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一、异色瓢虫1.捕食对象梨二叉蚜、梨粉蚜、梨圆尾蚜、苹果黄蚜、苹果瘤蚜、桃蚜、桃粉蚜、桃瘤蚜以及麦蚜、菜蚜、棉蚜、豆蚜、玉米蚜、高梁蚜、栗角斑蚜等。也能捕食松干蚧幼虫及卵、棉铃虫卵等其他害虫。2.生活习性以成虫在石缝、落叶、草堆、房屋内等处越冬。1年发生4 ̄6代  相似文献   

2.
2005年9月,笔者在伊犁霍城县境内的苹果树上发现苹果绵蚜,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为苹果绵蚜,属首次发现危害苹果的新的危险性害虫。1形态特征有翅成蚜:头、胸部黑褐色,腹部红褐色。触角第3节具环状的感觉圈28~42,第4节具3~4个。腹管痕迹状,尾片不突出。前翅中脉二分杈。无翅成蚜:  相似文献   

3.
<正> 油菜缢管蚜又称萝卜蚜,是为害油菜蚜虫的重要种类。属同翅目蚜科。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偏嗜白菜和芥菜型油菜。并传播多种病毒。一、发生规律。缢管蚜一年可发生10~20代左右,四季都可繁殖,世代重叠,生活史错综复杂。无明显越冬现象。以日平均温度18~26℃,相对湿度80%左右最适合其发生,对环境干扰的忍耐力随发育过程明显增加,其中无翅型比  相似文献   

4.
王莉 《种业导刊》2013,(3):30-30
1形态特征麦蚜虫体很小,体色浅绿、绿色至深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以无翅型孤雌蚜生活。在营养不良、环境恶化或群体密度大时,则产生有翅型迁飞扩散。2发生规律麦蚜一般一年发生10~20代。麦二叉蚜以卵越冬,翌年3月底4月初开始孵化,进行孤雌生殖2~3代后产生有翅蚜迁飞转移。气温升高后,一个孤雌蚜一天可生2~8头若蚜,最多20多头,4~10d可完成一代。小麦收获后,在田边杂草上和土缝内过夏,秋播麦苗出土后,又转到麦苗上繁殖危害,秋末产生有性蚜交配产卵在麦根部越冬。麦二叉蚜耐寒力强,  相似文献   

5.
蚜类害虫:入冬后彻底刮除果树的老树枝皮,清除树体上的残附物,剪除蚜害枝条后集中烧毁,可消除为害果树的蚜虫、梨二叉蚜、黄粉蚜等多种蚜虫的越冬虫卵;果树早春发芽前,向果树均匀喷雾5%柴油乳剂,不仅能灭杀在果树上隐匿越冬的苹果蚜虫、梨二叉蚜、黄粉蚜及桃蚜的越冬虫卵,且对防治叶螨、介壳虫也具有良好效果。果树花前花后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6000 ̄8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对果树均匀喷雾,杀灭桃蚜等多种蚜虫虫卵。食心、螟类害虫:防治食心虫,在入冬后至果树发…  相似文献   

6.
杨萍 《科学种养》2008,(8):30-30
苹果绵蚜属同翅目绵蚜科,又名赤蚜、血色蚜虫、棉花虫,是国内外重要的检疫对象,生产中要加强防治,严防其造成为害。  相似文献   

7.
1981-2000年,我们进行了麦长管蚜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种群增长呈指数型Y=0.2673e^0.193x;百株蚜量与有蚜株率的关系是指数型Y=5.4068e^0.0864x。并探讨了黑光灯下有翅麦长管蚜的高峰与田间蚜量突增的内涵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观察测定七星瓢虫成虫及高龄幼虫对苹果蚜的捕食控害效果表明,瓢虫捕食时蚜虫群体燥动不安持续时间1min12s,蚜虫腹部和后肢翘起、腹管不断分泌排泄。七星瓢虫2种虫态对苹果蚜虫口密度捕食性能可用Holling-Ⅱ型方程很好地拟合,瓢虫自身不同密度捕食性能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七星瓢虫不仅直接捕食,还惊扰苹果蚜食无定所,生活紊乱,繁殖率下降,捕食控害效果明显。捕食效果在一定范围内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瓢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盛发初期0.067hm2果园人工助迁3000头,2周后苹果蚜自然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观察测定七星瓢虫成虫及高龄幼虫对苹果蚜的捕食控害效果表明,瓢虫捕食时蚜虫群体燥动不安持续时间1min12s,蚜虫腹部和后肢翘起、腹管不断分泌排泄。七星瓢虫2种虫态对苹果蚜虫口密度捕食性能可用Holling-Ⅱ型方程很好地拟合,瓢虫自身不同密度捕食性能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七星瓢虫不仅直接捕食,还惊扰苹果蚜食无定所,生活紊乱,繁殖率下降,捕食控害效果明显。捕食效果在一定范围内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瓢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盛发初期0.067hm2果园人工助迁3000头,2周后苹果蚜自然  相似文献   

10.
<正>甘蔗绵蚜防治方法:(1)消灭越冬虫源。消除蔗田周围越冬野生寄主,对秋冬植蔗应在冬春季喷药防治,以减少越冬虫源。(2)及时消灭蔗田中的发虫中心。6~7月当点状发生尚未扩散时,及时防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用48%乐斯本  相似文献   

11.
对合肥地区木槿上棉蚜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越冬前棉蚜成蚜和若蚜主要发生于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发生高峰期为11月中、下旬,12月上旬以后以卵越冬。棉蚜种群在木槿上呈聚集分布,以植株中、南部分布量最大。二维排序结果表明,木槿上棉蚜种群动态可分为成蚜回迁期、成若蚜高峰期、成若蚜阶段向越冬卵阶段过渡期和越冬卵期4种主要动态类型。  相似文献   

12.
<正>一、越冬习性4.以成虫(或若虫、成蚜、成螨)越冬(表5)(1)刺吸式害虫。主要有介壳虫类(日本龟蜡蚧、白蜡蚧、桑白盾蚧、柿垫绵蚧、朝鲜球坚蚧、大球坚蚧、柿绒蚧、紫薇绒蚧、日本松干蚧、松针蚧、草履蚧等)、悬铃木方翅网蝽(图1 0)、蝽象类(麻皮蝽、茶翅蝽、斑须蝽、点蜂缘蝽、红脊长蝽、小皱蝽、赤条蝽、梨冠网蝽等)、柳瘤大蚜、山楂叶螨、二斑叶螨、红蜘蛛(少数以卵越冬)、小绿叶蝉、黑尾大叶蝉、梨木虱等。  相似文献   

13.
蚜虫是园林植物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由于大量分泌蜜露,因此也叫蜜虫。蚜虫每年发生代数很多,有的蚜虫一年十几代甚至三十多代,多以卵在植物枝条上越冬。蚜虫具有世代交替现象,即春、夏两季为孤雌生殖,秋末冬初为两性生殖。蚜虫种类繁多,绝大多数是农林害虫。园林中常见的蚜虫主要有蚜科的桃蚜、桃粉蚜、棉蚜、瘿棉  相似文献   

14.
<正>(接上期)8.小麦蚜虫小麦蚜虫在全世界有32种,我国有12种,常见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和禾谷溢管蚜等3种。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年生都有2030代,麦长管蚜(图4)在我国中南部进行孤雌生殖,在多数地区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麦株根际或四周土块缝隙中越冬。夏季高温季节在山区或高海拔的阴凉地区麦类自生苗或禾本科杂草上生活。在麦田春、秋两季出现两个高峰,秋季冬麦出苗后从夏寄主上迁入麦田进行短暂的繁殖,出现小高峰。随气温下降开始越冬。春季返青后,气温高于6℃开始繁殖,气温高于  相似文献   

15.
赵桂东  李茹 《小麦研究》2000,21(2):30-32
1997-1999年田间试验表明:亩用11%蚜粉克星EC90~100ml,对小麦穗蚜的防治效果可达93.5%以上,持效期在20天以上;对小麦白粉病亦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0天的防效在72.5%~76.5%之间。蚜粉克星增产作用明显,可使小麦增产12.7%~13.2%。  相似文献   

16.
正苹果黄蚜,又名苹果蚜、绣线菊蚜,属同翅目,蚜虫科,是苹果树上的主要叶部害虫之一,寄主主要有苹果、梨、海棠、山楂、大樱桃等树种。苹果黄蚜无寄主转移习性,属于留守型蚜虫,为害程度受当年气候的影响很大。冬季气温高于往年平均温度,早春气温回升较快,新梢生长旺盛,6~7月份少雨干旱等条件均有利于黄蚜的发生;相反则发生较轻。黄蚜多集中在新梢和幼叶部位吸食汁液,常群集在卷叶内为害(这是其为害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甘蔗绵蚜是本省甘蔗的主要害虫之一。平均发生率34%左右,健康植株平均锤度为18.3°B_x,受害株仅为9.8°B_x。在本省每年发生18—20代,世代重叠。5月上旬—6月上旬、10月下旬—12月上旬是有翅蚜的发生期,8—11月为此虫的大发生期,其繁殖最适宜温度20—28℃。过去,常用80%敌敌畏∶40%乐果∶水=1∶1∶2000—2500混合液进行防治,效果较好。由于长期使用,绵蚜的抗药性不断增加,防治效果下降。为此,我们特引入50%的甲胺磷乳油等4种药剂,以敌乐混合液为基准药剂,于1985—1989年进行农药防治试验示范研究,结果为50%甲胺磷和40%氧化乐果比敌乐混合液的杀蚜率分别提高25.3%和23.8%,故上述2种药剂可作更换药剂。为寻求一种低毒、高效、低残留、无污染、成本低的杀蚜药剂,1990年我们采用尿洗合剂防治绵蚜,其杀蚜率为98.09%,防治效果较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药剂。  相似文献   

18.
油菜蚜虫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油菜蚜虫发生状况危害特征危害油菜的蚜虫主要有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三种。这三种蚜虫都以成、若蚜密集在油菜叶背、茎枝和花轴上刺吸汁液,破坏叶肉和叶绿素,苗期叶片受害卷曲、发黄;  相似文献   

19.
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对棉蚜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工程植株在蚜虫发生期稳定地表现出抗蚜性状,转化一代群体抗、感植株分离比例符合3∶1,抗蚜基因是以单一位点整合到棉花染色体组中。经过 4 个世代的抗蚜鉴定、自交纯合和选择,获得遗传组成纯合的转基因抗蚜虫棉花新品系。对3个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品系、2个形态抗蚜品种(系)和 6 个常规品种(系)进行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3个转外源凝集素基因品系对棉蚜的抗性均达到高抗水平;川抗 77 在生育期内均中抗棉蚜,川棉109在苗蚜期和恢复期感蚜,而在伏蚜期中抗棉蚜;6 个常规品种(系)皆高感棉蚜。利用三种接蚜处理对不同类型抗蚜品种(系)进行鉴定的结果相同,繁殖行间自然传播蚜虫省略人工接蚜环节,是开展转基因棉花抗蚜性鉴定的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麦蚜分布极广,可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从小麦苗期到乳熟期都可危害,刺吸小麦汁液,造成严重减产,麦蚜还可传播小麦黄矮病病毒,是小麦的主要害虫。1形态特征1.1麦二叉蚜。成蚜椭圆形或卵圆形,体长1.5~2毫米,无翅雌蚜和有翅雌蚜体均为淡绿色或绿色,腹部中央有一深绿色纵纹,腹管圆筒形,长0.25毫米,触角比体短,有翅雌蚜的前翅中脉分为二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