脚楼上枕一夜, 十年做梦也风流。 不记得这是谁的一首诗了,但作为出生在土家山寨里的一员,我却特别喜爱这首诗。土家族地区被称为是歌舞之乡,关于土家吊脚楼的歌舞也多如牛毛,而惟独“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做梦也风流”最打动我心,原因就在它道出了吊脚楼的美好与内涵。  相似文献   

3.
名人轶事     
《中国城市林业》2005,3(4):48-48
冯玉祥将军曾在军中立下护树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他屯兵北京时,广植树.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写护树诗一首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相似文献   

4.
主修过《永乐大典》的明朝才子解缙(1369—1415),自幼聪敏机灵,在当地很有名气。当他在洪武年间中了进士之后,因才思敏捷,学识渊博,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垂青。有一天,宋元璋有意考考他的学识才华,同时也藉此开开心,突然把解缙召进宫申,问:“昨天晚上宫里有喜你知道吗?能否以此作一首诗呢?”解缙一闻“宫里有喜”,立即想到是皇子降生,皇上叫他以此作诗,当然是有意考他。只等朱元璋语音一落,便脱口吟出:君王昨夜降金龙,封建社会皇帝被誉为“真龙天子”,将皇子称为“金花”,自然是颂扬这词。但朱元璋却说:“生的是个女孩”…  相似文献   

5.
红叶传情     
红叶传情相传唐僖宗时代,有个宫女在深宫花园中,眼见秋风瑟瑟、红叶遍地,触景生情,感叹自己身入宫中的凄凉岁月,便拾起一片红叶,写下一首小诗:"流水何太急,深宫意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写罢掷进小溪里。诗叶随流水漂出宫墙,被一个勤劳善良的书生拾到...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资讯发达,追求速度是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然而,斯德哥尔摩有一位名叫特朗斯特罗姆的老人,却仿佛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即使诗歌是他一生的最爱,他仍然慢吞吞地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才发表了163首诗。特朗斯特罗姆从小就对诗歌痴迷,他总是成十上百次吟诵一首诗,甚至倒背如流,还时不时要温习,他所读的都是经典的诗歌,同时数量也并不多。但他读过的每一首诗,都化成了血液,流入了他的身体,渗入了他的灵魂,他似乎能与伟大的  相似文献   

7.
《湖南林业》2009,(8):21-21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客中行》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矗碗盛来琥碧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位嗜酒如命的“诗仙”,对“兰陵美酒”极尽赞美之辞.可算至今能够确认的第一首广告诗了。  相似文献   

8.
奇山秀水妙交球,酒寨歇乡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做梦也风流。不记得这是谁的一首诗了,但作为出生在土家山寨里的一员,我却特别喜爱这首诗。土家族地区被称为是歌舞之乡,关于土家吊脚楼的歌舞也多如牛毛,而惟独“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做梦也风流”最打动我心,原因就在它道出了吊脚楼的美好与内涵。我们土家族尽管是唯一一个处在祖国中心地带的少数民族,但大都处在山区,祖祖辈辈长期与大山厮守,滨溪傍谷。住在这样的地方,其建筑居住风格也自然体现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山地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土家吊脚楼”。《旧唐书》…  相似文献   

9.
和他一起唠磕他的嗓门掺进了松涛的声音他微笑的时候很温柔就象青枝绿叶一样可亲他青春的灼热能融化山场里所有的积雪其实他是个文弱的书生大学的沃土使他长成了一裸“白杨”他说他爱所有的树木毕业后他自愿移植到大兴安岭落户他的女朋友不再是他的月亮从此再也没有对他发光大森林用粗犷的涛声振奋了他北疆的雪原印上他坚实的脚印他戴着红色的安全帽在林子里闯了三年他的腰变得和松树一样强壮他能麻利地放倒比他粗几倍的大树再也不是细弱的“白杨”他成了一裸“兴安松”他从不喜欢抽烟但能一口气把半瓶烧酒喝光有时在日落黄昏他爱一个人在白…  相似文献   

10.
林中巨人──望天树把香和艳与红英。家家只是栽桃李,独自无根到处去。”李山甫的这首《柳》诗,好像就是专门针对柳宗元来写的一样。他柳宗元是鼎鼎大名的“唐宋人大家”之一。满腹经纶,而今贬官流落柳州,无亲无友,实实在在是一株如诗里说的“独自无根到处去”.流落...  相似文献   

11.
银川植物园的主任在一篇文章中曾写了这样一首诗: 沙漠明珠何处寻?银川十里树森森! 红黄蓝绿添新意,塞上江南第一春! 诗的第三句,“红”指红花,“黄”指黄沙,“蓝”指蓝水;“绿”指绿水,这里写的是银川植物园。 早在二千年前,位于宁夏中部黄河两岸的这片广袤土地,虽然也号称“塞上江南”(亦称银川平原),但过去的银川市却是很荒凉的,有这样一首民谣:  相似文献   

12.
数字林业:信息时代林业腾飞的翅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继“数字地球”、“数字城市”之后, 21世纪的林业人也有了自己信息时代的新追求——“数字林业”( Digital Forestry)。那么,什么叫“数字林业”?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概念?建设“数字林业”系统又有什么实际意义?   “解铃还须系铃人”。在中国林科院就有这样的解铃人,熟悉他的人,送他一个“数字林业”的绰号——他就是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所长鞠洪波。前不久,在万寿山后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记者就遥感与“数字林业”专访了鞠洪波研究员。   一 3S技术的发展和在林业上日益成熟的利用,是“数字林业”提出的大背…  相似文献   

13.
在天府之国首阜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有一座幽雅的古典园林,这就是闻名遐迩、蜚声中外的文化胜地—杜甫草堂。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770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至今流传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乃我国和世界绝无仅有的珍贵文化遗产;不少国家翻译出版了他的诗专门进行研究,世界和平理事会于1961年列杜甫为世  相似文献   

14.
千家尽白榆     
早在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一首轮台即事的诗中就写道:轮台风物异,他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检。清代人纪的在“乌鲁木齐杂诗”中有一首也写有这样的句子:槐输处处级.参天,行到青山未见边。这些都说明榆树在新疆不仅栽培历史悠久,而且栽培范围]“泛。近代人王树村编撰的“新疆图志”上,在记述北疆的乌鲁木齐至三台和南疆的哈密等地沿途树木状态时,都提到榆树,更进一步说明榆树在新疆是个乡土树种。这当然和榆树在漫长的发育过程中,在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下,对新疆自然环境有了特殊的适应能力。它虽然喜光、耐高温…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诗人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号城斋,江西吉水人,以诗著称,据记载一生中曾写下了2万多首,如今存世的约有4200多首。其中颇受园艺界专家学者重视称道的要推《千叶水仙花》诗了,其序曰:“世以水仙为金盏银台,盖单叶者,其中有一酒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十分爱树,并且喜欢种树。他曾写过一首《栽松诗》,诗的开头写道:“小松未盈(不满)尺,心爱手自移。”反映出诗人亲自种松树的情景。白居易在忠州(今四川忠县等地)任剌史时,在城内栽植了很多花末果树,并诗咏其事:“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为保证树木成活,他每天都带领书童,荷锄修整水渠,给树木培土,引泉水灌溉。  相似文献   

17.
芷溪古韵     
“沉有血兮配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育。荒忽兮远望,现流水兮潺。”屈原的《湘夫人》这首歌颂舜帝和娥是、女英二妃分别后的朝暮相思,忠贞不渝的爱情诗,不仅是“爱情”这一‘十恒主题”的千古绝唱,为后世文人学上传诵,更因诗中的芳“立”与左江之得名有着直截的渊源关系,故尤为游江人所钟爱。据旧志载:“芒一系生长在县北足溪山间的一种极其珍贵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开花时一香远而久,不可常得一。正因为此,数年前笔者使产生出一种操的访古的意念,企盼能亲临范汉,领略屈老夫于诗中那白武意境,去寻觅深形于溪畔林莽间“立一草的芳影。…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是湖南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十周年。我曾工作过的湘西,是退耕还林重点地区。10年共完成退耕还林2678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13.18万公顷、荒山造林136万公顷,如今效益如何?邀三位“老湘西”故地重访,并约定,“每到一处。轮流写一首诗或词。记录观光的心得。”  相似文献   

19.
说起我与《新疆林业》的缘分 ,那要追溯到六年以前……1994年初春 ,我刚到二姐家还不到一个月 ,就因水土不服病倒了。在床上百无聊赖 ,就向邻居家的小孩子要一张娱乐性的报纸看。没想到他拿来一本《新疆林业》,我漫不经心地随便翻了翻 ,竟在上面看到一首小诗 ,只记得诗的标题叫《边缘林》,是一首赞美诗 ,但诗的句子和作者 ,都已记不起来了。 (作者好象是王彩 )不久 ,我写了一首小诗《芽》,觉得寄给《新疆林业》也许更合适一些。因为在这以前我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 ,所以我在稿件的旁边写道 :“编辑老师 ,我渴望成为‘芽’。”六月中旬的一…  相似文献   

20.
揭开三峡啼猿之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李白这首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绝句,充分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出反映出轻舟飞驶的状态。随着这首诗的长期广泛传扬,有不少人认真对三峡两岸“啼不往”的猿声进行了深入的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