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应用最广最有效的细菌杀虫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形成芽孢时可产生具有杀虫活性的杀虫晶体蛋白(ICPs)。迄今为止,ICP已有近800种,对鳞翅目、双翅目、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蜱螨目等害虫都具有特异性的毒杀作用。该文概述了ICP的结构、功能及基因分类,以及其基因工程研究及应用,为Bt杀虫蛋白的推广应用及其定向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苏云金杆菌(下称苏菌)是我国目前投入商品生产的杀虫菌剂之一。早在四十年代法国已有苏菌商品制剂出现,我国则是在五十年代中期引入用于害虫防治的。苏菌有较广的杀虫范围,特别是对鳞翅目幼虫有着很好的防治效果。它的杀虫速度较快,且使用时对人、畜、禽、鱼以及捕食性天敌昆虫如螳螂等均很安全。苏菌制剂的杀虫有效成分主要是菌体产生的有毒蛋白——伴孢晶体和苏菌的芽孢,以及在繁殖过程中,苏菌产生的几种体外毒素。当苏菌随着叶片进入昆虫体内后,伴孢晶体可直接引起其全身麻痹,继而死亡。伴孢晶体还可破坏害虫的肠壁细胞,使芽孢侵入害虫身体组织内大量繁殖,导致躯  相似文献   

3.
对美国白蛾高毒Bt的筛选和杀虫蛋白基因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生物测定,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分离和本实验室保存的122株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中筛选到16株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具有高毒力的菌株,用SDSPAGE和PCR-RFLP方法对16株Bt的杀虫蛋白和杀虫基因类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有11株Bt菌株中同时含有130 kDa和60或70 kDa的蛋白,1株同时舍有130和140 kDa的蛋白,3株只含有130 kDa的蛋白,1株含有30 kDa的蛋白;有14株Bt同时舍有cryl和cry2类杀虫蛋白基因,其中4株还包括cry9类基因,2株Bt中没有鉴定到已知基因类型,可能含有新的杀虫基因.16株Bt菌株均不舍cry3、cry4、cry8和cry10类基因.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苏云金杆菌(Bt)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昆虫尸体、叶面、水和储粮中的细菌,能产生多种毒性蛋白质,每一种分别对不同的生物目标如昆虫、线虫、螨虫、原生动物和哺乳动物细胞具有毒性。研究了大多数Bt毒素通过结合特定的细胞膜受体来识别其特定的靶点。结果表明:Cry毒素还可以通过与特定受体的相互作用杀死人类癌细胞。副孢毒素(Parasporins)是一小类毒素,可能具有杀虫活性,可以通过识别特定的膜受体杀死多种哺乳动物癌细胞。表层蛋白(SLP)与Bt产生的其它蛋白质不同,也在大多数细菌和古细菌种产生。SLP能与昆虫和人类癌细胞的膜受体相互作用。Cyt毒素的结构与Cry毒素不同,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它主要对可传播人类疾病的蚊子幼虫具有毒性,如按蚊、伊蚊和库蚊。除了孢子形成过程中产生的Cry、Cyt、SLP和副孢毒素外,Bt菌株在营养生长期也产生具有杀虫活性的Vip(营养期杀虫毒素)和Sip(分泌性杀虫蛋白)毒素。  相似文献   

5.
赵红盈 《林业科技》2010,35(2):25-26
分月扇舟蛾幼虫取食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基因小黑杨后,Bt杀虫蛋白在其中肠、血淋巴、马氏管中含量比较高;而先饲喂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基因小黑杨4d,再饲喂非转基因小黑杨后,其所繁育的蛹、成虫、卵、幼虫中均不合有Bt杀虫蛋白。  相似文献   

6.
杀虫烟剂是指具有杀虫生物活性的一种或几种农药在烟剂释放时,借助供热剂的热量蒸发或挥发到空中,冷凝成烟,借助空气流动而弥散于靶标生存空间,起杀虫的作用。杀虫剂的毒力测定是药效测定的内容之一,是把杀虫药剂的毒力(或毒性)给予一个量度,以便与其他杀虫剂的毒力(或毒性)进行比较。毒力测定方法很多,但根据烟剂的独特性,在测定毒力时,其方法有所不同。文章阐述了杀虫烟剂的室内毒力测定方法,分析了影响毒力测定的基本条件。毒力测定只是说明一种杀虫剂比另一种杀虫剂的毒力高,杀虫剂毒力测定的结果不能作田间害虫防治的全面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树Bt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苏云金芽孢杆菌(Bt)毒蛋白的杀虫机理和Bt毒蛋白基因的分类;概述了Bt毒蛋白基因在杨树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当前杨树Bt抗虫基因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杨树抗虫基因工程在杨树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7501”杀虫菌是陕西省大荔县农林局农业微生物厂于1975年试产成功后,我县农林局于1977年引种,78年3月份开始试产,78年5月份县林业站,首先应用于防治杨柳毒蛾幼虫危害,获得了成功,现将试产、试用情况报告如下:“7501”杀虫菌是陕西省大荔县在枣区自然灭亡的枣尺(虫户)尸体上分离到的一种繁殖快、晶体大、发育周期短、毒力强的产晶芽胞杆菌,该县经多次室内和田间药效表明“7501”防治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油松PtGSTU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探讨油松PtGSTU1蛋白的单体稳定性。[方法]利用同源建模模拟PtGSTU1的三维结构,推测其N末端18位精氨酸(Arg18)和C末端103位天冬氨酸(Asp103)能够形成氢键来稳定蛋白单体结构。利用定点突变,分别将Arg18和Asp103突变为具有不同极性和构象的氨基酸残基,检测其蛋白的催化活性及结构稳定性。[结果]6个Arg18突变体均无法获得高纯度的具有正确折叠的可溶蛋白,而Asp103突变体可以表达为可溶蛋白,Asp103突变体对不同底物的催化活性和亲和力明显低于野生型,对经典底物CDNB和GSH反应的催化速率(Vmax)降低了至少9倍,对底物的催化效率(kcat/Km)也明显降低。[结论]Arg18和Asp103之间形成的氢键对稳定PtGSTU1单体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植物GST蛋白N端的保守性和C端结构域的多变性,Arg18的突变对结构和活性的影响大于Asp103,同时预示着C端结构域中可能存在其他氨基酸位点能够与18位精氨酸形成氢键,从而稳定蛋白单体折叠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采集的多花筋骨草植株不同部位中提取出昆虫蜕皮激素类似物,通过向幼虫人工饲料中添加昆虫蜕皮激素类似物的方法,研究了筋骨草中植物源蜕皮激素对杨干象2龄幼虫的杀虫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在人工饲料中加入1-3 ml的筋骨草提取物,在24天内可以杀死 58%~100%的幼虫;(2)从开花前的筋骨草中提取出的物质的杀虫效果明显优于从花期和开花后的植物中提取出的物质的杀虫作用, 其1 mL、2 mL和3 mL剂量全株提取物的杀虫效果分别达到65.22%、85.07%和98.11%(幼虫校正死亡率);(3)植株的根部提取的昆虫蜕皮激素类似物的杀虫效果要比茎部或叶部提取的好,1 mL、2 mL、3 mL剂量提取物的杀虫效果分别达到100%、98.20%和98.32%;(4)筋骨草提取物的杀虫速度较慢,处理杨干象2龄幼虫16天后杀虫率才超过50%;(5)幼虫取食加有筋骨草提取物的饲料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幼虫死亡率,16天的取食,幼虫死亡率达到80%以上。筋骨草采集地点和填加植物源蜕皮激素的方式对杀虫效果的影响较小。图3表3参21。  相似文献   

11.
金龟子绿僵菌防治竹笋禾夜蛾幼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室内采用5种不同的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竹笋禾夜蛾4龄幼虫进行感染试验,结果表明:Ma1291菌株对竹笋禾夜蛾幼虫的感染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达75.44%,其LT50值为8.2 d;其次是MaWP-04菌株,其校正死亡率达70.18%,LT50值为10.3 d。进一步对Ma1291和MaWP-04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致病力加强,其LC50分别为2.02×106孢子.mL-1和6.36×106孢子.mL-1;其致死中时间随着浓度的增加而缩短。利用Ma1291和MaWP-04菌株分别采用对笋撒菌粉和拌细砂土撒施的方法实施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Ma1291菌株对竹笋禾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达77.06%~81.36%以上,MaWP-04菌株防治效果为59.73%~67.06%。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a1291和MaWP-04菌株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重庆松墨天牛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在重庆1 a发生1代,主要以3~4龄幼虫在受害马尾松木质部的蛀道内越冬。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11月初幼虫开始越冬。各地区因海拔和特殊地理环境的不同,成虫羽化时间稍有差异。松脂掩埋和寄生是导致卵不孵化的主要原因。幼虫蛀入前是死亡率最高的阶段(达到48.6%)。种群趋势指数I=18 239.13/1214=15.02。通过对重庆地区松墨天牛发生规律的研究,以期对有效控制松墨天牛的发生危害和松材线虫病在西南地区的传播蔓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褐天牛幼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通过5菌株感染松褐天牛幼虫研究筛选出毒力相对较强菌株Ma789,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其1.0×10^5-1.0×10^8个/mL不同孢子含量梯度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半致死含量为3.2×10^5个/mL;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室内寄生试验表明,随着接蜂量的增加,管氏肿腿蜂对幼虫的寄生死亡率不断提高,当虫蜂比提高到1∶4-1∶5时,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校正死亡率达96.7%;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Ma789约1.0×10^7个孢子时,对老熟松褐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6.7%,70%和100%。  相似文献   

14.
昆虫病原线虫对鞭角华扁叶蜂致死能力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斯氏线虫科的 8 个品系对鞭角华扁叶蜂幼虫致死能力测定结果表明, A24和 D- 4- 3 品系对该叶蜂幼虫具有较强的致死能力。室内沙接法试验,3 天后校正致死率可达 70%和 651% ;并用 A24品系在林间喷雾防治树上幼虫,2 天后校正致死率达 688% 。  相似文献   

15.
对宁夏、陕西、甘肃的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河北的落叶松锉叶蜂P.laricis和落叶松腮扁叶蜂Cephalcia lariciphila、山西靖远松叶蜂Diprion jingyuanensis、陕西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posticalis、云南的祥云新松叶蜂Neodiprion xiangyunicus和南华松叶蜂D.nanhuaensis的幼虫及茧期病原真菌调查统计,并从以上虫茧中分离出真菌13株,初步鉴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8株、布氏白僵菌B.brongniatii 4株、青霉属Penicillium sp.1株。选取5株白僵菌以3龄月季叶蜂为试虫进行毒力测试,结果显示1.0×108孢子/mL菌液对试虫有致死作用,校正死亡率69.5%~91%。  相似文献   

16.
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松墨天牛在福建闽北1a发生1代,以3~5龄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极少数以低龄幼虫在树皮下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在木质部内做一椭圆形蛹室化蛹,历时13~15d后成虫羽化。羽化后的成虫从蛹室向外咬圆形的羽化孔道飞出,6月上中旬是成虫羽化出孔的高峰期。成虫的雌雄性比为1∶1。在林间,成虫寻找松树嫩枝树皮补充营养,5~9d后开始交尾产卵,产卵前在树皮上咬刻槽,造成泪滴状松脂流下,1刻槽产卵1粒,少数可产2~4粒。卵期6~10d。幼虫孵化后取食松树内皮和韧皮部,在树皮外可见白色纤维状或褐色粉末状木屑与粪便的混合物。3龄幼虫咬一长椭圆形蛀入孔进入木质部,此后树皮外不再出现蛀屑。幼虫在蛀入木质部前死亡率极高,只有31 68%能蛀入树干中,幼虫期易受白僵菌侵染。幼虫期260~310d。  相似文献   

17.
为给思茅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措施,以安宁地区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 kikuchii)6龄幼虫为对象,采用纯培养法对其肠道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再结合16S rDNA分子鉴定技术进行分析,初步判定细菌的分类学地位,研究其肠道细菌的多样性。结果显示:从6龄思茅松毛虫幼虫肠道中共分离到104株细菌,初步鉴定隶属于10个属14个类群,分别为55株芽孢杆菌属(5个类群)、9株类芽孢杆菌属(1个类群)、2株苍白杆菌属(1个类群)、5株短芽孢杆菌属(1个类群)、4株微球菌属(1个类群)、6株莫拉菌属(1个类群)、8株栖水菌属(1个类群)、2株土壤芽孢杆菌属(1个类群)、7株葡萄球菌属(1个类群)、6株普罗威登斯菌属(1个类群)。其中芽孢杆菌属具有最高的相对分离率,为53.00%。6龄幼虫肠道细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5217、0.9129、2.7991。思茅松毛虫6龄幼虫肠道细菌的多样性丰富,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属,这些菌种为研究思茅松毛虫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草履蚧是危害杨树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农药,在室内条件下用喷雾法测定了10种杀虫剂对草履蚧1、2龄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10种药剂对草履蚧均有防治效果,其中40%杀朴磷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2.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防治效果显著,24 h校正死亡率在85%以上,48h校正死亡率在97%以上。结合药剂毒性和防治成本分析,建议将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作为化学防治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9.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管氏肿腿蜂及其携带球孢白僵菌进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死亡率随着接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一定的接蜂量(虫蜂比1∶2~1∶5)下,松墨天牛龄期越大,被寄生效果越低,对3龄幼虫的平均寄生死亡率为90%,4龄虫平均为77.5%,5龄虫平均为52.5%。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约1×107个孢子时,对4~5龄松墨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5%、75%和100%;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木段内的松墨天牛幼虫寄生感染死亡率为87.13%。  相似文献   

20.
选用黄粉甲初蛹、松褐天牛4龄幼虫、大麦虫初蛹等为替代寄主,在实验室对中华甲虫蒲螨进行人工繁育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2℃、湿度为75%±10%条件下,中华甲虫蒲螨对黄粉甲初蛹和松褐天牛幼虫的选择性以及形成的膨腹体数量等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替代寄主大麦虫初蛹;在寄生率与发育历期上3种替代寄主间无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