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地方小麦品种曲白春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曲白春的抗条锈性遗传规律,并为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曲白春与川麦28构建遗传分析群体,以曲白春与中国春构建等位分析群体,用CYR33温室条件下苗期人工接种遗传分析群体,用混合流行优势小种大田条件下成株期人工诱发接种遗传分析群体和等位分析群体,同时对曲白春的抗条锈性进行遗传分析,并用小麦抗条锈基因Yr18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曲白春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曲白春苗期对CYR33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成株期对小麦条锈菌的抗性由2对独立显性核基因控制,即由小麦抗条锈基因Yr18和一对未知的小种专化性抗条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
利用了8个北美的条锈菌小种.在北美小麦不同条锈病鉴别寄主之间以及它们与已知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并对亲本、F_1、F_2和一些回交子代的幼苗抗条锈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中国166、HeinesⅦ、Fielder、Lee、Riebese147/51和Moro分别含有Yr1、Yr2、Yr6、Yr7、Yr9和Yr10抗性基因;Lemhi、Tyee中的一个基因.HeinesⅦ、Moro、Druchamp、Stephens、Lee和Fielder两个基因之一与命名的Yr基因和其它以前描述的基因不同。Lembi中的基因可能与Riebese147/51或Druchamp和Stephens其中之一基因等位或紧密连锁。HeniesⅦ中的1个基因与Cappelle Despresz、Nord Desprez和Stephens中的基因等位或紧密连锁。Druchamp、Stephens和Yamhill有Yr3a或Yr4a.Durchamp与Stephens有1个相同基因.但与Yamhill不同。Yamhill(HeinesⅦ/ALba)有来自HeniesⅦ的Yr2和来自Alba的2个基因。其中之一不是Yr7.可能与Paha中的1个基因相同或紧密连锁。Lenhi中的Yr1、Yr7、Yr9和Y10基因和Paha中的1个基因都是显性。Lee中的第二个基因和Paha中的1个基因可能是隐性等位基因。Tyee中的Yr2、Yr6、Yr3a或Yr4a基因与Stephens、Druchamp或Fielder中两个基因之一依赖于小种和亲本(遗传背景)的不同.在杂交中表现为隐性或显性。中国166中的Yrl、Riebese147/51中的Yr9、Lemhi和Tyee中的基因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3.
条锈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小麦生产区常有流行。抗锈育种是防治锈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品种的抗性受其基因控制。抗条锈基因符号为Yr(yellow rust),迄今已正式命名的抗条锈基因共16个,研究这些基因的来源及特性,将有助于我们广开抗源。Yr1早期基因符号为L_o Lupton(1962)用7个品种配制双列杂交,根据F_1、F_2和F_3对  相似文献   

4.
在四个小黑麦中鉴定的对叶锈培养菌7434-1-1T小种的遗传抗性,被选作潜在的小麦抗源基因。每个抗性小黑麦分别与感病小黑麦PI429007杂交,根据侵染型(IT)分离对其亲本、F_1、F_2和F_3代进行鉴评,确定各品种的抗性IT基因数及显性。抗性品种相互杂交,对F_2和F_3鉴评以便检测抗性基因的关系。对来自抗×感组合带有感病IT的F_8作出评价,确定长潜伏期基因的存在,因为这是慢锈抗性的一个重要因子。PI429120具有两个独立的不完全显性基因,它们在成株期共同授与(Confer)0;nIT。PI429155具有一个授与12cIT的不完全显性基因。PI429121表现0;1nIT,PI429215表现0;nIT。这些品种中有两个品种各有一个起主效作用的不完全显性基因和一个授与近似感病——中间型IT的加性微效基因。PI429121的微效基因是隐性的,PI429215的微效基因为部分显性。PI429120的基因与其它品种的基因是独立的。PI429215具有一个与PI429121相同的基因,这种微效基因与9个染色体图单位似有连锁关系。四个品种中,除了其抗性IT基因外,每个品种都具有一种数目未确定的长潜伏期部分隐性基因。这四个小黑麦品种无论作为小麦的叶锈抗源,还是作为低IT基因和慢锈抗性定向利用的范例,可能都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四川盆地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水平和抗病基因分布状况,对该地区23个当前主栽小麦品种和44个品系进行了苗期分小种和成株期混合小种抗锈性鉴定,并结合分子检测、抗谱测定和系谱追踪等方法,综合分析了供试品种抗条锈性相关基因。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中,10份具有全生育期抗性,22份具有成株期抗性,35份表现感病,其中超过60%的主栽品种不具抗锈性;19份可能携带Yr26;7份可能携带Yr26+?基因组合("?"表示未知基因)。四川盆地当前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整体水平下降与条锈菌新致病型小种有关,应引起有关小麦育种单位和生产部门注意。  相似文献   

6.
小麦温光型不育恢复系MR168对条锈菌CY32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温光型小麦不育恢复系MR168抗条锈基因的来源及其遗传规律,采用常规杂交法对SY95-71/MR168与绵阳26号/MR168两个抗、感组合杂交各世代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MR168对条中32号小种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抗病基因来源于春小麦品种辽春10号;对MR168和4个温光型不育系及其相应杂交组合的抗条锈性分析表明,MR168抗条锈性遗传力强,有利于高抗条锈病的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组合筛选.  相似文献   

7.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抗条锈水平与抗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黄淮麦区近几年小麦育成品种(系)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的抗性表现及其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布状况,利用当前流行的条锈菌小种条中32、条中33和条中34,对近年参加审定的15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分小种鉴定,同时分别在杨凌设置人工接种病圃,在天水和江油设置自然诱发病圃,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并结合 Yr5、 Yr7、 Yr9、 Yr10、 Yr17、 Yr18、 Yr26和YrSP等8个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150份材料中,47份表现为成株期抗性(占31.3%),31份表现为慢锈性(占20.7%),未发现具有全生育期抗锈病材料,其余材料均表现感病;11份材料检测含有 Yr7(占7.3%),104份检测含有 Yr9(占69.3%);13份检测含有 Yr17(占8.7%);10份同时检测到含有 Yr9和 Yr17(占6.7%);3份同时检测到含有 Yr9和 Yr18(占2%);2份同时检测到含有 Yr9、 Yr17和 Yr18(占1.3%),含有 Yr7和 Yr17, Yr7和 Yr9, Yr9和YrSP的材料各1份(占0.7%),未检测到含有 Yr5、 Yr10和 Yr26的材料,可能个别品种携带抗条锈病新基因。以上结果说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综合抗性较10年前已获得大幅度提高,其抗性主要来自于基因组合,如 Yr17、 Yr18与其他基因组合会增强小麦抗性。部分具有良好抗性的材料的抗性基因有待进一步遗传解析。  相似文献   

8.
70份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推导及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小麦条锈病防控提供参考信息,选用我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混合小种对7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利用基因推导的方法对供试品种(系)所含的基因进行分析,结合系谱信息,并采用分子标记进行已知抗病基因验证。结果表明,对条锈菌混合小种(CYR34、CYR33、CYR32、CYR31、CYR30、CYR29、CYR17和Su-1)表现免疫和近免疫的品种(系)有24份,占供试品种(系)的34.29%;表现高抗和中抗的品种(系)有17份,占24.29%。说明供试小麦品种(系)对当前流行条锈菌混合小种具有良好的成株期抗性,可用于品种布局。基因推导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中18份携带抗条锈病基因 Yr21,20份含 Yr3,11份含 Yr1,8份含 Yr5,3份含YrSD, 3份含 Yr32,6份含 Yr10,1份(烟836)含有YrSu,1份(金禾9123)含有 Yr26。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携带的抗性基因分别为 Yr5(11份)、 Yr9(2份)、 Yr10(9份)、 Yr15(1份)和 Yr26(4份)。由于遗传背景和遗传距离等因素,分子标记检测和基因推导结果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文摘     
芥菜型油菜抗白锈病遗传 用一个抗性品种和两个感病品种杂交研究芥菜型油菜抗白锈病小种2号遗传。温室条件下进行接种试验,F_1对该病的反应与亲本相同表明,抗性呈显性,由核基因控制。F_1植株同抗性亲本回交,对该病的反应与抗性亲本相同,F_1植株同感病亲本回交,抗病与感病的分离比率为1:1。F_2植株的分离比率为3:1。本研究结果揭示,芥菜型油菜对白锈病小种2号的抗性为单基因遗传,可通过早期世代回交将抗性转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小麦抗病品种的基因背景和遗传特点,采用中国目前的条锈菌优势小种对60个小麦农家品种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苗期鉴定发现,有13个品种对8个条锈菌优势小种中的4个或4个以上小种表现抗病,其中白老芒麦(甘地806)、圆籽糙(豫327)、大籽糙(豫331)、疙瘩糙(豫398)对6~7个小种表现出抗病,而且多表现免疫~高抗;成株期鉴定发现有38个农家品种对所有小种表现抗病,并且病情指数低于10,很多苗期感病的品种在成株期表现抗病。在抗务锈鉴定的基础上对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圆籽糙(豫327)和疙瘩糙(豫398)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对亲本、F1、F2、BC1代接种条锈菌优势小种,根据F1代的抗性表现和F2代、BC1代的抗感分离情况,初步明确圆籽糙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两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疙瘩糙对条中32号的抗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麦农家品种抗条锈性评价及抗病品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抗病品种的基因背景和遗传特点,采用中国目前的条锈菌优势小种对60个小麦农家品种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苗期鉴定发现,有13个品种对8个条锈菌优势小种中的4个或4个以上小种表现抗病,其中白老芒麦(甘地806)、圆籽糙(豫327)、大籽糙(豫331)、疙瘩糙(豫398)对6~7个小种表现出抗病,而且多表现免疫~高抗;成株期鉴定发现有38个农家品种对所有小种表现抗病,并且病情指数低于10,很多苗期感病的品种在成株期表现抗病.在抗条锈鉴定的基础上对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圆籽糙(豫327)和疙瘩糙(豫398)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对亲本、F1、F2、BC1代接种条锈菌优势小种,根据F1代的抗性表现和F2代、BC1代的抗感分离情况,初步明确圆籽糙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两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疙瘩糙对条中32号的抗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小麦种质资源BJ399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锈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一种世界性病害。种质资源BJ399对小麦条锈病具有良好的苗期和成株期抗性,为明确其条锈病抗性基因,利用BJ399和高感条锈病品种铭贤169杂交,获得BJ399/铭贤169的F_1、BC_1和F_2代分离群体,并利用我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4号(CYR34)进行温室苗期抗条锈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BJ399对CYR34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 YrBJ399。筛选到3个与目的基因连锁的SSR标记Xwmc296、Xgwm425和Xgwm558,且3个标记位于抗病基因的同一侧,距离目的基因最近的标记为Xwmc296,其遗传距离为9.5 cM,标记Xgwm425和Xgwm558与目的基因 YrBJ399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4.3 cM和18.0 cM,并初步将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麦染色体2AS上。根据抗病基因来源和染色体定位结果推测, YrBJ399可能是一个抗条锈病新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利用小麦条锈病新抗源,以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的新抗源CH7103为材料,对其抗条锈性及抗病基因的来源、遗传模式和细胞学特征及其与已知抗病基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CH7103苗期和成株期对条锈菌系条中31、32号生理小种表现免疫或近免疫,与其抗性供体小偃7430及其野生亲本的抗病侵染型相似,而其小麦亲本均感病,说明CH7103对条锈病的抗性来自彭提卡偃麦草。抗×感的F1代均表现免疫,侵染型为0~0; 级,且F2、F2∶3、BC1代的抗、感分离比均符合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分离模式。通过等位性检测,初步明确CH7103含有的抗条锈病基因与已有的抗CYR32小种的基因Yr5、Yr10、Yr15、Yr41不存在等位关系,可能属于新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细胞学研究表明,CH7103及其与小麦品种“中国春”等杂种F1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具有2n=21Ⅱ的配对构型,并能与小麦染色体完好配对。说明CH7103不含较大的外源染色体片段,是一个携带偃麦草抗条锈病基因的异源渐渗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对源自小麦杂交组合宁7840×Clark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进行了抗条锈病QTL分析。结果表明,在染色体1BS上检测到一个主效的QTL即QYr-hwwg-1B。该QTL由抗病亲本宁7840提供,位于SNP标记Xsnp3620和Xsnp5435之间,区间长度为2.5cM,可解释55.8%的表型变异。根据宁7840的小种抗性推测QYr-hwwg-1B可能是由来自1B/1R易位系的抗病基因Yr9引起的。抗性基因Yr9、Yr10、Yr15、Yr24、Yr26、YrH52和YrAlp均位于小麦1B染色体短臂的一端,形成一个抗条锈基因簇,并与SSR标记Xgwm11紧密连锁。另外,有56个SNP标记与该标记区间共分离,可以用于小麦抗条锈基因精细定位图谱的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5.
小麦种质P10078的成株期条锈病抗性特征及遗传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小麦抗病种质P10078的抗条锈病特征及抗病遗传规律,利用4个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2、CYR33、V26/CM42和Sull-7对P10078进行了苗期分小种鉴定,并分别在陕西杨凌人工接种病圃和甘肃天水自然诱发病圃连续多年对P10078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F_1、F_2、F_(2∶3))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结果发现,P10078苗期对CYR32、V26/CM42表现为感病(IT:7~8),对V26/CM42和Sull-7表现为抗病(IT:2),成株期对混合小种表现为高度抗病(IT:1,S:1%),表明P10078为包含全生育期抗病基因的成株期抗病品种;F_2抗感分离比为3∶1,F_(2∶3)抗感分离比为1∶2∶1,表明P10078成株期抗性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P10078所含抗条锈基因为未知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6.
为给中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筛选有效抗源,对203份来自ICARDA的小麦种质,利用杨凌人工病圃和天水、江油自然诱发病圃进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利用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和条中34(CYR34)在温室进行苗期分小种鉴定,利用 Yr5、 Yr9、 Yr10、 Yr15、 Yr17、 Yr18、 Yr26等抗条锈病基因已开发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检测。结果表明,203份材料中107份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31份苗期表现为专化抗性。从这些具有稳定抗病性的材料中,检测到抗条锈病基因 Yr9(51份)、 Yr10(2份)、 Yr17(30份)和 Yr18(56份),未检测到 Yr5、 Yr15、 Yr26;有12份抗条锈表现良好的材料未检测到任何基因,推测其可能携带未开发分子标记的已知基因或新基因。因此,这107份具有稳定抗性的材料可用于中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其中12份可能含有未知基因的材料有待进一步的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Gaby的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品种Gaby是重要的每锈病抗源品种,为了明确其抗锈遗传规律。用条中29号、条中32号书水源类型菌系水11分别接种该品种的双列杂交F2、F3代各株系幼苗,对该品种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Gaby有3对基因抗中国小麦条锈菌小种。对条中29,其正反交均表现1对显性抗病基因起抗病作用;对水11菌系,Gaby做母本时,有3对显性基因起抗病作用(其中2对表现为累加作用),做父本时其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抗病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条中32,Gaby做母本时有2对基因起抗病作用(可能是2对隐性基因,也可能是存在累加作用的2对显性基因),做父本时可能存在1对显性基因和2对隐性抗病基因控制抗病性。  相似文献   

18.
小麦新种质YW243抗条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鉴定小麦新种质YW243的条锈病抗性基因,用条中31号小种接种,对YW243与中国春的杂种F2群体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抗性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显示,YW243的每锈病抗性在与中国春的杂交组合F1、F2分离群体中呈一对显性基因的遗传模式;经过对264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发现位于2BL上的两对引物Xgwm388和Xgwm501能够在双亲和抗、感池之间扩增出特征带,并与抗性基因表现连锁,它们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7.9cM和23.5cM,说明抗病基因位于2BL染色体上。从系谱和抗谱分析,推测YW243的抗性基因不同于Yr5,可能是一个新的抗病基因或是Yr5的复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9.
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和利用抗病种质是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的基础.为明确小麦体细胞无性系4-8(WS4-8)的抗条锈病基因及其遗传规律,用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3对WS4-8和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群体进行了苗期接种鉴定和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结果表明,WS4-8对CYR33表现抗病,其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BSA法对构建的F2代遗传作图群体进行了SSR标记分析,标记Xgpw5281、Xcfd35和Xgwm341与抗性基因具有连锁关系,且都为共显性标记,与抗病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8、7.2和21.8 cM.根据作图结果,将WS4-8所携带的对CYR33的抗条锈病基因定位于小麦3DS染色体上.基于该基因的作图位置与分子标记结果,认为该基因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暂命名为YrWS4-8.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HPL60469×辉县红的F2、F2抗病单株自交的F3株系及F1与辉县红的回交后代群体对条中32小种(CY32)的抗性反应,F2群体的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F3株系中抗性分离和不分离的株系比例符合2∶1;回交后代群体的抗感分离比例符合1∶1。试验证明,HPL60469对条中32小种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以HPL60469为母本分别与已知携带抗病基因Yr26的小麦材料92R137、贵农21杂交,获得F1和F2群体。两个F1群体中的所有单株均对条中32小种表现免疫;两个F2群体对条中32小种的抗感分离均符合15∶1。说明HPL60469与92R137和贵农21含有不同的抗病基因,即HPL60469的抗病基因不是Yr26/Yr24。结合HPL60469的系谱分析证明,HPL60469含有1对新的抗CY32的显性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