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3 毫秒
1.
近年来,河南省镇平县根据市场需求,把杜仲生产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为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开创了一条有效的致富之路。同时在发展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实现规模经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是,如何进一步加快杜仲生产的发展,使其真正发挥支柱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镇平县杜仲栽培历史悠久。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不少农户利用自留山、房前屋后,田边地埂、农耕地等广泛栽植杜仲,兴办绿色基地和庭院经济,走上了致富之路。杜仲栽植也  相似文献   

2.
血与火的记忆掌声,雷鸣般的掌声,回荡在庆功大会的礼堂。内蒙古自治区扑火救灾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的领导同志都到会祝贺。他们向与会的几百名扑火救灾英雄投去赞许的目光,报以热烈的掌声。在主席台一侧,一位身着灰色中山装,面色黑红,华发满头的老人,望着台下一张张似曾相识的面孔,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场面,感情的洪水冲开理智的闸门:他禁不住流下了热泪……他就是闻名林区的扑火救灾模范、自治区副主席白俊卿同志。此刻,他在想什么? 透过模糊的泪水,他似乎又看见那一夜间把漠河三个镇化为废墟的火魔发着淫威;他似乎又听见  相似文献   

3.
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原盐津县委副书记林世楷,他憧憬着绿色,呼唤着绿色……林世楷当上绿化劳模,要从1983年说起。当时,国家为了提高造林成效,拨出专项资金扶持群众建立用材林基地。老林同志在盐津县工作多年,熟悉这里的山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地处塞北高原,跨大同市、朔州市的十二个县区,是京津风沙治理的西大门。这里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几十年如一日,在这里播撒绿色的种子,收获春的希望。连续几年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职工们都说,他们有一个好带头人———党委书记王喜。王喜同志在林业战线上奋斗了大半辈子,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多年来,他辛勤播绿,无私奉献,一个个造林工程在他的组织下实施,一个个高标准样板工程在他组织下完成。从1996年杨树局执行“中德财政合作山西省北部风沙区恢复生态环境工程起,王喜同志就担任项目执行组组长。这是全国…  相似文献   

5.
仲夏时节,走进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多伦县,绿树郁郁葱葱、野花争奇斗妍,到处都是满眼的绿色,野生动物会不经意间出现在面前,广阔的青川碧野与蓝天白云交相呼应,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你很难想像这里曾经就是沙尘肆虐、沙进人退的风沙源头。家住诺尔镇新仓村81岁的赵成祥老人,原住在黑山嘴乡社办林场,由于沙化一连搬迁了三次家,他亲眼目睹了多伦生态环境的沧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一年快要到来的时候,我走访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士超同志。王士超同志年过六旬,原来是云南省副省长,去年就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分管财政、经济方面的工作。王副主任对发展我省林业工作非常重视,当他知道记者是来请他谈谈贯彻执行森林法的问题时,高兴地在他家里接待了记者。会客室的墙壁上挂着两幅油画,一幅是花卉,另一幅是掩映着傣家竹楼的森林,从陈设中可以看到主人的兴趣和爱好。记者同王士超同志寒暄了几句,便转入了正题。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拥有丰富的矿产、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商业;这是一个占老的城镇,这里有“峡州八景”之一的崤陵风雨。然而,近年来这里远近闻名,并非繁荣的经济和悠久的历史,而是因为可爱的绿色。这里是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观音堂镇。  相似文献   

8.
豫南固始县林业局副局长魏剑锋同志主管森林防火、林政执法的工作已经十年了,熟悉他的老上级、老同志亲切地称他为“年轻的老副局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家属则亲怩地喊他“小魏局长”;他带领的森林消防队的干警们都喜欢称他为“魏头”;“没有魏头,咱固始县昨能成为省政府嘉奖的‘八年无森林火灾县’!” 是的,长着一幅娃娃脸,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年仅35岁的魏剑锋同志,在固始县这块洒满革命先烈热血的红色土地上,为保护150万人民播种下的绿色森林,倾注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相似文献   

9.
年逾花甲的海福同志原是内蒙古牙克石林业建工局党委书记,一九八三年离休后,谢绝高薪聘请,不为名,不图利,甘愿到牙克石市郊建工局南薄荷苗圃发挥余热。他在这里组织青年们工作和学习。既育苗又育人,决心带出一支优秀的育苗造林队伍,让荒山早日吐翠。他的这个行动,受到广泛称道。海福同志一九四六年参加革命工作,一九五二年便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投入开发绿色宝库的壮丽事业。一九五五年调到林业建筑部门任职,三十余载,他带领这支建筑大军,转战兴安林  相似文献   

10.
<正>在河南省西南部,有一颗绿色明珠,这里无山不绿,无水不清,四季树绿,鸟语花香,散发出迷人的生态魅力。这里是河南省西峡县。近年来,西峡县林业局按照"狠抓绿化增强资源总量,强化管理确保资源存量,做强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强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加强领导,凝聚合力  相似文献   

11.
在察右前旗新风乡五道沟林场的丛林里,天天都有一位年过四十的人在这里辛勤工作,有时抚育一棵棵幼树,有时看护一片片树林。他,就是五年如一日坚持植树造林,被评为乌兰察布盟和察右前旗的林业劳动模范张三旦同志。五年来,他兢兢业业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累计面积达一万亩,保存面积为八千亩,还种草两千亩,为建设祖国“绿色长城”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要说苏木山村林场是一幅山青水秀的彩色图画,那么林场场长董鸿儒则是青翠黛绿的主笔者。他在林场度过了二十六个春秋,付出了汗水和智慧,人们钦佩地称颂他是“苏木山的画家”。为了第一片绿色一九五八年。十九岁的董鸿儒背着行李来到苏木山工作。当时,这里是个护林站,只有两个人,一间半房子。说是护林站,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林木,每逢大雨季节,山洪泛滥。泥沙俱下。面对穷山恶  相似文献   

13.
在湘南重镇衡阳,有一所令人神往的高等绿色学府——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走进校园,你不由得为扑面而来的现代文明气息而感叹和陶醉,开阔的校园,绿树成林,青草如茵,鲜花绽放,碧水生烟,翠湖广场与含笑湖相互映衬着校园的活力与生机,犹如近体诗与抒情诗的完美结合,把整个校园编织成一幅秀美的图画,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挑源。这里全是绿色的海洋。这里全是绿色的世界,这里的确是部令人迷恋陶醉的立体教科书。  相似文献   

14.
走进河南省西峡县,仿佛走进"绿色王国",禁不住被那成方连片、郁郁葱葱的林海所感染,为那一望无际、透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绿色长廊所陶醉,为那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绿色经济所震憾。在这里,林业实现了从边缘经济向主导产业的飞速跨越;在这里,勤劳智慧的西峡人民,高举"林业二次创业"的猎猎大旗,涌动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绿色大潮,在小康路上铸造着绿色的丰碑。  相似文献   

15.
《甘肃林业》2013,(6):14-14
盛夏时节,走进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的徽县大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万木葱茏,绿树成荫,境内的公路、农田、村庄和城镇都笼罩在一片纯净的绿色之中,宛如一幅精心雕饰的美丽图画铺在甘肃东南的土地上。干年的文明积淀,在这里演绎成一道美丽的绿色风景。22万勤劳智慧的徽县人,用花、用叶、用五彩缤纷的色彩,把2722平方公里的大地装扮成偌大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16.
在闻名遐迩的河南省民权林场申甘林带东隅,有个面积达300多亩的绿色庄园。这里郁郁葱葱,水美鱼肥,鸡羊满园。 这个绿色庄园的主人叫李富军,现年53岁,是民权县王桥乡大樊村的农民。高中毕业后,他当过电工,搞过运输,经营过农机配件门市部,从事过农副产品外销……曾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资本。 1993年春天,李富军经过多方考察,毅然同民权林场签订合同,承包了300亩低产林采伐地改造,合同期为20年。李富军重新闻到了泥土的芳香。但是,当时他所面临的现实却丝毫不容乐观。刚采伐过的地上树墩满目,  相似文献   

17.
桑主 《云南林业》2003,24(5):16-16
藏族老人从里争离开人世已经十几年了,人们还在怀念着他,因为他虽然没有留下什么金钱、房产……但他留给后人的是他生前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十几年如一日,在一片乱石滩上创立的绿色遗产。如今,这一片绿荫不但惠及子孙后代,也成为人们纪念老人的绿色丰碑。在德钦县佛山乡境内有一个名不见经传,坐落在澜沧江边名叫双美的小村庄,这里绿树成荫,树木繁多,核桃等果树果实累累,挂满枝头,过往人们无不赞美这里优美的风景。可是,谁能想到,这片澜沧江边干旱河谷地区的绿色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里原来是一片乱石滩,是从里争老人在艰难的条件下付出了艰辛的…  相似文献   

18.
在河南省正阳县汝南埠镇黄大港岸边,有一条面积1300亩的经济林带,这就是全县闻名的“优秀民兵”、“科技扶贫能手”王运福率领民兵用12年的心血浇灌的“林果致富开发园”。 这里,王运福用科学技术为乡亲们园了绿色的致富梦;用辛勤的双手为乡亲们托起了绿色的太阳  相似文献   

19.
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林场经营的申甘林带里,经常看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叫高玉臣,是河南省民权县城关镇农民。高玉臣长年累月奔波于林间,用真情拥抱绿色,将爱洒向林木。1981年春,高玉臣到申甘林区参加植树,当时的民权林场领导看他能干,就让他在西河分场的最西部看管1000多亩林子。谁知,这一干就是30年。  相似文献   

20.
读者同志,你去过鄂托克旗额尔格图苏木的巴音布拉格嘎查吗?这里是伊克昭盟著名的毛乌素沙地中的一个牧业队。在这里,每当种树季节,人们常看到一位瘦小的老人,肩背七八十斤沙蒿,蹒跚而来、缓缓而去,从清晨背到傍晚,然后又借着月光,将沙蒿整整齐齐地栽到沙丘上。他年复一年,坚持不懈,象蜘蛛织网,经几十年辛劳,终把一座几十米高的明沙丘织成绿网,变成一座绿色的山。这位老人的名字叫阿尤木斯那,是位年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