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地膜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研究了春季覆膜和秋季覆膜2种模式下,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及膜侧沟播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具有普遍增温效应,0~25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地温覆膜处理较露地对照(CK)高0.77℃.覆膜增温效果在3种种植方式间以全膜穴播模式最高,全膜穴播覆土模式次之,膜侧沟播模式最小;春、秋覆膜对土壤地温影响差异不大;覆膜增温效果表现为:土壤下层>上层,早晨>傍晚>中午.  相似文献   

2.
关于气温变化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关于地温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研究还较少.以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广西桂林气象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0-80 cm各层地温的年代和季节变化趋势、地气温差变化、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以及气温和地温关系.结果表明:气温与各层地温有很好的相关性.各年、季平均气温和各层平均地温大部分呈显著的升高趋势,但气温和地温的增温速率不一致,即升温存在非对称性;年均气温低于各层地温1.3-2.1℃,气温的增温速率和增温幅度分别为0.184℃/10 a和0.8℃,高于除0 c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变化;气温、5-40 cm地温在冬季的增温最多,0 em和80cm地温分别在秋季和夏季的增温最多;春、夏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减小趋势,春季气温小于0-15 em而大于20-80 cm地温,夏季气温小于0-40 cm而大于80 em地温;秋、冬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增加趋势,秋、冬季气温小于各层地温;气候变暖背景下,年平均、四季气温比除0 e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响应更快.近50年来,各层地温和气温的温差减小了0.1-0.4℃(0 em地温和气温温差除外),这主要是因为气温的增加幅度要大于地温,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气温差的减小幅度加大.桂林年均地温和四季气温、地温大多无气候突变现象,仅有年均气温和夏季80 em地温分别在1997和1977年出现气候突变.春季气温和5-80 cm各层地温的异常偏低年较一致;秋季气温和40、80 cm地温的异常偏低年相同;夏、冬季气温和地温的异常年份对应性较差;而年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异常偏高年较一致.  相似文献   

3.
不同覆膜与种植方式对棉花产量及增温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宽膜覆盖植棉一膜6行技术的实际籽棉的产量为6 689.14kg/hm2,较一膜4行技术植棉籽粒产量6 273.26 kg/hm2增加415.88 kg/hm2,增产率为6.63%,超宽膜内10 cm地温比一般宽膜处理增温3.5℃。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气温、降水及浅层(0cm、10cm、20cm)地温的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及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浅层地温对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升高倾向率为0.4℃/10a;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8.0mm/10a。0cm、10cm、20cm年平均地温均呈增加趋势,变化趋势大体趋于一致,增加倾向率分别为0.43℃/10a 、0.32℃/10a、0.33℃/10a;各浅层地温四季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趋势较小,春、夏、秋季增温较显著,但随深度不同增温幅度各有差异;各浅层地温每年3月上旬至8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9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各层地温月平均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各浅层平均地温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升高1℃, 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98℃、0.74℃、0.75℃;年降水量增加100mm,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89℃、0.67℃、0.77℃,年平均气温对地温的影响较年降水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5.
双膜覆盖对葡萄安全越冬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纳斯县六户地镇葡萄双膜覆盖冬季试验结果表明:膜内0cm地温变化较膜外0cm地温变化缓慢;白天膜外0cm地温比夜间膜外0cm地温变化大,夜间膜内外0cm地温较为稳定;膜内外各层地温变化均不同,膜内地温受外界气温的变化较膜外变化小,一定程度上起到延迟的作用;随着冬季时间的延长,膜内各层地温温差均呈波动式下降趋势,降温幅度开始缓慢;冬季双膜覆盖对根系各层均有效果,地表保温效果最为明显;葡萄根系膜外20cm处受冻,膜内根系20cm处仍保持0℃以上54d,双膜内根系增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寿光市地温与气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寿光市1961-2010年的地温与气温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嗓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寿光市近50a来地温与气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气候突变年份等。结果表明:(1)寿光市的年、季、月地温和气温均呈递增趋势,气温的增温率高于地温的增温率,一年中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夏季变化不明显。(2)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亦呈递增趋势,最低温度的增温幅度远高于最高温度,这表明气候变暖在最低温度上表现更加明显。(3)近50a来,年平均地温与气温的差值呈递减趋势,平均递减率为-0.18℃/10a。(4)地温突变发生在1988年,气温突变发生在1993年,突变前后气温较地温的变化更为剧烈,也就是说气温对气候变化反应较地温敏感。  相似文献   

7.
地膜玉米不同覆膜方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传统半膜覆盖、行间覆膜、双垄等行距宽覆膜、全覆膜双垄沟播几种玉米覆膜方式与常规不覆膜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地膜玉米不同覆膜方式增温、促熟和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几种覆膜方式中,双垄等行距宽覆膜、半膜覆盖、全覆膜双垄沟播增温、促熟效果较好,双垄等行距宽覆膜比常规不覆膜增产26.09%,全覆膜双垄沟播比常规不覆膜增产21.60%,半膜覆盖比常规不覆膜增产14.49%,行间覆膜比常规不覆膜增产3.27%.  相似文献   

8.
玉米膜下滴灌土层增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8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蒙县进行的玉米覆膜试验,对滴灌条件下大垄双行覆膜与不覆膜种植方式下玉米苗期、拔节期进行了不同土层地温的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大垄双行覆膜条件下,苗期地温增加了0.75~1.25℃,拔节期地温增加了1.63~2.35℃。到了生长后期,由于植株的遮挡,覆膜的增温作用逐渐减弱,基本可以忽略覆膜的增温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水肥地覆膜玉米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研究了在高水肥条件下覆膜、揭膜、露地玉米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覆膜后苗期增温显著,拔节后增幅渐低,大喇叭期覆膜地温反而略有降低,这是土壤热交换随生育时期推移以及覆膜玉米发育加快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致。高水肥地覆膜玉米大幅度增产途径是更换品种、提早播种和适时揭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覆膜宽度对棉花全生育期内0~60 cm土层深度下土壤含水率及土壤温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监测土壤中水分、温度实时状况。同位监测连续6个土层深度(每10 cm一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以及连续6个土层深度(每10 cm一层)的土壤温度。根据棉花生育阶段,分别读取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等每天地温以及水分变化,分析4.4 m超宽膜与2.05 m宽膜对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影响。【结果】4.4 m超宽膜与2.05 m宽膜在0~60 cm土层深度下的地温日变化趋势一致,土壤温度在地面表层和地下10 cm处主要受大气温度的影响。棉花生育后期时,不同土层的温度逐渐下降,4.4 m超宽膜的土壤温度较2.05 m宽膜滞后。从棉花苗期到花铃期,中层土壤深度以下的平均温度与平均含水率呈负相关的关系。【结论】超宽膜有增温保水的能力,可以改善土壤的水热条件,加快棉花的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显著,可用于新疆北疆地区推广试用。  相似文献   

11.
以不覆盖地膜为对照,选用普通聚乙烯PE黑色地膜和生物黑色降解膜,观察生物降解地膜在露地、单体大棚、连栋大棚等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蔬菜覆盖后,其增温与普通塑料地膜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应用生物黑色降解膜和普通聚乙烯PE黑色地膜膜的增温效果接近,露地和单体大棚内比不使用地膜平均提高地温1℃左右,连栋大棚内增温效果稍差。在露地条件下,塑料地膜覆盖下的土壤温度变化很大,白天增温很高,而夜晚则下降到和不同地膜相同的低温,而降解膜覆盖下地温变化幅度就比较小,在昼夜温差大的天气夜间最低温比塑料地膜高2℃左右。由此可见,在露地条件下,生物降解地膜夜间的保温效果要好于普通塑料地膜,更适合在露地早春作物上进行覆盖,有效抑制杂草生长。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厚度化纤保温被对温室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温室环境条件下,连续晴天或连续阴天,化纤保温被单位面积质量(厚度)对0:00—8:00时段温室30 cm高处平均气温和10 cm处平均地温影响较大;被雨淋湿后,不论晴天或阴天,不同厚度处理间保温效果差异不显著。采用2.25~2.40 kg/m2厚的化纤保温被,既可以提高温室30 cm高处的气温又可提高10 cm处地温,是节本增效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该文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的气温和树表温观测资料 ,通过实测、对比方法 ,探讨了热带季雨林平均气温及其树表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 ,发现由于热带季节雨林受地方气候和森林结构影响 ,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受到太阳辐射影响的差异 ,导致气温和树表温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在林冠附近 ,树冠表温和气温及温度日较差均呈现最大值 ,显示了林冠面具有较强的热力效应 ,且其效应在干热季显著 .在 12 :0 0— 16 :0 0 ,树冠附近空气与树冠表层间的热力传输 ,雾凉季树冠附近气温低于林冠表温 ,热量从树冠传向空气 ;而干热季则反之 ,树冠附近气温高于林冠表温 ,林冠从空气中获得热量 .林内的第二冠层上午和下午气温多高于树冠表温 ,中午前后气温低于树冠表温 ,并且干热季的温差的绝对值大于雾凉季 ;而在林内近地冠层热量多是由树冠传向近旁空气 ,显示了热力传输的时空多变特征 .热带季节雨林林内树表温和气温多呈现逆温分布 ;上午树表面为热源 ;中午则反之 ,多是空气为热源 ;而下午树表面与空气多处于热平衡状态 .热带季节雨林中热力作用复杂、多样 ,使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趋于多样化 ,导致小气候环境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盆地节能日光温室地温变化特征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连续几年的节能日光温室反季节生产试验,较系统的观测分析了温室内外气温、地温等环境气候因子的变化情况,认为吐鲁番盆地冬季节能日光温室内当日最低地温与前日盖被前的基础地温存在定量关系,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可表示这种关系的数学模型,据此可对温室地温合理地进行调节和控制.提出了温室最低地温与温室外最低气温的定量关系,以及在实际应用时的定量指标和应注意的问题等.还提出了使温室10 cm最低地温保持在作物根系活动温度以上时,温室内最低气温的调节下限.  相似文献   

15.
对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其温度变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下,旱地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变化情况呈现出差异性。在0~25 cm土层范围内,夏玉米生育前期秸秆覆盖土壤日均温度比裸地要低,而地膜覆盖土壤日均温度要高于裸地,到了生育后期,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日均差异明显降低,其中以地膜覆盖方式下的土壤目平均温度变化最小;土壤温度随土层加深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且不同覆盖方式下的温度变化逐渐趋于一致,其中地膜覆盖的增温缓温作用优于秸秆覆盖;土壤温度的变化与气温的相关函数均呈正向相关性,但随土壤深度增加,相关性减弱;最后通过比较产量数据,得出稳定的土壤温度有利于提高夏玉米产量,且地膜覆盖方式在增产增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6.
对大棚内每日最高地温、气温,最低地温、气温及光照强度的观测结果表明,多效聚乙烯棚膜的增温、保温效果良好且棚面灰尘污染轻微,无滴效果可保持6个月,使用寿命可达1年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武汉市分层水温的变化特征及预报方法,本文以武汉市金银湖为例,利用2019-2020年地面观测和分层水温资料,分析气温、气压、蒸发、地温、日照及辐射等气象要素对垂向水温变化的影响,建立武汉地区基于拟牛顿法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20cm、40cm、60cm及80cm等层次水温预报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拟牛顿法BP神经网络的水温预报模型能够表达水温和气象要素的非线性关系,平均预报准确率超过90%,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8.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南部不同距离绿洲的气温以及不同深度的土温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地表温度和气温升降速度比绿洲观测点要快、变化幅度大;在局地环流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共同作用下,10:00~12:00石河子市气温的升温幅度大于沙漠,但沙漠特殊的下垫面性质以及地理条件,使得沙漠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沙漠成为影响绿洲气候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区,使绿洲具有比同纬度地区优越的热量资源;从沙漠边缘到石河子市,春季各农业界限温度的稳定通过日期逐渐提早,这为棉花等绿洲优势作物的播种期、物候期、作物生育及生理生态特性研究与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开展设施鱼塘水温的气象预报和预警,对2007年12月6日至2008年5月20日设施大棚鱼塘水温与气象站气温同步观测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春季大棚不同深度的水温均比气温高6.1~8.3℃;多云及晴天较阴雨天明显偏高。不同深度最低水温除春季多云和晴天比气象站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早0~1h外,其他时间均晚1~2h。水温日较差与气温类似,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但水温日变化幅度较气温缓和。水温垂直变化不明显,不同深度水温与气温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气象统计学和气象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佳木斯市1990~2009年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市地温和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及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建立基于地温的四季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基于0 cm地温和气温年变化趋势有相似之处,分别建立了以地温为基础的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模型。通过该模型的相关性检验而得到了它们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最低预报方程可以分季节应用不同方程来指导预报,最高气温方程更适合冬季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