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优质香稻品种香优24  香优24系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水稻研究所从香稻品种香宝3号变异后代中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香稻品种。 1、产量表现 河南省南部水稻良种生产试验结果  2001年平均单产561.8千克/亩,比对照种汕优63增产0.7%.2002年平均单产533.06千克/亩,比对照种豫籼3号增产8.4%。 综合交叉进行的省级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4年试验结果,香优24 平均单产542.5 千克/ 亩,比对照种豫籼3 号增产3.19%,比杂交稻汕优63 减产2.28%,减产不显著。2000~2002年在豫南稻区生产示范面积160公顷,平均单产554 千克/ 亩。2002~2003 年广…  相似文献   

2.
<正> (一)来源及产量中籼糯也叫申粘糯(原代号TH16—5,系谱号80—30—2—1)是信阳地区农科所1980年从红早糯中系统选育而成。1983年进入糯稻品系鉴定试验,亩产546.9公斤,比对照种红早糯增产15.89%。1984年信阳地区农科所糯稻品种比较试验,亩产343.4公斤,比对照种红早糯增产32.9%(均于8月30日倒伏),达到极显著水平。同年在豫南农专试种0.507亩,在4月28日播种,6月16日麦茬稻移栽的长秧龄58天的情况下,亩产408.9公斤。1985年豫南稻区区试结果,13个参试单位,平均亩产474.9公斤,比对照  相似文献   

3.
<正> “特籼占25”是佛山农科所用特青2号与粳籼89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优质稻新品种。1995~1996年参加省晚造优质稻区试,亩产分别为422.11公斤和425.49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10.21%和7.62%,居12个参试品种首位,增产达显著值。适应性广,综合性状好。于1998年2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广东1999年重点推广优质稻新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4.
豫南稻区是我省水稻主产区,常年种植水稻700万亩左右,约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70%。自推广三系杂交水稻以来,常规水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少。目前豫南稻区推广的三系杂交水稻品种为汕优63。由于其品种单一,不抗白叶枯病,而且生产上所用杂交水稻种子有99%靠外省调入,种子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于1988年引进广东省农科院选育而成的特青2号水稻品种,经试验、示范,于199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现将其产量表现及利用情况简结如下。1 特青2号产量表现1.1 试验、示范产量结果 1989年在5个点试种,共种特青2号182.8亩,平均亩产稻谷497.7kg,其中有8.2亩平均亩产稻谷550.3kg,比同等条件下汕优63略为增产,比桂朝2号增产8.8%。1990年参加河南省南部稻区中籼水稻良种区域试验,试验  相似文献   

5.
皖稻79是籼型温敏不育系X07S与紫恢100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性.1998~1999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平均产量8.45 t/hm2;2000年参加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83 t/hm2 .1999年白湖农场120 hm2以上的大面积示范,产量9.16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9. 44% .2000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6.
D优 6 8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高异交率优良不育系D 6 2A作母本 ,用内江市农科所培育的多恢1号作恢复系组配而成。 1997年 5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于 1996年引进信阳市 ,2 0 0 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在 1996~ 1999年的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 ,D优 6 8以高产、优质、抗性好而深受豫南稻区广大群众的欢迎。1 产量高1996年固始县品种比较试验 ,亩产稻谷 5 85 .0kg ,比对照 1汕优 6 3增产 10 .5 8% ,比对照 2D优 10号增产8.33 % ;1997年扩大示范 16 .7万亩 ,平均亩产稻…  相似文献   

7.
邯豆四号(原邯195)由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用邯73×邯81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高产、脂肪含量高的特点。2003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豆2003002号”。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22号”。1产量表现2000~2001年国家黄淮海大豆区(中片)区试,2年平均亩产175.7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6.34%;2002年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74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3.8%。2000~2001年河北省大豆区试,2年平均亩产159.3公斤,比对照冀豆七号增产8.44%;2002年河北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6公斤,比对照冀豆七号增产…  相似文献   

8.
中优448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用引进段质不育系中9A与自育广亲和恢复系成恢448组配而成的优质早熟杂交稻新组合。2003年已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产量表现中优448于2000~2001年参加四川省中籼早熟组区试,平均亩产467.6公斤,比对照汕窄8号增产11.57%。2001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晚籼优质早熟组区试,平均亩产501.38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0.57%。二、主要农艺性状中优448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40天(在海拔800米以上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6.4天,比对照汕窄8号迟熟9.7天),株高86厘米,穗长23厘米,亩有效穗15万,成穗率65%,穗平着粒1…  相似文献   

9.
扬辐籼2号(原名381)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利用~(60)Co-γ射线辐照IR1529-68-3-2的突变体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杂交稻汕优63的高产水平,多抗质优,是一个综合性状较为突出的中籼稻新品种。1989年该品种在省中籼稻区试中增产显著,故提前进行生产试验和参加南方稻区区试。1991年4月由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一、主要特征特性 (一)产量高 1988年参加江苏省中籼稻联鉴试验,产量居参试品种首位,10个试点平均亩产535.2千克,比对照南京11号增产18%,比汕优63增产5.6%。1989~1990年参  相似文献   

10.
超级稻新组合“甬优9号”的性状表现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甬优9号是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而成的籼粳杂交晚稻新组合,2007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07011号),是全省首个省区试比对照增产16%以上、全国区试比对照增产20%以上、米质达国家及部级优质二级标准的籼粳杂交晚稻新组合。2007年甬优9号在乐清市北白象镇万南村做连晚连片示范种植,表现优质、高产、稳产、耐肥抗倒、适应性广、抗性强等特点。现将甬优9号的性状表现及栽培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地区“糯禾改籼稻”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是贵州的糯禾文化区,从清代中期改土归流以来,该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多次推行“糯禾改籼稻”,结果使糯禾区变成了籼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区。糯禾改籼稻既是生态多样性被破坏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中盲目追求量的增长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上农香糯的生物学特性既遵循栽培稻(Oryza sativa L.)的一般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上农香糯是一种中熟晚粳糯稻,但早播早熟、迟播迟熟现象比较明显。它具有良好的萌动发芽、幼苗生长习性,有利培育壮秧。它分蘖成穗率较高、穗大粒多、着粒较密。其一生总叶龄数约为15~18张,随生育期变化而不同,平均出叶间隔时期正常,但后期各叶出生较快。叶面积和叶片宽度大致随叶龄而增大,以剑叶为最大;叶片长度则以倒三、四叶最长。伸长节间为5~6个,作单季晚稻栽培时,幼穗分化与节间伸长也同时进行,分蘖与穗分化两者相互衔接。其株高适当、株型紧凑、基部节间短粗,这是该品种耐肥抗倒的内在原因。上农香糯幼穗分化过程及其与叶龄的对应关系与常规水稻大同小异。然而,从分化始期至抽穗不过30天,各阶段历期长短也有其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早籼788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泽福  夏加发  唐光勇  王元垒  曹苏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2983-12984,12987
[目的]介绍早籼788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方法]早籼788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优质早稻品种早籼14为轮回亲本,Gayabyeo为非轮回亲本,通过1次杂交和2次回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结果]早籼7882005~2006年连续2年参加安徽省早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216.50kg/hm2,较对照竹青平均增产6.40%;2007年参加安徽省早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95.10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3.54%。该品种全生育期105d,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4级食用稻品质标准;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4月上旬,适宜在安徽省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作双季早稻种植。[结论]早籼788是1个中熟、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的早籼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高产稳产杂交水稻全优785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优785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恢复系黔恢785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三系不育系全丰A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11—2013年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稻区区域试验,2011—2012年32个试点平均产量8.32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6%,达极显著差异水平;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8个试点平均产量8.64t/hm~2,比对照增产5.14%;平均生育期158.2d,与对照Ⅱ优838相当。于2014年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3)。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m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5.
杂交早稻“金优458”的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金优458"是用优质不育系"金23A"与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早稻强恢复系"R458"配组而成的高产早籼迟熟组合。该组合株叶形态好,分蘖力强,结实率高,千粒重大,制种产量高,适宜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作迟熟早稻种植。介绍了"金优458"的特征特性和高产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II优0128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II-32A与自育优质恢复系R012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优点。2年区试平均产量9.416t/hm^2,较对照II优838增产7.08%;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55t/hm^2,较对照II优838增产6.10%。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三级食用稻等级标准。全生育期138d左右,适宜在长江中下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7.
用复交系谱法选育成中籼稻中熟品种E164.该品种参加两年(1987~1988) 省区试,平均亩产481.5公斤,比对照密阳23平均亩增产10.7%;一年(1989) 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2.4公斤,比对照密阳23增产8.6%.株形优良,茎秆健壮,耐肥抗倒,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米质优,1985年参加省优质米评比,居参评20个籼稻优质米之首,1987年参加中国水稻研究所63个区试籼稻品种米质测定,名列第三.三年(1987~1989) 人工接病虫鉴定,中抗白叶枯病,抗至中抗稻瘟病和白背飞虱,高抗至抗褐稻虱;田间检查,纹枯病轻.表现为优质、高产、多抗品种类型.目前省内外正在加速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早籼S9042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早籼S9042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试种实绩及其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水稻新品种“赣早籼40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赣早籼 40号”属中早熟早籼水稻新品种 ,该品种丰产稳产 ,品质较优 ,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适合江西、湖南等双季稻区作优质早稻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稻纵卷叶螟对水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功能叶受害后 ,造成的产量损失 ,粳稻品种大于杂交籼稻 ;千粒重损失及空秕率和产量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叶位受害对经济产量的影响 ,总趋势是由上而下依次递减 ,水稻植株各器官存在着一定的经济补偿力。淮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指标 ,初步定为粳稻百丛 30~ 40头 ,杂交籼稻百丛 40~ 5 0头。经大面积示范、推广证实 ,这一防治指标能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农药费用可节省 30~ 75元 /hm2 ,挽回稻谷损失一成左右。药剂防治次数减少 2~ 3次 ,节省用工费 15~ 45元 /hm2 ,并降低了稻谷内的农药残留量 ,减少了环境污染 ,净化了农田生态系统 ,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