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当前窃电的主要对象及手段窃电的主要对象是少数农村用电村、乡村中小企业和个体用电户.他们采取私自解除供电计量装置、拆除表计铅封改动表计走线、绕过供电计量装置表外接线等手段,定时或不定时的偷窃电能.有的手段十分诡密,如果不细心观察,不借助仪器检查很难发现.我们在查电时发现,有一位村电工私启铅封后改变表尾接线窃电,手法十分巧妙;还有一个村电工在原计量变压器下方临时偷架接一台变压器,绕过配电计量装置接线用电,幸亏及时发现,否则将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说,窃电手段可谓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2.
(1)故意破坏计量装置准确计量窃电:此类窃电即故意改变电能计量装置正常接线,造成计量回路故障,致使电能表电压线圈失压或少受电压,使电能表电流线圈无电流通过或只通过部分电流。  相似文献   

3.
黄兆顺 《农村电工》2009,17(10):41-41
反窃电工作的要点就是"严防进入",即千方百计杜绝窃电者打开电能计量柜,使窃电者"无孔可入、无缝可钻".通过总结分析一些窃电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众多厂家生产的电能计量柜存在明显的缺陷,必须加以改进.改进后电能计量柜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1窃电行为窃电行为是指在电力的供应与使用过程中,用电客户以非法占有电能为目的,采用侵占、窃取的方式盗窃电能的违法行为,属于盗窃罪范畴。《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明确规定,窃电行为包括以下6个方面:(1)在供电企业的供电设施上,擅自接线用电;(2)绕越供电企业的用电计量装置用电;(3)伪造或者开启法定的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加封的用电计量装置封印用电;(4)故意损坏供电企业用电计量装置;(5)故意使供电企业的用电计量装置计量不准或者失效;(6)采用其他方法窃电。2主要窃电方式分析2.1公开明显的窃电。其窃电…  相似文献   

5.
1 目前窃电的现状分析 (1)窃电手段多样性.近年来,采取伪造封印,私自开启电能计量装置窃电,以及利用先进技术手段窃电的案件比例日渐上升.窃电者的窃电手段日趋隐蔽,手段日益多样性,给查获窃电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极大地扰乱了供用电秩序.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防窃电方式中,除了加强电能计量装置的技术改造,使互感器、电能表、计量二次回路、联合接线盒及表箱等改为全封闭式计量等方式外,采用新的防窃电装置等新措施,也是防止窃电最有效的手段。以下就对防窃电新措施作一综述。(1)利用窃电方法产生的电信号结果  相似文献   

7.
张影  梁中 《农村电气化》2013,(Z1):106-107
电能计量装置是供电企业用于计量供用电量的一杆秤,它是否准确可靠运行、能否有效地防止窃电,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反窃电斗争中的经验,对近期查处的新型窃电手法,介绍查处的经验,并提出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来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防窃电能力。1新型窃电原理大兴供电公司技术调查组经过对被改装表计的解体、试验分析,发现的12块表均采取"在电表内电流采样回路并联电阻"的方式,将采样电流进行大量分流,造成流入计  相似文献   

8.
电能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肉眼看不到,只有通过计量装置才能确定用电量的多少。所以,确保计量装置的准确和稳定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一宗典型窃电案例分析,从防止窃电、表计是否带故障运行等方面制定应对措施,实现在线实时监控计量装置的运行情况,能够有效杜绝窃电和计量装置带故障运行。  相似文献   

9.
对电力用户的电能计量装置进行改造是加强电能计量管理的必要举措。笔者结合电能计量装置的规范要求,从以下3个方面对电力用户计量装置的改造提出建议,从而降低线损率,提升计量装置准确性和安全可靠性,避免电能流失。1将计量装置改造与防窃电措施相结合(1)电源侧计量装置无专用屏柜的专线用户(一般为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用户)。对二次计量回路、计  相似文献   

10.
1防窃电技术方实的选定调查表明,电量被窃的原因在于非专管人员接触到计量系统的元件,并进行了人为对计量装置的改动,使原计量装置不能正常地计量电能。因高压的情率一般都很大,一旦计量系统校做“弊”,电量的损失惊人,严重影响了电力经营的正常秩序。而电管部门的常规防  相似文献   

11.
李亚峰 《农村电工》2004,12(2):18-18
1 窃电行为的法律概念《电力法》、《供电营业规则》明确指出,窃电行为是违法行为。窃电行为包括:(1)在供电企业的供电设施上,擅自接线用电;(2)绕越供电企业用电计量装置用电;(3)伪造或者开启供电企业加封的计量装置封印用电;(4)故意损害供电企业用电计量装置;(5)故意使供电企业用电计量装置不准或者失效;(6)采用其他方法窃电。  相似文献   

12.
4 采用双向计量或逆止式电表 这是针对移相法窃电所采用的对策,适用于无倒供电能的高压供电用户和普通低压用户. 移相法窃电时电表将慢转、停转,甚至反转.从调查情况看,移相法窃电多数采用间断式的游击战术,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相似文献   

13.
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鸿志 《农村电工》2007,15(2):42-42
电能表是供电企业向用电客户计量电能量的"电秤".计量装置是用于电能计量的整套设施.主要包括电能表、互感器(电压、电流)、二次连接线、计量箱和铅封等.计量装置管理是供电企业保证计量装置安全运行准确计量的首要任务,是电力营销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也是防止窃电行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王宏广 《农村电工》2012,(11):40-41
防窃电与打击窃电一直是供电企业营销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根据长期的计量管理工作,列举几起窃电案例,并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1窃电案例1.1短接计量装置的电流回路造成分流某宾馆用户有窃电嫌疑,但是供电所没有抓到其窃电证据。于是在一次营业普查中,利用早晨还没有上班时对其突击检查。当供电所普查人员到达宾馆配电室时,宾馆人员已来不及处理窃电装置,被当场抓获。  相似文献   

15.
常见的窃电方式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珍  郭峰 《农村电工》2004,12(5):32-32
1与计量装置有关的窃电方式1.1绕越计量装置的窃电1.1.1直接从配电变压器的低压绝缘子接线用电。这种窃电方式的特点是不动计量装置且无一定的规律,窃电后证据随之消失。1.1.2短接计量盘。短接进入计量盘和引出计量盘的导线。多发生在进线管与出线管在墙内的交汇处。1.1.3直接窃电。在电能表前直接接负荷用电,或者在电能表进线时人为引一条导线至用电负荷开关或插座取得电源窃电。1.2破坏计量装置的准确计量1.2.1断开或伪接电能表电压线或脱开电压连片,导致电压线圈断电。1.2.2断开或伪接电流互感器二次接线使其开路。1.2.3反接电能表内的电…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电力公司在全省推行防伪封印,并统一开发了与电力营销客户信息系统接口的封印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了全省各供电企业电能计量装置的反窃电能力,使反窃电工作做到了人防与技防并重,由低水平、粗放式向精细化、高科技发展.在封印的日常管理中,有以下做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王飞 《农村电工》2020,(1):52-52
本刊"电能计量"栏目征集以下内容稿件:县供电企业预付费集抄系统的推广与应用,计量考核标准的制定,电能表计管理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电能量计算的分析方法,计量装置的检查方法及防窃电的措施和手段等。请广大读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电网改造过程中,限于农村电工的业务水平和现场的特殊情况,特别是对带有互感器的电能表接线,发生接线差错的较多,而抄表人员直观发现问题的可能性极小。怎样及时判断电能计量装置接线正确与否,有效地防止接线错误和人为地断线窃电,笔者结合一事例,将采用电量分析法判断有无电能计量装置接线错误和窃电行为的方法介绍给读者,供参考。某企业用户采用二元件电能表计量,在2001年6月,按有关规定更换了已达到使用期限的电能表。当年底对用户进行电量统计时发现,该用户更换电能表后的7月份有功用电量为5450kW·h,7~12月的用电量为38567kW·…  相似文献   

19.
我单位用电监察人员,连续埋伏蹲守5天,于2001年6月27日凌晨1时,将两名正在改变变压器接线的犯罪嫌疑人当场堵在配电室内,并当场收缴了作案工具和部分器材。两名窃电者已被移交当地公安机关,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在窃电者被抓获以后,计量鉴定人员在没有改变窃电者接线的情况下,对计量回路进行了检定。该变压器型号为 S9- 50/10,用3只单相表配3只电流互感器计量电能,计量箱直接扣在变压器低压接线柱上。通过检查,计量箱内部接线及计量表计未发现异常。接着对变压器进行进一步测试发现:低压绕组线电阻和…  相似文献   

20.
3 基层班组(所)管理3.1 业扩管理过程的防窃电管理制度3.1.1 认真贯彻落实制订的有关防窃电技术措施和计划,凡是在业扩管理流程中应该落实的防窃电技术措施都应结合实际情况尽量加以落实。3.1.2 审核用户工程的设计图纸,也要兼顾到防窃电。例如:计量方案的选择,计量装置的选型和安装地点,计量装置电源侧低压干线或主分支线的布置是否合理等。3.1.3 用户工程的中间查验要从防窃电的角度认真检查。①从配变至计量装置的低压干线为隐蔽或半隐蔽工程的,中途不得有分支线或可提供分支的接口。②计量电能表与计量互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