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酵豆制品菌种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食品发酵工业上,传统的发酵豆制品主要包括豆豉、腐乳和酱油。传统的发酵食品或调味品因其具有独特的感官特征、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生物活性日益受到消费者的亲睐。而优良的发酵菌株是生产发酵豆制品的关键因素,文章介绍了几种主要发酵豆制品菌株选育的途径,主要从常规筛选、诱变、原生质体融合以及基因工程途径选育优良发酵菌株,并对未来生产菌种的改良提出了新的改良途径,为进一步完善发酵菌株某些优良性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发生,民众更加关注生物安全及生物安全防控治理问题。从传染病、食品安全、转基因生物安全、生物入侵四个方面概述了我国生物安全的现状,阐述了我国生物安全的战略与规划,提出了生物安全防控与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欧盟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盟非常重视转基因生物的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建立了一套操作性强、管理严格的安全评价制度和产品监管制度.本文介绍了欧盟转基因生物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实施情况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黑板报欧盟的生物安全管理框架,提出了完善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豆汁麦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制品是我国传统食品之一,深受人们喜爱在加工豆制品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豆汁(即煮豆水)。据检测,豆汁中含有大量的糖类和蛋白类物质。目前,我国大多数豆制品生产企业都将这些豆汁作为废液排掉,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黑龙江惠丰食品有限公司试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气相色谱技术就是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等优点。简单总结了气相色谱技术在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袋中有害成分,发酵饮料产品的风味组分质量的控制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为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吴奢 《中国畜禽种业》2013,9(9):132-133
随着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方向和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安全养殖、健康养殖成为养殖企业目前最为关注的事情。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是养殖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养殖场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要想构建生物安全体系,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体系。生物安全是指将可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和害虫排除在外的安全措施。它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包括了在防止有害生物进入(或存活)和感染(或危害)良好饲养畜禽群体方面  相似文献   

7.
《农家科技》2014,(5):12-12
农业部28日发出《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对进一步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通知指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事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农业部高度重视,不断健全制度,强化监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固相萃取一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豆发酵制品中的异黄酮含量。[方法]以乳酸、霉菌发酵大豆样品为试材,将发酵豆制品以60%的乙醇溶液超声波提取1h,稀释后用SPE小柱做净化处理,以C18反相色谱柱(4.6mm×250.0mm,5.0μm),0.2%甲酸和乙腈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2ml/min、紫外检测波长260nm,同时测定4种大豆异黄酮含量。[结果]试验得出,发酵豆制品中4种大豆异黄酮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大豆甙96.7%、染料木甙97.9%、大豆甙元102.2%、染料木素103.1%。[结论]该方法可同时测定发酵豆制品中4种大豆异黄酮成分,数据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模式及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环境生态威胁和食品安全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律规制框架是当务之急。作者通过对国内外生物安全管理体制的比较和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生物安全法律规制框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日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实施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非常重视转基因生物的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建立了一套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安全评价制度和产品监管制度。为推进转基因生物安全制度的实施,日本注重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建立了一批规范的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检测机构和转基因产品检验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以解决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过程中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