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9):183-193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 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 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 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9,28(4):168-191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我国苜蓿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政策扶持下,苜蓿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主要表现为:一是苜蓿产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二是苜蓿产业规模化生产不断扩大;三是苜蓿生产管理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四是苜蓿龙头企业和外包服务组织不断壮大;五是苜蓿产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我国苜...  相似文献   

4.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7,26(11):185-195
采用文献考证法,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苜蓿名称与名实、苜蓿引种与种植分布、种植管理与利用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自张骞通西域汉使引入苜蓿,其初名的文字不是现在“苜蓿”写法,而是“苜蓿”的同音异字或异音异字,汉使引入的苜蓿即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汉武帝命人在离宫别观旁种植苜蓿获得成功,后苜蓿传至民间,乃至遍于关中,进而在宁夏、甘肃乃至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及黄河中下游等北方地区广为种植。东汉崔寔提出的苜蓿播种期和刈割期,为我国最早的苜蓿种植技术,到北魏贾思勰系统总结了水地、旱地苜蓿的种植管理及利用技术,为我国苜蓿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在汉代,为了加强苜蓿的种植,还专门设置了苜蓿苑,用于苜蓿种植,并有专人负责。苜蓿除用于饲草外,在早春幼嫩时还可蔬食,并作为观赏植物常常被种在皇家园林中。从一些出土文物可知,苜蓿早在汉代就已成为商品在进行交易,征收苜蓿草是国家的大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的苜蓿为紫花苜蓿。汉代苜蓿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国农产物,而且来源记载清晰准确,是我国对世界苜蓿栽培史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推动畜牧业尤其是奶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安全储备及管理苜蓿等饲草成为了重要举措。通过储备苜蓿等饲草解决了我国丰歉年饲草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地域性与季节性的差异问题和饲草市场价格不稳定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对苜蓿饲草的安全储备条件:1)合适的打捆条件;2)抑制霉变的条件;3)控制草捆温度,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管理,从而获得高品质苜蓿等饲草。  相似文献   

7.
<正> 苜蓿的栽培分为生产地准备到生长发育和维持管理。从所需要的营养特性来看,在初期生长发育与其维持管理阶段是不同的。一、苜蓿的栽培 1.土壤准备及其判定(1)要排水良好,矫正酸碱度(PH)。若土壤排水不好,牧草的根扎得浅,苜蓿  相似文献   

8.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陶雅 《草业学报》2018,27(10):204-214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宁夏固原地区饲喂苜蓿青贮对育肥肉牛增重效果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笔者采用完全随机单位组设计方法,将18头体重、年龄接近的西门塔尔杂交育肥牛根据饲喂粗饲料情况随机分为3组:苜蓿干草组、苜蓿青贮组、苜蓿青贮+玉米青贮组,饲养管理条件一致,饲喂90 d。结果显示:(1)头均累计增重和头均日增重,苜蓿青贮组、苜蓿青贮+玉米青贮组极显著高于苜蓿干草组(P<0.01),苜蓿青贮+玉米青贮组和苜蓿青贮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苜蓿青贮+玉米青贮组的增重效果要高于苜蓿青贮组;(2)在精饲料一致的条件下,只考虑粗饲料和增重效益,苜蓿青贮+玉米青贮组比苜蓿干草组多盈利655.46元,苜蓿青贮比苜蓿干草组多盈利663.84元。研究表明:用苜蓿青贮饲喂育肥肉牛,增重和养殖经济效益都比苜蓿干草好,苜蓿青贮和玉米青贮混合饲喂有利于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甘肃农业大学南丽丽副教授、师尚礼教授编写的《苜蓿栽培与加工利用》一书。2015年3月由金盾出版社出版,书号为 ISBN 978-7-5082-9951-8。各地新华书店经销,每本定价18元。
  《苜蓿栽培与加工利用》共分六章,第一章系统介绍苜蓿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生产能力、利用价值等;第二章介绍苜蓿的品种特性及适宜种植区域等;第三章阐述苜蓿草地建植的技术和管理问题;第四章阐述苜蓿草产品的加工和利用技术;第五章阐述苜蓿在高寒区、干旱区、湿热区的栽培和利用技术;第六章详细介绍苜蓿混作轮作间作技术。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紫花苜蓿地方类型抗旱等级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对甘肃省紫花苜蓿地方类型的21个抗旱性鉴定指标进行了实验测定,根据这些指标值,应用系统聚类的方法进行分级聚类,使其归属于5个抗旱等级。不同抗旱等级分类的结果为:强抗旱性:民勤苜蓿、环县苜蓿、会宁苜蓿、榆中苜蓿、甘谷苜蓿;抗旱性:定西苜蓿;中抗旱性:通渭苜蓿、镇原苜蓿、秦安苜蓿、临洮苜蓿、庆阳苜蓿,宁县苜蓿;弱抗旱性:礼县苜蓿;最弱抗旱性:天水苜蓿。  相似文献   

13.
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牧草之王,在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苜蓿的增产空间巨大,通过对苜蓿进行合理的生产管理,可以增产1倍,甚至2倍,本文从苗床准备、播种、施肥、灌溉、杂草防除方面对国内外苜蓿生产管理技术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苜蓿(Medicago sariva)放牧草地以其成本相对低、营养价值高、家畜生产性能优异而得到生产者的青睐.但用于干草的苜蓿不耐践踏,不适合放牧,而且家畜鼓胀病也限制其利用,因而使之成为苜蓿科研的新方向.有关放牧型苜蓿品种的选育以及家畜鼓胀病的管理研究,笔者将分别在其他文章中阐述.本文主要就苜蓿放牧地的管理(放牧方式、时间和强度)、合理利用及其对不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及目前育成的放牧型苜蓿品种进行综述,以期为苜蓿放牧的管理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提高干旱区紫花苜蓿安全越冬率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增强紫花苜蓿防御冻害能力,提高其越冬返青率,确保草地建植一次成功,推进紫花苜蓿产业健康发展,采用了随机取样调查与田间对比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苜蓿品种耐寒性低及冬前植株生长不良是苜蓿越冬死亡的内在因素;根茎覆土浅、播期过晚、刈割迟、留茬高度低、冬季管理不善,是苜蓿越冬死亡的人为栽培管理因素;冬春季干旱、土壤水分差、寒潮大风降温使温差悬殊、冷热交替变化剧烈,是苜蓿越冬死亡的生境因素,据此提出了提高干旱地区紫花苜蓿越冬返青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牧草之王,在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苜蓿的增产空间巨大,通过对苜蓿进行合理的生产管理,可以增产1倍,甚至2倍,本文从苗床准备、播种、施肥、灌溉、杂草防除方面对国内外苜蓿生产管理技术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宁夏地区种植苜蓿、青贮玉米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涵  于卫平  何连  赵萍 《草业科学》2005,22(1):52-55
为了对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长效生态、绿色环保等方面作一推广介绍,对宁夏干旱地区常见的苜蓿、青贮玉米Zea mays 种植模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干草和折干后的青贮玉米的生产成本基本接近,分别为179.1和183.3元/t;两者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很接近,分别为4 521和4 369元/hm2;从营养价值分析,苜蓿的粗蛋白产量为1 939.2 kg/hm2,青贮玉米的粗蛋白产量为1 744.1 kg/hm2,苜蓿具有明显优势;从间接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苜蓿更为突出.另外,通过开展饲用植物新品种的选优和加强饲草的栽培管理能够提高牧草产量与品质,延长苜蓿的利用年限也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栋 《中国畜牧兽医》2012,39(12):208-211
苜蓿营养丰富、产量高、蛋白质转化率高,是奶牛重要的粗饲料。目前中国优质苜蓿资源缺乏,商品苜蓿供不应求,供需失衡造成优质苜蓿价格不断攀升,进口量不断增加。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缓慢,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质量差、价格高;苜蓿种植缺乏政策扶持和配套的收割机械;干草加工设备技术落后,物流成本高。推进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是明确苜蓿产业战略地位,做好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走规模化、企业化模式;创新经营机制,带动产业发展;加大苜蓿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和农产品一样享受"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对苜蓿产业实行重点补贴。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苜蓿产业亟待振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启忠  玉柱  徐春城 《草业科学》2012,29(2):314-319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奶牛业的崛起,对优质饲草尤其是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苜蓿产量低、品质差、供应量不足,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进口苜蓿呈增加态势,2010年苜蓿的进口量已达22.72万t,对我国的苜蓿产业造成严重威胁。我国苜蓿产业发展受制于许多因素,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状态,急需振兴。应尽快制定苜蓿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完善苜蓿生产补贴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积极扶持苜蓿龙头企业,整合苜蓿产业资源,建设现代化苜蓿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我国苜蓿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苜蓿产业带,增强我国苜蓿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推进奶-草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