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补农书》是明末涟川沈氏作,清初桐乡张履祥辑补,反映明末清初浙西地区(主要是嘉、湖,其次是苏、松、杭)农业生产状况的一部农书。现行《补农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沈氏所著,称《沈氏农书》;下卷为张履祥撰写。《补农书》形成于明末清初,那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经营地主。经营地主的代表人物沈氏、张氏为指导地主进行有效生产经营,总结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及自身生产经营之道而作《补农书》。“该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难得的注重经济效益分析,为经营地主提供经营管理知识的重要农书。”(1)尽管经营地主…  相似文献   

2.
郑琪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579-15580
根据古农业文献记载内容的范围,将中国农书分为综合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两大类,并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古为今用,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素有农业古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植物起源中心之一。很多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包括绚丽多彩的花卉和金鱼在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野生动植物中驯养和培育出来的。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农业实践中,创造并积累了异常丰富的生产经验,这些经验世代相传,经过农学家总结提高,著有种类繁多的农书,这是我国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来自生产实践的农书,不仅指导我国历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是在世界农业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对各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受到各国农史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4.
陈(甫方)《农书·祈报篇》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甫方)《农书》是继《齐民要术》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古农书,成书于南宋,全书共三卷,约12000多字,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陈在前代农学家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南方水田农业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成就,其《农书》被农史学家称为一部综合性农书,国内外较多学者都对之做过专门研究,主要着眼于书中所载的农业技术,农业思想以及农业管理进行讨论,成果不菲.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陈旉《农书》是继《齐民要术》之后第一部真正的、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对把江南的岁易无肥栽培水稻耕作技术提高为连作施肥栽培进行了评价。关于这部《农书》,天野元之助教授从中国农业技术史的角度、周藤吉之教授从南宋时期农书研究的角度,各自写出了出色的论考,笔者从追踪中国农业观变迁的思想史的立场出发也作过论述。并且以过去所看过的内阁文库藏书和乾隆四库全书抄写本《农书》为线索,于最近发表了关于《农书》的版本关  相似文献   

6.
李根蟠 《农业考古》2001,(3):208-209
《马首农言》是清代地方性农书中很有代表性和很有价值的一种。作者是山西省寿阳县名宦 祁藻。该书包括地势气候、种植、农器、农谚、占验、方言、五谷病、粮价物价、水利、 畜牧、备荒、祠祀、织事、杂说等14节,反映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寿阳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社会状况。作为该书记述重点的农业技术,是北魏《齐民要术》以来北方旱地精耕细作 传统的延续,但比起前代和当世的农书,又有其明显的特色。寿阳位于晋中高寒的太行山区 ,《马首农言》从“地势气候”开篇,突显了农业技术地方性特点的客观依据。“种植”一 节从耕作、播…  相似文献   

7.
农业出版社是农业部领导的农业书刊出版事业单位,创建于1958年4月,至今已有三十五年的历史。三十五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在广大著译者、印刷、发行工作者和读者的支持帮助下,农业出版社为宣传党的农业政策、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业出版社除了出版现代农业技术经济图书外,还担负出版农业古籍整理、农史研究著作的任务。在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领导下,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整理注释的古农书有《汜胜之书辑释》、《齐民要术校释》、《全芳备祖》、《陈(甫方)农书校注》、《王祯农书》、《元刻农桑辑要校释》、《重编校正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历  相似文献   

8.
《群芳谱》是明代王象晋编撰的一部关于栽培植物的农学著作,书中总结了以往的农业科技知识,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思想,丰富了农业生产技术,具有极高的农学价值。同时,《群芳谱》作为一本农书,不仅在农学史上熠熠生辉,由于其书中对诗词丽藻的引用,在文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王象晋在《群芳谱》蔬谱两卷中仅诗就引用了79首,这些引诗体现出蔬菜的各方面的特点,证明了蔬菜不仅能食、能用,还有观赏怡情等多种价值。农书引诗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它在农学及文学上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是个农业气象发达的国家,气象学一直为农学家所重视。古代的主要农书中都有气象学的内容,如王祯《农书》有“授时篇”,徐光启《农政全书》有“授时”和“占候”各一卷,还有几种有关农业气象的专著,如元末娄元礼的《田家五行》、清末梁章钜的《农候杂占》等。对于气象学的研究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因此中国古代的气象学带有农业气象学的性质。本文的目的是把中国古代有关农业气象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近代的研究作一概述,对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或许有某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沈氏农书》和《补农书》是反映浙江嘉兴、湖州地区明末清初地主经营情况,总结前人和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综合性农学著作。《沈氏农书》为浙江归安(今属吴兴)侠名的沈氏所撰,成书于明代崇祯之末(从书中记载的灾情、物价、生产情况并与沈氏《奇荒纪事》相印证,推定约在公元1640年或稍前),经张履祥的录辑及其弟子的刊印而得以保存至今。全书为:一、“逐月事宜”,相当一篇农家月令提纲,详列各月“天晴”、“阴雨”的农务和“杂作”、“置备”事项。对农业生产经营、家庭副业和生活日用安排得井井有条,张履祥说它是“首列月令,深得授时、赴功之义”。二、“运  相似文献   

11.
乾隆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因此,传统农学也发展到封建社会的颠峰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撰刻的传统农书就多达一二十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书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刻的杨  相似文献   

12.
柴福珍  张法瑞 《农业考古》2006,(4):142-146,16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历代遗留下来的农业古籍十分丰富,但是采用文图诗并茂体例行文的农书却仅只元代王祯《农器图谱》(1)一部。《农器图谱》何以采用这一体例尤其是在农书中附诗,后世农书又何以不能继承这一体例继续在农书中附诗成了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去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农器图谱》采用文图诗并茂体例的历史原因首先,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农事诗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王祯作为重要的传统农书的作者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自《诗经》开始,我国就有农事诗出现。到宋时,大量农事诗产生,而且南方农事诗的作者数量…  相似文献   

13.
游修龄 《农业考古》1990,(1):158-164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王朝,其农业又有新的发展,表现在农书的大量增加,其中尤以文献搜集类和地方性农书及专业农书类为突出。在生产技术方面,精耕细作和复种套种更见充实丰富,农学理论也较宋明以来有所发展。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而能始终保持地力于不衰。但清代重文轻理较前代尤甚,农业赖以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理论与同期欧洲相比,差距甚大,如在动植物两性繁殖和受精作用以及植物营养、病原微生物的知识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同期的欧洲。尽管清末以后大量引入西方农业科学,但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滞后影响,至今尚有待克服。本文是就此所作的一个评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书分类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农书的体裁和内容范围分类农史研究中,常按照农书本身的体裁,结合其内容范围,划分基本类型,以便揭示农书系统的内容构成特点及各个种类的发展演化,并由此说明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些历史特征。王流瑚先生在《关于中国农书》一文中对古代农书的类型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指出农书中有关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著作极不平衡。前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后者数量很少,内容也比较单一。在植物生产内部,综合性农书中没有花卉地位,更没有讲到森林,而蚕桑部分极为突出,“桑”与“农”几乎分庭抗礼。在动物生产内部,关于畜养的又远逊于兽医的。…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古代农书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是灿烂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农书总结、记述和传承了这一文明,它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见证和结晶。中国古代农书中蕴涵的农业思想和技术,不但为我国古代农业带来了巨大效益,而且对现代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农业文化、农业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关系的研究、改进(改造)与发展,也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赖作莲 《农业考古》2001,(3):108-111
宋元时期是传统农学全面发展的时期,不仅北方旱作传统农学理论及耕作技术日臻成熟,而 且南方农业也突飞猛进。这一时期上承隋唐五代,下启明清两朝,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进程 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要了解古代农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基本情况,最完整的资料还是要依据古农书”(1) 。当时农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农书空前增多。王毓瑚先生的《中国农学书录》中,收 入宋代以前的农书仅有六十多种,宋元时期突增至一百三十多种。宋代农书有105种,元代 则出现了三部好书: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是农书…  相似文献   

17.
王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7100-17101,17104
以古代文献中的农业记载为主线,揭示了古农书分布的情况以及特色性,并对古农书的价值进行分析,指出古农书不仅是研究我国文明史所必须利用的资料,同时也是促进今天的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所必须借鉴的宝贵文字载体。  相似文献   

18.
《三农纪》中的植物保护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朝氽 《农业考古》2000,(1):240-247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周肇基教授的悉心指导,谨此致谢!陈朝氽,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 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出版了一本以记述四川地区大农业为特色的农学巨著《三农纪》,作者张宗法,四川什邡人,是一位长期务-农,熟悉农业生产并对农业技术颇有研究的知识分子。他说“法也生长农家,终身吠亩,与鸟兽同其休息,与草木共春秋,业业小人而已。”(1)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知识分子写成的农书,重视描述的客观性和内容的实用性,把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经验知识反映在该书的内容中.形成了一部有四川地区特色的大型农书…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农书。本文的目的是简要分析到底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少农书,以及这些农书对当时的中国农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农谚是由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所得,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综合性农书,书中虽然只征引了数量不多的农谚,但这些农谚涉及北魏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多维度的展示了北魏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