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般来讲,混播牧草在其生长条件下能够互相保护,增加抗逆性,即使是在一般灾年也有比较稳定的产草量。用单一豆科牧草建立的人工草地,在调制干草过程中因叶片容易脱落往往造成损失,而用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建立的混播草地就可减少叶片脱落而造成的损失浪费。因此,混播牧草不仅产量  相似文献   

2.
在牧草种植方面,大部分地区都是单纯种植禾本科牧草或豆科牧草,这样就不能充分地利用草地和空间,也不能延长草地的利用年限,如果将这两种牧草混播,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优点,相互促进,不仅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延长草地的利用年限,还能改善牧草的营养,提高牧草的适口性,利于调制和青贮。  相似文献   

3.
1粗饲料 粗饲料主要指青干草和农作物秸秆。青干草是由天然草地青草或人工栽培牧草,适时收割后经天然或人工干燥制成。青干草的营养价值与牧草种类、物候期和调制技术密切相关。青干草的粗纤维含量较高,粗蛋白质的含量随牧草种类而异,豆科牧草较高,禾本科牧草较低,能量值差异不大,豆科牧草钙的含量较高,禾本科牧草较低,优质青干草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4.
提高草地产量和品质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人工草地比天然草场产量高5~10倍。根据目前生产水平,在人工草地上除实施施肥、灌水措施外,还可以采取混播牧草、根瘤菌接种、使用增产菌和丸衣种子等措施,现具体介绍如下两种措施。1混播牧草通常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混播牧草的干草产量比单播高14%~25%。混播牧草根据利用目的可分为:1.1刈草型混合牧草地主要作为刈草场,其利用年限较长,一般4~7年或更长。选择的牧草应该是发育一致的中等寿命的上繁草,主根型的豆科牧草如:紫花苜蓿、沙打旺、红三叶等。禾本科牧草主要是疏丛型的如:黑麦草、羊草…  相似文献   

5.
宁夏绿洲禾豆牧草混播组合及其比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亚淑  朱林  许兴 《草业科学》2015,(9):1463-1472
在宁夏中部半干旱带有补灌的条件下,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试验材料,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分别按照3∶7、5∶5、7∶3共3种不同比例进行混播,研究了不同混播组合及比例对其经济投入产出比、干草及主要营养成分产量、相对总产量及竞争力等方面的影响。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豆禾牧草混播比例的产量均显著大于单播禾本科牧草的产量(P0.05)。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2013年及2014年的产量均显著高于沙打旺与禾本科牧草的混播组合(P0.05),其中,紫花苜蓿∶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的产量为最高(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总产量最高且投入产出比最低。紫花苜蓿+禾草组合中豆科牧草竞争力均大于相同比例下沙打旺+禾本科牧草组合中豆科牧草竞争力。沙打旺+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中,相对总产量(RYT)大于1的组合多于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其中,沙打旺∶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的两年平均RYT最高。以上结果说明,在宁夏中部半干旱带建植栽培草地时,紫花苜蓿∶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有较好的产量效应和最低的投入产出比;而沙打旺∶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中不同物种生长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6.
一、品种问题 牧草品种繁多,每一种牧草品种的正常生长发育都要有其相适应的生态条件。在品种选择上首先要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牧草品种,再从这些品种中选取产草量高、适口性好、饲用价值大的品种。其次在品种选择上要注意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同时选种。因为豆科牧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元素,而禾本科牧草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两种牧草混播后营养成分提高且均匀,适口性好,提高了牧草的利用率。同时,豆科牧草的叶片集中分布在上部,禾本科牧草的叶片集中分布在下部,两种牧草混播能充分利用地上空间,提高光合…  相似文献   

7.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改良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改土培肥的相关研究,阐述了其内在机制,对指导豆+禾混播,加强土壤管理,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生态位互补且能促进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作用。豆禾混播草地在发达的根系、土壤微生物、水分等协同作用下,土壤结构改善、有机质增加、矿质养分总量及有效性提高,草地土壤总体肥力增强。此外,豆+禾混播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此,豆+禾混播能在极端环境中展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有助于土壤修复。  相似文献   

8.
几种豆禾牧草混播初期生长互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选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各两种互为混播组合,研究其混播状态下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当以白三叶、紫花苜蓿为作用牧草,并随期播量增加时,受体牧草高羊茅与紫羊茅种子萌发及幼轩生长受到显著影响,受体牧草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则对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互作效应强度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豆科牧草对禾本科牧草的作用一般较强,并在初期生长阶段有较好的表现。这一结果与混播草地豆科牧草所表现的特征相符。因此本研究可从一个侧面为混播草地豆禾组合相容性提供可资借鉴的高效简捷的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不同处理方式混播优良牧草对草地改良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建植人工牧草饲料基地,改良天然草场。结果表明:混播优良牧草产量高.草场品质好.牧草覆盖率大。杂草少。在生产特性方面.人工草场比改良草场产草量高.但投入成本较高。黑麦草耐旱性能差于紫花苜蓿,夏季易休眠甚至死亡。在本试验中。混播人工草场年产鲜草量可达3715.19kg/667m^2.豆科和禾本科混播比例为1:3。  相似文献   

10.
(一)青贮的制作方法1.收割原料。优质的青贮原料是调制优良青贮料的基础。适时收割是指在可消化养分产量最高的时期收割,这样获得的原料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而且水分含量适宜,有利于青贮成功。一般玉米在乳熟期至蜡熟期、禾本科牧草抽穗期、豆科牧草在开花初期收割为宜。  相似文献   

11.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了解其之间的种间互作机理,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光照、养分、水分和空间等资源方面展开探讨了禾草和豆科牧草在混播时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阐述了豆—禾混播草地草种之间的竞争与促进关系,分析了豆科牧草固氮和转氮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深根系豆科牧草与浅根系禾草的共存机制,提出了可以通过混播建植技术、草地管理措施及草地利用方式避免或减弱混播草地豆禾牧草之间的竞争,以此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并维持混播草地持久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豆科牧草被称为“蛋白质饲料”,是我国草地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将其调制成干草和草粉可代替精饲料。文章介绍了几种豆科主要牧草的营养价值,并对豆科牧草对兔的生长性能、生产成本、消化系统、养分消化、血液指标、免疫能力、屠宰性能、肌肉成分的影响进行综述,为豆科牧草在兔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本试验通过设置11种混播模式,即4个豆科牧草混播模式[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混播比例为1∶1∶1,1∶1∶2,1∶2∶1,2∶1∶1(Z1H1B1,Z1H1B2,Z1H2B1,Z2H1B1)],4个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混播比例为:1∶1∶1,1∶1∶2,1∶2∶1,2∶1∶1(W1P1B1,W1P1B2,W1P2B1,W2P1B1)]和3个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混播模式[杂花苜蓿+红豆草+百脉根+披碱草+无芒雀麦+扁穗冰草豆禾比为1∶3,1∶1,3∶1(L25G75,L50G50,L75G25)],分析研究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牧草混播模式下各牧草株高、密度、干物质产量均显著低于3种豆科牧草混播模式和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P<0.05),且牧草粗蛋白含...  相似文献   

14.
栽培牧草的施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料是牧草粮食。增施肥料,特别是有机肥料,不仅能满足牧草生长的需要,而且还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从而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1合理施肥的原则1.1根据牧草种类和需肥量施肥牧草的种类不同,所需要的肥料种类、数量也不同。禾本科牧草对氮肥的需要量较大,反应敏感。因此,应以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豆科牧草具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素,应以磷、钾肥为主和少量的氮肥,尤其是在幼苗根瘤尚未形成时,施用少量的氮肥,可促进幼苗的生长。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混播的草地,首先要增施磷肥,促进豆科牧草根瘤的形成,以磷固氮,促进禾本科牧草的…  相似文献   

15.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简称豆/禾牧草)之间的氮转移在草地农业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系统和豆科/禾谷类作物间作系统存在一种氮素共享的通道,即在间(混)作中,豆科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前提下,还通过各种途径为伴生的禾本科植物提供氮源。在混播草地中氮素转移途径主要分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途径主要是豆科牧草的地上部分经放牧家畜采食后粪便归还土壤,后又被禾本科牧草吸收利用或者地上凋落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矿化释放出有效氮被另一种植物吸收利用(反之亦成立)。地下途径相对复杂,可能有以下3种:1)通过植物根际沉积氮转移。2)通过菌根真菌的菌丝传递。3)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氮化合物来转移。目前的研究虽然明确了有可能转移的途径,但哪一种途径是主要的方式?在氮素转移的过程中,某一途径会部分的发生,还是好几种途径同时发生,每一个途径的贡献为多少?这仍缺少关键的证据。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生物固氮、豆/禾牧草间氮转移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混播草地中豆/禾牧草之间的氮素转移数量、转移途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可能存在的氮素转移机理进行了综述,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下一步通过将豆科植物引入我国农牧业种植结构来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6.
高寒半干旱区油菜牧草混播草地土壤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油菜、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人工草地土壤一半效应。干旱年型(生长季降水167.5mm)混播草地至开花盛期土壤贮水最高于天然草地,之后呈降低趋势;丰水年型(生长季降水355.9mm)土壤贮水量均 天然草地,1m土体贮水量增加,5.7~67.6mm。土壤越界 发表聚性特征明显,混播草地改善土壤越界 发状况显著,耕层和1m土体含盐量分别较天然草地降低0.31~6.00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七年来豆科牧草引种观察试验,认为苜蓿是优质高产的多年生豆科牧草,也是我国北方人工草地建植的主要草种。沙打旺是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先锋牧草,亦可利用制成草粉和青贮原料。百脉根和红三叶是禾、豆牧草混播草地的理想草种。紫云英和草木栖是绿肥的主要草种。  相似文献   

18.
豆科牧草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豆科牧草的属间、属内、种间与种内均存在着巨大的遗传变异,利用这种变异,通过育种与选择,已培育出可良好地适应广泛的环境与管理条件的品种,遗传操作为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豆科牧草固氮方面,对固氮过程、氮向伴生禾草的传送途径及残余氮对后继农作物的价值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包括施氮、采摘策略和影响混播草地中禾本科-豆科牧草平衡的胁迫等相互作用因素均已给予了阐明。在禾草/白三叶草草地为基础的家畜生产系统中,氮素的损失及其对环境产生的不良作用低于大量施氮的禾草草地系统。与禾草相比,豆科牧草无是用作放牧、青贮或用作干草,其物理、化学和解剖学等方面的特性均可增加家畜的嗜食性和自由采食量。由于豆科牧草的营养价值、可利用营养成分和采食特征,在单一豆科牧草或豆科牧草比重较大的禾草-豆科牧草混播草地上采食的不同种类、不同类型家畜的个体生产性能均优于在禾草草地上采食者。值得注意的是浓缩单宁在动物营养中的有益作用,这类单宁存在于诸如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和冠状岩黄芪(Hedys-crum coroharium)等植物中,其防止家畜患膨胀病,通过使较多的氨态氮到达小肠而提高氮的利用,并减轻绵羊肠道中线虫的作用。显然,培育含浓缩单宁的转基因豆科牧草是植物育种者现阶段的主要目标之一。此外,豆科牧草亦有许多其他用途,例如,在葡萄园中用作保护性植被,禾谷类作物的下层植被和为制药业提供次生化合物等。豆科牧草以其植物多态性和花朵的颜色等亦在美化景观和自然保护区中发挥着作用。可以预见,豆科牧草的作用在温带可持续农业中的作用将会增加,充分发掘现有的知识和相关研究成果,及有效的技术将是未来豆科牧草利用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优良牧草引种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年在3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对57个牧草品种的干物质产量、主要营养成分、茎叶比例、抗逆性和适口性等指标进行观测,筛选出在温带环境条件下优良的豆科牧草9个、禾本科9个;在中亚热带环境条件下优良的豆科牧草8个、禾本科5个;在南亚热带环境条件下的优良豆科牧草4个、禾本科5个.这些牧草品种的干物质产量高,适应性强,可为相似生态环境条件下建植优良的人工草地提供可靠的品种使用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优良牧草引种研究报告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通过3年在3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对57个牧草品种的干物质产量、主要营养成分、茎叶比例、抗逆性和适口性等指标进行观测,筛选出在温带环境条件下优良的豆科牧草9个、禾本科9个;在中亚热带环境条件下优良的豆科牧草8个、禾本科5个;在南亚热带环境条件下的优良豆科牧草4个、禾本科5个。这些牧草品种的干物质产量高,适应性强,可为相似生态环境条件下建植优良的人工草地提供可靠的品种使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