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冀承单3号玉米与玉米-稻两熟制蔡永海,沈明星,王高武(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吴县215155)近几年,江、浙、沪等地区将玉米引人种植制度,有麦/玉米-稻、玉米-稻等种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大面积玉米品种多为中早熟种,7月下旬才能成熟,这对减少玉...  相似文献   

2.
本总结了继麦/玉米-后季稻之后,近年来所应用的9种水旱轮作型的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即;草莓/玉米-稻、洋葱/玉米-稻、马铃薯/玉米-稻、苞菜/玉米-稻、麦/瓜-稻、麦/匣-稻、苞菜/冬瓜-稻、薄芹或大蒜-大椒-稻、苞菜、玉米-稻、麦、瓜-稻、麦/茄-稻、苞菜、冬瓜-稻、蒲瓜或大蒜-大椒-稻、莴苣/黄瓜+豇 豆或番茄-稻,提出了合理的间套作、选用配套品种、实行农膜保护地栽培、加强肥水管理和综合防治病  相似文献   

3.
阆中市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市农科人员将以粮为主的旱地三熟制创新发展为多种新的种植模式,如将“麦/玉/苕”三熟改为四熟至六熟制,作物也以原粮食型改为“麦/玉/豆”型、粮经型、粮油型、粮菜型、粮药型等多种模式,开创了我市20万亩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局面,适应了市场需求,实现了助农增收,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阆中市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模式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苏南稻田新种植制度的轮作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苏南地区麦稻长期连作带来的诸多问题,选用“油-稻”、“(麦+肥)-稻”、“经济绿肥/玉米-稻”、“麦/玉米-稻”、“(麦+菜)/玉米-稻”等几种种植制度与麦稻轮作,研究了轮作对产量,土壤养分及麦田杂草的影响,明确了轮作效应,并提出了与麦稻累作的原则及适合轮作的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5.
浙北平原为麦稻稻或油稻稻三熟制高产地区,当前有机肥减少,土壤碳、钾缺乏,秸秆还田具有原料广、成本低、简便易行、肥效好等优点,起到增加和更新三熟制吨粮稻田土壤有机质、增加钾素营养和活化土壤磷的作用,同时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马铃薯种植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四川省高原山区热量条件"一熟有余两熟不足"和平丘区"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的特点,利用马铃薯适应性广的特性,积极发展间套多熟种植,改只在春季种植马铃薯的传统为春、秋、冬三季节种植的技术路线,高原山区改一年只种植一季马铃薯或玉米等作物为薯玉套作两熟;平丘区改"稻-油"为"稻-薯/油(菜)",改"麦/玉/苕"为"麦/玉/豆(苕)/薯";改川东、川南"麦/玉/苕"为"麦+薯/玉/苕",改"中稻-绿肥(或空闲)"为"稻-薯"两熟等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大大拓展了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充分挖掘了马铃薯的面积潜力,形成了周年生产,周年供应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粮药间套,是近年来阆中市旱地高效种植模式的一大成功特色,从“麦//玉//苕”,发展成为“麦//玉//豆”,再发展成为“川明参//小麦//玉米//大豆”,其特点是,在确保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增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从而提高了旱地单位面积产值,使全年亩产量过吨、亩产值上万元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易洪易涝区避灾减灾种植模式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长江洪水之后 ,对湖北省目前主要的种植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和评价。“油、瓜、玉、稻”和“肥、稻、荠”种植方式经济效益、避灾效果均佳 ,但经济作物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新型油、稻、稻”方式 ,虽然经济效益略差 ,但能确保粮食安全 ;在稻区应将 3种类型模式按一定比例合理布局。“头、春玉米、秋玉米” ,“油、瓜、玉、棉” ,“麦、瓜、棉” ,“菜、辣椒、棉”安全产出率均达到 6 0 %以上 ,适宜在沿江洲滩和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在四川省温江县连续3年研究了水旱连作高产田复种方式的能量和养分转换效率。结果表明,产量在15t/hm ̄2左右时,麦稻玉米(或马铃薯)三熟制的能量与养分投入多于麦稻两熟制,但能效与养分转换效率却相反。总能投入须18~25×10 ̄4MJ/hm ̄2,N,P_2O_5和K_2O投入分别为350~400kg/hm ̄2,140~170kg/hm ̄2和350~400kg/hm ̄2。  相似文献   

10.
包括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在内的西南5省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该区地形复杂,多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其中玉米是主要的旱粮作物。由于该区多数地区热量条件三熟不足,两熟有余,玉米多以间套作种植。“麦/玉/豆”和“麦/玉/苕”套作种植模式是该区玉米的主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广元市玉米间种竹荪栽培模式应用效果及发展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市地处川北山区,近年来,因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锐减,加之农户大多沿袭麦(油)--稻、麦(油)--玉、麦(油)--玉--(苕、豆)等传统生产模式,种植效益普遍欠佳.  相似文献   

12.
我市是典型的双、三熟制结合部,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我地以麦、稻、稻纯粮型三熟制为主;1985年后,麦、稻两熟制比例上升,直到90年代后期随种植业结构调整,在既保粮食又求效益的前提下,三熟制又以经粮型的形式恢复.目前,前作春玉米、毛豆、瓜、菜等经济作物的一季每亩产值均达千元以上,而接茬的后作稻用什么品种(系)已成为调整后的主攻目标,为此,我局特于1999、2001年度两次组织品比试验,并获得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3.
麦/玉米—稻对土壤生产力和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种植方式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表明:(1)麦/玉米—稻显著提高了土壤生产力,生物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2891%、4334%,总粗蛋白质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5850%、5569%;(2)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效孔隙总量,减缓土壤粘闭现象的进一步发生;(3)对土壤速效磷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土壤速效钾含量急剧减少;(4)麦/玉米—稻土壤有机质、全氮变化趋势不甚明显,玉米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4.
稻田不同复种制度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的定位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田几种复种制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裸大麦/春玉米-晚稻“两旱一水”复捉制全年每公顷粮食总产达16.42t,比对照绿肥-双季稻增产39.8%;裸大麦-双季稻“一旱两水”复种制每公顷粮食总产达17.74t,比对照增产51.0%;油菜-双季稻复种制在每公顷产油菜籽1.56t的前提下,仍产粮食14.03t,比对照增产19.5%。麦/玉-稻和油-稻-稻复种制除速效磷(P2O5)略有提高外,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K2O)均比对照略有降低;而裸大麦-双季稻复种制土壤肥力明显提高,这与采用秸秆还田有关。试验得出,稻田在多熟制条件下,必须增施有机肥,或采用作物秸杆还田,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量进行平衡施肥,才能达到高产高效、土壤永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适合在温州平原双季稻区开展"麦-稻-稻”周年粮食三熟制生产的大麦品种,本研究对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7个大麦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种植经济效益等综合性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变幅在132~136 d,均未影响后茬早稻的正常生产;浙皮14号产量位居第一,为3 787.2 kg·hm-2,比对照增产127.2 kg·hm-2;浙皮15号产量其次,为3 709.2 kg·hm-2,比对照增产49.2 kg·hm-2;浙皮14号和浙皮15号种植效益分别为3 825和3 681元·hm-2,均高于对照浙啤33。浙皮14号和浙皮15号生育期短、产量高、种植效益较好,适宜"麦-稻-稻”周年三熟制种植模式,可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6.
兰溪市地处浙江中西部,光温资源充足,是我省重点产粮区,大田生产以“麦f油菜)一早稻一晚稻”三熟制为主。近年来.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效益农业过程中.我市积极引进新品种,探索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高产高效作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1997年开始探索秋豌豆生产.经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配套技术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稻田套播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套播麦是稻茬免耕麦栽培方式,1985年在我镇逐步排广应用,具有省工、高产等优点.近几年全镇种植套播麦面积达100%,日前已探索出稻田套摇麦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正> 油菜——西瓜——晚稻一年三熟制,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方式。这种水旱轮作套种栽培方法好处很多,主要有:①粮经结合,增产增收。稻田种植“油、瓜、稻”,既抓了粮食生产,又抓了经济作物生产,促进了粮经双丰收。我县连续三年示范推广“油、瓜、稻”一年三熟制,一般油菜667m~2产菜籽70kg,西瓜2500~3000kg,二晚杂交稻  相似文献   

19.
七十年代以来,苏州地区土壤常有渍害较重、通透性弱、发僵粘闭、结构性差,容易出现青泥化等问题.这与耕耙次数多,对土壤的机械扰动强度大,特别是带水耕耙有很大关系.1980年起我们开展了免耕法在稻麦轮作制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本文是两年来对稻-稻-麦三熟制中麦茬免耕种植前季稻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20.
11年试验示范麦/玉/棉立体种植结果表明,在传统麦/棉不减密度、不减产量的基础上,每公顷增植春玉米3.75万株,可增产4500kg,提高了棉田的综合效益,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本提出该模式的实施办法,并阐明其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