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新疆绿洲区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溉量对苜蓿田间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运移的影响,在苜蓿生长第二年设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设3个灌溉梯度,对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生长季内,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及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波动式递减变化趋势。灌溉后垂直方向上0~40cm、水平方向上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且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湿润峰明显大于水平方向。苜蓿整个生育期随灌水量及收获茬次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逐渐下降。滴灌和漫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55~5.48kg/(mm·hm2)、3.21~3.81kg/(mm·hm2),与漫灌相比,滴灌方式总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2%~44%。当滴灌灌溉量为3000m3/hm2、漫灌为5250m3/hm2时,苜蓿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相同灌水量、不同灌溉方式对宁夏盐池地区苜蓿产量、经济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计了大水漫灌、喷灌和埋深分别为10,20,30 cm 3种地下滴灌处理,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分布特点、水分利用率及苜蓿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0~100 cm深的土层中,相同灌水量、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的含水率呈地下滴灌大水漫灌喷灌的趋势,分别为21.20%、19.13%、18.38%;不同灌溉方式的水分利用率为地下滴灌大水漫灌喷灌,分别为5.2,5.0,4.9 kg/m~3;全年风干草总产量以埋深30 cm的地下滴灌年产量最高,为16 191.75 kg/hm~2,显著高于喷灌的产量(14 670.15 kg/hm~2,P0.05),但与大水漫灌的产量(14 946.75 kg/hm~2)间差异不显著(P 0.05);埋深为30 cm的地下滴灌处理纯利润(19 673.40元/hm~2)显著高于喷灌的纯利润(17 238.45元/hm~2,P0.05),收益提高14.1%。说明埋深为30 cm的地下滴灌可有效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苜蓿收益,该灌溉方式可在宁夏盐池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学良  李卫军 《草地学报》2014,22(5):1086-1090
通过监测不同灌溉方式灌溉后水分的运动变化规律,调查不同土层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滴灌的水分主要集中于10~35 cm的土层,喷灌集中分布于10~40 cm的土层,漫灌水分可以渗透至60 cm以下。地下滴灌、喷灌和漫灌处理的苜蓿干草产量依次为21030,19035和17295 kg·hm-2;在0~30 cm土层中的根量为总根量分别为87.86%,85.72%和80.96%。地下滴灌、喷灌和漫灌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33.0,23.3和13.3 kg·mm-1·hm-2。与漫灌相比,地下滴灌和喷灌的节水率分别达到了50.8%和37.5%。  相似文献   

4.
地下滴灌苜蓿地土壤水分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地下滴灌条件下开展苜蓿田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的研究,以期为苜蓿高效节水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11个压力处理,研究工作压力对滴头流量的影响;设置600、750和900m3·hm-2 3个灌溉量处理,研究土壤湿润体入渗规律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滴头流量随工作压力增加而增大,呈对数函数关系;灌溉初期湿润体形状呈近似球体,灌溉30min后变为垂直地面方向狭长的椭球体,120min后呈开口较小,中部凸起、下部略尖的坛状,3种灌溉量下土壤湿润体形状相似,但湿润体入渗深度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大。灌溉停止48h后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垂直方向上,水分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水平方向上,随与滴灌带距离增大土壤含水率呈递减趋势,不同灌溉量比较表现为水平距滴灌带10cm处,0-50cm土层随灌溉量增大土壤含水率呈增加趋势,50-70cm土层无明显规律,水平距滴灌带20和30cm处各土层土壤含水率与灌溉量之间也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5.
在相同灌水量和施肥量条件下,以不同矿化度的水,采用膜下滴灌施肥方式灌溉玉米,探索土壤盐分离子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矿化度增高,土壤盐分含量呈增加趋势,但微咸水滴灌也具有脱盐洗盐的作用。灌溉水矿化度为2g/l,可以作为阿拉尔灌区玉米微咸水的灌溉矿化度取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漫灌、喷灌、滴灌3种主要灌溉方式,其中滴灌设有不同间距及滴头流量。通过对不同灌溉方式对苜蓿地下部分生长的影响的研究,找出最佳的灌溉制度,以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苜蓿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为苜蓿的产业化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量,分别为常规灌溉(330mm)、节水20%灌溉(264mm)和节水40%灌溉(198mm)和施氮量0、40、80和120kg/hm2对种植第2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土壤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全生育期总干草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他们的次序是常规灌溉总干草产量(15 575kg/hm2)>节水20%(14 763kg/hm2)>节水40%灌溉(14 017kg/hm2)。节水20%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7.49kg/(mm.hm2),显著高于常规灌溉25.96kg/(mm.hm2),节水40%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6.89kg/(mm.hm2),与常规灌溉和节水20%灌溉之间相差不显著。各处理全氮主要富集于表层土壤(0~60cm),土壤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0~120cm土层,灌溉对各土层全氮含量的影响没有出现规律性变化;施氮40kg/hm2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和施氮80、120kg/hm2。当施氮量为40kg/hm2时,第2年紫花苜蓿干草产量15 905kg/hm2、WUE为28.62kg/(mm.hm2)以及土壤全氮含量达到最大值。在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种植第2年紫花苜蓿,从经济、生态和环境方面考虑,节水20%灌溉(灌溉量为264mm,不包括生育期降水量)和施氮40kg/hm2处理是较高干草产量、较高WUE及较高土壤肥力取得一致的处理,应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设置了3种灌溉梯度,分别为3 750(W_1)、4 500(W_2)和5 250 m~3·hm-2(W3),且在灌溉量为4 500m~3·hm~(-2)(W2)的条件下,设置了3种灌溉定额分配模式,即刈割前、后的灌水量分别为35%+65%(Q_1)、50%+50%(Q_2)、65%+35%(Q_3),探讨不同灌溉定额及分配对滴灌条件下建植当年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建植当年各生长性状指标中,叶茎比、茎粗对苜蓿干草产量提高及营养品质改善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生长速度及株高。当灌溉量达到4 500m~3·hm~(-2)时有利于苜蓿建植当年干草产量的提高及营养品质的改善。Q_1灌溉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滴灌苜蓿建植当年干草产量及粗蛋白含量(P0.05),降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进而提高苜蓿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9.
灌溉量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游客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量对苜蓿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 485 m3/hm2灌溉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变幅最小,土壤平均含水量较高,可以满足苜蓿正常生长发育;不同灌溉处理对苜蓿植株高度产生不同影响,其中2 485 m3/hm2灌溉量处理植株生长最高,达127.82cm。1491 m3/hm2灌溉量处理植株生长高度最低,为105.58 cm。在苜蓿的各生育时期,盛花期刈割可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其中,1 988 m3/hm2灌溉量处理的鲜草产量最高,比2485 m3/hm2灌溉量处理增产1.21%,比1 491 m3/hm2灌溉量处理增产24.48%;种子产量随灌水量减少而增加,1491 m3/hm2灌溉量处理的种子千粒质量最大,为2.172 g,种子产量最高,为764.03 kg/hm2,种子发芽率也最高,为85.27%。因此,可根据生产目的不同,调节灌水量,促进苜蓿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0.
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研究了不同灌溉量(常规灌溉327 mm,节水20%灌溉261 mm和节水40%灌溉196 mm)和施氮量 (0,140,221和300 kg N/hm2) 对留茬免耕绿洲农田0~120 cm 土壤水分动态、小麦耗水规律、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影响灌水前24 h深层(80~120 cm)土壤含水量和灌水后24 h浅层(0~80 cm)土壤含水量,施氮处理对深层(0~120 cm)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就全生育期而言,土壤贮水量和植株耗水强度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不施氮处理的土壤贮水量高于施氮处理,施氮对植株耗水强度影响不显著。当施氮量达到221 kg N/hm2时,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14.51 kg/hm2·mm)和春小麦籽粒产量(6 365 kg/hm2)达到最大值。春小麦籽粒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常规灌溉的平均籽粒产量比节水20%灌溉和节水40%灌溉分别增加8.2%和32.2%。不同灌溉之间的水分利用效率相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北京地区三种冷季型草坪草蒸散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模拟大田试验方法,对北京地区三种冷季型单播草坪草进行蒸散量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草坪草充分灌水条件下蒸散量高于限制灌水条件,其中高羊茅的蒸散量大于草地早熟禾和多年生黑麦草的蒸散量;三种冷季型草坪蒸散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其关系式为:高羊茅y=1.2769x 3.1113(R2=0.9108);多年生黑麦草y=1.177x 2.893(R2=0.9572);草地早熟禾y=1.0144x 2.3908(R2=0.8168).一天内蒸散量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并且60%的蒸散量集中在10∶00~16∶00之间.  相似文献   

13.
西北旱区灌溉方式对苜蓿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雪  苏德荣  寇丹  乔阳 《草地学报》2016,24(1):114-120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地下滴灌(SDI)、畦灌(BI)、喷灌(SI)和不灌溉处理(CK)4种灌溉方式下苜蓿生长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间,SDI的土壤含水率在试验期间最高,且SDI的苜蓿株高、分枝数、单株叶面积及单株干重均显著高于BI,SI和CK;SDI两茬的产量分别为4815.87和4300.41kg·hm-2,与BI,SI和CK相比,第2茬分别提高了10.56%,14.92%和95.26%,第3茬分别提高了13.64%,23.60%和120.85%,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SDI两茬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66和2.50kg·m-3,较BI和SI处理,第2茬分别提高了17.70%和21.46%,第3茬提高了20.77%和34.41%,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因此,从苜蓿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角度考虑,地下滴灌是西北旱区最为适宜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用水总量的严格控制,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质对水分的响应研究极为重要。在充分灌溉(4 200m~3·hm~(-2))、充分灌溉量的80%(3 360m~3·hm~(-2))和充分灌溉量的60%(2 520m~3·hm~(-2))条件下,测定苜蓿茎叶比和营养品质指标,研究水分胁迫与苜蓿营养品质间的关系,明确苜蓿营养品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整个生长期,苜蓿产草量(茎重+叶重)、粗蛋白含量、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基本遵循第1茬第2茬第3茬,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与之相反;充分灌溉量的80%与充分灌溉和充分灌溉量的60%相比,产草量分别增加5.10%和10.60%,粗蛋白含量平均增加9.60%、22.74%,粗脂肪含量平均增加3.33%、7.90%,酸性洗涤纤维平均降低8.57%、13.30%,中性洗涤纤维平均降低6.51%、11.56%,粗灰分含量平均增加3.20%、4.54%,因此灌水量为充分灌溉量的80%灌溉有利于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苜蓿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5.
灌水定额分配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苜蓿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在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设置3种灌水模式:(1)F1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2)F2刈割前灌溉50%+刈割后灌溉50%;(3)F3刈割前灌溉65%+刈割后灌溉35%。结果表明,第1年生紫花苜蓿第1茬刈割前株高为F3F2F1处理(P0.05),叶茎比F1、F2显著大于F3处理(P0.05),茎粗为F3F2F1处理(P0.05),产量为F3F2F1处理(P0.05)。第2茬刈割前苜蓿株高为F1F2F3处理(P0.05),叶茎比为F3显著大于F1和F2处理(P0.05),茎粗为F1F2F3处理(P0.05),增长速率在分枝期F1显著大于F2和F3处理(P0.05),现蕾期和初花期F1和F2显著大于F3(P0.05),苜蓿产量为F1F2F3处理(P0.05)。第1年紫花苜蓿的干草总产量为F1F2F3处理,F1处理最高,为10 472kg/hm2,比F2处理增产8%,比F3处理增产19%。综合分析苜蓿的各个性状指标,在新疆绿洲区滴灌条件下,第1年生紫花苜蓿每茬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F1)有利于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3种暖季型草坪蒸散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模拟大田试验方法,对北京地区3种暖季型单播草坪进行蒸散量研究,结果表明:3种草坪充分灌水条件下蒸散量高于限制灌水条件,其蒸散量顺序为狗牙根〉结缕草〉野牛草;3种暖季型草坪蒸散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其关系式为:狗牙根为y=1.051z+2.523(R^2=0.914);结缕草为:y=1.135z+3.105(R^2=0.984);野牛草为:y=0.801x+2.948(R^2=0.865)。一天内蒸散量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并且709,5~809/6的蒸散量时间集中在10:00-16:00。  相似文献   

17.
灌溉对草坪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灌溉措施中的灌溉时间选择、灌溉频率和灌溉水量对草坪草生长发育的影响作了简要阐述 ,并指出在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和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灌水对沙漠绿洲区甘草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蔺海明  纪瑛  邱黛玉 《草业科学》2011,28(11):1992-1997
为研究灌水对沙漠绿洲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生长动态和产量的效应,本研究设2 700(W1)、3 600(W2)、4 500(W3)、5 400(W4)、6 300(W5)和7 200(W6) m3/hm2 6个灌水处理。结果表明,灌水明显促进甘草茎叶、根的生长。处理W4、W5和W6株高显著高于W1、W2和W3(P<0.05),主茎生长速度W6处理较W1快60%,较W2快33%;W3、W4、W5和W6处理地上部干质量显著高于W1(P<0.05),干物质积累速度W3处理较W1快11%;根长、芦径、根干质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灌水量超过5 400 m3/hm2则表现下降趋势,处理W3和W4根干质量最高,在根快速生长期W3和W4处理的一年龄和二年龄根干质量增加速度分别较W1快50%和35%。灌水4 500和5 400 m3/hm2,一年龄甘草和二年龄甘草根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但前者灌水效率较后者高,可节水900 m3/h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草种单播草坪蒸散量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对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狗牙根、结缕草和野牛草6种常见草坪草草坪的蒸散量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充分灌水的条件下,冷地型草坪的蒸散量显著大于暖地型草坪(P<0.01);3种冷地型草坪间差异较小;暖地型草坪中狗牙根和结缕草的蒸散量显著高于野牛草(P<0.01)。限制灌水条件下,6种草坪的蒸散量差异均显著(P<0.05或0.01),其顺序为: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狗牙根>结缕草>野牛草。通过充分灌水和限制灌水2个处理确定了6种草坪的年需水量范围。在不同水分梯度下,高羊茅的蒸散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减少;狗牙根的蒸散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呈现降低的趋势。高羊茅和狗牙根蒸散量在一天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温度维持在较高时由于气孔关闭导致蒸腾降低从而蒸散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